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熱點事件】
歷經近一年半的精心籌備,五個月的艱苦創(chuàng)排,2021年8月20日晚,由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于國家大劇院正式“展卷”!
伴隨著曼妙悠揚的國風音樂,觀眾與劇中角色“展卷人”一道,“穿越”至千年前王希孟創(chuàng)作《千里江山圖》的那段時光。該劇采用舞臺重現傳統(tǒng)美學,連線千年靜與動,為觀眾開啟沉浸式“賞畫”體驗!據悉,該劇已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chuàng)作工程”重點扶持劇目。
這些年,從央視的《經典詠流傳》到《假如國寶會說話》,從頤和園的“荷花雪糕”到各種國貨悄然走紅,從昆曲、京劇、唐卡等一大批人類文化的瑰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到“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考古發(fā)掘直播……一方面,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正在被不斷注入新的基因,煥發(fā)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以全新面貌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傳統(tǒng)文化反過來又得到了更多年輕人的喜愛,激發(fā)了大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推動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多維看點與評論】
看點一:向傳統(tǒng)文化致敬
2021年,有兩件珍貴的國寶被以舞臺劇的形式搬上了舞臺。一件是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發(fā)現之一”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蜀地織錦護臂,另一件則是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所繪《千里江山圖》,其經久未衰的魅力得益于北宋發(fā)達的政治經濟和文學藝術。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今人視角切入、溯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觀眾將跟隨一位現代故宮研究員——展卷人,循著“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的篇章綱目,徜徉在富有傳奇色彩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意趣之中。
劇情發(fā)生時間設定為現實中《千里江山圖》即將展出之際,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畫家王希孟即將完稿之時,展卷人因對《千里江山圖》的潛心鉆研,走入了王希孟的內心,伴其歷經了嘔心瀝血繪制《千里江山圖》的寶貴時光,與這位史書中只有寥寥數字記載的“天才少年”心心相印,探尋出了古老文物與現代人之間的情感連接。
不少觀眾看完后留言說,演出結尾時的一幕打動了自己:在現代的時間線中,《千里江山圖》展出,展卷人與王希孟終于相遇,他向畫家招手,畫家則作揖致意。
編劇徐珺蕊說,她和演員曾聊到過這一幕的肢體語言,問過演員此刻想說什么,“飾演王希孟的演員說,他想說‘謝謝你;飾演展卷人的演員則說,想說‘放心吧,有我輩在?!?/p>
【同類素材】
頻頻爆紅的河南衛(wèi)視
七夕佳節(ji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然后在西漢開始普及,最終在宋代達到了鼎盛。從對自然的崇拜到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成為了古代最為重要的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時至今日,它也成為了大眾所推崇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時節(jié),河南衛(wèi)視再次推陳出新,上演了《七夕奇妙游》。
首個舞蹈《龍門金剛》,以河南地標之一龍門石窟為背景實景拍攝,取材自龍門石窟石刻的飛天和金剛,在大佛的注視下翩翩起舞。其中,甚少出現在公眾面前的龍門金剛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相比飛天的輕盈,他們的舞姿更為莊重,不怒自威,更顯肅穆。剛柔并濟的舞蹈將古風舞蹈與龍門石窟的歷史文化相融,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視覺感受。該舞蹈的導演說,之所以把金剛作為這次《七夕奇妙游》的重頭節(jié)目進行展示,就是為了讓觀眾了解龍門石窟本身的文化底蘊。
