■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在黨史學習中,建議學習者要特別關注黨史上兩個著名的《歷史決議》:一是1945年4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二是1981 年6 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個《決議》從1941 年開始醞釀,到1945 年通過,前后歷時四年多時間,貫穿了延安整風的全過程。當時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國內外形勢,迫切要求黨內形成統(tǒng)一認識。然而,當時黨內思想并不統(tǒng)一,宗派主義、經驗主義、教條主義仍然阻礙著黨的正確路線、策略的制定和執(zhí)行。1981 年的《決議》,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轉折時期形成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確立,撥亂反正工作開展,全國出現(xiàn)了思想解放的可喜局面。但極“左”思潮依然存在,一些同志對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和政策表現(xiàn)出了某種程度的不滿與抵觸。同時,社會上有少數(shù)人借撥亂反正之機,全盤否定黨的歷史,企圖否定黨的領導。在“中國向何處去”的重要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勇氣作出了這份《決議》。
歷史催生《決議》,《決議》淬煉歷史。兩個《決議》在總結過去時始終本著為過去負責的精神,突出地表現(xiàn)為對過去的一切都能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武斷,不感情用事;總結過去時能高屋建瓴,從大處落墨,而不是過分地糾纏歷史細節(jié),導致?lián)炝酥ヂ?、丟了西瓜。歷史沒有終止符,學史的目的是讓“前車之覆”成為“后車之鑒”。能否正確地對待過去,是衡量總結歷史經驗成功與否的重要關口。兩個《決議》最后都指出了我們黨繼續(xù)前進的方向和奮斗目標,對未來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