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永
(宜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西宜春 336000)
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18 年農民工監(jiān)測報告》的官方注釋,新生代農民工是指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農民工,而1980 年以前出生的農民工則被稱為老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已占農民工總量的50.6%,占農村從業(yè)勞動力的65.5%,成為農民工中的主要力量。新生代農民工相比老一代農民工而言,他們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高,80%以上選擇到東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及大中城市務工,且以從事制造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yè)為主,新生代農民工在文化消費方式等方面與老一代農民工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特點。
梳理相關文獻,對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其消費內容、行為特征、心理素質、影響因素、城市融入等方面:
曹俊文(2002)將文化消費分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兩類,文化產品具體包括科技作品、文藝作品、音像作品、影視片、各種出版物等;文化服務包括教育、科技培訓、藝術表演、互聯網、導游服務以及各種娛樂場所提供的服務等。金曉彤等(2015)從外顯性和內隱性角度探討了新生代農民工炫耀性符號文化消費和教育型文化消費內容。
吳祁(2012)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行為的四個主要特征是:消費方式多元化和消費行為群體化、傳統(tǒng)與時尚的消費觀念并存。金曉彤、李揚(2014)基于全國近200 個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問卷數據,對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南、華東和華中7 個文化區(qū)域的新生代農民工消費行為進行了對比分析。王萌(2019)實證分析了河南省青年農民工的抑制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特征。
李文(2011)等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消費心理分為本能性和社會性。高矗輝(2015)分別從旅游、影視媒體與演藝文化等方面對西安市某新區(qū)的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心理變化進行了分析。
王冬(2014)認為,制約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時間長、文化自覺性差,文化資本缺乏、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公共文化服務欠缺等。張羽(2014)通過實證調研的數據分析了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方式及現狀,并從政府、社區(qū)、企業(yè)及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等多角度分析了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王美艷(2017)對比分析了新生代農民工與上一代農民工的消費結構與消費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彭彤蔓等(2019)實證分析了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工作特征、流動性特征等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消費水平的影響效應。
杜小芳(2019)以紹興地區(qū)新生代農民工為例,研究分析了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視野下的文化消費現狀、特點及問題。鄭勇、鄭玉剛(2019)基于武漢588 份大城市農民工的調查數據,深入分析了農民工的文化教育等不同層面的消費狀況。
綜上所述,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消費研究近十多年來一直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但對于探討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消費認同在群體內部有著怎樣的分化,他們文化消費認同的規(guī)律與形態(tài)如何,內心關于文化消費認同的“真實世界”怎樣開展等方面研究較少,對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認同的文化融合、消費認同、消費行為的綜合有待深入研究?;谛律r民工文化消費認同的差異化,本文將通過實地調查與大數據問卷星調查,從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的視角探析其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影響因素等方面,以期為提升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獲取更多的社會認同感提供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根據2018 年國家統(tǒng)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yè)分類定義及范圍,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主要指教育型文化消費和娛樂型文化消費,可概括為包括文化藝術教育與輔導、購置閱覽書籍、文化休閑娛樂、景區(qū)游覽、休閑觀光游覽、體育健身、文化傳播廣電音像制品、學習技能、參加講座培訓、數字與互聯網信息服務等方面。以此為依據設計相關文化產品及服務消費的調查問卷,并主要通過實地調研發(fā)放問卷和問卷星微信平臺調查問卷填寫回收兩種形式來獲取調研數據。實地調研的地點涉及江西宜春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萬載縣工業(yè)園區(qū)、上高縣工業(yè)園區(qū)、袁州區(qū)工業(yè)園區(qū)、豐城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問卷星調研涉及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贛州市、宜春市)、廣東?。|莞市、深圳市、佛山市)、浙江?。刂菔?、海寧市、寧波市、臺州市、衢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廈門市、泉州市)、江蘇?。ㄌK州市、昆山市、徐州市)、山東省(青島市)、四川?。ò椭惺?、廣安市)、湖南?。ㄩL沙市),被調查者的工作行業(yè)涉及制造業(yè)、服務業(yè)、建筑業(yè)、靈活就業(yè)、個體工商戶等五個領域。在歷時五個多月的調查過程與整理中,得到了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調查問卷的有效樣本895 份。樣本統(tǒng)計結果大致如下:男性比例為57.14%,其中20歲以下占3.9%;21-30歲占37.66%;31-41歲占40.26%。他們月收入在2000 元以下的占18.18%;3500 元的占53.25%。他們平均每周工作時間40 小時占15.97%;40-60 小時占70.65%;60 小時以上14.38%。在消費支出中每月用于文化消費的金額50元以下占20.78%,50-100 元占27.27%;100-200 元占25.97%;201-300 元占11.69%;300 元以上占14.29%。平均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占3.9%;初中占33.57%;高中占23.18%;大專及以上占4.29%。外出務工年限5 年以下占26.43%;5 年以上占73.57%。
