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梅 嚴文蕃 沈欣憶
摘要: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這意味著,教育全面開啟了高質量發(fā)展、邁向教育強國的新階段。在新階段,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步伐,也促使更多的學習者可以接受更加高質量的教育過程,滿足終身學習需求。學習的質量觀以及提升路徑決定著未來教育的發(fā)展方向,該研究基于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的視角,利用扎根理論質性研究方法,通過對北京開放大學42名優(yōu)秀校友事跡文本材料分析,反思遠程學習者需求滿足情況即學習后的收獲來觀測遠程教育的質量達成情況,對于提升遠程開放學習質量的路徑進行探索。研究結果表明,遠程學習質量的提升需要教育改革著重于對于遠程學習者學習動機,學習的過程體驗,職業(yè)技能的更新和發(fā)展以及有持續(xù)性的學習行為這四個關鍵方面的提升,同時圍繞“職業(yè)人”學習特點和需求,基于探究社區(qū)的三個臨場感,對遠程教育質量評價方式、遠程教育資源建設以及建構遠程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方面提出改革建議。
關鍵詞:遠程學習;職業(yè)技能發(fā)展;質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京津冀市民創(chuàng)業(yè)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8JYB011)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學習需求,是教育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xiàn)。目前,成人遠程高等學歷教育正致力于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讓人人、時時、處處的終身學習成為可能。在大規(guī)模的遠程教育發(fā)展前景下,開放遠程教育如何能夠促進遠程學習者的高質量的學習體驗,為學習者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滿足遠程學習者提高職業(yè)發(fā)展能力,從而獲得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傳統(tǒng)的教育質量觀以知識為主要標準,但在網絡時代,遠程教育的評價更加多元化,知識的數(shù)量和深淺不再是核心指標。瑞德(Reid)認為,與傳統(tǒng)教育相比,遠程開放教育并不意味著低質量,遠程教育也可以達到與傳統(tǒng)大學相同的質量標準[1]。要對遠程學習質量進行反思,有必要首先對教育質量的概念加以界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高等教育的外部質量保障:作出選擇》中指出:“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會就高等教育領域中的質量問題進行爭論:一是因為關于高等教育的目標并沒有一致的、精確的界定;二是因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教育過程的復雜性。因而在分析質量時,需要明確質量主體以及出于何者的利益”??梢?,教育質量的概念雖然難以界定,但是利益相關者用來判斷教育質量的標準卻是能夠被清晰界定的。因此,從遠程教育利益相關者之一——遠程學習者的視角出發(fā)界定遠程教育質量的概念是一個選擇,即學習過程滿足遠程學習者養(yǎng)成職業(yè)素養(yǎng)和提高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需要的程度。
很多學者認同以上對于教育質量的界定,并在研究中聚焦于教育培養(yǎng)對象的質量。中國《教育大辭典》釋義:教育質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yōu)劣的程度,最終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對象的質量上[2]。祝智庭認為:網絡遠程教育質量是指網絡遠程開放教育系統(tǒng)滿足學生個體和社會需求的程度[3]。根據(jù)遠程學習者學習需求的研究,遠程學習者最大的需求是滿足工作要求,提高工作能力;其次,提高學歷,以獲得晉升的機會[4]。遠程開放教育體現(xiàn)了高等教育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其服務主體是在職成人,目標定位于對他們的知識水平進行更新、拓展知識領域和提升高學歷層次,改變生存狀態(tài)。那么,作為遠程學習者自身“成就自我”的職業(yè)發(fā)展愿望是否因此得到滿足?遠程開放學習的體驗是否對他們有用且令人滿意,并對他們的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產生有益影響?在遠程學習者學習體驗和收獲中,遠程教育學習過程哪些因素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本研究正是基于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的視角,通過遠程學習者需求滿足情況即學習后的收獲和反思來觀測遠程教育的質量達成情況。
(一)理論視角
探究社區(qū)對于實現(xiàn)遠程開放教育高質量學習目標具有重要作用。2000年,Garrison等人提出了探究社區(qū)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了教學全過程,他們圍繞著認知臨場感、教學臨場感和社會臨場感這三個基本核心要素之間相互作用,促進了學習的發(fā)生。認知臨場感是指“在通過合作與反思后,學習者對于知識本身的理解程度”[5];教學臨場感是指“教育者為實現(xiàn)較好的學習效果,設計、促進和指導教學組織過程以有利于學生認知的感知”[6];社會臨場感定義為“學習者對于有利于社會化、情感化表達自己的友好的學習支持環(huán)境和氛圍的感知”[7]。馮曉英等人提出這三個核心要素正是在線教學的三個關鍵要素,認為當這三個要素達到足夠水平時,就能夠產生深層次、有意義的高質量學習,如圖1所示。
