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躍,杜歡歡
(1.浙江交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杭州310000;2.溫州理工學院,浙江 溫州325000)
山嶺隧道洞口淺埋段覆土多屬于強風化帶,其圍巖自穩(wěn)能力較差,在開挖過程中隧道頂部的塑性區(qū)易實現貫通,從而產生較大的變形并導致塌方等隧道災害[1,2]。關于隧道洞口塌陷的研究,早期多基于風險評估方法[3]對進行分析,地質條件是隧道塌方的主要內在因素[4]。監(jiān)控測量數據是塌陷災害預警最可靠的數據來源,大量學者采用監(jiān)測手段對隧道洞口塌陷進行分析。
本文依據某山嶺隧道出洞口的施工過程和坍塌災害,結合現場地表沉降監(jiān)控數據進行分析,為相關隧道施工過程中的災害預警、監(jiān)控測量提供借鑒。
某山嶺隧道左洞長835 m,右洞長848 m。左右幅隧道均為上坡,左幅隧道縱坡坡度為2.4%,右幅隧道縱坡坡度為2.5%。隧道進口段有F1 斷層通過,破碎帶寬約5 m,對隧道影響較大。道區(qū)出露地層有:覆蓋層為第四系殘坡積層粉質黏土、碎石土,下浮二疊系上統(tǒng)龍?zhí)督M泥質粉砂巖、泥巖及煤層、二疊系上統(tǒng)峨眉山玄武巖。場區(qū)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孔隙水、泥質粉砂巖、粉砂巖、泥巖及玄武巖風化裂隙水及碳酸鹽巖溶水,地表未見泉水出露。場區(qū)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雨水滲入砂泥巖風化裂隙中,向地勢低洼的溝谷下游徑流排泄。地下水對弱透水層有酸性強腐蝕性。
出口右洞出露地層有覆蓋層,為第四系殘坡積層粉質黏土、碎石土,下伏二疊系上統(tǒng)龍?zhí)督M泥質粉砂巖、泥巖及煤層、二疊系上統(tǒng)峨眉山玄武巖。塌方處掌子面埋深6.5 m,掌子面揭露巖性為強風化、玄武巖,圍巖極破碎,覆蓋層為黃色粉質黏土、黃褐色碎石土,巖體自穩(wěn)能力差。在開挖擾動下易發(fā)生滑移或垮塌。施工時本隧道在右洞出口處發(fā)生坍塌,如圖1所示。
在隧道開挖施工前,在進出洞口邊坡及時埋入地表沉降觀測點,每個斷面布置7 個測點,每個監(jiān)測點打入地下1 m 長鋼筋并在表面用混凝土固定,為防止表面鋼筋被雨水腐蝕采用油漆噴涂,地表沉降的基準點位于距離監(jiān)測點15 m 遠處,遠離隧道掌子面。
地表沉降可以直觀地反映隧道斷面的變形趨勢。隧道右洞出口端洞口段Y7+700 斷面地表沉降測點累計沉降曲線如圖2 所示,隨著時間的增加,累積沉降量逐漸增加,在8 月15日時累積沉降曲線出現了明顯的轉折點,累積沉降量迅速增加。此時,該斷面監(jiān)測點的沉降速率從0 迅速增大(見圖3),且增大的速度逐漸加快,其中F、G 兩測點的沉降速率增加最為明顯。20 日下午,于出口端右洞該斷面F、G 測點附近發(fā)現地表塌陷(見圖1),地表最大累計沉降量高達-2 889.72 mm(見圖4)。各點總累計沉降曲線總體呈直線狀,即處于隧道開挖軸線上方的測線各點沉降量差距不大。YK7+700 測線的總體沉降大于YK7+710 測線,且由于地表出現塌方,F、G 兩個測點出現極大的沉降。
圖1 現場隧道塌陷
圖2 Y7+700 斷面地表沉降測點累計沉降曲線
圖3 Y7+700 斷面地表沉降測點沉降速率
圖4 地表沉降累計值
YK7+700 斷面地表塌陷處出露全~強風化玄武巖。全~強風化玄武巖由于結構松散,顆粒級配不均勻,存在軟弱面,在輕微的擾動之下即有可能發(fā)生坍塌事故。隧道開挖過程中由于卸荷作用產生應力松弛區(qū),同時支護不及時,最終造成該區(qū)域的失穩(wěn)破壞。掌子面右上側存在較大范圍掉渣、漏土,并且漏土情況持續(xù)發(fā)生,據此推斷該隧道右洞出口端極可能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冒頂。
綜合監(jiān)測數據與現場實際情況,得到本次山嶺隧道施工坍塌事故的基本過程(見圖5)。當隧道掘進至YK7+700 界面附近時,隧道埋深約為6.5 m,地層中結構軟弱面的存在、施工擾動的影響等原因的共同作用,造成掌子面上方土體失穩(wěn)。
圖5 地表塌陷示意圖
針對隧道出口右幅情況,地表發(fā)生大規(guī)模塌陷后,最終采取了如下措施,用塑料膜覆蓋地表塌陷處,防止雨水進入破壞土體穩(wěn)定,防止發(fā)生進一步的災害;漏頂處埋設鋼筋以加固土體,并對土體灌漿,灌漿后靜置10 d。為了保證工期,在右線暫停施工的過程中繼續(xù)開挖隧道左線。待左線隧道開挖完成后,從隧道右線出口處逆向掘進,最終貫通,如圖6 所示。
圖6 塌陷后的施工方案示意圖
本文以某山嶺隧道地表塌陷工程事故為背景,對監(jiān)測數據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地表沉降觀測數據在塌陷發(fā)生前已經有發(fā)散趨勢,施工中應據此及時做出判斷和預警,采取支護措施,必要時組織人員撤離。
2)隧道監(jiān)控工作是隧道施工過程中的關鍵工作。本項目實施期間,緊跟掌子面,按量測斷面埋設原則,認真、高效地完成現場測試數據。及時分析、處理數據,把量測結果反饋給施工單位,指導施工,保證了施工安全,圓滿完成了該項監(jiān)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