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園 曾慶祥 王海華 劉斌 劉德亭 彭進榕 郭婧 李燕華
摘要:在2口面積分別為5336 m2(約8畝)和8004 m2(約12畝)的池塘進行大刺鰍養(yǎng)殖試驗,大刺鰍魚種放養(yǎng)密度分別為4000尾/667 m2和4500尾/667 m2,放養(yǎng)規(guī)格為全長6 cm以上,投喂含粗蛋白45%的大刺鰍專用配合飼料,經1年養(yǎng)殖,試驗魚成活率83%以上,商品魚平均規(guī)格達244.3~253.8 g,每667 m2產量846.2~925.6 kg,每667 m2產值135392~148104元,每667 m2利潤62154~63720元。
關鍵詞:大刺鰍;池塘養(yǎng)殖;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S964.3? ? ? ? 文獻標識碼:B
大刺鰍(Mastacembelus armatus)屬鱸形目、刺鰍科、刺鰍屬魚類,俗稱豬麻鋸、刀槍魚等,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水系的河流中[1-2]。該魚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價格一般在150~200元/kg[3]。近年來,由于水利開發(fā)、河道采沙以及酷魚濫捕等人類活動嚴重影響了大刺鰍的自然生境,大刺鰍野生資源遭到巨大破壞,已成為瀕危珍稀野生水生品種,貴州、福建、廣東等省已將大刺鰍列入省重點保護野生水生動物名錄[4]。目前,國內針對大刺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繁殖[5]、苗種培育[6]、性腺發(fā)育[7]、疾病防控[8]以及急性毒性試驗[9]等方面,但關于大刺鰍池塘養(yǎng)殖的報道較少。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間,贛州市畜牧水產研究所聯(lián)合廣州市河盛匯農業(yè)科技責任有限公司開展了大刺鰍池塘養(yǎng)殖試驗,取得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現(xiàn)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
試驗從2020年7月8日開始,至2021年7月7日結束,試驗時間為12個月。
1.2? 試驗池塘
試驗池塘位于廣州市河盛匯農業(yè)科技責任有限公司繁育基地,選取2個試驗塘,編號分別為1#塘和2#塘,1#塘面積為5336 m2(約8畝),2#塘面積為8004 m2(約12畝),兩塘均為呈長方形,保水性能較好,池底平坦且極少淤泥,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tǒng),試驗池蓄水深1.8~2.0 m,1#塘配有功率為3 kw葉輪式增氧機2臺,2#塘配有相同增氧機3臺。養(yǎng)殖用水為深井水,水質清新無污染,水源進入蓄水池經曝氣、過濾后流入養(yǎng)殖池。魚種下塘前15~20天,每667 m2池塘蓄水30~50 cm用生石灰150 kg化漿后全池潑灑徹底清塘。魚種下塘前2~3天,用45~75 mg/m3的聚維酮碘溶液(有效碘:10%)對水體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
1.3? 魚種放養(yǎng)
試驗魚苗來自廣州市河盛匯農業(yè)科技責任有限公司繁育基地,魚苗于2020年4月中下旬孵化,先在室內苗種培育池培育25~30天,全長達2.5~3 cm時轉入室外的培育箱再培育45~50天,6月末完成馴食,此時,大刺鰍魚苗可以完全攝食配合飼料。選擇全長6~8 cm(平均體重約1.5 g)、規(guī)格整齊、健康有活力的魚苗作為試驗魚,搭配少量鰱鳙魚苗,用以調節(jié)水質,1#塘和2#塘的魚種放養(yǎng)情況詳見表1。
1.4? 飼養(yǎng)管理
大刺鰍成魚養(yǎng)殖的飼養(yǎng)管理主要包含飼料投喂、水質調控、病害防治以及防逃防盜等環(huán)節(jié)。
1.4.1? 飼料投喂
選擇大刺鰍專用飼料進行投喂,要求粗蛋白含量45%以上,每天投飼量為魚體重的3%~5%[10]。6月~9月,每天投喂2次,投喂時間一般在早上6:00和傍晚18:00進行,早上投喂量約為全天總量的40%,傍晚投喂量約為全天總量的60%。10月至第二年5月,每天投喂1次,在傍晚18:00左右進行。
1.4.2? 水質調控
大刺鰍對水質要求較高,要求水質“清、活、嫩、爽”,池水不能太肥,透明度高于35cm較好。定期補充新鮮水,有條件的可以保持微流水。夏季水質不好時,還可以用微生物調水劑調節(jié)水質。保持池水始終處于高溶解氧狀態(tài),6月~9月生長旺季期間,全天開動增氧機,其余時間,晚上10:00~早上8:00開動增氧機。養(yǎng)殖試驗期間保持池水鮮活、清爽并處于高溶氧狀態(tài)。
1.4.3? 病害防治
