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沈冰 編輯| 吳冠宇
宜昌古稱夷陵,山谷跌宕,江河縱橫,森林繁茂,物產(chǎn)豐饒,承東啟西,民風淳樸,在飲食文化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宜昌菜屬于荊南菜系。而地理上正處在鄂西山區(qū)長江上游末端的西陵峽口,上控巴蜀,下引荊襄,是川鄂咽喉,因為出入四川盆地的貨物集散于此,宜昌成為了重要的水路碼頭。過去四川商賈和船工云集宜昌,他們帶來了川人的飲食習慣,口味喜辣愛麻。碼頭上的船工和搬運工人多,他們終日勞作,體力消耗大,所以又需要油葷、鹽分來補充體力。
“總結(jié)起來,辣而不烈,麻而不木,油而不膩,咸而不齁,這四句話可以稱作宜昌味道。”宜昌餐飲業(yè)泰斗,90 歲高齡的李元茂先生介紹說,1876 年宜昌開埠以后,領(lǐng)事館、租界、洋行、碼頭、貨棧興建起來,達官大賈的聚集促進了本土烹飪的精細化。抗戰(zhàn)期間,上海、南京相繼失守,大批廚師隨難民舉家西遷,不少名廚在宜昌落腳,又帶來了新的技藝和菜品。
改革開放以后,最先登陸宜昌的外地菜是川菜。90 年代,小藍鯨酒樓帶著武漢的“漢菜”來宜攻城略地,以漢菜為代表的“楚菜”一時為盛。近三十年,是宜昌餐飲百花齊放百家爭妍的“黃金30 年”——京菜、粵菜、湘菜、閩菜、杭幫菜、淮揚菜紛至沓來;海鮮酒樓、西餐廳、特色小吃店鱗次櫛比。與此同時,本地也涌現(xiàn)了一批特色突出、文化內(nèi)涵豐富、社會影響力較大的餐飲龍頭企業(yè)。
宜昌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巴楚文化、三國文化源遠流長,土家文化特色鮮明,水電文化影響深遠,這些共同構(gòu)成了宜昌餐飲文化的深厚基石。2018 年10 月,第28 屆中國廚師節(jié)落戶宜昌,宜昌市被列入“中國美食之都”名錄,這是對現(xiàn)代宜昌餐飲行業(yè)發(fā)展的高度肯定。
土家美食——抬格子 攝影/王雙躍
宜昌民間宴席 攝影/ 李風
臘肉是宜昌大山里人們的日常菜 攝影/ 李風
鐵路壩小吃街 攝影/ 沈冰
宜都青林古鎮(zhèn)年豬宴 攝影/ 李風
宜昌特色小吃涼蝦 攝影/ 鄭杰
出籠后的宜昌傳統(tǒng)魚糕 攝影/ 沈冰
一桌傳統(tǒng)的十碗八扣席面 攝影/沈冰
《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宜昌其宴設(shè)豐儉不一,大抵用大碗,飲酒多持大樽,善飲者眾多,他處每不能及。”說明宜昌古來民風淳樸豪放,飲酒都是大樽,菜品更不會是小盤小碟,事實上也是民間尤喜歡大碗裝肉、豐滿實惠的反應(yīng)。
宴席在宜昌很早就形成了固定的格局,菜品制作多以蒸、燒、燉、炒居多,口味以清淡、微辣、咸鮮為主。
上世紀二十年代,宜昌城區(qū)和民間流行的是“老九碗”宴席,其菜品有:雜燴頭子、魷魚筍子、香菌酥肉、八寶甜飯、扣蒸鴨子、涼拌肚子、紅燒全魚、扣五花肉、魚圓湯,盛具用的全是大碗,口味上講究“滾、爛、淡”,鄉(xiāng)土氣息濃厚。這種“老九碗”席面在民間廣為盛行,深受歡迎?;?、喪、嫁、娶常用之。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市場日漸繁榮,作為進川物資的重要集散地,宜昌在長江岸邊川鄂運輸碼頭的地位越來越顯著,高檔的食材加入,雅致的席面出現(xiàn),“老九碗”漸漸演變成“新九碗”和“四八海鮮席”等。
和“老九碗”同樣講究的是“十碗八扣”。宜昌是個多民族聚居之地,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十碗八扣的意思是,十道菜中有八道菜是“扣”菜,先在小碗里裝滿菜,在蒸籠里蒸熟,出菜時,先用餐盤蓋上罩住,一個翻轉(zhuǎn),揭開蒸碗,菜品盛裝在餐盤里了,菜在餐盤里呈半圓形。這十碗菜傳統(tǒng)上是:一碗頭子,二碗筍子,三碗雞子,四碗魚,五碗蒸雜,六碗羊肉,七碗丸子,八碗肚子,九碗正肉,十碗湯。上菜時按順序一碗一碗地上,重大喜慶節(jié)日或款待貴賓時,這是土家族最隆重的宴席。
長陽餐飯,就是宜昌飲食風格特點的縮影。
以長江干流為主脈,宜昌全域有眾多的河流、湖泊與長江相通,優(yōu)良的水質(zhì)和豐富的食物很適合各式各樣的魚類生長。山高水長,宜昌也在群山的懷抱中,天然的“靠水吃水、靠山吃山”。
宜昌江段環(huán)境下生長的肥魚,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久負盛名。2017 年,“原味奶湯肥魚”被選為宜昌十大名菜之首。
長江肥魚又稱鮰魚俗稱江團,是典型的長江洄游性魚類。宜昌南津關(guān)以下、虎牙灘以上的江段,河床寬窄適當,是水流激緩的交匯之地,這種獨特的自然條件,為長江肥魚的繁育提供了場地,因此,宜昌還是長江肥魚的原產(chǎn)地和繁育地。在這種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生長的肥魚,肉質(zhì)肥而不老,嫩而不松,個個都膘肥體胖,得“肥魚”之名。宜昌虎牙灘(荊門山附近)至南津關(guān)(三峽起始點)所產(chǎn)的肥魚為最肥美,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贊頌。
近年因為長江流域生態(tài)保護,不能食用野生魚類,但是長陽的魚類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得很好,豐富的水資源讓漁獲依然豐富。人工養(yǎng)殖優(yōu)質(zhì)肥魚烹煮之后,肉滑如玉、入口即化、口味淡雅甘醇,尤其所燉出的魚湯,其白若瓊漿、潤澤爽口、甘如玉液。
臘貨也是宜昌飲食文化里最鮮明的元素。臘肉大江南北皆有產(chǎn)出,但真正能夠讓人吃過之后齒頰留香回味無窮的卻不是很多。宜昌臘肉就是那種讓人看了就想吃,吃了忘不掉的好滋味。宜昌山區(qū)山清水秀,盛產(chǎn)臘肉,宜昌臘肉講究冷煙慢熏,風味不同,以其香味濃郁、油而不膩、口感爽滑的獨特美味形成一個非常馳名的品牌,名動大江南北。
大盤蒸土家臘肉是宜昌一絕,端上桌來,表里一致晶黃剔透,一片片肥肉透明發(fā)亮,瘦肉釅紅,吃起來滿嘴的醇香,脂香四溢,不膩不塞牙。
風光迤邐的山水之城——宜昌,人文豐沛,秀氣雋美。好山好水好空氣,孕育出天然美好的食材。這些食材既普通也不普通,普通在于它的家常,不普通在于它的難得天成。山水之城的人們,未曾辜負這般好食材,他們精修廚藝善待食材,將純樸的民風融于一道道風味之中,調(diào)制出大俗大雅的山河好味。
2021 西壩夜市草地音樂節(jié)現(xiàn)場 攝影/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