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彪,王東升,叢 宇,黃 婧,李微微
(黑龍江省中醫(yī)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2.1 治療方法 觀察組:選用0.3 mm×40 mm毫針(貴州安迪牌),以彈針速刺手法(以押手拇食二指捏住針身,將針尖抵于進針點,以刺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彈動針柄)從患側地倉穴平刺進針,向水溝穴進行透刺(透刺過程勻速緩慢,囑患者閉嘴,密切關注患者狀態(tài),盡量降低刺激感),隨后從水溝穴向健側地倉穴透刺,再從健側地倉穴向承漿透刺,最后由承漿穴透向患側地倉;14 d為1個療程,每治療6 d休息1 d,連續(xù)治療28 d。對照組:取患側地倉、頰車、四白、牽正等穴位進行常規(guī)針刺,直刺進針,進針深度為5~8 mm,并加用對側合谷穴,療程同觀察組。
基礎治療:除上述所取穴位外,根據(jù)患者不同情況對頭部、軀干、四肢進行常規(guī)針刺治療,觀察組患者合谷穴不予針刺。同時,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控血壓、調血糖、降血脂、營養(yǎng)神經等藥物治療。
2.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4 d及28 d后對患者口角度進行測量。測量時囑患者張嘴,以雙臂肢體角度尺進行側量,每次側量3次取平均值記錄。
3.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口改善程度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口改善程度比較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14 d治療28 d對照組3025.73±5.8821.00±5.5517.00±6.20#觀察組3026.47±5.3016.33±4.3012.17±5.40#▲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段比較,▲P<0.05
口周四圍刺法于取自彭靜山教授面癱十法中的兩點四圍法[3],由于本研究主要是對口的觀察,故著重選用用于改善口歪的口周四針。從現(xiàn)代解剖生理來看,口輪匝肌環(huán)繞口周主管嘴的閉合,提上唇肌與降下唇肌主管口唇的升降;中風后患者,由于上級神經元的損傷,導致對對側面部肌肉失去控制而運動不能,使面部左右兩側肌力失去平衡,在面部肌肉運動時癱瘓側面部肌肉被牽拉向健側,造成口現(xiàn)象。由此看來口周四圍刺法的進針選擇就更為科學,予患側癱瘓的肌肉施加升、提的力線,予健側肌肉施加下、拉力線,且該方法刺激量較大,加強了局部肌肉神經間的聯(lián)系,促進口周肌肉功能與肌力的恢復與平衡。從選穴角度來看,地倉、水溝、承漿3穴,分取自陽明經及任督二脈,當口癥狀出現(xiàn)時,往往表現(xiàn)為歪向健側,暗涵人體左右陰陽失調之意,四圍刺法起始進針點為患側地倉穴,由此向督脈水溝穴透刺,再由水溝透向健側地倉穴,最后由位于任脈的承漿穴透向患側地倉,任督二脈分統(tǒng)一身之陰陽,又屬陽明經為十二經脈中氣血最為旺盛,口周四圍,頭尾相接,氣血隨針而動,陰陽相引,接經續(xù)氣,于口周流轉往復,直達病所,使左右陰陽調和,口之象隨陰陽氣血的調和而緩解。區(qū)別于常規(guī)多穴叢刺針法,四圍刺法將透穴刺法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一針多穴,多穴得氣,一針多經[4],多經相接效專力強。
本次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3%,遠高于對照組患者的56.7%,尤其顯效患者,觀察組人數(shù)遠多于對照組。至于整體病程恢復而言,觀察組顯效曲線明顯更快,大多數(shù)患者在治療14 d后口程度得到明顯改善,而對照組的療效曲線極為平緩??梢钥闯隹谥芩膰谭ㄏ噍^于常規(guī)針刺治療對口的改善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