第二個節(jié)目《給女孩》中通過“七夕節(jié)”女孩子洗發(fā)、梳妝、染指甲、投針驗巧等活動,將七夕的傳統(tǒng)習俗一一展現了出來,在如今這些習俗被漸漸忘記的當下,這樣的展示顯然有著很好的宣傳作用,讓大眾再度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趣味。
第四個節(jié)目器樂《破陣樂》,既有兵戈甲胄、大漠鐵騎的視覺呈現,也有花木蘭、戚家軍、施瑯等民族英雄的故事,還有尺八、琵琶、二胡、三弦、中國鼓、笛子等中國民族樂器演奏,可謂豐富多彩,最大程度地展現了民族的文化,讓我們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磅礴氣勢,極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從春節(jié)的《唐宮夜宴》,到端午的水下飛天《祈》,再到七夕的《龍門金剛》,河南衛(wèi)視一次次在文化宣傳的前沿,打造出了一個個精彩的節(jié)目,真正做到了文化出圈。
微評論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既要有文化傳承的自覺,更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我們已經看到很多類似的嘗試。這些節(jié)目在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基礎上,用匠心去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以傳播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不僅實現了歷史厚重與藝術傳播的結合,也激發(fā)了觀眾內心對民族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更推動了中國文化不斷走出去。
適用話題:對話;文化傳承;走出去;穿越……
看點二:迎合時代,大膽創(chuàng)新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1949年之后僅對外公開亮相過兩回。怎么讓更多的人來認識這幅畫,來了解那段古老的歷史文化呢?周莉亞和韓真兩位導演,這次大膽地采用了舞蹈劇的形式。問起這樣做的原因,兩人直言:“不想重復以前的自己?!?/p>
如果說韓真、周莉亞之前打造的《永不消逝的電波》注重“以快打快”,用懸念迭出、千鈞一發(fā)的節(jié)奏,讓觀眾浸入沒有硝煙卻危機四伏的戰(zhàn)場;那么火速“出圈”的《只此青綠》展現的則是古代文人的“慢生活”,是于青綠山水間曉看天色暮看云的愜意。
編劇徐珺蕊解釋,《千里江山圖》中幾乎沒有人物,去查畫家的生平,資料也很少,“給他虛構一些故事很容易,但我們不想這樣做。既然要致敬這幅作品,就要致敬作品背后蘊含的精神。”所以如果單純地以話劇、舞蹈這樣的形式來表現這幅畫是非常無力的。在創(chuàng)作之初,之所以創(chuàng)新性地選擇詩劇體裁,就是想從文本基礎上倡導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這幅作品,《只此青綠》設置了兩個真實的空間,一個是展卷人的書房,一個是王希孟的畫室,也是兩道并行的時間線。舞蹈劇中有現代亦有宋代,古今兩種視角穿插其中,在這種對照中觀眾更便于欣賞。
【同類素材】
故宮文創(chuàng)——驚艷世界的中國風
現在的故宮,不僅是一段歷史的刻印,更是文創(chuàng)的代表。2014年8月1日,一篇名為“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文章出現,成為“故宮淘寶”公眾號第一篇閱讀量10萬+的爆款文章,故宮文創(chuàng)開始嶄露頭角:國風膠帶、藝想丹青書簽、脊獸鑰匙扣、悅目日光鏡化妝鏡……這些可愛的文創(chuàng)產品一上市就受到人們的追棒,隨后,故宮又相繼推出自己的彩妝、睡衣、茶具等和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
2018年末,故宮神武門外的角樓咖啡店正式營業(yè),故宮角樓咖啡店內部陳設古色古香,壁紙主圖和房梁輕縵正是《千里江山圖》,游客無須“進宮”也可在宮外享用“宮廷咖啡”。故宮咖啡一開業(yè),就成為網紅打卡之地。
除了這些,在短視頻和影視化創(chuàng)作方面,故宮也走在其他博物館前列。2016 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播出,這部充滿匠人情懷的慢節(jié)奏片子,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豆瓣網友給這部片子打出了 9.4 的高分。這部片子不僅讓鐘表修復師王津成為網紅,還讓大眾對故宮生出了向往之情。2019 年,故宮招聘工作人員,盡管只有 88 個名額,卻有超過四萬多人報名。
在此之后,故宮又先后推出了紀錄片《故宮新事》,以及由明星參與的綜藝節(jié)目《上新了故宮》。2020年,故宮又與騰訊視頻聯(lián)合推出《故宮賀歲》紀錄片,由竇文濤擔任主持人,帶領藝人進故宮探尋傳統(tǒng)過大年的習俗。
