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維
(溫嶺市健康教育中心,溫嶺市康復醫(yī)院·浙江 溫嶺 317500)
慢性盆腔炎為婦科常見病,是指女性內(nèi)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癥,常因急性盆腔炎未得到及時根治,導致病程遷延而發(fā)展為慢性盆腔炎;或因腹膜炎、闌尾炎等鄰近器官炎癥直接蔓延至盆腔,導致慢性盆腔炎發(fā)生;或因宮腔鏡檢查、刮宮術等各種侵入性檢查及手術,導致生殖道黏膜損傷、壞死,下生殖道病原體上行感染;或因性衛(wèi)生不良,使病原體侵入引起盆腔炎[1]。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腰骶部酸痛、下腹部墜脹疼痛、月經(jīng)紊亂、白帶增多、不孕等,由于病程較長,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容易急性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學習[2]。西醫(yī)以使用抗菌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雖然短期療效較好,但反復使用抗生素,毒副作用大,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diào),同時長期使用易導致耐藥[3]。傳統(tǒng)中醫(yī)藥在治療慢性盆腔炎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具有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勢[4-5]。為了給臨床提供更多的借鑒,筆者自擬清熱祛濕散瘀湯,結合常規(guī)抗生素,用于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45例,現(xiàn)將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5月—2020年10月就診的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證)患者90例,隨機分為2 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2.4±7.5)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8±0.53)年。觀察組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32.5±7.3)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2.73±0.49)年。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符合《婦產(chǎn)科學》[6]中“慢性盆腔炎”的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盆腔炎“濕熱瘀結證”的辨證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和辨證標準;2)年齡20~50歲,病程1~6年;3)有性生活史;4)能有效溝通且自愿參加本研究。
1.4 排除標準 1)慢性盆腔炎處于急性發(fā)作期;2)合并婦科腫瘤、卵巢囊腫、結核性盆腔炎、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者;3)伴有精神類疾病無法進行有效溝通者;4)伴有肝、腎功能障礙或心功能不全者;5)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甲硝唑維B6片(迪沙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368,規(guī)格:甲硝唑0.2 g:維B620 mg/片)口服,2片/次,3次/d;鹽酸左氧氟沙星片(南京正科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4085,規(guī)格:0.5 g/片)口服,0.5 g/次,1次/d,兩者均連續(xù)服用14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清熱祛濕散瘀湯(金銀花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丹參12 g,紅藤15 g,牡丹皮10 g,敗醬草15 g,赤芍10 g,皂角刺9 g,延胡索10 g,蒼術10 g,黃柏10 g,薏苡仁30 g,益母草30 g,郁金9 g)治療,水煎服,每天1劑,煎取300 mL藥汁,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14 d。
2.2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標準判定。
2.3 觀察指標 1)2 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酸痛、帶下量多、帶下色黃,按癥狀體征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2)2 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WBC)、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
3.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分)
3.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慢性盆腔炎中醫(yī)學歸屬于“婦人腹痛”“熱入血室”等范疇,臨床上可見濕熱瘀結、氣滯血瘀、寒濕凝滯等證型,以濕熱瘀結證最為常見[8]。蓋因經(jīng)行、勞累耗傷氣血,臟腑虛弱,正氣虛衰,濕熱之邪乘虛內(nèi)侵,沖任失調(diào),經(jīng)絡受阻,氣血阻滯,濕熱與氣血相搏結,瘀阻沖任胞宮,纏綿日久不愈,導致下腹痛、腰酸、帶下量多諸癥。筆者自擬清熱祛濕散瘀湯,用于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方中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紫花地丁苦泄辛散,入心肝血分,涼血解毒、散癰消腫,《本草正義》:“地丁專為癰腫疔毒通用之藥”;丹參活血祛瘀,涼血消癰,善治瘡癰腫毒、瘀滯腹痛;紅藤性平味苦,解毒消癰、活血通絡、除濕止痛;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熱”;敗醬草消癰排膿、解毒除熱、祛瘀止痛,《本草綱目》:“敗醬,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赤芍性寒味苦,善清血分實熱,散瘀血留滯,常與牡丹皮相須為用;皂角刺消腫排膿,善治癰腫瘡毒;延胡索辛散溫通,行血中氣滯,氣中之血滯,為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之佳品;蒼術性溫味苦,長于燥濕健脾;黃柏苦寒沉降,善清下焦?jié)駸幔婺転a火解毒;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健脾滲濕、清熱排膿;益母草行血祛瘀、調(diào)經(jīng)解毒,常用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瘀血腹痛;郁金性寒味苦,行氣解郁、涼血破瘀。全方共奏清熱祛濕、活血散瘀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西醫(yī)常規(guī)聯(lián)合清熱祛濕散瘀湯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可改善臨床癥狀,減輕炎癥反應,較單純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