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愛
(天津市東麗區(qū)東麗醫(yī)院婦科,天津 300300)
女性生殖道中含有多種微生物菌群,正常機體的微生物群之間會維持動態(tài)平衡,呈現(xiàn)出弱酸性環(huán)境[1]。但當女性妊娠后,機體激素分泌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免疫力下降,導致生殖道內的菌群結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打破了原有的動態(tài)平衡,增加了病毒、細菌、支原體等致病微生物入侵的風險[2,3]。據(jù)報道[4,5],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不僅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了影響,還可能威脅新生兒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天津市東麗區(qū)東麗醫(yī)院收治的418例妊娠期女性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在本院進行完整的產前檢查及分娩;②經單色多普勒超聲確定為單胎妊娠;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乳腺纖維瘤等疾?。虎谡J知障礙、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③臨床依從性差。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采集樣本 通過陰道窺器使孕婦的宮頸充分暴露,通過無菌棉球采集宮頸分泌物。再將無菌棉試紙插入宮頸管1 cm 處,旋轉4 圈后停留約10 s,取出試紙,置于無菌管中。再將另一根無菌棉試紙置入陰道后穹隆處,收集分泌物,并置于無菌管待測。
1.2.2 分泌物培養(yǎng)及菌群鑒定 通過瓊脂培養(yǎng)基對采集到的樣本進行培養(yǎng),再利用全自動微生物生化分析儀對樣本的細菌分布進行檢測,檢測過程中嚴格遵照操作流程及試劑盒說明書。根據(jù)檢測結果,將發(fā)生生殖道感染者作為研究組,其余妊娠期女性作為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分析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情況以及病原菌分布,采用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生殖道感染的危險因素,并探討生殖道感染對妊娠結局的影響。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生殖道感染的危險因素,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發(fā)生率以及病原菌分布情況 418例妊娠期女性中,共檢測出176例生殖道感染,感染發(fā)生率為42.11%,其中混合感染93例,占比52.84%;單一感染83例,占比47.16%。病原體中解脲脲原體的占比最高,其次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見表1。
表1 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n,%)
2.2 生殖道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研究組年齡、文化程度、分娩史、流產史、生殖系統(tǒng)感染史、糖尿病史、血紅蛋白<100 g/L 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其余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生殖道感染的單因素分析[n(%)]
2.3 生殖道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文化程度、分娩史、流產史、糖尿病史是導致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生殖道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2.4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研究組早產、胎膜早破、低體重初生兒、死胎或圍產兒死亡、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n(%)]
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是臨床中發(fā)生率較高的感染類型,主要是由于妊娠期間定量細菌增殖,導致生殖道中乳酸桿菌群數(shù)量減少,菌群失衡,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癥狀[6]。
本研究中的418例妊娠期女性中,共檢測出176例生殖道感染,感染發(fā)生率為42.11%,其中混合感染93例,單一感染83例;病原體中解脲脲原體的占比最高,其次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文化程度、分娩史、流產史、糖尿病史是導致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P<0.05)。有研究表明[7],文化程度較低的妊娠期女性對生殖道感染相關知識的了解較少,性衛(wèi)生習慣較差,相對更容易發(fā)生生殖道感染。因此,臨床中應向妊娠期女性及家屬講解生殖道感染的相關知識,引導孕婦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并提高孕婦的自護能力,從而降低生殖道感染的發(fā)生率[8]。對于有分娩史和流產史的孕婦,生殖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醫(yī)源性因素的影響[9]。近年來我國自然分娩率明顯下降,而人流手術等可能會對生殖系統(tǒng)生理性屏障造成一定的損傷,增加病原菌入侵的可能性,從而引發(fā)外源性細菌感染[10]。糖尿病會導致孕婦機體的血糖水平上升,為病菌的增殖提供條件,降低了機體對病菌的防御能力。對于有糖尿病史的妊娠期女性,臨床中應結合孕婦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減少糖分的攝入,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從而避免生殖道感染的發(fā)生。
孕婦發(fā)生生殖道感染后,可能表現(xiàn)為外陰瘙癢、白帶異色、性狀改變、分泌異常等一系列癥狀,部分孕婦對于相關癥狀缺少警惕性,導致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最終可能對胎兒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1]。研究組早產、胎膜早破、低體重初生兒、死胎或圍產兒死亡、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從生殖道感染的危害分析,細菌感染會增加胎膜早破、胎兒窘迫的發(fā)生率,而病毒感染則能通過血液直接累及至胎兒,引發(fā)死胎等現(xiàn)象。因此,臨床中應重點關注生殖道感染的危害,產前叮囑孕婦進行全面的產前檢查,從而達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的目的。對于已發(fā)生生殖道感染的妊娠期女性,醫(yī)務人員應當加強健康教育,緩解孕婦對于妊娠期間服藥的焦慮,在臨床指導下按時、按量服藥。
綜上所述,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病原菌中大多為革蘭陽性菌和解脲脲原體,文化程度、分娩史、流產史以及糖尿病史是導致生殖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可能增加一系列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臨床中應予以重視,并及時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保證孕婦與胎兒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