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莉 武 冬 王彩霞
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北京 100084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由此,“課程思政”理念孕育而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2]這與“課程思政理念”的要求不謀而合,新時期的“課程思政”建設也要求不斷發(fā)展,要突出蘊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政教育”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而武術作為承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符號,應及時抓住此契機,把武術所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轉化為培養(yǎng)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的實際力量,以充分發(fā)揮武術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巨大作用來促進高校武術“課程思政”建設。
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本土文化符號,獨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身體表達形式,其文化承載和傳統(tǒng)教育價值是顯而易見的。但從武術當前的發(fā)展狀況看,武術正被西方體育所同化,武術的“民族文化符號”漸被沖淡,其文化承載功能及育人思想正被弱化。武術按照西方競技體育模式進行了“項目化”處理,將武術技術與武術文化機械地分解開來,割裂了武術所體現出的“整體性”思維;同時,當前的武術教育也演變?yōu)榱藛我坏纳眢w活動,文化思想、道德倫理、民族精神等體現武術內涵元素的內容并沒有在課程中得以呈現,致使當今在高校中教授的武術光有“架式”,而無“內涵”。并且,當前高校武術教育的教學都是以“強身健體、防身自衛(wèi)”的理念進行教學,而不是以提升學生個人修養(yǎng)、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進行教學,從而使大學生對于武術的認知僅停留在技術層的表面,對于武術內涵了解較少。在當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承繼是不可或缺的,因而,發(fā)展武術教育勢必要將武術文化一同發(fā)展,不能割裂開來,武術教育的思政建設正好滿足這一要求。
鄭旭旭教授認為,武術要在當代中國社會中有一席之地,必須在提升人的修養(yǎng)價值方面下功夫。[3]武術的教育性和武術教育者的教化作用是武術傳承的基本保障。武術教育本身就是傳承文化的過程,但如今的高校武術教育中,大多重視技能學習和身體健康,而對武術的教育性及如何以武成人的關注并不夠,當今高校武術的道德教育,只在上下課時“形式化”的抱拳禮中體現。武術在文化變遷的過程中,正遭遇著傳統(tǒng)文化迷失現象,致使學校教育中已經出現對武術文化的認同和信仰的質疑。[4]探其原因,有學者認為,武術在被西化的過程中產生了“重術輕道”的現象,表現在“重武輕禮”“重技輕德”“重利輕義”等方面,這些極具功利性的傾向嚴重背離武術道德文化“術道合一”的教育傳承核心要義,同時這也造成了高校武術課程始終是在“體育式”武術的視野范圍中,武術文化在高校教育的生存空間被極大地擠壓,進而也影響了“育人”實踐在武術教育中的占比份額。[5]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獨具特色的顯性載體,博大精深且內涵豐富,有厚德載物、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有仁愛禮讓、崇禮尚德、包容寬厚的道德文化等,這些倫理文化也是武術文化的精華——武德的要求與具體表現。“課程思政”所倡導的就是要利用課程蘊含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教育內容來全面育人??梢钥闯鑫湫g的倫理文化內容與“課程思政”所倡導的以“思政元素”來立德樹人的要求高度契合。武術本身蘊含的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就是極大的優(yōu)勢,因而將武術課程進行思政建設,一方面滿足了國家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同時也彌補了當前高校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和道德教育內容的不足。在高校進行武術思政建設,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武術相關技術,同時可以通過武德教育能夠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武德知識和禮儀,將所學的武德知識與三觀進行有效融合,使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有所提升,塑造其高尚的品質,培育其情操。在高校學生武德學習的帶領下,能夠為社會習武之人樹立榜樣,從而達到武術育人進而育社會人進而輻射社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為武術的傳承和發(fā)展營造有利的環(huán)境。
費孝通先生指出,對自己的文化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并要對其有充分的認識,即對自己的文化要充分“自知”。[6]因此,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有什么文化以及什么樣的優(yōu)秀文化能融入大學武術“課程思政”建設中去,才能利用好并找出建設途徑來發(fā)揮作用,達到目的,這才是關鍵所在。
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從思想上引導人、影響人的工作。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必須清楚知道有哪些具體任務,才能有針對性地完成各領域、各層次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并對工作效果進行評價。人們對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可、接納與踐行是不能依靠強制來實現的,而認知認同是首要前提。[7]“厚德載物、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積極進取、仁愛禮讓、包容寬厚”等這些蘊含“情、義、禮”元素的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蘊含“情、義、禮”元素的道德文化的功能價值,探索有效路徑,使其能有效促進大學武術“課程思政”建設。
