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結珠
廣東省佛山市中心血站南海血站,廣東 佛山 528200
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發(fā)展,在臨床治療中血液需求量不斷增加,加之獻血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斷健全,為獻血工作開展提供了有效保障,無償獻血者明顯增加,但是獻血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且獻血后易出現獻血反應,很多初次獻血者容易出現恐懼和擔憂心理,尤其對于對獻血知識缺乏了解的群眾,對獻血存在偏見,獻血率不足,提高血站對初次獻血者心理安撫工作效率意義重大[1-2]。在血站常規(guī)工作開展中,對初次獻血者以常識介紹為主,按規(guī)定和操作要求采取,可保證獻血者安全,但心理護理干預工作有所缺失,對于初次獻血者護理服務存在弊端,因此考慮到初次獻血者存在心理波動情況,結合初次獻血者心理特點,開展科學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工作尤為重要[2-4]。本文探究了不同護理方式對獻血反應的影響,旨在為獻血服務工作提供有效指導。
選取佛山市中心血站南海血站2017年2月—2019年1月212例初次獻血者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106例。對照組男56例,女50例,年齡24~57歲,平均(40.23±3.82)歲,其中大學生38例,軍人30例,公務員19例,其他19例;試驗組男57例,女49例,年齡23~58歲,平均(40.76±3.77)歲,其中大學生37例,軍人30例,公務員19例,其他20例。兩組獻血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對結果影響較小,可比較。對研究之情且自愿參與者;經由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神志清楚且語言能力正常者;無凝血功能障礙問題;近3個月內未接受過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藥物治療;近3個月未接受手術治療[5-6];采血前1 h和采血后2 h積極配合相關評估者。排除標準:伴有代謝性疾病患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患者;伴有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合并急性感染者;經期、妊娠或哺乳期女性[7-8]。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熱情接待初次獻血者,態(tài)度溫和、衣著整潔、語氣和緩,與獻血者積極溝通,建立信任關系,了解獻血者既往身體健康狀況,判斷是否符合獻血要求,隨后向獻血者介紹獻血流程,說明器械的安全性,介紹可能存在的不適情況,并做針對性處理說明,讓獻血者全方位了解獻血情況,對獻血者疑問進行有效回答,獻血過程中安撫獻血者,并在獻血后做好恢復指導,說明近期生活注意事項。
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采取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環(huán)境干預,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護理人員務必保證獻血環(huán)境干燥、整潔、無菌,定期通風換氣,保持地面干燥清潔,社會溫馨標語;(2)心理干預:對于伴有明顯不安狀態(tài)的獻血者,可在允許范圍內播放舒緩音樂,轉移獻血者注意力,消除陌生感導致的不良情緒,與獻血者親切交談,說明注意事項,讓獻血者安心、放心,強化采取過程中心理疏導工作,護理人員在采血過程中保證操作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與獻血者進行適當交流,若獻血者緊張、交流情況明顯,需強化心理疏導工作,可采取心理支持方法,給予獻血者鼓勵,說明無償獻血的價值,增強獻血者信心,也可采取系統脫敏方法,在采取剛開始讓獻血者想象整個采血過程,護理人員在一旁進行說明,獻血者仿佛經歷了一次采血,進而消除其緊張感和陌生感。告知獻血者采血所需時間以及大概的疼痛強度,對其公益行為予以贊揚,即將穿刺時,通過問答的方式轉移其注意力,例如:是否已經做過血液檢測?是否空腹?等等,盡量一次性穿刺成功,若患者表現的十分緊張,則進行鼓勵安撫,帶其情緒穩(wěn)定后再開始穿刺采血;(3)行為指導,同時叮囑獻血者避免過度空腹或飽腹,可在采血前口服葡萄糖水,有效預防獻血反應,此外詢問獻血者睡眠情況,若存在睡眠質量不佳或睡眠不足情況,叮囑獻血者調理后再進行采血。
(1)獻血反應發(fā)生率統計比較,具體包括如下情況:面色蒼白、頭暈、惡心嘔吐、胸悶、四肢乏力、心悸、血壓偏低、心率減慢、驚厥、大小便失禁、意識喪失,采血后2 h內評估。
(2)焦慮狀態(tài)評估比較,于采血前1 h和采血后2 h評估,采取自我評價方式,使用Charles Spielberger編制焦慮狀態(tài)評估問卷,共計20個條目,采取1-4分4級評估法(程度由低到高),其中正性情緒為反向計分,分值越高提示焦慮狀態(tài)越嚴重,具體評估內容包括:心情平靜狀態(tài)、自覺安全情況、是否伴有緊張、煩躁情況、是否有恐懼感、自信心狀況及神經過敏情況等[9-10]。