在已有對探究社區(qū)的研究中,國內外十分注重外部因素對在線臨場感的影響進行研究,多以探究社區(qū)的理論框架研究線上學習社區(qū)要素的組成以及三個臨場感的作用,而在研究之中很少采用質性研究方法。例如,Akyol等認為學習者在混合學習中對教學臨場感的感知水平遠遠高于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中的感知水平[9]。Cho和Tobias認為在線討論形式的變化并沒有顯著影響到三種臨場感[10]。Baker等的研究表明通過促進師生的親密關系可以提高在線臨場感的感知[11]。Garrison等的研究表明在網絡學習中通過師生面對面的互動這一做法能夠提升學習者的社會臨場感水平[12]。Arbaugh等人開發(fā)了一種包含34項主要數(shù)據(jù)指標的測量分析工具,用于測量探究社區(qū)中不同時間點上三種臨場感感知的變化[13]。國內如俞進明探討了提升社會臨場感的途徑和方法[14]。王昭君、謝伶俐探討了探究社區(qū)三種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15]。
總之,以往研究基本限定于線上教和學的微觀層面,聚焦于影響因素如何提高三種臨場感以及臨場感之間影響關系,關于三種臨場感如何對于遠程學習者發(fā)生長久影響作用,并且這種作用是否能夠推進遠程學習者職業(yè)的發(fā)展,未有涉及。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關注遠程學習者所處的學習過程情境,并力圖對遠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及其對自我教育過程的合理性評價進行解釋性理解,努力對學習者感受臨場感的內在關注進行研究,更加關注學習者對三種臨場感的體驗,以及這種體驗和社會需求層面的職業(yè)發(fā)展能力之間的關聯(lián)性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質的研究方法,運用Nvivo 11質性分析軟件對遠程學習者的自我學習行為及其對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在研究過程中,突顯研究對象的主體性,強調建構過程,基于扎根理論,借助NVivo 11質性分析軟件對研究材料自下而上進行三級編碼。
(三)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界定為開放大學成人學員,具體來說就是北京開放大學建校60年來,不同年代、不同專業(yè)、不同生活和職業(yè)背景的優(yōu)秀校友。研究對象選取了事跡講述最為詳細的42位,對其中25位研究對象的事跡材料進行編碼分析,剩余17位的事跡材料留作理論飽和度檢驗(如表1所示)。
(四)研究過程
1.研究材料收集:搜集北京開放大學優(yōu)秀校友事跡,事跡講述主要圍繞“參與開放大學學習動機”“開放大學學習過程是怎樣的”“開放大學學習之后工作、生活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等幾個方面。
2.研究樣本抽?。簭谋本╅_放大學建校60年來的優(yōu)秀校友中,選取了事跡講述最為詳細的42位,并兼顧了研究對象的不同年代、不同生活和職業(yè)背景。
3.資料錄入分析:將抽取的研究樣本的講述材料進行整理,并將材料導入NVivo 11軟件。通過NVivo 11軟件,根據(jù)扎根理論,自下而上進行三級編碼分析。
(五)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在開放編碼上主要由一位研究者進行編碼,再由一組研究者對編碼進行協(xié)同檢核。一位研究者在開放編碼過程中選取了332個自由節(jié)點,另一組研究者在核驗時同意認可節(jié)點數(shù)283個,不同意49個。研究人員的節(jié)點一致率為85.2%,大于70%,表明自由節(jié)點在開放編碼中具有良好的信度。
同時,為了保證研究效度,本研究在主要研究對象之間開展了大量數(shù)據(jù)資料的相互對比佐證與數(shù)據(jù)交叉比對,力求保證數(shù)據(jù)資料的科學真實性、正確性及其可靠性。
本研究將研究資料整理成Word文檔,形成訪談文本數(shù)據(jù),導入NVivo 11軟件進行梳理編碼。研究的操作系統(tǒng)程序對編碼和分析有嚴格要求,具體內容包括三個主要步驟:開放式登錄、關聯(lián)式登錄和核心式登錄。
(一)開放式登錄(一級編碼)
在開放登陸(一級編碼)中,研究者以開放的心態(tài),逐字逐句地閱讀、分析、標注材料。這是一個將與研究有關資料重新進行定義,賦予概念,然后再以一種新的方式進行重新組合的過程。在研究中,對所有原始研究材料都進行了反復的閱讀、對比和修改,從材料中找出類屬概念,然后對類屬概念進行分類,對所收集到的25份原始研究材料進行開放式登錄。
例如根據(jù)研究對象A4所說: 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我開始感到力不從心,從事企業(yè)管理,需要太多的新理論、新知識。 對這句話進行概念化操作,提煉出概念——“在工作中感到知識、技能不足, 需要繼續(xù)學習”,接著將概念范疇化——“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需要”,形成一級編碼。經過類似的操作化過程,最終形成了36個一級編碼,包含了283個兩位研究者一致同意的自由節(jié)點。
(二)關聯(lián)式登錄(二級編碼)
關聯(lián)式登錄(二次編碼)的主要任務是找到并確定材料與類屬概念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以便于顯示材料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其中這些關系可以是因果關系、時間先后關系等。即在開放編碼(一級編碼)的基礎上,將一級編碼的概念范疇通過上述的關系相互地聯(lián)系了起來,形成關聯(lián)類屬。例如依據(jù)類屬關系,將“遠程教學”和“面授教學”歸類為“教學形式”。 依據(jù)這樣的操作方法,在36個一級編碼的基礎上形成了17個關聯(lián)編碼(二級編碼),如表2所示。
