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域外漢學的交流(1928—1949)*

        2021-11-15 09:56:24劉承軍
        國際漢學 2021年3期
        關鍵詞:史語所傅斯年漢學

        □ 劉承軍

        19世紀以來,歐洲漢學因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發(fā)掘新史料而取得了累累碩果,東鄰日本步武法國漢學之后奮起直追,也取得矚目的成就,但直至20世紀20年代,域外漢學才對中國學人造成巨大壓力。(1)李孝遷:《域外漢學與中國現(xiàn)代史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5頁。在域外漢學的強勢沖擊下,當時中國學界普遍存在著憂患意識和不服氣的情緒。歷史語言研究所(下稱史語所)的成立使中國學者與域外漢學的競爭,由個人努力變?yōu)榧w有組織的行動。

        時彥好以學人為中心考察中外學術交流,但對現(xiàn)代學術研究機構在推動中外學術交流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罕有深入細致的分析。(2)目前學界對史語所與國外的學術交流研究有王汎森的《伯希和與傅斯年》(收錄于《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年)、桑兵的《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李孝遷的《域外漢學與中國現(xiàn)代史學》,周雷鳴的《中央研究院與民國時期中外學術交流研究(1928—1949)》(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大學歷史學系,2009年)亦提及史語所及其學人與國外漢學的交流,但研究仍以學人為中心,缺乏系統(tǒng)、整體的梳理與研究,拓展空間仍很大。鑒于此,本文試圖從制度、組織視角,對史語所與域外漢學的交流與互動情況做系統(tǒng)的考述,探析其影響,以豐富民國學術交流的諸多面相,彰顯中外學術交流、互動的借鑒價值及實踐意義。

        面對強勢的域外漢學,如何與其競爭,重新取得學術話語權,傅斯年的言論頗能反映其團隊對西學的態(tài)度:“此日學術之進步,甚賴國際間之合作、影響與競勝,各學皆然,漢學亦未能除外。國人如愿此后文史學之光大,固應存戰(zhàn)勝外國之心,而努力赴之,亦應借鏡于西方漢學之特長,此非自貶實自廣也?!?3)傅斯年:《論伯希和教授》,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5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69頁。當時學界精英重視域外漢學的成果,取法漢學進而超越漢學,成為趨新學人的共識。未出國門深造的董作賓也認為“我們現(xiàn)在無論治何種學問,都應該一面把眼光放大,要看到全世界的學人,他們走到何處?在如何的工作?”(4)董作賓:《甲骨文研究的擴大》,《史學雜志》1930年第2卷第4期,第14頁。為了能與西學爭勝,學到彼之長處,史語所與西方學界展開多方面的學術交流、合作與互動。

        史語所甫一成立即積極聘請西方漢學家擔任研究員,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國際學術研究機構?;I備之初,傅斯年向院長蔡元培打報告,欲聘請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米勒(F. W. K. Müller,1863—1930)和高本漢(Bernard Karlgren,1889—1978)為外籍所員,并解釋“歷史學及語言學與時俱進,故外國人之助力斷不可少”(1)《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致蔡元培、楊銓》,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補1—3。。

        20世紀20年代,中國學界面對西學沖擊,正如何炳松所言“吾國學者正在厭故喜新之時,露有急不暇擇之態(tài)”。(2)何炳松:《通史新義·自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7—9頁。但史語所并沒有跟風或仰視西人,而是有自己的評鑒標準。創(chuàng)所之初,傅斯年聘請通曉多種文字的米勒與伯希和、高本漢為史語所通信研究員,而非柏林大學漢學講座教授福蘭閣(Otto Frank,1863—1946)。傅斯年看重漢學家用歷史語言學的方法解決中國文史問題的能力,而非福蘭閣用漢文材料解釋中國通史。