1.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預期需求表現更加強烈
20 世紀80 年代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80%以上都有過大中城市務工經歷,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上一代農民工,且受到城鎮(zhèn)一體化的影響,逐漸表現出與城市居民相似的文化消費需求,渴望融入或模仿城市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受調查者中95%以上都使用過手機上網瀏覽新聞、聽音樂、聊天交友、閱讀書報雜志等互聯聯網信息服務,80%以上受調查者對休閑旅游與景區(qū)游覽、文化休閑娛樂、子女文化藝術與輔導以及文化與科技創(chuàng)新結合的可穿戴智能文化產品,均有較強烈的需求意愿。
2.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模式仍然比較單一
盡管新生代農民工對以旅游、教育、娛樂、健身等為代表的文化服務消費和以音像制品、書報雜志、電子信息產品為代表的文化產品消費,表現出較上一代農民工更加強烈的需求欲望,但由于受收入限制、家庭開支壓力以及工作時間普遍較長等因素的影響,近85%的新生代農民工對文化消費力不從心,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更多傾向在子女教育消費、手機信息聊天與游戲、棋牌娛樂等方式上,特別是隨著手機的普及和通信網絡覆蓋率的擴大,7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感覺到業(yè)余時間均具有手機依賴癥,而對以參加教育、購置閱覽書籍、學習技能、參加講座培訓以及參觀博物館、文化館等方式來提升自我能力、個人素質等的內顯性文化消費模式,參與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3.新生代農民工外顯性與內顯性文化消費差異呈現不均衡性
新生代農民工在文化消費方面除了子女教育消費外,對個人的文化消費方面更傾向用于手機、服飾、上網與手機游戲、聊天、電商平臺購物、棋牌休閑等外顯性文化消費,而對學習技能培訓、參觀博物館和文化館、影視、書報雜志等內顯性精神層面的文化消費投入明顯較少。調查數據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的手機擁有率高達99%,而且8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都希望通過購置品牌手機的方式來彌補城鄉(xiāng)身份差異與情感鴻溝。在購置手機等電子產品方面的消費上,消費在300 元以上的比例高達40%;移動上網方面消費達到50-100 元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占47.69%;近80%的新生代農民工都有過手機游戲、聊天的經歷;近60%的新生代農民工有過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購物體驗。在棋牌休閑方面的消費,沒有參與過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僅占10%,消費在1-100 元的占43.3%;消費在100 元以上的占17%。在學習技能培訓方面,消費在100 元以上的僅僅占2.41%;沒有參與該項消費的占55.49%;消費在1-50 元的占30.1%;51-100 元的占12%。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內涵提升上的消費方面,無參與的比重占78.2%;在影視、戲曲、文藝演出等方面的消費,沒有參與的比重為72.46%;在閱讀書報雜志的消費方面,無消費的占36.78%。消費在1-100 元的占46%,消費在100 元以上的占14.8%。
4.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文化消費轉型處于一種游離狀態(tài)
調查問卷與實地訪談的結果跟王婉婉(2019)的調研研究結論相類似。例如:新生代農民工經常參加所在社區(qū)文化活動的人只占4.86%;偶爾參加的占23.24%;一次也沒有參加的占44.83%;不知有社區(qū)文化活動的占27.07%。這也表明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消費狀態(tài)既游離于傳統(tǒng)的農業(yè)文化價值體系又難以接受城市文化模式,更多的是對城市文化消費的一種外表性模仿與跟風,缺少對自身文化轉型的“自知”,無法或較少主動開創(chuàng)富有個性色彩的文化活動和文化消費。
1.文化程度的影響
盡管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較上一代農民工有了較大的提高,但相對城市居民而言,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這使得他們無法像城市居民那樣能夠較好地學習和獲取更多信息,也因此約束了他們文化消費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對文化消費參與性和積極性大打折扣。另外,由于他們的文化程度較低,一般都只能從事制造業(yè)、建筑業(yè)和服務業(yè)中的簡單體力勞動,對提升勞動技能培訓、創(chuàng)業(yè)培訓、講座培訓等文化消費模式普遍不感興趣。
2.經濟收入水平的影響
盡管調查數據顯示超過50%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月收入水平超過3500 元,但由于他們一般都是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工作比較多,每月經濟收入水平突破5000 元的比例卻較低,相對而言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濟收入水平依然普遍不高,而且他們一般遠離家鄉(xiāng),肩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擔,以及受到收入預期的不穩(wěn)定性等影響,因此對于提升精神層面的文化消費支出就顯得力不從心。這也就導致了他們文化消費水平的低層次性、文化消費主動性的缺失、文化消費方式單一化。