(三)核心式登錄(三級編碼)
核心式登錄或選擇性登錄(三級編碼)是指:在所有已經發(fā)現(xiàn)的類屬概念中,經過對整個信息系統(tǒng)的深入研究和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最終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核心類屬”,并將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重點分析與核心類屬相關密切的代碼編號。
核心類屬具有統(tǒng)領性,它通??梢园呀换ハ嚓P的各個類屬信息串聯(lián)在一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新的整體。依據(jù)此原則,在17個二級編碼的基礎上提煉出4個核心編碼(三級編碼),分別是“學習動機”“遠程學習過程和體驗(三個臨場感)”“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學習行為強化和持續(xù)”。其中“遠程學習過程和體驗(三個臨場感)”是指遠程學習研究對象的“教學臨場”“認知臨場”和“社會臨場”感知,同時三個臨場感對于促進研究對象“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和“學習行為強化和持續(xù)”具有重要影響。
(四)理論飽和度檢驗
本研究通過逐字逐句的閱讀、分析、編碼,對預留的17位研究者的材料的理論的飽和度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對于遠程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及其對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的影響的四個“核心類屬”(“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和體驗(三個臨場感)”“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學習行為強化和持續(xù)”),均沒有發(fā)現(xiàn)新的概念范疇及關系,四個“核心類屬”內部也并未發(fā)現(xiàn)新的構成要素??梢?,關于遠程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及其對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的影響的理論建構已經足夠豐富,理論模型達到了飽和度。
本研究遵循科學的操作化流程,依據(jù)原始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了三級編碼。依據(jù)4個核心編碼(三級編碼)和17個關聯(lián)編碼(二級編碼)繪制了遠程學習者學習行為對職業(yè)技能發(fā)展影響流程圖(如圖2所示)。遠程學習者在學習動機的推動下,進入學習過程并產生學習體驗(路徑L1);通過學習過程,對遠程學習者的職業(yè)崗位產生影響(路徑L2);遠程學習者獲得職業(yè)技能發(fā)展,進而持續(xù)和強化繼續(xù)教育學習行為(L3),同時,也激發(fā)了遠程學習者新的學習動機(L4),遠程學習行為進而得以循環(huán)?!皩W習過程和體驗”的三個臨場感與“職業(yè)技能發(fā)展”及其二級編碼具有關聯(lián)性。在流程圖中,如果某個臨場感整體與“職業(yè)技能發(fā)展”的某個二級編碼具有關聯(lián)性,用虛線箭頭表示;如果只是臨場感的某個二級編碼與“職業(yè)技能發(fā)展”的某個二級編碼具有關聯(lián)性,則用實線箭頭表示。
學習動機(內部和外部)促進學習過程和體驗的發(fā)生,因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學習收獲作用于職業(yè)技能的發(fā)展,而職業(yè)技能發(fā)展的需求,促進學習行為強化和持續(xù),并再次促進產生新的學習動機。反之亦然,學習動機(內部和外部)促進了學習行為發(fā)生,從而對職業(yè)技能發(fā)展帶來影響,加強了遠程學習過程的體驗深度,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習動機。因此,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和體驗、職業(yè)技能發(fā)展、學習行為強化和持續(xù),四者得以形成循環(huán),相互助力,形成良性發(fā)展,如圖3所示。
(一)教學臨場感為基礎,影響遠程學習者的職業(yè)技能和崗位變化
教學臨場感是三種臨場感中最基本的要素。只有通過教學臨場感,才能實現(xiàn)認知臨場感和社會臨場感。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組織、師生互動和教學方法是衡量教學存在感的關鍵指標[16]。教學臨場感對于虛擬學習社區(qū)成功構建和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17]。
