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志奎
翹街,全長1000余米。若步履匆匆,聽聽小巷胡同的喧嘩,10分鐘足矣;若浮光掠影,聽聽街頭巷尾的閑談,20分鐘足矣;若漫步徜徉,聽聽白墻黑瓦的風雨,40分鐘足矣。
但當你靜下心來,拋開一切雜念,真正擁入翹街懷抱,聆聽它600多年的歷史呼喚,需要一天、一月、一年,甚至一輩子。
踏過翹街的黎平先賢
翹街位于貴州省黎平縣城所在地德鳳鎮(zhèn),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歷經600多年滄桑,至今明清建筑群等歷史遺存保存完好,文化底蘊深厚。
黎平翹街東起城垣東門,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兩頭高,中間低,形狀如翹起的木扁擔,因此稱為“翹街”。街道兩邊是明清建筑風格的鋪面房屋,白墻黑瓦,飛檐翹角,墻上彩繪圖案精美,門窗裝飾古色古香。
多少年來,黎平無數(shù)先賢就是踩著這條街跋山涉水,走向了人生出彩的舞臺。
黎平府開科第一進士龍起雷,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踏入京城,參加殿試。平地一聲驚雷起,侗鄉(xiāng)自此出進士。在江西清江任知縣時,洪水來犯,百姓饑寒交迫。他頂著被革職問罪的風險,果斷向當?shù)伛v軍、道臺、大戶借糧,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梅友月,看到家鄉(xiāng)人民運送軍糧到荊州、鄖陽等地,路途艱辛,加上嚴寒酷暑,死者甚多。他大膽上奏疏,反映征徭艱苦,要求豁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朝廷免除了黎平、錦屏等地遠道運送軍糧的徭役。
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舉人朱萬年,在招降朝廷叛軍時,身為山東萊州知府的他,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知叛軍詐降后,命城內守軍向叛軍開炮,自己則慘遭殺害。用生命演繹了一曲“生作奇男子,死為烈丈夫”的英雄壯歌。
明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何騰蛟,用自己的忠貞和一腔熱血,苦苦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南明王朝。用生命詮釋了 “吾頭可斷,心可剖,欲降不能!”的英雄氣概。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胡長新,一生淡泊名利,博學篤行。不畏路途遙遠,赴古州(今榕江縣)向西南巨儒鄭珍求教。鄭珍勉勵他做學問要像黎平人栽樹那樣,要久久為功,不要急功近利。他一生謹遵先生教誨,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
緊跟先賢的腳步,在翹街行走,會無形間有一根扁擔“砰”的一聲落到你的肩上。你不能低頭,更不能拈輕怕重。因為翹街有一種精神特質叫勇于擔當,有一種文化基因叫為民解憂。有無數(shù)雙先賢的眼睛盯著你,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負重前行,才擔得起不負人民的重擔。
布滿紅色印記的文化街區(qū)
翹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國家4A級景區(qū),紅色永遠是它的主色調。
1934年12月紅軍長征途經黎平,著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和毛澤東舊居、中央紅軍教導師住址、中央紅軍干部休養(yǎng)連、李德博古凱豐住址、紅軍群眾大會舊址等紅色遺址均坐落在翹街明清古建筑群中,成為該縣長征歷史文化街。
它們像一個個紅軍戰(zhàn)士,為我們講述一段段長征的崢嶸歲月。湘江戰(zhàn)役后,迷途中,士氣低落、疲憊不堪的紅軍隊伍在翹街得到了及時的休整。樸實善良的侗鄉(xiāng)人民打開城門歡迎紅軍入城。男女老少舉著火把,連夜為紅軍舂米,成百上千個碓日夜運作,“咯吱——砰——,咯吱——砰——”的聲音響徹云霄;成百上千根木扁擔“咯吱——咯吱——”地挑著軍需物資來回奔波。一串串腳步印在石板上,一滴滴汗珠落到泥土里。喃喃地哀嘆、哼哼的爭論、咚咚的腳步、滴滴答答的電報匯聚在二郎坡52號胡榮順的商鋪里。 “不去湘西,去黔北!” 這串湘音極濃的音符,劃破了夜的寧靜,也劃破了夜的黑暗。當二郎坡52號傳來雷鳴般的掌聲時,紅軍戰(zhàn)士的腳步由亂哄哄變成了齊刷刷。鼓勵、問候、動員、振奮、歡呼……一串串音符匯聚翹街,奏響了軍民魚水情的最強音,譜寫了一曲曲走向勝利的樂章。
追隨紅軍的腳步,在翹街行走,仿佛耳畔響起“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時代呼喚。
一城一街一館
遠遠望去,一排排封火墻,一座座四合院,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封火墻上翼角飛翹,墻上的彩繪精美細膩,房屋的門窗裝飾,圖案古樸。
街面為石條和卵石鋪墁,小街小巷眾多,著名的有馬家巷、姚家巷、張家巷、雙井街、左所坡等,古色古香,具有濃厚的地方特點。當年整條街上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住著紅軍。如今行走在翹街上,隨處可見濃厚的紅色文化,紅軍當年的宣傳標語也依稀可見。
在翹街上,四代相傳的百年中醫(yī)老店九如堂藥鋪,見證了歷史滄桑。作為一條歷史悠久的商業(yè)古道,如今這里依然繁華如鬧市?;覊谕叩幕张娠L格建筑,明清時期商人的湖廣會館、江西會館等,都能從建筑中讀出歷史。近年來,黎平縣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翹街進行了修復、改建和整治。
隨著高鐵的開通,來翹街的游客越來越多,翹街商機越來越濃。侗族姑娘陸勇妹的蠟染店就開在翹街,過去侗家人自己穿的蠟染布,如今成為老鄉(xiāng)們增收的門路。隨著銷路旺盛,一些瀕臨失傳的染劑制作方法,又重新運用起來,讓蠟染顏色更加絢麗豐富。
紅軍長征為黎平、為翹街留下一大筆紅色旅游的財富。黎平縣近年來以百年翹街上的“黎平會議會址”為核心,打造富有特色的“一城一街一館”。同時,把紅色旅游與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鄉(xiāng)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結合起來,形成了“以綠帶紅”“以紅促彩”的紅色旅游模式,讓游客來了留得住,有看頭。
黎平會議會址
黎平會議會址在翹街邊上,它是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筑,兩端有高大的封火墻,房屋面寬五間。正中有一座門樓,兩邊為鋪面,當年是胡榮順商號。
走進門樓,里面是一個大院,有9個大小不同的天井,建筑面積近800平方米。1934年底,中央紅軍由湖南通道進入貴州,占領黎平后,總司令部就設在這里。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史稱“黎平會議”。1982年,黎平會議會址被列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黎平紅軍廣場
1934年12月17日,中央紅軍總政治部在這里召開了群眾大會,宣布紅軍的任務、紀律,向群眾散發(f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紅軍廣場由此得來。
紅軍廣場邊上是黎平縣城關一小,是縣城里最古老的學校,黎平的孩子們自小在這里耳濡目染著紅色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深受鼓舞。
少寨紅軍橋
距翹街22公里,位于高屯鎮(zhèn)少寨村的紅軍橋,如今是黎平著名的風景勝地。1934年12月,少寨村民為了迎接紅軍,拆自家門板,冒著嚴寒架起一座木橋,為紅軍渡河。后人為了紀念紅軍,把這座橋稱作紅軍橋。(責任編輯/張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