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雄性麋鹿都會脫落鹿角,這樣它們就可以長得越來越高大強壯,以便到了秋天交配季節(jié),為爭奪配偶與“情敵”一爭高下。
然而,麋鹿具體何時脫鹿角,很可能由狼“外婆”決定:如果麋鹿過早地脫落鹿角,它們被狼吃掉的風險就極大地增加。
美國蒙大拿大學的生態(tài)學家分析了2004~2016年黃石國家公園中雄性麋鹿與狼的55次相遇。他們發(fā)現(xiàn),脫掉鹿角早的麋鹿最容易受到狼的襲擊。其中的18次相遇,是狼襲擊離群的單獨一只雄鹿,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鹿角不會造成任何區(qū)別——有鹿角狼也照樣襲擊。
但在剩下的37次遭遇中就有區(qū)別了。這37次遭遇涉及狼對兩只或更多只雄性麋鹿群的襲擊。狼往往瞅準了群里沒有鹿角的雄鹿。如果鹿群里只要有一只無鹿角的成員,那么整個群體受攻擊的概率比全部有鹿角的情況提高10倍。
就生理上來說,麋鹿長到多大時脫掉鹿角,這可能跟睪酮水平有關,它們自己是沒有選擇權的。但由于奇妙的自然選擇(狼的襲擊),脫掉鹿角太早會容易被狼吃掉,太晚又長不高大,都不容易留下子嗣,于是造就了能繁衍生存下來的個體基本上都能在合適的時間脫掉鹿角。
(摘自《科學之謎》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