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蕓
(福建省武夷山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福建武夷山 354300)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深入發(fā)掘性學習,屬于有效學習范疇。追求良好的學習效果,是深度學習的基本目標。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具備深度學習的設計意識,對教學資源進行相應整合,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情境,為深度學習提供良好條件。深度學習是一種教學觀念,更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師要正確理解深度學習的概念,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整合處理,以順利實現(xiàn)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在文本內(nèi)容的整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及時構建預習機制,為學生設計一些預習任務,從而順利啟動深度學習程序,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為教師施教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1]?!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只有先做好預設,才能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更多的教學關注點,讓深度學習順利開展。
例如,教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走月亮》一課時,教師為學生布置了如下預習任務:其一,熟讀課文,讀出對童年生活、對母親、對鄉(xiāng)情的眷戀之情,運用更多誦讀方法和技巧,參與班級誦讀比賽;其二,這篇課文語言很生動,找出一些片段做典型分析,歸結語言表達特點;其三,通過多種信息渠道,搜集與母愛相關的名言或者故事,在課堂上進行重點展示。學生接受預習任務后,會積極行動起來。在誦讀準備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對誦讀方法和技巧進行借鑒學習,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相關信
息。語言鑒賞任務是預習的重難點,學生能夠進行比較簡單的語言鑒賞操作,自然會找到修辭手法的運用,并由此展開相應的思考。信息搜集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任務。小學生大多有主動運用網(wǎng)絡的意愿,教師在課前布置這樣的任務,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搜集資料,建立學習認知。從任務設計情況能夠看出,學生需要樹立深度學習意識,才能確保預習的順利開展。
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營造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推進深度學習的進程[2]。教師深入研讀文本內(nèi)容,采用投放思考問題、進行媒體展示、講述動聽故事、啟動學習游戲等方法,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順利進入深度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整合,能夠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條件,促進深度閱讀。小學生的直觀思維比較發(fā)達,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在深度學習探究中打好學科認知基礎。
比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時,教師先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組圖片信息,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圖片,展開關聯(lián)思考,讓學生形成對應認識。學生饒有興致地觀察圖片,并展開討論。在觀察匯報時,學生都能夠找到學習的對接點:蝙蝠在天上飛,不會碰到障礙物,人們據(jù)此研究出雷達;魚兒在水中自由地游,人們據(jù)此發(fā)明了潛艇,這些都叫仿生學。學生通過觀察圖片,順利進入文本閱讀環(huán)節(jié),深度學習自然形成。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并鼓勵他們講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由此進入復述環(huán)節(jié)。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出現(xiàn)復述不順暢的情況。對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列出復述提綱,或者找出關鍵詞,然后進行課文復述,從而大大提高復述效率。從圖片觀察到課文復述,教師利用直觀信息開展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深度學習的契機。從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需要經(jīng)歷一個過程,教師借助情境創(chuàng)設來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啟迪學生,使其順利展開復述操作,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顯性的學科能力。
閱讀鑒賞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法支持,讓學生在語言鑒賞互動中達成學習共識[3]。小學生語言鑒賞大多圍繞修辭手法進行分析,教師在教學引導時,要讓學生拓展思維,關注典詞應用、句式特點、語段情感、表達色彩等內(nèi)容,從更多角度進行深入思考,自然奠定深度學習的認知基礎。特別是課堂思辨活動,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教師適時投放辯論話題,要求學生圍繞學習內(nèi)容進行深入討論,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探究契機,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學生進入語言鑒賞環(huán)節(jié)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方法,特別是鑒賞角度的選擇,這是學生的認知短板。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求學生先做梳理性閱讀,然后找出一些精美的描寫語句進行個性化鑒賞和分析。學生開始閱讀文本內(nèi)容,很快就找到相關語段。如有這樣一段話:“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边@句話沒有明顯地運用修辭手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典詞角度展開思考。學生展開個性化解讀:這句話中運用了“拂過”“漾起”兩個動詞,這些詞語在平時閱讀中很少遇到,其表達意味非常濃重,好像能給人帶來更多動態(tài)體驗。閱讀這個句子,讓人仿佛看到了爬山虎的葉子在翩翩起舞。又如,“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爬山虎的執(zhí)著精神。教師引導學生從典詞、句式角度展開思考,能使學生進入熱議環(huán)節(jié)。教師從語言鑒賞角度和遴選角度展開教學引導,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思考和挑戰(zhàn)。學生的認知基礎存在一些短板,教師應準確抓住學生短板,做出針對性設計和引導,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閱讀訓練設計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要求教師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以更廣闊的視角展開思考和運作。讀寫結合、信息共享、延伸閱讀、主題活動、生活觀察、社會調查等,都適合進行深度學習,教師要做好篩選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合的學習機會,讓深度學習自然形成。深度學習與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能夠成功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使學生在更多內(nèi)化性的閱讀學習中培養(yǎng)學科能力。
例如,《西門豹治鄴》是一篇故事性文章,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學生對這樣的內(nèi)容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本劇創(chuàng)編活動,并在班級中進行演繹,讓學生展示故事的全過程。學生聽到要創(chuàng)編演繹課本劇,都非常興奮。之后,教師應深入學生群體,對學生演繹基礎和創(chuàng)編思路展開評估,并給出具體的設計和幫助,引導學生順利進入訓練環(huán)節(jié),在多重學習體驗中形成學科認知。課堂演繹環(huán)節(jié)正式啟動,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演繹,并讓學生展開自評和互評,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確保訓練活動順利開展。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訴求展開設計和組織,要求學生進入課本劇創(chuàng)編和演繹環(huán)節(jié),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機會,自然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演繹活動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之一,無論能否上臺表演,他們都會從中獲益。教師抓住學生心理進行相應的設計,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取得了理想的訓練效果。訓練任務形式眾多,教師需要做出合理選擇,積極進行相應的設計和組織,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讓深度學習自然發(fā)生。
在進行深度學習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分析阻礙學生深度學習的因素,從而優(yōu)化深度學習內(nèi)容,使學生順利進入深度學習環(huán)節(jié),并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奠定認知基礎。深度學習需要達成的目標很多,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深度預習、深度閱讀、深度思辨、深度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深入研究和學習體驗中培養(yǎng)學科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