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霞
(四川宏建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在建筑產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化的發(fā)展趨勢下,建筑施工技術、建筑生產項目類型也越來越復雜,這種變革趨勢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建筑產業(yè)發(fā)展的高速性[1]。但與此同時,建筑行業(yè)現(xiàn)有流動資金的建設風險也同比增加,為了滿足建筑項目工程需求,大部分建筑施工方對工程項目采用了粗放式管理模式,但粗放式管理模式解決了建筑施工方燃眉之急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加劇了產業(yè)發(fā)展風險[2]。因此,施工單位應重視對工程建筑項目的科學化管理,有序整理項目資料,減少或避免工程項目信息碎片化問題發(fā)生[3]。
為了滿足工程建筑項目管理需求,本文引進BIM 技術,采用建立管理模型的方式,對工程項目實施的全過程進行管理[4]。在此過程中,應先明確構建模型的屬性與前期數據。根據施工進度總控需求,獲取項目全生命周期信息流。通常情況下,建模所需要的導入信息為總控信息流中的一部分,包括建筑材料使用信息、建筑工程實施合同信息、建筑構件信息等。不同類型的信息在模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5]。
在完成對相關信息的獲取后,使用Autodesk 企業(yè)的Navisworks 操作軟件,進行建筑實體結構空間信息的定位。此軟件可以在使用中直接導入CAD 圖紙與Revit 信息,以此種方式,對建筑結構進行三維圖形表述,并在3Dmax 軟件的支撐下,對模型外部輪廓進行省略性繪制。
對初步完成的BIM 模型進行碰撞測試,檢測模型中是否含有不合理或設計不規(guī)范的結構。在BIM節(jié)點區(qū)域中進行控制計劃的輸出,添加詳細的工程任務名稱、工程編碼。并在執(zhí)行軟件中,將BIM 節(jié)點信息與Project 計劃進行關聯(lián)化處理。關聯(lián)過程中,需要將建筑構件信息進行集成化處理,在確保信息格式統(tǒng)一的基礎上,使用Timeliner 功能,將二者進行關聯(lián)。此時,便可以實現(xiàn)通過連接功能對工程項目進度的動態(tài)化模擬。綜上所述,完成對工程建筑項目BIM 管理模型的構建,信息管理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BIM 管理模型
將BIM 模型導入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中,調整模型比例尺,使其處于一種相對直觀的檢索范圍內。選擇一個可視化處理點,根據構件信息、整體結構,對可視化區(qū)域進行劃分。在此過程中,可將其認定為一個與工程施工周期相關的控制變量。對視化處理界面信息進行布設,當完成對模型的可視化處理后,建筑工程項目中未執(zhí)行區(qū)域在模型中將呈現(xiàn)紅色原點,以此總控單位便可以根據項目的實際進展與工期需求,對工程施工進度進行調整。其中已完成施工的區(qū)域在BIM 模型中將顯示綠色,綠色代表此部分區(qū)域達到工程施工標準,黃色代表此部分區(qū)域已完成施工,但存在質量或技術流程不符合標準問題。通過對BIM 模型進行可視化處理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施工進度與周期,降低工程施工中出現(xiàn)錯誤或違規(guī)性操作的概率(見圖2)。
圖2 建筑工程項目執(zhí)行情況模型圖