        史語所在擬定的組織大綱中專設外國通信員一章。后撤銷了此專章,聘請通信研究員也不再分國內外,但仍為聘請外國研究人員提供了制度基礎。史語所陸續(xù)聘請俄國人類學家史祿國(S. M. Shirokogoroff,1887—1939)為 專 任 研 究員,漢學家鋼和泰(Alexander von Sta?l-Holstein,1877—1937)、加 拿 大 步 達 生(Davidson Black,1884—1934)、法 國 德 日 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為特約研究員,英國古典文學家陶德思(E. R. Dodds,1893—1979)為通訊研究員。這些學者以他們的學術地位與影響力為史語所的新學術做了宣傳,擴大了其學術影響?!锻▓蟆罚═’oung Pao)作為西方漢學的權威期刊,主編伯希和被聘為研究員后尤其關注史語所的學術動態(tài)。伯希和在該刊上介紹了劉復的《敦煌掇瑣》、史料叢書《明清史料》和發(fā)掘報告《安陽發(fā)掘報告》、趙元任的《廣西猺歌記音》、羅常培的《廈門音系》、趙萬里的《校輯宋金元人詞》、吳金鼎的《山東人體質之研究》、于道泉編注的《倉洋嘉錯情歌》等學術成果,為西人所熟悉。

        1936年1月,在倫敦舉行的國際中國藝術展覽會上,伯希和就史語所殷墟發(fā)掘的成果作了演講,9月又在哈佛大學三百年校慶時作了同主題演講。(3)Hartmut Walravens, Paul Pelliot (1875—1945): His Life and Works—A Bibliograph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2001,pp. 139—140.1943年,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來華訪問,其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感興趣,得到史語所學人的幫助。李氏返國后大力宣傳中國學術界的努力,并對史語所學人多有稱贊。李約瑟還設法將王玲的《中國黑色火藥的發(fā)明及其使用的歷史作用》發(fā)表在西方科學史雜志《愛雪斯》(ISIS)上。(4)李約瑟、李大斐編著,佘適明、滕巧云、唐道華等譯:《李約瑟游記》,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2頁。西方學者對史語所學術的認可和推介,促進了歐美學界對中國文化和學術的了解與尊重。

        從史語所與高本漢的交流和對話中,可以看到中外學術的相互滲透與交融會通,影響和推動了中國學術的發(fā)展。中國學人以譯介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étude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為契機,對語言學上的許多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刊發(fā)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得到高氏的積極回應。雙方的爭鳴、交流與對話“讓中國的讀者能夠看到歐洲人用歷史比較法研究隋唐的音韻”“開啟了中國學者研究古音的大門,對后來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5)李方桂:《李方桂先生口述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總序第3—4頁。

        傅斯年很早就認識到培養(yǎng)具有國際眼光和視野的青年人才的重要性。史語所在頒布的章程中規(guī)定任用助理員若干人和設置研究生,為聘用和培養(yǎng)年輕人奠定了制度基礎。傅氏始終把“成就若干能使用近代西洋人所使用工具之少年學者”作為史語所的重要工作,并強調“此實后來歷史語言學在中國發(fā)達命脈所系,亦即此研究所設置之最重要目的”(6)《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報告第一期》,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元198—1。。

        史語所的開拓者有其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且大多有留學歐美的經歷,接受了西方學術的專業(yè)訓練,有國際化的視野。然而,新學術的繼承者大都是國內大學的畢業(yè)生,對國外學術動態(tài)和治學方法等未必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而派遣年輕人出國深造,開闊其視野,培養(yǎng)能以國際眼光關照中國學術研究的高層次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為給年輕人創(chuàng)造出國進修的機會,傅斯年給中央研究院總干事楊杏佛寫信,建議培養(yǎng)專門人才,以求有所貢獻于國家,有必要把年輕研究人員送出國,“吾等主持國家機關之人,本有此責任,且研究所為青年學人謀出路,亦是一種鼓勵也”。(1)《傅斯年致楊銓函》,傅斯年圖書館藏傅斯年檔案:IV:378—43。傅斯年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爭取經費,派遣出國。王靜如以史語所海外研究員身份獲得所內資助得以赴法、德學習與研究。吳金鼎作為山東公費生赴英留學,乃因傅斯年向教育部的推薦及與山東教育廳廳長何思源的良好個人關系。(2)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央研究院檔案:中央研究院關于歷史語言研究所吳金鼎公費留英一案與教育部及山東省教育廳來往文書,全宗號三九三,案卷號83。

