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偉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小學部
在小學體育課中,教師和學生多采用互動教學模式。體育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因此,在體育課時,老師還可以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課堂教學。在學校體育課堂教學中引進陶行知的教學理念,不但能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素質的提升,并且還能提升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體育常識和專業(yè)技能,將體育教學課堂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構建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
當代教育太過注重知識教育,造成了生命的非教育化以及教育的非生活化,這就導致了教育功能的萎縮。生命教育觀念是陶行知教育教學理論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陶行知認為生命是教育的核心,社會發(fā)展即學校,而學校是當今社會的課堂教學,老師的日常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生活的能力[1]。學校體育教育作為學生的啟蒙體育教育,需從普及教育的方向出發(fā),對學校體育課堂教學有深入地了解,重視體育課程的實用性和可行性。學校應根據(jù)小學生的特性,融合行知生活實踐基礎理論,努力創(chuàng)造體育課目標、課程內(nèi)容、學習的方法及課余拓寬生活化的目標。其具體辦法是,對學校體育教學內(nèi)容進行改動,改變傳統(tǒng)式體育課時,加入呼啦圈、丟沙包等游戲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愛好。應靈活運用原有的場地設施,融合學生的特性,適度地改動傳統(tǒng)式的課堂教學流程。
教育不能產(chǎn)生直接的生產(chǎn)力,但陶行知認為,教育可以解放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使他們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但是,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大部分教師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缺乏教育創(chuàng)新觀念。從體育課課堂教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大部分地區(qū)小學體育課程課堂教學的主要過程是老師示范——學生訓練——老師改錯,這類教學方式中,大部分學生基本都是以老師的動作要點為規(guī)范,機械式的效仿練習,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因為學生具有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愛好手機游戲的本性,就會對枯燥的體育課逐漸失去興趣愛好。在課堂教學中要塑造學生的興趣愛好,正確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加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陶行知先生主張在課堂上實行民主、師生平等的模式。要改變過去學生怕老師的現(xiàn)象,讓學生接觸并信任老師,這就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即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獨斷專行,轉變?yōu)槊裰鞯挠^念。老師要轉變過去的教學方式,高度重視學生個性化,挖掘學生的特長,激勵學生勇于提出疑惑或看法,使他們有話說,做到隨心所欲,進而構建民主化的教學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huán)境中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學習、研究中,交流感情與感悟,這樣,就能根據(jù)交流結果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理解,進行適當?shù)闹笇?。比如,在“立定跳遠”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上查找各種動物的行走錄像,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走路方式的不同或相同之處,并適時提出問題:“同學們了解青蛙怎么走嗎?能效仿嗎?”學生們積極主動回應:“跳啊。”大家都效仿了青蛙跳的姿勢。在這個時候,教師再一次問學生:“大家了解青蛙為什么能跳那么遠嗎?”學生根據(jù)剛剛的練習模仿訓練和互相溝通交流,感受到在蛙跳時要分開腿、屈膝,同時相互配合擺動手臂,以做到跳遠的目的。這樣的課堂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起他們探尋新知識的愿望,進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推動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
老師可以試著把學生的缺點變成優(yōu)點去引導。學生們喜歡受到贊揚,希望受到重視。為此,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給予他們理解與信任,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滿足學生的自尊和愿望。在課堂上,對學生采取多鼓勵、少責備的原則,在課堂上常用夸獎和鼓勵的話。例如,在《荒島集水》體育游戲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制作接水專用工具,學生們都積極地給自己的存水方案做準備,等宣布授課后,學生們手上拿著各種各樣的容器,有大件、小件、塑膠,竹材等。不難看出,學生全是用心所造。而這時,有一位學生手執(zhí)薄紙突然出現(xiàn)在各式各樣精致的容器旁,別的同學會因此提出質疑:白紙還能運水嗎?這時候老師首先要肯定這個學生的工作,然后問其他同學:“一張白紙一次能裝多少水?”別的同學都在想。這時候,老師又對那個手持白紙的學生說:“如果能把白紙折起來比較好?!碑攲W生做了二次創(chuàng)造之后,老師們開始誘導:再努力。以保持他們的自尊,增強他們的自信。如果老師批評或否定學生,就容易導致學生完全不肯學習。老師要尊重學生天馬行空的思想,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探究中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有的老師會抱怨學生缺乏活力,上課不認真聽講,喜歡做小動作,愛說悄悄話等等。事實上,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不單是因為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也有老師自身的原因,這些因素包括課堂教學方法不適宜或不充分導致學生不愛聽。但體育課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環(huán)境、場地器材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chǎn)生影響[2]。為此,體育教師要善于根據(jù)現(xiàn)有條件精心營造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氣氛。比如,在“有向運動”的游戲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教學課堂設在大自然中,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它是以色彩豐富、形式生動、多變的自然為一體的課堂教學,進而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探究沖動,提升學生的培訓主動性。