在完成上述相關工作后,需要對導出的信息進行初步的偏差校正,本文使用的校正方法為“前鋒線融合BIM 模型”,在此過程中,定位施工工期中存在延遲的施工點,并在模型中插入前鋒線,此時需要調整工程施工進度,控制總工程進度追趕前鋒線。輸出工程建筑項目的落戶信息與待執(zhí)行信息,將輸出的信息存儲在魯班MC 平臺中,以便于后期對成果的導出。并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根據施工現(xiàn)場產生的數據量,進行不同比例規(guī)模數據的導入,以此種方式對資源與進度進行對比,檢測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目標矢量是否存在失控風險。當通過檢測后,輸出管理數據。如果輸出的管理信息存在冗余,也會使提取關鍵信息的過程變得較為困難,從而影響最終的管理效率。在導出最終工程建筑項目管理成果時,需要根據工程規(guī)模調整輸出的管理信息量,并在必要的前提下,采取文字融合圖示的方式,對工程管理信息進行描述。在確保導出成果完善且不存在冗余的條件下,完成對加工成建筑項目的有效管理,生成效果如圖3 所示。
圖3 建筑項目管理效果圖
本文以某工程施工企業(yè)正在進行的建筑項目為例,分別將本文提出的基于BIM 技術的工程建筑項目管理方法和傳統(tǒng)管理方法應用于該建筑項目中,對本文管理方法的實際應用優(yōu)勢進行驗證。該工程建筑項目整體面積為8 624.05 m2,主體建筑結構為單層兩跨不等高結構,主跨跨度為25.0 m,下弦標高為26.58 m,鋪跨為12.65 m,屋面標高為13.25 m,共8.0 個不等跨縱向柱,每2 個縱向柱之間的間隔分別為 8.2 m,9.1 m,11.6 m,16.4 m,11.6 m,9.1 m,8.2 m。該工程建筑項目施工區(qū)域已經通過人工吹填的方式進行覆蓋,并且完成了前期的強夯處理和聯(lián)合預壓等工作,在施工時能夠確保其地勢平坦。為確保實驗結果的客觀性,兩種管理方法在管理過程中的工作階段、管理目標、管理點等均進行統(tǒng)一控制。將工程階段劃分為5 個階段,如圖4所示,并對應相應的管理目標和控制點。
圖4 中施工階段的基礎工程包括土方開挖、地基處理等多個管理點;主體工程包括一層建筑結構、二層建筑結構、三層建筑結構和墻體等多個管理點;安裝工程包括設備安裝、水電安裝、管線安裝、綠化等多個管理點。按照管理目標,并結合該工程建筑項目的預期標準,分別利用本文提出的管理方法和傳統(tǒng)管理方法完成相應的管理工作,同時在實驗過程中,為了方便對兩種方法實際應用效果的比較,本文選擇將完成各階段目標的時間作為對比指標。完成各階段目標的時間越少,則表示該管理方法效率越高,可行性越強。反之,完成各階段目標的時間越多,則表示該管理方法效率越低,可行性越差。
圖4 兩種管理方法管理目標控制流程
根據本文上述準備內容完成實驗,并將對比指標進行記錄,繪制成的實驗結果對比見表1。
表1 兩種管理方法實驗結果對比表 d
在得到相同的工程建筑項目施工質量下,本文管理方法完成各個階段目標的時間均在企業(yè)規(guī)定的施工范圍之內,遠遠少于傳統(tǒng)管理方法完成各個階段目標的時間。傳統(tǒng)方法完成目標時間僅在策劃階段和竣工階段符合規(guī)定的時間標準,其他管理階段均存在嚴重的延期問題,不僅會影響后續(xù)各階段的管理效率,還會影響整個工程建筑學項目的管理質量。本文在管理方法設計的過程中,引入了BIM技術,能夠實現(xiàn)對工程建筑項目中各個結構構件的可視化展現(xiàn)。在進行管線安裝的過程中,通過BIM技術實現(xiàn)了對管線的防碰撞測試,提高了管線安裝的質量,并保證了后期建筑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
本文從建立工程建筑項目管理模型、可視化處理工程建筑項目BIM 管理模型、校正并輸出工程建筑項目管理成果3 個方面,提出一種基于BIM 技術的工程建筑項目管理方法,在完成對本文方法的設計后,將其與傳統(tǒng)管理方法進行對比,經過對比得出結論:本文設計方法,能夠將管理時間控制在標準要求范圍內,并且管理效率和可行性都遠遠優(yōu)于傳統(tǒng)管理方法的實際應用效果。相比傳統(tǒng)管理方法而言,效率更高,可視化能力更強,可滿足我國建筑市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