在線遠程教學中,教學臨場感可以理解為遠程教學給予教和學的支持服務。遠程學習者得到來自教師、管理者以及同學的指導和幫助,讓其無論線下面授還是線上互動答疑都產生作為學習者學習的物理空間場域感,激發(fā)了強烈的求知欲和努力提升能力的動力。本研究的教學臨場感定義是為了達到學習成果,教育者對學習過程進行設計、應用和管理,包含教學設計、教學形式、教學管理三個類屬概念。通過分析材料發(fā)現(xiàn),作為研究對象的遠程學習者對于開放大學教學設計的體驗主要集中在:教學資源全面、教學媒介多樣、教學突破時空限制等方面,而這些學習體驗是與“工作”相伴相生的,良好的教學臨場感體驗離不開遠程學習對于研究對象職業(yè)技能和崗位變化的助力作用。遠程學習在教學媒介多樣、教學突破時空限制等方面契合了研究對象“邊工作邊學習”的狀態(tài),這些遠程學習不同于一般傳統(tǒng)學習的特性成為研究對象選擇的根本原因。他們通過參與學習都對此也具有深刻的體會,認為正是開放教育的在教學設計方面的資源豐富多樣,教學形式和管理方面的靈活方便幫助他們提升了職業(yè)技能:研究對象A19說:正是因為開放教育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課程、媒體素材、時間地點、學習方法、學習進度,方便了我們在職學習,并能夠學以致用。在教學資源方面助力工作實際崗位需要,研究對象A6說:“課程對我的幫助很大。我寫文件、批文件、講話,大家都覺得挺實在的,不羅嗦。”因為靈活的學習形式而選擇開放教育學習的研究對象A9說:“在這里有著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便捷的通訊方式,非常適合像我這樣的在職人員,給我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二)認知臨場感為關鍵,多維度影響遠程學習者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
促進學習者認知的發(fā)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認知臨場感體現(xiàn)了在線的網絡教育以促進學習者認知發(fā)展、增長知識的目的。認知臨場感可以理解為是存在于遠程教育教學尤其是網絡中的數(shù)字化的資源和服務,由于遠程成人學習者具有豐富的先前學習經驗,他們的學習基于批判性理解,學習知識被整合到原始認知系統(tǒng)中,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結構被主動構建。也就是遠程教育資源越和遠程學習者既有知識和工作邏輯體系契合,越有利于遠程學習者在質疑、審視、評價與交流中實現(xiàn)對知識內容的深層次理解。因此,認知臨場感的創(chuàng)設包括觸發(fā)事件、探索、整合、解決階段[18],本研究的認知臨場感界定為包括困難觸發(fā)、解決策略、實踐應用三個類屬概念。
在對材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觸發(fā)、解決策略和實踐應用均和其作為職業(yè)人的特點相關,與其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密不可分。比如“工學矛盾”是遠程學習者面臨的共同難題。例如研究對象A7說:當時我剛到保險公司,工作的開展困難較多,孩子又剛滿周歲,正需要我照顧,要想順利地完成學業(yè),我就一定要協(xié)調好工作、家庭和學習的矛盾”。為了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研究對象探索了“解決策略”。針對不同的學習困難,研究對象們探索出多花時間、合理制定規(guī)劃、利用面授課解疑、自主學習等多種策略。其中,針對最普遍的“工學矛盾”問題,研究對象們探索出合理制定規(guī)劃的策略,加以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研究對象A13是夫妻雙雙把學上,“為了能更好的學習,我和愛人共同制定了學習計劃,合理安排業(yè)余時間,盡量擠出時間來上課學習?!闭J知臨場感的最后階段是實踐應用,即遠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所學知識和工作實踐結合并應用,研究對象A10是一位村官,她在剛入學時,連開關電腦都不熟練?!叭雽W后,通過開放大學信息課掌握了網絡技術,并嘗試帶領村民開展電子商務”。
認知臨場感對學習者基于問題的工作實踐學習能力具有顯著影響。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和遠程學習者學習過程的適應程度直接影響研究對象的網絡技術、思維方式等知識技能的提升。通過認知臨場感提升的知識技能無論是對學習者的本職工作還是再就業(yè)都產生了積極影響。研究對象A19認為自己在開放大學學習最大的收獲就是通過計算機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手段進行學習并因此找到了新工作。他說:我沒有操作計算機的基礎技能,為了在開放大學學習,我專門購買了一臺計算機,在學會操作電腦后我找到了新的工作。另外,認知臨場感下的基于工作建構的解決策略對遠程學習者學習理念和方法影響最深刻和直接,學習者迫于工作崗位需要探索解決策略的過程具有自發(fā)自覺性,與此同時,合理規(guī)劃,自主探索等解決工作和學習問題的策略培養(yǎng)了遠程學習者終身學習的理念,使他們掌握了自學的方法。在分析研究材料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自學的方法”“要一直學習”等詞匯被研究對象反復提及。同時,遠程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的學習理念會進一步激發(fā)其內部學習動機,促使其再次選擇遠程開放學習或其他形式的繼續(xù)教育學習。研究對象A21認為:在開放大學三年的學習經歷雖然是短暫的,但是堅持學習進取的信念是終身的。
(三)社會臨場感為保障,決定遠程學習者學習和職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學習媒體或平臺所支持的學習者能夠使學習者感受到自己與同伴可以進行有情感上的互動和聯(lián)結,可以有效緩解時空相隔帶來的孤獨感,這種自我感受類似現(xiàn)實中的一種社會生活情境給人帶來的歸屬感,因此被稱作社會臨場感。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社會臨場感由情感化表達、開放的溝通和團隊凝聚力這三個類別來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流有利于師生之間情感等非言語交際,而因為網絡環(huán)境造成的分離狀態(tài)必然會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表達造成影響,社會臨場感可以彌補這些不足,提高遠程學習者的滿意度和學習效果。
