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迪,麻亞茹,王亞娟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放療科,廣東 廣州 510060)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涕中帶血、耳悶、聽力下降、復視及頭痛。進行放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NPC 的主要方法。相關的研究表明,對NPC 患者進行放療的效果確切,能夠有效地提高其生存率[1]。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NPC 患者進行放療易導致其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包括口干、齲齒、張口困難、頸部肌肉纖維化等)[2]。頸部肌肉纖維化可引起頸椎病。近年來,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3]。引起頸椎病的原因眾多,如長期伏案工作、頸椎退行性病變、創(chuàng)傷等。頸椎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頸肩痛、頸部僵硬、上肢疼痛或麻木等[4]。本文對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接受初次放療的60 例NPC 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接受放療后的NPC 患者發(fā)生頸椎病的情況。
選取2018 年2 月至2019 年1 月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進行初次放療的60 例NPC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NPC 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檢查得到確診;2)接受調強放射治療;3)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有嚴重的頸椎病病史;2)患有可能引起頸椎病的疾?。?)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60 例患者中有男性31 例,女性29 例,其平均年齡為(56.39±5.49)歲;其中腫瘤的臨床分期為Ⅰ期的患者有28 例,為Ⅱ期的患者有26 例,為Ⅲ期的患者有4 例,為Ⅳ期的患者有2 例。
對60 例患者均進行調強放射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采用美國瓦里安Trilogy 直線加速器對患者進行調強放射治療,放射總劑量為70 Gy。按常規(guī)治療模式進行治療,每周治療5 次,共治療33 次,治療共持續(xù)7 周。分別于進行放療前、開始進行放療后2 周、4 周、6 周、8 周,對患者進行頸椎MRI 檢查,觀察其是否出現(xiàn)頸椎病。
1)頸部疼痛癥狀的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對60 例患者的頸部疼痛癥狀進行評價。該評分法的分值為0 ~1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癥狀越嚴重[5]。2)頸椎病癥狀的評分。采用改良的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對60 例患者的頸椎病癥狀進行評價。該量表的評價項目包括頸肩部疼痛與不適、上肢( 手) 疼痛與麻木、椎間孔擠壓試驗、上臂疼痛和頸椎活動受限、臂叢牽拉試驗、腱反射和感覺功能,分值為0 ~2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頸椎病癥狀越嚴重[6]。3)生活質量的評分。采用簡明36 項健康狀況調查問卷(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對60 例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含8 個評價維度,36 個評價項目。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進行頸椎MRI 檢查的結果顯示,60 例患者中有47例患者出現(xiàn)頸椎病,占比為78.33%。47 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占40.43%)在開始進行放療后2 周出現(xiàn)頸椎病癥狀,有25 例患者(占53.19%)在開始進行放療后4周出現(xiàn)頸椎病癥狀,有2 例患者(占4.26%)在開始進行放療后6 周出現(xiàn)頸椎病癥狀,有1 例患者(占2.13%)在開始進行放療后8 周出現(xiàn)頸椎病癥狀。
與放療前相比,開始進行放療后2 周60 例患者的VAS 評分、頸椎病癥狀的評分均較高,P<0.05。與開始進行放療后2 周相比,開始進行放療后4 周60 例患者的VAS 評分、頸椎病癥狀的評分均較高,P<0.05。與開始進行放療后4 周相比,開始進行放療后6 周60 例患者的VAS 評分、頸椎病癥狀的評分均較高,P<0.05。與開始進行放療后6 周相比,開始進行放療后8 周60 例患者的VAS 評分、頸椎病癥狀的評分均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放療前后60 例患者VAS 評分、頸椎病癥狀評分的比較(分,± s)
表1 放療前后60 例患者VAS 評分、頸椎病癥狀評分的比較(分,± s)
時間 VAS 評分 頸椎病癥狀評分放療前 2.79±0.65 5.42±0.58開始進行放療后2 周 3.67±0.70 7.15±0.49開始進行放療后4 周 5.34±1.54 10.17±0.95開始進行放療后6 周 6.74±1.93 12.44±1.07開始進行放療后8 周 8.34±1.20 15.34±1.39
與放療前相比,開始進行放療后2 周60 例患者的各項SF-36 評分均較低,P<0.05。與開始進行放療后2 周相比,開始進行放療后4 周60 例患者的各項SF-36 評分均較低,P<0.05。與開始進行放療后4 周相比,開始進行放療后6 周60 例患者的各項SF-36 評分均較低,P<0.05。與開始進行放療后6 周相比,開始進行放療后8 周60 例患者的各項SF-36 評分均較低,P<0.05。詳見表2。
表2 放療前后60 例患者各項SF-36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2 放療前后60 例患者各項SF-36 評分的比較(分,± s)
項目 放療前 開始進行放療后2 周 開始進行放療后4 周 開始進行放療后6 周 開始進行放療后8 周生理功能評分 80.20±4.63 71.36±1.56 64.40±1.26 57.30±1.54 47.40±1.39生理職能評分 64.36±1.52 59.69±1.76 51.29±1.53 47.40±1.36 43.40±1.07軀體疼痛評分 68.52±6.85 62.68±5.62 59.58±4.92 51.40±3.66 47.42±3.76活力評分 62.74±7.55 57.21±4.69 51.12±4.70 48.40±3.55 42.40±3.26社會功能評分 70.63±8.25 63.94±6.20 57.74±6.05 54.40±5.26 50.40±2.47情感職能評分 75.03±7.52 70.21±6.26 65.01±5.62 60.40±4.28 54.40±4.31精神健康評分 65.32±5.52 60.71±5.66 56.01±5.36 50.40±4.76 47.40±3.86總體健康評分 62.36±9.06 56.36±8.99 52.34±8.59 48.40±7.76 44.40±7.52
近年來,NPC 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進行放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NPC 的主要方法。大量的研究表明,進行放療能夠有效地殺死腫瘤細胞[7],但是長期進行放療會對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造成損傷。有研究指出,接受放療的NPC 患者易出現(xiàn)放射性口干、鼻竇炎、張口困難、唾液腺損傷、聲音嘶啞等并發(fā)癥[8-9]。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放療后,60 例患者中有47 例患者(占78.33%)出現(xiàn)頸椎病。隨著放療次數(shù)的增加,這些患者頸椎受到的影響逐漸加重。相關的研究指出,接受放療的NPC 患者出現(xiàn)頸椎病的原因如下:1)接受放療后,患者的頸部肌肉受損且出現(xiàn)纖維化,導致其頸部肌肉攣縮[10],造成其頸椎力平衡的失調[11],進而導致其出現(xiàn)頸椎側彎或其他畸形;2)放療可導致頸部血管內膜增厚及血管內肌內膜細胞增生,引起管腔狹窄,造成頸動脈狹窄或閉塞[12],頸部供血不足,進而可引發(fā)頸椎病[13]。
綜上所述,對NPC 患者進行放療易導致其發(fā)生頸椎病。隨著放療次數(shù)的增加,患者頸椎受到的影響會逐漸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