由于大刺鰍屬于無鱗魚類,用藥要十分慎重。試驗期間大刺鰍主要病害有水霉病、指環(huán)蟲病和車輪蟲病等。水霉病的防治方法:使用0.0075 mg/L的聚維酮碘(以有效碘計)或800 mg/L的食鹽和小蘇打合計(1∶1)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3天。指環(huán)蟲病的防治方法:用濃度為1~1.5 mg/L的甲苯咪唑(規(guī)格:10%)溶液稀釋后全池潑灑[11],隔天再用1次。車輪蟲病的防治方法:用濃度為0.7 mg/L的硫酸銅、硫酸亞鐵(5∶2)合計全池潑灑。
1.4? 日常管理
早中晚各巡塘1次,盛夏季節(jié)可在半夜追加1次巡塘,巡塘時一般觀察魚的活動情況和吃食情況、觀察水色變化和水位變化;不定期檢修供電線路設施,更換老舊、損壞的增氧設備;控制池水深度,池水不宜過滿[12],水面離池塘塘堤頂部距離至少50 cm以防大刺鰍跳躍逃跑。
2? 試驗結果
2.1? 試驗魚收獲情況
2021年7月8日進行干塘,統(tǒng)計收獲的大刺鰍數量及重量,詳見表2
2.2? 經濟效益情況
本試驗經濟效益情況詳見表3。
3? 分析與討論
(1)大刺鰍屬溫水性魚類,在低溫狀態(tài)下(約7℃)容易發(fā)生凍傷凍死的現(xiàn)象[13],在養(yǎng)殖生產實踐中,冬季來臨前,為保證大刺鰍安全越冬,需做好保溫防護工作,保溫方式一般有:蓋溫棚、加泥土和使用加熱棒等,在贛南地區(qū)采取搭建溫棚的方式進行保溫,效果較好[14]。
(2)隨著水溫降低(13℃),大刺鰍會進入近乎“半冬眠狀態(tài)”而停止進食。本試驗開展期間,于2020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期間搭建溫棚,溫棚搭建完后重新對大刺鰍進行投喂。期間,大刺鰍停止攝食近40天,生長受到影響,從而影響試驗產量。為不影響大刺鰍的生長,建議在長江以南地區(qū)提前到10月底搭建溫棚,以提高大刺鰍的養(yǎng)殖產量。
(3)大刺鰍的池塘養(yǎng)殖宜采用主養(yǎng)模式,搭配少量鰱鳙,可以起到調節(jié)水質、充分利用水體資源等作用,但不能搭配草魚、刺鲃等搶食較兇的魚類,也不宜搭配鯉鯽魚等底層習性的魚類,防止與大刺鰍發(fā)生搶食,造成飼料浪費,影響大刺鰍的生長。
(4)本次試驗,大刺鰍魚苗全長為6~8 cm,放養(yǎng)密度為4000~4500尾/667 m2,投喂含粗蛋白45%的大刺鰍專用配合飼料,經12個月養(yǎng)殖,商品魚平均規(guī)格可達250g左右,試驗魚成活率83.3%以上,每667 m2產量823.3 kg以上,每667 m2產值135392元以上,每667 m2利潤62154元以上,經濟效益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福建魚類志》編輯組. 福建魚類志[M].福州:福州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47-448.
[2]伍律.貴州魚類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279-280.
[3]曾慶祥,方園,曾學平,等. 大刺鰍的生物學特性與人工繁養(yǎng)殖技術[J].中國水產,2016(3):71-73.
[4]陳忠.有待開發(fā)的小型經濟魚類—大刺鰍說[J].農村百事通,2006(3):46;82.
[5]張建銘,曾慶祥,劉斌,等.大刺鰍人工繁殖技術初探[J].中國水產,2015,(9):85-86.
[6]郭婧,曾慶祥,方園,等.大刺鰍苗種規(guī)?;嘤夹g[J].水產養(yǎng)殖,2021,42(7):67-69.
[7]廖顯平,林偉強,許政生,等.大刺鰍性腺發(fā)育的組織學研究[J].安徽農業(yè)通報,2016,22(10):114-115.
[8]樊海平,林煜,薛凌展,等.大刺鰍常見病害與防治[J].科學養(yǎng)魚,2018(9):59-61.
[9]陳斌,樊海平,鐘全福,等.6種常用漁藥對大刺鰍苗種的急性毒性試驗[J].漁業(yè)研究,2018,40(4):302-307.
[10]袁泉,呂巍巍,唐衛(wèi)紅,等.大鱗副泥鰍攝食節(jié)律及日攝食量研究[J].南方水產科學,2018,14(5):116-120.
[11]方園,劉斌,鐘穎良,等,大刺鰍春季養(yǎng)殖管理及常見病防治技術[J].江西水產科技,2020,(2):21-23.
[12]曾慶祥,方園,劉斌,等.大刺鰍成魚池塘高產高效養(yǎng)殖技術[J].江西水產科技,2021,(4):33-36.
[13]曾慶祥,方園,劉春蓮,等.大刺鰍池塘仿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J].中國水產,2019(3):85-86.
[14]吳海洋,方園,曾慶祥,等.五種越冬模式對大刺鰍存活率影響初步分析[J].科學種養(yǎng),2021(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