        為敦促年輕人出國,史語所營造了濃厚的氛圍。于道泉回憶自己出國留學的緣起,“是因傅斯年‘再三催促’,要他到國外進修”。(3)王邦維:《于道泉先生小記》,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98年,第562頁。正是氛圍的營造,年輕人競相出國,張琨“要考土耳其留學”“周法高亦鬧自費出洋”。(4)《傅斯年致李方桂》,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李67—1—8。1944年,全漢昇與丁聲樹赴哈佛和哥倫比亞大學進修。1947年,傅樂煥赴倫敦大學留學。同年,何茲全赴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張琨赴耶魯大學攻讀學位。

        留學期間,史語所要求年輕人多學習西人的理論與方法。1936年,夏鼐寫信給李濟,咨詢是繼續(xù)隨倫敦大學的葉慈教授(Walter Perceval Yetts,1878—1957)學考古學,還是轉攻埃及考古學。李濟和傅斯年商量后,傅回復:“舍Yetts而專學埃及學,弟非常贊成,不必學有所成,即學到半途而返,猶有用處。”(5)夏鼐:《夏鼐陳請梅貽琦校長準予延長留學年限的信函》,《清華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第4頁。最終夏鼐選習埃及考古學,并遠赴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參加考古發(fā)掘,學到了當時最先進的發(fā)掘方法,為其考古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傅斯年叮囑在外國的年輕人不要“急急作文”,而要培養(yǎng)開闊的國際視野。傅斯年告誡在法國的王靜如,“兄不必急急作文,但當急急讀書聽講耳”(6)《傅斯年致函王靜如》,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元59—21。。傅斯年勸慰在歐留學的于道泉,“此等留學,無非開開眼界,多知目錄,領會語學之一般方法”(7)《傅孟真致函于伯原》,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元62—34。。出國不一定非得拿學位,傅斯年告訴何茲全去美國“不必讀學位”“要讀書,了解美國歷史學的學派,各學派的學說內容,多結識一些史學名家”。(8)何茲全:《大時代的小人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29—232頁。

        全漢昇能在中國經濟史園地中不斷發(fā)掘新問題,開拓新領域,帶動研究的新風氣,不僅是他“遵照傅斯年先生‘閉門讀書’之指示,卻因此養(yǎng)成習慣,找資料和寫論文成為我一生中的工作與嗜好”,還因為多次赴美進修,“爬梳史料于哈佛燕京圖書館外,并經常逛書店,閱讀西洋經濟史方面的著作”,并與師友胡適、楊聯(lián)陞、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等論學,從而不斷汲取西方經濟史學界的新觀念、新成果及新方法。(9)全漢昇:《回首來時路》,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第485—493頁。

        史語所重視國際漢學的研究方法與成果,為此積極搜購外文文獻,以追蹤域外同行的研究動態(tài)和趨勢,獲得學術交流的渠道。在史語所籌備期間,傅斯年即向院長蔡元培強調收集國外書刊的重要性,“不能不廣備西洋研究中國學問有大貢獻之著作及報,如此,則購備之范圍已甚廣,報之舊者搜集不易,書之缺者需價奇昂,然不如此固不能借西洋作學問之途徑”,并且放下重話“無相當設備及不能陸續(xù)購置之研究所,不過是一啖飯所”。(1)《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呈大學院》,史語所檔案:補1—1。

        傅斯年草擬《歷史語言研究所圖書備置大綱》呈報院長,開始購買和收藏國外學術出版品,積極籌設圖書室(館),并有專人負責采集西書,如西人之東方學書籍由陳寅恪、傅斯年擔任采購,語言學書籍由陳寅恪、李方桂負責采購。史語所遷至北京一年內即添置西文書籍1 209冊,訂購日文雜志13種、西文雜志120余種。后每年都有大量添置,至1937年,史語所已收藏西文圖書8 342冊以及雜志全份200余種。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封鎖了大后方,史語所利用各種渠道,想盡一切辦法取得國外新近出版的學術出版物,以緩解戰(zhàn)時圖書資料的匱乏。如委托中央信托局香港代辦處代購圖書,函請李約瑟、陶德思、葉理綏(Serge Elisseeff,1889—1975)等為其搜購西方書刊。因收藏豐富,史語所的外文書刊成為學人了解國外學術的便捷窗口,如芮逸夫在1943年便可以讀到剛出版不久的查理士·魏格雷(Charles Wagley,? —1991)所著《一個危地馬拉村落的經濟狀況》(Economics of a Guatemalan Village)。(2)芮逸夫:《川南苗族調查日志:1942—43》: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2010年,第38頁。

