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準格爾十二連城遺址
“十二連城”并不是一個特定的專有名詞。作為地名,全國各地有多個地方叫作十二連城,例如陜西潼關的十二連城烽火臺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德州也有十二連城,是明早期燕王朱棣進行的3年“靖難之戰(zhàn)”中修建在德州城北的防御城營;甘肅永登縣也有十二連城,是漢代就修筑起來的十幾座城堡;河南長葛市有處“國?!眴挝灰步惺B城;內蒙古自治區(qū)準格爾旗也有一處“國?!眴挝皇B城城址,始建于公元583年。
以上這些信息串聯(lián)起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十二連城”的共性:都是密集的古代城堡群,都是長城或邊防軍事設施,如今都是文物保護單位,都面積龐大、內涵豐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是研究該地區(qū)古代軍事防御史、建筑史的實物資料。而本文所談及的陽明堡,連同方圓30公里范圍內密集的城堡,也都符合以上特征。陽明堡及附近的城堡群,其修筑的用意也可以通過《潼關衛(wèi)志·兵略》關于潼關十二連城的記載體現(xiàn)出來:“古設十二連城于禁溝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計三十里,而十二連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設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設火器、矢石,聯(lián)絡呼應,疾若風雨?!币簿褪钦f,選取依山傍河的有利地形,每隔幾公里就修筑一座城堡,并在城堡里布置重兵,一旦有戰(zhàn)事,立即互相聯(lián)絡呼應,可以形成頗具威力的攻防力量。
陽明堡坐落于雁門關南、滹沱河畔,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陽明堡鎮(zhèn)堡內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500米,南北約300米,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F(xiàn)存東墻殘長50米,南墻殘長60米,北墻殘長10米,底寬1.9~4.6米,頂寬1~2.1米,殘高0.6~4.2米。墻體土質夯筑,夯層厚0.08~0.17米。屬宋代、明代遺存。為縣境內三十九堡十二連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而當地民間傳說,陽明堡鎮(zhèn)在春秋時期即有城,與一位復姓羊舌、名恬、字叔向的士大夫有關,所以當地建有羊舌大夫祠,廟塑有羊頭像,就稱其為羊頭城。羊頭城因地處滹沱河之陽,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這里筑起城堡,名字也改為了陽明堡。
陽明堡十二連城的部分城堡之間的位置關系
陽明堡
在宋代,陽明堡所在的位置是邊境,所以這里要修筑城堡。不但修了陽明堡,還陸續(xù)修了永和堡等三十九座城堡,如今這些軍事防御遺跡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代:漢、隋、唐、宋、明。地址:代縣溝注山雁門關下。歷史上重要軍事設施之一,為邊塞第二道防線。始建于漢,宋明興盛,元清衰落。東西綿延約40公里,與雁門關長城幾乎平行相向,各堡大部分設置在滹沱河北岸人口稠密的村莊。三十九堡中較大的十二堡(俗稱十二連城)為:陽明堡、馬站、七里鋪、東關、西關、北關、平城、十里鋪、二十里鋪、磨坊堡、段村堡、永和堡。堡墻根據村莊大小、人口多少,規(guī)模不一,有的東西長300米至400米,南北寬100米至120米;有的東西長500米至600米,南北寬100米至200米。永和堡、清泰堡、清淳堡、清平堡、清寧堡保存較好”,如今這些城堡遺跡尚存。
陽明堡一帶民間流傳廣泛的還有楊家將的故事,主要講的是楊業(yè)、楊延昭等人衛(wèi)國戍邊的事跡。楊家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軍事家族,其保家衛(wèi)國的忠勇故事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于天下,楊家男丁一個個忠君愛國奮勇殺敵,再加上他們的女眷穆桂英、佘太君等,甚至包括這些女眷的一些貼身丫鬟都武功高強、忠貞愛國,號稱“楊門女將”,在故事里也都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巾幗豪杰。今雁門關附近有多處相關遺跡,其中代縣鹿蹄澗村有楊家祠堂。雁門關周邊長城沿線,包括朔州市的懷仁市金沙灘、大同市的渾源縣落子洼、河北省的淶源縣插箭嶺、忻州市的五臺縣龍泉關等,也都流傳著楊家將的故事。
