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超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成都 610000)
“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是長期以來外界對體育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認識,也是對體育人的一種褻瀆。不少體育工作者都在用實際行動來改變外界對體育人的看法,效果卻是微乎其微。隨著學校體育的發(fā)展,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學校體育被重視起來。學校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和參與體育運動。但是這種現象并沒有讓參與體育運動者對體育有正確的見解,在盲目的思想從眾中,“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這種對體育人的評價同樣沒有得到改觀。從學校體育出發(fā),只有真正改變學生對體育的看法,打破“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評價之后,才能使更多的人自信地參與體育運動,從本質上改變對體育的看法,對體育的重新認識。學校體育不僅是對身體技能的教授,更是對學生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和精神層面的鍛造。
體育讓人想到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鍛煉身體。本質上體育包含了“體”和“育”,分別指的是身體運動和教育活動。最早以前的體育只重視運動技能而忽略了體育的教育過程。久而久之在人們的印象中形成只有運動技能好才叫學習體育,在以前的體育運動技能的訓練中,只有少部分人有較好的體育運動技能。在那時教育本就不發(fā)達,想要在運動技能好的基礎上有較好的文化知識水平更是少之又少。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有著運動技能的人普遍的知識文化水平不高,從而變成當時形容體育人的“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
隨著經濟的增長,國家一系列活動的帶動下,體育有了屬于自己的節(jié)日——每年的8月8日全民健身日。體育逐漸被社會所認同,越來越多的家庭重視起來,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城市的家庭幾乎都會滿足孩子的一兩個體育愛好特長。這是對體育的一種轉變的表現。同時在應試教育下的嚴重影響,所有的家庭都會以學習成績定論學生是否優(yōu)秀。當出現學習成績下降時首要想到的就是放棄體育特長。這種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相對學習成績,體育卻沒有那么重要。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圣地。以前的學校是把教書放在首位,以應試教育的分數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因為學習的機會有限,成績差的學生也基本上沒有繼續(xù)學習的機會。體育愛好者,在訓練和學習上不能合理地安排,出現的結果是體育技能好,學習成績差,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體育運動員四肢強健,成績較差,即“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
1999年,我國正式將素質教育確定為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長遠方針,素質教育改變了以分數作為判斷學生的唯一標準,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體育也獲得了發(fā)展機會。學校體育課程也重視起來。體育課程變成學生身體活動的課程。這提高了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同時,活躍了校園的氣氛。在中小學學校體育課程中由于學校設施、體育教師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體育課程最多的時間就是用于自由活動和廣播體操的學習。學生喜歡體育課,卻很少接觸到體育技能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喜歡體育,單單只是喜歡學體育的運動技能,自己對體育沒有更深刻的理解,以為體育就只是身體運動。學校體育課程在其他學科當中同樣是可有可無。學校的體育課程“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干起來不要”,尤其是在快接近期末考試時,基本上學校體育課程都會被其他課程取代。體育課程在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雖然地位有所提升,但卻依舊無法與其他課程相比較。中學教師們都知道參與體育運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基礎,也知道需要勞逸結合才能發(fā)揮學生的最大效益。素質教育是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每個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機會。而體育教師的重心方向都放在提高運動興趣,以及與學生和家長溝通體育技能的好處方面,卻沒有對學生傳授體育的意義,導致學生喜歡體育的運動技能,對體育沒有實質性的理解,只是知道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當走出學校同樣對體育有著一腔熱情,遇到其他人不理解體育人,卻也只能解釋到可以強身健體,參加比賽。這些解釋顯得慘白無力,甚至加大了外人對體育“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理解。
體育人聽到“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流言蜚語盛行。體育的本質是強身健體,利用身體運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體育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最大特點是體育課是身體運動技能的學習。這也是體育的獨特性。體育可以活躍思維,學校的學習也在推行勞逸結合,不能長時間地不間斷學習,要進行適當地放松。隨著對教育的重視,體育產業(yè)也在發(fā)展壯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位一體的體育目標,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提高了體育的定位目標[1]。體育人得到許多人的理解,同時也大大地減少了外界人對體育人的偏見。越來越多的體育從業(yè)者得到了社會、國家的認可,學校體育老師的地位也得到大大的提升。體育人也終于能自信地說出“我是搞體育的”。面對“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話語,可以義正言辭地說“體育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健全學生人格,養(yǎng)成一個終身體育的意識,健康一輩子”。但是,體育的功能還沒有完全發(fā)揮。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育教師、教練在增加,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小眼鏡、小胖墩反而越來越多,這充分說明體育還沒有完全帶動社會全體進行充分的體育鍛煉。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校體育的健身功能本質任務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在學校體育的不斷改革過程中,學校體育培養(yǎng)目標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從曾經培養(yǎng)學生的競技能力,發(fā)展特長生,注重比賽成績,轉變?yōu)榭鞓敷w育面向所有人,以學生興趣為主,最后改革為以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為主。
科技文化的進步,越來越多體力勞動依靠科技改變,不需要人們參與負荷量大的體力勞動,更多的崗位是依靠技術完成。正是由于人們的肢體運動越來越少,大部分是腦力勞動,這種技術工藝下的肉體萎縮需要“野蠻其身體,文秀其體力勞動”。2019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提出,大學生體育不及格的學生不能畢業(yè)?,F代學校體育課程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發(fā)展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鍛煉的習慣。
學校體育的育人主要是從精神上磨練意志品質,達到育魂的作用,為中國夢實現提供精神支柱[2]。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體育改革步伐加快,學校體育的育人思想越來越成熟[3]。學校體育的育人包括培育學生的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競爭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意志品質等,在實踐中轉化道德行為和習慣[4]。學校體育培養(yǎng)新世紀人的開拓精神、團隊精神、競爭意識、敏捷的思維、果斷的品質。學校體育的運動技能學習當中,在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情況下,通過對運動技能的模仿、觀察,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力,通過成百上千遍的身體練習,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當運動技能處于長期的平靜期,體育教師會引導著學生克服困難,保持奮發(fā)前進的精神。體育教師教授運動技能過程中,不同的學生的適應方式不一樣。學生是主體,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學校體育育人的獨特性還表現在體育運動會上,個人比賽有相互獨立的競爭性,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清自己,在對手的競爭下成長自己,超越自己。教師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競爭關系,樹立競爭意識,培養(yǎng)學生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尊敬對手,相互在競爭中激發(fā)動力。團隊比賽中不僅僅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體育課程是進行身體練習,刻苦訓練,經受失敗和挫折,自我修身的過程[5]。學校體育的特有的身體練習,能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品質。本著“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6]的育人理念,學校體育課堂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在大力弘揚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體育不僅是將強身健體作為唯一的標準,學校體育的育人功能時刻提醒著以培養(yǎng)“增強體質,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學生為目標。
學校對體育文化的建設也在不斷加強,各種體育的場館,操場的各種建設設施和主席臺的健康標語,隨處彰顯著體育文化氣息[7]。體育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上也有新的評價體系,從以前的只看體育運動技能,到現在的全面評價運動技術、平時表現和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體育終將成為朝陽產業(yè)。
現代學校體育在快速發(fā)展,理念在不斷更新,目標也越來越適應當代社會的發(fā)展。曾經一時盛行的對體育人“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評價是沒有充分發(fā)揮學校體育的育人功能,現代社會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學校體育文化建設、課程內容的改革及育人理念的更新,使體育人終于擺脫“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刻板印象,得到社會的肯定。學校體育成為培養(yǎng)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培養(yǎng)精神品質、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競爭意識的重要課程。適當的體育運動有利于頭腦思維的開闊,提高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