        史語所不僅引進國外的書刊,還積極創(chuàng)辦學術期刊,不斷刊布新著作,把成果推向國際學界。史語所制訂了出版品交換方案,刊物采用國際通行的橫排版、新式標點,并附有外文目錄,為跨國的學術交流開辟出新天地。史語所的出版物分為專刊、單刊、集刊和一般刊物。據筆者統(tǒng)計,史語所在此期間的出版???1種、單刊26種,集刊出至第21本413篇文章,集刊外編3種;一般刊物中史料叢書已出版7種、中國考古報告集2種、人類學集刊2卷、影印書籍2種、翻譯外國著作1種及其他刊物若干種。(3)參見拙作《傅斯年對學術藏書建設的貢獻》,《圖書館建設》2015年第7期,第101頁。作為新學術的提倡者和實踐者,史語所刊布如此眾多的檔案、期刊和著作,無疑向國內外學界提供了學術研究成功的“典范”。

        史語所出產了高標準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學術影響和聲譽,進而融入了國際學術交流網絡。國外學術機構開始閱覽和收藏史語所的出版物。1931年史語所與法國遠東學 院(L’Ecole francaise d’Extxeme-Orient)交 換出版物。(4)《傅斯年致函L’Ecole francaise d’Extxeme-Orient》,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元367—1。俄羅斯科學院(Leniugrad Academy of Sciences)和遠東地區(qū)科學研究所(Far Eastern Regional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致函史語所要求交換出版物。(5)參見《國外交換(俄國)》,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元362—2和元362—3。1933年史語所同意伯希和的要求,將出版物贈送給巴黎大學中國學院。1936年日本京都大學考古學家梅原末治(Umehara Sueji,1893—1983)來訪,希望能以京都大學的《東方學報》(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與《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交換。(6)《傅斯年致函梅原末治》,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元360—16。大英博物館搜購一至三冊的《安陽殷墟報告》(7)《汪敬熙函李濟》,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京8—22—3。。美國學術資料處也代哈佛大學征求學術出版物。(8)《總辦事處來函》,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京8—22—7b。1947年,在美國的傅斯年注意到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收藏了大量史語所的專刊和集刊等。(9)《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史語所出版品目錄》,傅斯年檔案:III:480。史語所的出版物被國內外學術機關廣泛收藏的情況反映出其學術成就得到了域外漢學機構和學者的承認與重視。

        國際學術會議為學人間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成為擴大學術影響的重要渠道。直到20世紀20年代,以留學生和國內新式學堂畢業(yè)生為主體的中國學界具備了與域外漢學交流的能力與條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還需要以國家學術組織作為后盾和基礎,才能保證參與的權威性。任鴻雋回憶當年參加太平洋科學會議組織時的尷尬情形:每每有人問:你們中國有學術研究會議嗎?我們的回答是:沒有。他們再問:那么,你們有科學院嗎?我們的回答還是:沒有。說到第二個“沒有”的時候,你可看得見失望或輕蔑的顏色,立刻出現(xiàn)于你的問者面上,你自己的顏面也不免有些赧赧然罷?(1)任鴻雋:《泛太平洋科學會議的回憶》,《科學》1927年第12卷第4期,第463—464頁。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作為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其組織職能之一為“指導聯(lián)絡獎勵學術之研究”,在第一次院務會議上就將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和會議提上了日程。(2)《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總報告》,南京: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發(fā)行,1928年,第1、49頁。因其具有極高的權威性,被學界和政界高度認可,而史語所承擔了史學、考古學、語言學等領域對外交流聯(lián)絡的重任。