代縣鹿蹄澗村楊家祠堂所祀楊門女將
雁門關內楊家將祠
在抗日戰(zhàn)爭歷史上,陽明堡留下了精彩的一筆,即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夜襲陽明堡”。1937年,侵華日軍在陽明堡修建了一個飛機場作為物資基地和轉運站。10月19日夜,八路軍129師第769團在當地百姓的協(xié)助下,隱蔽地進入陽明堡飛機場并發(fā)起進攻,經過1小時激戰(zhàn),殲滅日軍100余人,炸毀日軍飛機24架。夜襲陽明堡戰(zhàn)斗是繼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zhàn)切斷日軍交通運輸線之后我軍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一時間成為中外媒體的頭條新聞。此前指揮平型關作戰(zhàn)的115師師長林彪,在獲勝后總結出了十二條經驗,為后來八路軍對日作戰(zhàn)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方法,其中第九條是:“晚上出擊。夜襲是戰(zhàn)勝日寇的重要作戰(zhàn)手段。敵怕夜襲,他們的技術威力一到夜間有的竟至全無作用。我們要努力,非常努力地去學習夜戰(zhàn),以此為特長以戰(zhàn)勝日寇?!倍耙挂u陽明堡”即是平型關大捷勝利經驗的應用和驗證。今陽明堡飛機場遺址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今的陽明堡鎮(zhèn)依然地處交通要道,鐵路京原線、北同蒲線過境,設有陽明堡站;有二廣高速(大運高速)、108國道、208國道過境,“十二連城”的各處城堡也都沿著這些主干道分布,如今城堡內外為人口密集的村落。
陽明堡鎮(zhèn)附近有戰(zhàn)國時期的故廣武城遺址。清光緒版《代州志》載:“廣武故城在州西南十五里,趙李左車號廣武君以此,蓋秦舊縣也?!薄袄钭筌?,趙將李牧之孫也,父汩,秦中大夫詹事。左車事趙王歇,封廣武君,即今代西之故廣武城也?!睔v史上的“廣武”作為地名有很多處,清光緒版《代州志》載:“廣武城在州境者有三:一為州西古城,漢故縣也;一為廣武舊站,金故縣也;一為廣武營,今名新廣武,明所建雁門守御所也。若崞縣南之唐林,石晉時亦名廣武,與北魏北豫州之廣武郡,東燕州東夏州之廣武縣,皆名同地異?!币簿褪钦f,在雁門關以南,有戰(zhàn)國時期的故廣武城遺址;在雁門關以北,有宋代的廣武城(今稱舊廣武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舊廣武村),還有明代的廣武城(今稱新廣武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新廣武村)。雁門關以北新、舊廣武城之間相距不到3公里,兩座城池遺址基本完好,城內歷史文化信息極為豐富,附近磚石所砌長城迄今依然巍然聳立,因為有一座敵樓殘跡被民間稱為“月亮門”,廣武長城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而作為歷史地名的“廣武”還不止這3處,在今北京昌平區(qū)西南境有東魏時期的廣武縣,今甘肅省永登縣、今四川省平武縣等,歷史上也都有過廣武縣。隋朝的廣武縣治所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廣武鎮(zhèn),因境內有廣武山,故名。今陜西省延安市東北甘谷驛鎮(zhèn)附近有北魏時期的廣武縣遺跡。
夜襲陽明堡飛機場遺址
山西境內的這3處廣武城,圍繞的核心是雁門關。歷史上的雁門關也至少有兩處,分別稱“西陘關”和“東陘關”,都是從大同盆地翻越雁門山的通道,兩條路之間相距并不遙遠,而今人所游玩的“雁門關景區(qū)”是到明代才重要起來的東陘關。明以前以西陘關為重,后來發(fā)生了地形地貌等變化,東陘關就成了主要通道,今附近有交通繁忙的108國道。
雁門關往東100公里為平型關(古稱平刑關),往西南約50公里為盤道梁。北宋時期,盤道梁稱土磴寨,亦稱土磴堡,屬雁門郡代州轄。雁門關、平型關、土磴寨構成了北宋初期北部邊疆“三關”,周圍還有至少十八個隘口,東西四百余里,三關十八隘均筑有城堡用以屯兵戍守。土磴堡為三關十八隘之最高峻的隘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載:“雁門、平刑、盤道梁為厄塞。由雁門東顧則平刑,西顧則盤道梁。介乎東者則水峪、胡峪、馬蘭、茹越、小石、大石、太安、團城、凌云、葫蘆焉;介乎西者則太和、白草、八岔、小蓮、夾柳、燕水、雕窠、玄崗焉,是所名十八隘者也,自宋有之。”明朝嘉靖年間,蒙元的俺答部也多次侵擾盤道梁,其中火燒盤道梁就發(fā)生了兩次。而盤道梁堡也有兩座,傍著長城,相距并不遠。
舊廣武城遺址
廣武長城
凌云口
無論是陽明堡的“十二連城”城堡群,還是附近3處廣武城,以及雁門關、盤道梁等,都在古長城之下,在今天,一處處城址大都是一處處或大或小的靜謐安寧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