3.1.1 武術課程教育理念要與國家教育方針對接
根據當前“課程思政”改革導向要求,提煉武術“情、義、禮”思政元素,通過分享交流思路與共享思政案例和實踐,及時更新編制相應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宣傳冊、圖片等,制訂詳實可操作的教學流程,讓以“情、義、禮”元素的道德文化為改革思路的武術“課程思政”建設首先在高校及體育界內部得到普遍認同,進而往下拓展到學生層面,在學校中形成一定積極力量。
3.1.2 鮮明課程主題,以利于武術文化有益成分的有效傳播
每次課的教學主題要鮮明,比如可以以家國情懷的詩句和武術諺語作為設計主題,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武以德立,德為藝先”“文以評心,武以觀德”等來強調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利用這些警世名言激勵他們的愛國之志,在課堂上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結合武術教學進行講授,同時結合技擊對抗,這會對學生產生“家國情義”的共鳴。
3.1.3 建構課堂儀式,增強情感凝聚
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普遍較高,可以以此特點來構建雅靜靈動的課堂儀式,比如上課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以禮始以禮終”的要求,在進入和離開教室的第一時間與學生老師相互行禮,讓學生們感知到每一次行禮都是一次情感的傳遞,在教學過程中深植情義禮的文化,讓情義禮走進學生內心;[8]也可以設計在正式課之前讓同學們去到指定位置進行“靜思”,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與所教武術文化有違和,通過靜息反思來更關注自己的行為修養(yǎng),以此來提升品德修養(yǎng),這個過程可以播放輕音樂等,通過這些儀式在潤物無聲中來加強武術的情義禮文化在學生們中的實踐。因此,在構建高校武術“課程思政”實際操作時,要讓學生通過認知→共鳴→認同→實踐的漸進過程,[9]來與武術文化產生情感共鳴,由內而發(fā)地使學生對武術文化產生高度認同與尊重,進而來逐漸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最終在優(yōu)秀的武風、學風中得以體現。
《論語·泰伯》有云;“君子人與?君子人也?!盵10]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外坦蕩而內淳至”等所體現出的“君子人格”是古人對成為“君子人”的希冀,體現著中國本土文化教育對道德的追求,“君子人”在現代意義上可以解釋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武術課程思政建設要深植武術文化,就要落實到實踐,將武術道德教育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以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君子人”。
3.2.1 樹立學生“自尊自立”思想
自尊自立是作為習武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思想品質,“自尊自立”是儒家文化的細化要求之一,基于此延伸出的舍生取義、勇敢堅毅、頑強拼搏、能屈能伸等“自尊自立”思想對培育中國人的健全人格起到了廣泛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武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也要強調培養(yǎng)學生樹立自尊自立的思想,在知識傳遞中向學生強調學習武術不要過于依賴他人,自立自練,自己在練習過程中體會知與行的合一,將思考和行動統(tǒng)一起來,體悟與意悟聯(lián)系起來,認真的態(tài)度再加上勤懇刻苦的練習獲得的肯定不只是技術上的收獲,在行為修養(yǎng)上勢必也會提升不少,這個結果才是武術課程思政建設后想要得到的真材實料。自立自尊思想的樹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對弘揚民族大義的氣節(jié)具有重要作用。
3.2.2 強化學生“身心合一”意識
“身知心知才是真知”。武術技術訓練是對學生身體的磨練,只強調身而忽略心必是不可行的,這里的“心”指的是武術道德教育對學生思想和性子的磨練。因而在武術課中必須要加入習武的文化思想的觀念和習武價值的觀念滲透,將“樹立終身習武意識,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觀念自然的融入在技術教學過程中,以武悟道,還可以通過教師自身對武術的情感濃度進而渲染同學們對習武產生一種“情感”,讓學生在“武”中找到自己真摯的“情義”,還可以通過一些教學手段,如通過儀式化的課堂流程讓同學們一到訓練場就產生敬畏感,訓練場就是磨煉思想精神和身體的地方,學生可以在訓練場中進行操練,將體會到的身心合一意識輻射到訓練場外的倫理道德行為中。另外,在具體的武術習練與對抗中,要引導學生們心誠意專,做到心中無雜念,無欲無念無勝負,無對手也無自己,將精神都凝聚在習練的過程感受中,通過這些手段和細節(jié)要求來反復強調、練習、反思等,可以有效強化學生身心合一的意識,身心合一意識的強化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武術教育文化內涵進入人心。
3.2.3 激發(fā)“豪情大義”精神
武術作為“豪情大義”精神的載體,武術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激發(fā)學生“豪情大義”精神極為重要的途徑。所以,可以在大學武術課程中強化對抗性訓練,武術教師要強化自身能力,多學習和思考武術套路中的技擊含義與拆招喂招的實際應用,在搏斗教學中可以對條件進行限定來設計教學以減少對抗風險,增加對抗樂趣。通過兩人或群體的拳腳對抗,讓同學們能夠在快速變化的攻防轉換中保持冷靜,果敢地進行心理應對和堅決、迅速的動作反應,面對直接的正面攻擊,不躲閃回避,自信果敢應對,這是喚醒學生“豪情大義”精神的最佳途徑。通過挖掘武術文化所蘊含的“思政內涵”,構建文化共鳴,強化武術文化認同,深植武術文化進課堂,將武術道德教育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從思想意識精神著手,培養(yǎng)具有獨立自尊的思想、身心合一的意識和豪情大義的精神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君子人”,滿足高校育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