3.工作時空條件的影響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一般集聚在某些工業(yè)區(qū)、建設工地、廠礦,遠離市區(qū)和缺乏與城市居民的更多交流,這種工作空間上的限制,導致他們城市文化生活的缺乏和沒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多元化文化消費。另外從調查的數據來看,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 小時的比例高達一半以上,這種工作時長使得新生代農民工沒有更多的空暇時間進行文化娛樂等消費。
4.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
新生代農民工雖然渴望能融入城市生活,但由于其自身素質和社會因素的限制,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往往不夠強大,甚至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成為他們與城市居民平等交往的障礙,這也常常導致新生代農民工缺乏自信心,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一定的影響,制約了其自身文化消費的需求。因此,新生代農民工為了展示其融入城市生活的身份認同,他們對外顯性的文化消費需求往往比內顯性的文化消費需求更多一些。
1.政府、社區(qū)、企業(yè)等公共文化消費品供給的影響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受到其自身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弱勢的影響,政府、企業(yè)、社區(qū)等社會提供的諸如圖書館、閱報欄、體育健身中心以及必要的技術培訓等公共文化消費品對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服務和文化消費方式應是必不可少的。但從調研的數據來看,新生代農民工務工的社區(qū)、企業(yè)大部分存在著文化消費資源短缺和供求渠道的不暢通,這也是當前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單一化、對文化消費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社會保障制度不均衡的影響
盡管政府近年來加大了對社會各級人員“五險一金”社會保障制度執(zhí)行的監(jiān)督力度,但由于農村戶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約和部分企業(yè)的不規(guī)范操作,依然有很多新生代農民工無法獲得與城鎮(zhèn)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企業(yè)為了降低成本往往給務工人員購買的社會保險要么是最低檔、要么是內容不全面,一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等社會保障也將農民工排斥在外,新生代農民工往往被視為既有別于傳統(tǒng)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邊緣群體,這些由于社會保障制度造成的供給不均衡,無形中增加了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成本,也給他們帶來了預期的不確定性。
3.城鎮(zhèn)就業(yè)機會不均衡的影響
新生代農民工雖然較上一代農民工在文化、思想上均有較大變化,在城市務工和生活的時間也較長,但農民身份依然對其有一定的影響。農民工在城市務工能夠選擇和從事的職業(yè)大都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行業(yè),或是城市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性質相對較差,即使是從事與城市人同樣的工作也有可能在收入上存在較大差別,出現同工不同酬的現象。這些就業(yè)機會的不均衡性供給,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消費產生較大的沖擊。
新生代農民工是豐富自身文化生活的主體,其自身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重視程度是豐富文化消費方式的主要動因。因此,新生代農民工應摒棄一些打牌賭博、上網聊天、刷抖音、網絡游戲等不良習慣,整合時間多用于知識充電以提高文化水平。定期參加各種形式和內容的技能培訓、講座,參觀博物館、文化館以及農民工學校等,提升自己獲得更高工資的勞動技能和精神文化層面的素養(yǎng),同時也增強自身的自信心。只有新生代農民工自身認識到了多元的文化消費方式、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對其適應現代城市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各種渠道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提升自信心,這樣才能更加主動地參與文化生活、豐富文化消費方式。新生代農民工應主動進行文化教育消費大轉型,使其家庭教育消費投入由以前單一以子女為主逐步擴大到家庭所有成員,尋求最大限度開發(fā)自身潛力的受教育途徑和“量身訂制”的個性化文化教育服務,從某一種文化教育形式轉向多樣性的組合文化娛樂投資模式,促進其文化消費需求向自主型、個性化、多元性轉型。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平臺,消除城鎮(zhèn)勞動力和農村勞動力就業(yè)條件差異,建立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就業(yè)服務機制,整合與統(tǒng)籌社會文化教育資源,構建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體系,逐步實現職業(yè)教育公平性、技能性和發(fā)展性,以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整體素質、職業(yè)能力和辨識能力,實現新生代農民工教育、職業(yè)和價值的市民化,為新生代農民工創(chuàng)造和提供更加公平的就業(yè)機會。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企業(yè)對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yè)保險、工資不拖欠等各種社會保障權益的監(jiān)督力度,以增強新生代農民工抵抗各種社會風險的能力,減少他們對未來不確定性預期的心理恐懼,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從而促進他們對文化消費多元化和高質量的追求。
企業(yè)和社區(qū)是新生代農民工日常工作、生活的場所,就近增加文化公共設施的建設,可以較好地解決時空約束對農民工文化消費的影響。企業(yè)和社區(qū)可以開設圖書館和閱覽室,提供免費或低廉的文化消費方式;社區(qū)和其他公益組織可以利用流動電影院、流動圖書室送書到農民工所在的企業(yè);社區(qū)組織農民工之家,開設體育健身室、書刊雜志欄、棋牌室等;創(chuàng)辦農民工夜?;蚣夹g培訓班,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在工作之余學文化、長知識、提高素質的機會。當前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不斷增大,對現代文化消費的多元化的需求更加旺盛,社會應更加重視適合新生代農民工的企業(yè)文化建設,為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創(chuàng)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