社會臨場感可以理解為社會存在感,是研究對象對他人和社會的存在感知,即研究對象對他人和社會存在的感知。本研究將社會存在感定義為教師人格魅力、情感溝通、群體協(xié)作三個類屬概念。作為職業(yè)人,因工學矛盾等產生的輟學問題尤為突出情況下,遠程學習者對于遠程學習的社會存在感感受特別深刻,不但會因此堅持學習還會因此實現(xiàn)持續(xù)和終身學習。教師人格魅力是指具有道德品質的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對研究對象產生影響。情感交流是培養(yǎng)提升社會臨場感體驗的一個重要途徑,主要包括教師、同伴的鼓勵和互動交流,在這種時空分離的遠程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孤獨感會直接造成遠程學習的高輟學率,研究結果表明,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有利于營造學習氛圍,從而幫助遠程學習者緩解學習的孤獨感,增強學習信心,堅持學習。開放大學的師生關系比較特殊,按照職業(yè)特點可以分為學術教師和提供非學術服務的教師,在職成人在學習過程中與提供學習事務性管理服務的導學教師(班主任)關系十分密切。研究對象A9說“班主任像家人一樣對我們平日學習生活關心幫助,讓我這樣的外地來京打工妹感受到家的溫暖,我才能夠堅持到學校上課。”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也非常重要,A12在學習遇到困難望而卻步的時候,正是同學的鼓勵讓她戰(zhàn)勝困難堅持完成了學業(yè):“緊張的工作從早忙到晚,對學習產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然而我們班有一位50多歲了還堅持學習的大哥的鼓勵使我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目的,堅定了繼續(xù)學習的決心?!比后w協(xié)作不僅是獲取知識的方式,同時也是加強社會存在的重要途徑。 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協(xié)作,研究對象的課程參與感會顯著提升。如研究對象A20所說:“平時學習小組成員會自覺組織起來討論學習,尤其是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學習也促進了工作發(fā)展。我們通過相互鼓舞和帶動,激發(fā)了彼此的學習信心和動力”。
社會臨場感的教師人格魅力和情感交流對研究對象的品格塑造產生影響。比如A9所說,通過開放大學,我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社會臨場感下的群體協(xié)作增加了研究對象之間、研究對象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有助于提升培養(yǎng)研究對象的開放溝通和支持互動等人際交往能力,從而促進了職業(yè)提升。比如A7認為,開放大學遠程網絡學習幫助他學習掌握了網絡溝通能力,從而才建立了有利于工作的人際關系網絡。
(四)學習動機為中介,學習過程與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相互生成和創(chuàng)生
根據(jù)元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成年人的元認知水平較高,也就是成人的“思考思維方式的能力,有意識地把自己作為一個問題解決者來關注,并監(jiān)控和控制自己的心理過程”(布魯爾)能力較高。遠程學習者可以主動分析自己的學習需求,形成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在學習方法上強調理論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將是否能夠將學習內容應用到職業(yè)崗位中,是否改變個人思考和信念作為學習價值的主要衡量指標。
依動機來源,遠程學習者“學習動機”包含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但是基于遠程學習者職業(yè)人的身份,其動機形成總體上都與職業(yè)技能的更新和發(fā)展有密切關聯(lián)性。外部動機指由研究對象以外的目標或誘因等引起的學習動機,例如時代發(fā)展的推動、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的需要和他人的影響等外部因素。例如研究對象A4:“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我開始感到力不從心,從事企業(yè)管理,需要太多的新理論、新知識,不學習就意味著在競爭中被淘汰。經過努力我最終成為開放大學學生繼續(xù)學習?!眱炔縿訖C指影響研究對象自身的意志、興趣、態(tài)度等學習活動的動機因素,例如,為了“圓夢”學習、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和終身學習的理念等研究對象內部因素。例如研究對象A7是背著一袋紅薯來北京打工的外來妹,她“因為不滿足現(xiàn)狀,從找好一點工作開始一步一步實施“淘金夢”,這樣從電梯工開始做到了保險公司高管?!蓖獠縿訖C和內部動機是遠程學習者學習行為的初始推動力,由于學習動機的驅動,研究對象參與遠程學習過程。
根據(jù)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學習不是盲目的、機械的條件反射,而是需要自身正確地認識到符號的意義、追求目標的動機和行動,這為解釋成人遠程學習者學習目標具有明確內在職業(yè)發(fā)展動機提供了理論基礎。通過對研究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遠程學習者能夠對外部刺激性因素做出積極反應,如更好的工作、晉升及更高薪水等,但是最有力的激勵性因素還是來源于內部動機,比如提高工作滿意度、自尊和生活質量的改善等。優(yōu)秀成功的研究對象往往具有強烈明確的學習動機和不斷學習,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例如研究對象A1所說:我一直在給自己畫藍圖,當連隊宣傳員的時候,我總是想到團部工作;在團隊宣傳隊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在兵團報紙發(fā)表了,我就又想去兵團,到了兵團,我還想有一天再到省里展示一下。他們渴望通過遠程學習,不斷超越自己,職業(yè)得到發(fā)展。