護理滿意度,于采血后對獻血者進行滿意度調查評估,使用調查問卷,評估獻血者對服務態(tài)度、技術水平、環(huán)境、業(yè)務素養(yǎng)的滿意度情況,以分值評估滿意程度,69分以下為不滿意,70~89分為滿意,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滿意度為后兩個等級占比之和[11-12]。
數據處理使用SPSS 24.0軟件。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前者表示形式為n(%),通過χ2檢驗進行分析,后者表現形式為±s,通過t檢驗進行分析,以P<0.05為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
試驗組獻血反應發(fā)生4例,發(fā)生率為3.77%,試驗組獻血反應發(fā)生13例,發(fā)生率為12.26%。試驗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5.180,P=0.023(P<0.05),
兩組采血前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采血后上述評分低于采血前,且試驗組采血后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焦慮評分比較(±s,分)Tab.1 Comparison of anxie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1 兩組焦慮評分比較(±s,分)Tab.1 Comparison of anxie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106 106采血前45.33±3.54 45.21±3.62 0.244 0.808采血后32.31±3.87 39.63±3.72 14.040<0.001 t值25.558 11.068— —P值<0.001<0.001— —
試驗組滿意度(97.17%)高于對照組(88.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n(%)]Tab.2 Comparison of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目前臨床對血液需求量較大,且獻血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斷完善,無償獻血者不斷增加,為臨床治療工作開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但是受自身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操作情況等影響,獻血后存在獻血反應情況,很多獻血者在獻血時存在明顯心理不適情況,尤其對于初次獻血者,獻血車或者血站環(huán)境較為陌生,且受外界誤傳信息影響,獻血時伴有明顯恐懼和焦慮情況,導致獻血者處于不安狀態(tài),若控制不當會引發(fā)生理異常情況,影響獻血者獻血信心和積極性,甚至威脅其身體健康,因此需采取有效的護理服務措施,改善獻血者心理狀態(tài),確保初次獻血者順利獻血,并提高其再次獻血信心[13-14]。目前臨床多采取常規(guī)護理,可保證采取順利開展,但缺乏系統性心理干預,獻血反應預防效果不佳。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獻血反應發(fā)生率、心理狀態(tài)均優(yōu)于對照組。具體原因分析如下:針對初次獻血者,獻血反應的發(fā)生主要與外源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相關,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環(huán)境嘈雜、獻血準備功能不充分、過度疲勞等,后者則指恐懼、焦慮或緊張等負性情緒,而上述因素均可通過科學有效的護理服務予以改善和消除[15]。本次研究針對初次獻血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和心理護理,常規(guī)護理以獻血前指導和獻血后行為干預為主,可保證血液采集工作順利開展,但未能很好地兼顧獻血者情緒狀態(tài)和心理狀況,人文關懷不佳,護理效果不理想。心理護理干預是一種針對性較強的護理模式,以改善心理狀態(tài)為主要目的,針對初次獻血者,心理護理干預采血前注重環(huán)境干預,為獻血者營造良好的氛圍,同時指導獻血者行為,進而達到消除外源性不良影響效果,采血過程中則主要采取心理支持法、系統脫敏法等方式進行心理疏導,緩解獻血者對采血操作的不信任感,同時消除其對疼痛的恐懼,采血后除常規(guī)營養(yǎng)供給和注意事項說明,護理人員向獻血者致謝,給予人文關懷,體現人性化護理要求,改善獻血者心理狀態(tài),并強化其再次獻血意識,較常規(guī)護理針對性較強,且直接針對獻血者心理狀態(tài)開展工作,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針對初次獻血者,受自身及外界因素影響,獻血者情緒緊張、焦慮,容易出現不良反應,配合心理護理干預利于改善上述情況,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改善獻血者心理狀態(tài),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