        1936年,國際歷史學會會長泰姆普利(Harold Temperley,1879—1939)來華,邀請中國加入國際歷史學會。但此時,中國的史學界仍難以協(xié)調組織全國性的學會,因而遲遲未能加入。鑒于中國史學界的現(xiàn)狀,泰姆普利最終支持中央研究院加入。泰姆普利認為:“中央研究院是中國申請加入國際歷史學會最合適的主體。中央研究院加入國際歷史學會不會妨礙中國歷史學會的建立,國家科學院的申請常常在歷史學會之前?!?3)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央研究院檔案:中國加入國際史學會議及派胡適參加國際歷史學會第八屆大會案,全宗號三九三,案卷號552。最終中國史學以史語所為主體加入國際史學會。

        1938年8月,中央研究院派史語所通信研究員胡適為代表出席了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國際歷史學會第八屆大會。胡適在會上宣讀了題為《新發(fā)現(xiàn)的關于中國歷史的材料》的論文。胡適重點介紹近代中國新出土的史料,其中大部分是史語所考古發(fā)掘和整理檔案文獻的成就,引起了歐美漢學界的關注和興趣。(4)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第7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2頁。

        史語所積極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將以史語所為陣地的史學流派推上世界舞臺,與國際學術社群建立聯(lián)系,促進了中外學術交流,在國外學界充分呈現(xiàn)了史語所取得的學術成就,也擴大了其在國際漢學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表1)。

        表1 史語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組織一覽表

        西方漢學對史語所的學術研究有他山之石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史語所學人群的學術風格,帶來全新的視野與課題,改造了中國文史研究的核心。然而面對強勢的漢學,具有中西學養(yǎng)與國際視野的史語所學人并未頂禮膜拜,也未畫地為牢,而是充分吸取漢學的研究之長,憑借組織、機構的力量,在短期內不僅“預”西方漢學之“流”,更促進了中外學術交流的雙向互動,贏得國際學界的認可與尊重。

        史語所的學術發(fā)展突飛猛進,首先引起了東鄰日本的注意。水野清一(Mizuno Seiich,1905—1971)和 長 廣 敏 雄(Nagahiro Toshio,1905—1990)等人曾赴安陽參觀。飯島忠夫(Yiyijima Tadao,1874—1954)和西島定生(Sadao Nishijima,1919—1988)等學人對史語所的成果均有所吸納。(1)例如飯島忠夫的《殷墟文字の年代》(《殷墟文字的年代》,《東洋學報》1933年第21卷第1號,第1—44頁)、《中國古代史と天文學》(《中國古代史與天文學》,東京:恒星社,1939年)均吸收董作賓的甲骨文和殷歷法研究成果。西島定生在《漢代の土地所有制——特に名田と占田について》(《漢代的土地所有制——特別是關于名田和占田》,《史學雜志》1949年第58卷第1號,第28—60頁)一文中吸收了勞干漢代經濟與兵制的研究成果。以白鳥庫吉(Shiratori Kurakich,1865—1962)、和 田 清(Wada Sei,1890—1963)等為代表的日本東京大學的多數(shù)學者懷疑甲骨文的可靠性,史語所的考古成果被貝塚茂樹(Kaizuka Shigeki,1904—1987)介紹至東京地區(qū)時,和田清“不得不承認甲骨文為商代遺物”。(2)西島定生:《貝塚先生及其著作集》(《貝塚さんとその著作集》),《貝塚茂樹著作集·附錄10》,東京:中央公論社出版,1978年,第8頁。其后,和田清以安陽考古成果為中國上古信史的前提,開始了夏朝歷史的研究。

        史語所的學術成就也得到西方學界的認可與尊重。1932年底,因“《集刊》及其他附刊物,特別是《安陽工作報告》”的學術價值,經伯希和推薦,法蘭西學院(L’ Institut de France)將本年度的“儒蓮獎”授予史語所。(3)《傅斯年函李濟》,傅斯年圖書館藏史語所檔案:考2—73。1933年,中荷庚款文化基金會把“退款”作為基金,取其利息的53%交給中央研究院作為研究和派遣留學生的經費,是“萊頓之漢學研究院知有史語所成績之故”(4)《蔡元培致傅斯年函》,傅斯年圖書館藏傅斯年檔案:III: 105。。