學習過程和體驗作用于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而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的需求,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反作用于學習過程。可以說,學習動機是學習過程和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相互相生的中介,通過這個中介,兩者得以形成循環(huán),相互助力,形成良性發(fā)展(如圖4所示)。
(五)終身學習為目的,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促進了學習行為強化和持續(xù)
學習行為的強化和持續(xù)需要目標刺激和正向激勵,遠程學習者無論是再次選擇開放學習或者是其他繼續(xù)教育學習方式,都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受到了正向激勵的結果。這驗證了麥茲羅(Jack Mezirow)的轉化學習(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理論。麥茲羅認為成年人通過認知學習實現(xiàn)自我角色“轉變”。這里的轉變不僅僅是技能的簡單提高,而是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意識形態(tài)的重大變化和改善[19]。成人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成年人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使他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成為不需要外部壓力的獨立學習者[20]。成人學習從開始體驗學習過程到最后的學習收獲,獲得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成人實現(xiàn)的包括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的“轉變”會更加促進其更主動地參與下一次學習,學習結果和學習發(fā)生不斷循環(huán)往復,學習成為終身不斷從事的行為發(fā)生。
很多遠程學習者不僅在開放大學得到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而且掌握了學習的方法,他們認為在開放大學的一段學習讓他們受益終生,A15說:我認識到: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滿足工作崗位要求,除了通過開放教育學習專業(yè)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讓終身受益。因為參加開放大學的學習者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很多學習者在開放大學讀了專科又接著讀本科,正如研究對象A25所說:通過繼續(xù)努力學習,先后取得了注冊人力資源管理師、統(tǒng)計證、會計證,并在開放大學學習??坪笥帜玫搅斯ど坦芾肀究茖W士學位。
本研究表明,遠程學習者通過認知學習行為解決問題后,會改變學習理念和方法,從而引發(fā)新的學習動機。美國著名學者艾倫·M·托馬斯認為,成人群體學習的動機是為了解決工作生活中實際問題,遠程學習者作為具有職業(yè)的成人,基于“職業(yè)問題解決”的自我導向性學習使學習發(fā)生的過程即是在進行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問題本身既需要教學內容建構于學習者的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更加需要學習者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提高多維實戰(zhàn)能力,這種內在需求必將觸發(fā)新的學習動機。
在材料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研究對象在初次遠程學習結束后,往往提升了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動力,而后又進一步加大了他們繼續(xù)學習的欲望。很多研究對象都在陳述在開放大學學習的經歷最后,提到終身學習的概念,認為遠程學習幫助他們獲得了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A5是開放大學上世紀80年代文秘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他說:非常留戀那時的學習生活,直到現(xiàn)在還清楚地記得老師的講課和指導,老師們給了我們一把終身學習的鑰匙,引導掌握終身學習的技能,為今后的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遠程學習和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的相互促進發(fā)展,真正助力實現(xiàn)終身學習。
遠程教育質量的核心是提高人的培養(yǎng)質量。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遠程學習者而言,作為在職人員參與學習,他們從學習的起點——學習動機,到學習過程——學習的三個臨場感體驗,再到學習終點——學習結果,都不可避免圍繞“職業(yè)發(fā)展”發(fā)生,直觀反映到工作當中,其實質就是遠程學習者職業(yè)技能得到進一步的更新和發(fā)展。因此,通過在職成人職業(yè)發(fā)展這個視角,聚焦于反思提升遠程學習質量的路徑,我們需要著重于對于遠程學習者學習動機,學習的過程體驗,職業(yè)技能的更新和發(fā)展以及有持續(xù)性的學習行為這四個關鍵方面的提升,并圍繞“職業(yè)人”學習特點和需求,基于探究社區(qū)的三個臨場感,對遠程教育質量評價方式、遠程教育資源建設以及建構遠程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方面進行深入改革。