學生們的情緒波動大,模仿水平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為了更好地預防課堂教學變成教師的“一人堂”,學生們必須活躍在課堂上。如在《跨越障礙》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向學生敘述了課文內(nèi)容的目的,隨后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是否曾經(jīng)越過障礙?是怎么過的呢?”然后由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適時地在旁邊進行指導:越過障礙的時候該怎么做才能做到安全快捷,指導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調動學生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同學們討論交流時,老師布置的疑點逐漸解開。這樣,老師就可以把握機會,引導學生回憶紅軍長征中走過的草地,登上雪山,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新知識。在這一時期,學習氣氛濃厚,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逐漸增強,同學們圍繞著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和探究,從而促進了學生對于體育知識的理解,能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因為學生以前的經(jīng)驗和認識不同,每個學生對事情會有不一樣的觀點,因此老師在重視整體的同時,也要兼顧個人。把課程內(nèi)容分為易、一般、難的級別,逐漸進行分級學習,先學“點”,再學“面”,進而進一步提高。針對內(nèi)向、能力較弱的學生,老師可選用團體學習的方法,如小組知識競賽、小組比賽、小組探究活動等;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學習或者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觀點,深入地考慮他人的觀點,從而建立自己對事物的理解[3]。小學體育課程“扔彈”課堂教學中,老師在擲紙飛機和彈彈珠的訓練中,依據(jù)不同學生制定了不一樣的課程目標:“怎樣把紙飛機拋到更遠的地方?要如何投彈,才可以投得比較遠?”通過學生間的協(xié)作,完成探究性的實踐活動,使教學課堂效率逐步提升。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視教師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認為教師要善于將教學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運用自身對其獨特的認識,有效地進行行知教學。
以小學籃球賽課程為例,在室內(nèi)理論課中,老師可以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將籃球賽短片動畫作為突破口,塑造學生對籃球賽的興趣愛好,隨后由老師播放有關籃球訓練和游戲的相關視頻,為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外,老師可以依據(jù)課程內(nèi)容解讀籃球賽歷史時間、規(guī)則等專業(yè)知識,激勵學生思索,提問問題和點評視頻。學生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如為什么是五人籃球聯(lián)賽?運動員為什么不帶籃球跑?等等,還有一些同學看完視頻后有了自己的評論,為什么不傳球?干嗎不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發(fā)表意見,開闊思路,通過老師的講解,不僅使學生加深對籃球知識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籃球的興趣明顯增加。
學生第一次接觸籃球時,教師要從最基本的運球、傳球開始教學,教師解讀傳球要點,隨后讓學生們相互之間探討,互相溝通交流,讓學生自己去領悟、掌握要點[4]。把握籃球基礎技術后,能夠讓學員自由分組,進行團隊練習,逐漸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投球比賽、傳球比賽等,讓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協(xié)作,感受團隊意識,充分運用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除此之外,還應激勵學生在業(yè)余時間訓練籃球技能,塑造學生的思考與總結能力。這樣的課堂教學才可以高效地發(fā)掘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塑造他們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推動學生人格特質和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隨著新教改的推進,學生的全面的發(fā)展慢慢變成了當代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陶行知生命教育與創(chuàng)造教育教學理論是中國進行教育改革、普及化德育教育、完成中國特色教育目標的主要指導方針。在學校體育教育中,要從學生的身心特征出發(fā),拋棄傳統(tǒng)式的陳規(guī)理念,從日常生活出發(fā),讓生活進入學生的課堂教學,老師要應用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塑造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愛好,進而更好的提升小學體育教學水平。
現(xiàn)如今的教學課堂,老師的教學方式是逐步完善的,但教學方式卻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因此,老師要端正課堂教學觀念,善于創(chuàng)新使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并與多種教學方式緊密結合,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用行知教育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