故宮前院長單霽翔透露,早在 2017 年,故宮文創(chuàng)的年收入就達 15 億元。這些收入絕大部分都用在了教育方面,為了讓孩子從小就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故宮和不少學校聯(lián)合開展了綜合實踐課程,每年的教育活動都排到2.5萬場,且場場爆滿,孩子們串朝珠、畫龍袍,所有這些全部由營銷收入投資,全是免費的。單霽翔說:“這些活動讓他們長大后一定會成為對中華文化熱愛的一代人?!?/p>
微評論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無論是文創(chuàng)產品的消費,還是故宮的咖啡空間,都展現了曾經高高在上、頗具神秘感的宮廷文化與大眾文化融合發(fā)展的趨勢。而要想融合得好,我們就必須轉變思維、打破陳規(guī)、學會創(chuàng)新,把歷史文化和當下人們的需求緊密結合,讓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有人說,讓文物跨越時空和我們對話,就不能讓它們只在博物館里陳列,還需要更好的表達方式,讓文物更好地“表達自己”。顯然,故宮做到了。
適用話題:換一種方式;假如______會說話;成為更好的自己……
看點三:當科技助力傳統(tǒng)文化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舞臺設計和舞臺調度都非常復雜,采用地面轉臺和空中圓弧機械動作,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才創(chuàng)造出了“天旋達到3圈,地轉達到4圈,上下左右都可以進行移動”的舞美效果。同時,所有舞臺設計都必須和演員的調度、投影的結合緊密配合,不允許有任何差錯。
正是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有了極為嚴謹的精密設計,畫家王希孟、展卷人與畫中靜待千年的青綠,才能在時空的循環(huán)中,一同仰望朗照千年的一輪明月;忍受著孤獨、寂寞、壓抑和失敗折磨,苦心尋找并精心制作不同繪畫材料的工藝匠人們,也才會因為同一幅畫作相聚;而觀眾們也才能有“《千里江山圖》活了”的驚艷之感,感受到大宋青山綠水背后中國人世世代代相傳的文化神韻。古往今來、戲里戲外、臺上臺下,時空就在這天旋地轉當中交疊、相連。
“能在劇場里呈現這樣時空交錯的演出效果,真的很難得。舞臺效果科技感十足,這樣的觀眾體驗非常棒”,一位觀眾看完演出后興奮地稱贊,而與他一起觀看演出的妻子則表示,這種科技感和藝術性的交融十分精妙。
【同類素材】
數字化技術見證“文化遺產”新魅力
2021年,大型文旅題材VR紀錄片——《世界遺產看中國》全新上線,用360°VR全景展示了中國世界遺產的風貌。此次紀錄片拍攝按照國家地理和BBC拍攝標準,通過電動軌道和無人機搭載業(yè)內領先的VR全景拍攝設備,并全程以8K 10bit的高標準進行攝制,雙線并行,進行地面和空中的無死角畫面采集。
后期制作組采用虛擬演播拍攝方式,加強了人物與虛擬現實的融合,還利用動畫情景重現等技術手段讓世界遺產的“前世今生”生動地呈現在眼前,S級的三維動畫效果更是像把觀眾帶入身臨其境的真實場景。
敦煌莫高窟堪稱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跡。自1987年12月莫高窟申遺成功后,隨著游客到訪量的大增,壁畫的氧化剝落的程度也在加重,面對千年文化遺產的保護難題,“數字敦煌”的概念便出現了。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資源庫英文版陸續(xù)上線,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字圖像及虛擬漫游體驗節(jié)目讓全球各地的網友都可登錄網站,欣賞石窟內部文物的高清圖像,還可以進行VR虛擬現實體驗。
“數字敦煌”展示并不僅僅局限于制作視頻或者內容上網,還延伸到了參觀現場。游客到敦煌后,一般先到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觀看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球幕電影《夢幻佛宮》,然后再前往實體洞窟參觀。這樣的設計讓游客在洞窟內的滯留時間明顯縮短,大大減輕了洞窟長時間開放對文物保護的壓力。
說到文化遺產與科技融合的典范,不能不提到故宮,數字故宮社區(qū)的建立讓公眾足不出戶就可與故宮“親密接觸”,登錄故宮網站便可“360度全景虛擬漫游故宮”。在數字體驗館,“坐”在養(yǎng)心殿皇帝的寶座上,“批閱”奏折,“召見”大臣,生動的交互設計讓參觀者體驗到身臨其境的穿越時空感。
微評論
轉變并為傳統(tǒng)文化賦予新的藝術敘事和新的生命力是再造的剛需。如果傳統(tǒng)文化再造有密碼的話,這個密碼就是藏在科技的手中。無論是VR文化遺產紀錄片還是信息化的數字博物館,不僅是將文化遺產通過這種科技化、數字化的方式進行永久留存,不斷傳承中華文明的精髓,也讓一代一代人更加真實地走進文化遺產,領略文物煥發(fā)的新生魅力。
適用話題:為_______賦能;密碼;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