(一)加強遠程學習者教學臨場感體驗,改進基于學習成果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方式
成年人具有社會職業(yè)工作,大多數(shù)成年人學習的目的是功利的,他們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在現(xiàn)實的需要下,把學習視為一種達到目的手段,期望在短期內收到實際效果,學習任務主要與其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等因素有關,他們往往將學習作為自己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的一個轉折點,體現(xiàn)了實用主義思想的特點。只有當成年人意識到某種知識能幫助他們解決某種問題時,他們才有學習的動機。與此同時,在個體自我導向學習的影響下,成人學習者會選擇一種他們認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因此,為了激發(fā)學習者教學體驗的具有更加深刻的興趣,在教學設計和形式方面要堅持更多考慮在職成人學習特點,在教育評價管理方面為了激發(fā)學習動機,要賦權學生,體現(xiàn)學生的價值訴求,質量標準多元化,在職業(yè)成就與學習成果之間建立學分認證機制,強調質量評價的重點應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教師的教學結果。
(二)加強遠程學習者認知臨場感體驗,促進基于職業(yè)經驗導向的教育資源建設改革
成人遠程學習的過程是基于自身已有知識和專業(yè)工作經驗的建構過程,以遠程學習者為中心,要因材施教,脫離了遠程學習者自身的經驗基礎,就不會有有效的教學。成人學習的課程內容不能僅僅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而是需要更多地去聯(lián)結學習者的職業(yè)和工作經驗,因此,我們要在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改革中進一步強調建構主義,過程主導,關注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學生經驗的建構與發(fā)展,學習者的個體的經驗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資源,我們應該為這種經驗搭建一個共享的平臺;其次,成人學習大多是基于原有經驗基礎之上進行建構性的學習,教學內容的質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成人學習者已有經驗的激發(fā)和喚醒。問題是成人學習的自然單位(McClusky)。因此,要在資源建設過程中,加強繼續(xù)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的深度融合,縮小知識學習和工作生產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習者將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應用和檢驗,在此過程中提高認知反思水平,從而提高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遠程學習者社會臨場感體驗,構建基于成人職業(yè)特點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
學習作為一種社會化行為需要帶給學習者一種社會體驗,簡單的知識傳遞過程并不能讓學習真正有效地發(fā)生,因此,建立起學習社區(qū)以幫助遠程學習者具有沉浸式的社會化體驗最為重要,不論課程設計得多好,如果學習者不參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為加強遠程學習者的社會臨場感體驗,強調遠程學習是一個教育者、管理者和學生共同建構過程,教育圍繞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展開,管理在這里實質是服務,因此要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不斷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習參與熱情和動力。同時,和諧、相互促進的學習氛圍需要良好的師生關系。有效學習發(fā)生需要教學在師生間實現(xiàn)有效對話、討論形成,學習的過程本身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思考和體驗,并在相互協(xié)作中建構,同時需要建立起家庭、社會職場和學校聯(lián)系緊密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以有效解決工學矛盾帶來的輟學問題。
總之,建構高質量遠程教育體系,在未能建立有效支持學習支持教育系統(tǒng)的社會大背景下,遠程教育面臨教師教學技能和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教育管理效能低下以及教育投入?yún)T乏的挑戰(zhàn)。對于遠程教育教學改革而言,以學生為中心,轉變觀念和遠程教育教育教學供給方式,基于職業(yè)技能更新和發(fā)展需求,改革教育質量評價方式和學習支持服務內容,激發(fā)遠程學習者學習動機,改善他們在社會臨場感、認知臨場感和教學臨場感的學習過程體驗,實踐“三元融合”[21]的遠程學習過程,促使遠程學習者學習行為強化持續(xù)開展,是基于終身學習理念應對挑戰(zhàn)的一條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 Reid,C.N.& Robertshaw.The quest for quality,East and West [J]. Distance Educationg,1992,13(2):270-287.
[2]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 增訂合編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8.
[3] 查代春.學的視角:開放大學質量保證實踐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5.4-13.
[4] 李繼梅.基于“三圈理論”模型的市民終身學習支持服務現(xiàn)狀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0,(12):3-9.
[5] Garrison D R,Anderson T,et al.Critical Ing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Comp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g [J].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2000,2(2-3):87-105.
[6] Anderson Terry,Rourke Liam,Garrison D.Randy,Archer Walter.Assessing Teaching Presence in a Compter Conference Context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1,5(2):1-17.
[7] 馮曉英等.互聯(lián)網時代的混合式學習:學習理論與教學法基礎[J].中國遠程教育,2019,(2):7-16.
[8] Akyol,,Z,Garrison,D.R,& Ozden,M.Y.Online and Blended Communities of Inguiry:Exploring the Deelopmental and Perceptional Differences [J].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09,10(6):65-83.
[9] Cho,M.-H,& Tobias,S.Should Instructors Re-guite Discussion in Online Courses Effects of Online Discussionon Community of Inquiry,Learner Time,Aatisfaction,and Achivement [J].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6,17(2):124-140.
[10] Baker,C.The impact of instructor immediacy and presence for online student affective learning,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J].The Journal of Educators Online,2010,7(1):1-30.
[11] Garrison,D.R,& Arbaugh,J.B.Rescarching the Community of Inguiry Framwork:Review,Issues,and Future Directiongs [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10(3):157-172.
[12] Akyol,Z,& Garrison,D.R.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of inguiry over time in an online course:understanding the progression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cognitive and teaching presence [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ning Networks,2008,12(3-4):3-22.
[13] J.B.Arbaugh,Martha Cleveland-Innes,Sebastian R.Diaz,D.Randy Garrison,Philip Ice,Jennifer C.Richardson,Karen P.Swan:Developing a community of inquiry instrument:Testing a measure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using a multi-institutional sample [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8,11(3):133-136.
[14] 俞進明.基于探究社區(qū)模型的網絡課程學習活動設計與應用[J].職業(yè),2011,(11):140-141.
[15] 王昭君,謝伶俐.對遠程虛擬交往與三種存在理論的思考[J]軟件導刊,2007,(6):8-9.
[16] D.Randy Garrison & J.B.Arbaugh.Researching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Review,issues,and futuredirections [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3):157-172.
[17][18] Garrison,D.R.,& Anderson,& Archer,W.Critical thinking,cognitive presence,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g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15(1):7-23.
[19][20] Mezirow,J.& Associates.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 [M].San Francisco:JossetBass,2000.54-78.
[21] 潘云鶴.人工智能2.0與教育的發(fā)展[J].中國遠程教育,2018,(5):5-8.
作者簡介:
李繼梅: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遠程教育。
嚴文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國際比較教育、教育研究方法。
沈欣憶: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終身學習。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Distance Learning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kills
—Take Beijing Op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Jimei1, Yan Wenfan2, Shen Xinyi3
(1.Beijing Open University Capital Lifelong Education Research Base 100081; 2.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 USA, Boston 02125-3393; 3.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6)
Abstrac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he goals of "build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which means that education has opened a new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becom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In the new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has also prompted more learners to accept a higher-quality education process to meet the needs of lifelong learn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nd the improvement path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update and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uses grounded theoretical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materials of 42 outstanding alumni of Beijing Open University, and reflects on the distance The satisfaction of learners needs, that is, the gains after learning, is used to observ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distance education, and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stance open learn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distance learning requires education reform to focus on the four key aspects of distance learner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process experience, vocational skills update and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learning behavior, while focusing on the " Based on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professionals", based on the three senses of presence in the exploration community, it puts forward reform suggestions o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of distance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ance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 systems.
Keywords: distance learning; professional skill development; quality
收稿日期:2021年1月30日
責任編輯:趙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