        史語所的研究成果在歐美學界得以傳播,讓域外漢學家聽到了來自中國學人的聲音。1936年至1937年,英國皇家人類學研究院(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和大學聯(lián)合會邀請李濟赴英講學。李濟在十幾所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了多次演講,受到英國學界的歡迎,獲得了英國和愛爾蘭皇家人類學院的“榮譽院士”稱號。李濟還應瑞典王儲的邀請,去瑞典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5)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央研究院檔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李濟赴英考察講學案,全宗號九三,案卷號125。

        語言組的工作也引起國際學界的矚目,高本漢感嘆一個西洋人怎么能跟中國新興的一批學者競爭,“既能充分的理解古書,身邊又有中國圖書的全部,他們當然可以研究中國文化的一切方面;而一個西洋人就只能在這個大范圍里選擇一小部分,作深徹的研究,求適度的貢獻而已”。(6)高本漢著,趙元任等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序》,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第7—8頁。1937年李方桂應耶魯大學的聘請,任訪問教授兩年。1946年李氏再次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等名校執(zhí)教,教出了像包擬古(Nicholas C. Bodman,1913—1997)等優(yōu)秀學生。(7)《李方桂先生口述史》,第45—46頁。1938年趙元任赴美,先后在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講授中國語言學課。因其卓越的學術貢獻,趙氏當選為1945年度美國語言學會(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會長。1947年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學位頌語:“他是自己國家多種方言的學者和歷史家,他的研究成果幫助西方人能更好地了解中國語言,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理想?!?8)趙新那、黃培云編:《趙元任年譜》,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275、290頁。

        1939年,歷史組主任陳寅恪受聘為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陳氏本擬赴英講學,不料因“二戰(zhàn)”爆發(fā)未能成行。(9)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8—119頁。因陳寅恪在漢學領域卓越的研究成果,1944年,牛津大學的陶德思教授、劍橋大學的庫克(Stanley Arthur Cook,1873—1949)教授和英國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K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tairs Chatham House)的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聯(lián)合推薦陳寅恪當選為英國科學院(British Academy)通訊院士。陳寅恪的研究成果還被魏魯南(James R. Ware,1901—1977)翻譯成英文,介紹到美國學界,1947年陳氏被美國東方學會(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選舉為榮譽會員。

        1947年董作賓應美國漢學家顧立雅(H. G.Creel,1905—1994)之邀,赴芝加哥大學擔任了為期兩年的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董氏認真?zhèn)湔n,積極指導學生,影響了不少美國青年如賀凱(Charles O. Hucker,1919—1994)等走上漢學研究之路。教學之余,董氏撰寫了《武丁龜甲卜辭十例》,后由楊聯(lián)陞摘譯,發(fā)表在《哈佛亞洲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上。董氏還應邀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去演講,造訪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恒慕義(A. W. Hummel,1884—1975)等故交新友。

        史語所學人還促進了國際漢學的發(fā)展。在華的歐美青年學者與史語所學人交往密切,受惠良多。顧立雅在中國求學時就結識了傅斯年、李濟和董作賓等,與他們有所交往,1936 年顧氏出版的《中國之誕生》(The Birth of China)利用了他在殷墟參加發(fā)掘所獲知的材料及史語所的研究成果。(1)H. G. Greel, The Birth of China. New York: Reynal & Hitchcock, 1937, p. 14, pp. 382—387.另外,西方漢學家在進行研究時也得到了史語所派出的留學生的幫助,如吳金鼎、夏鼐對葉慈的幫助,王鈴對李約瑟的協(xié)助。因為中國典籍豐富,福蘭閣認為漢學研究“如果沒有中國學者方面底協(xié)助,便要很困難”。(2)福蘭閣著,楊丙辰譯:《現(xiàn)下在德國之中國學》,《研究與進步》1939年第1卷第2期,第11頁。

        史語所也為國際學界制造關于“中國”的學術話語。李約瑟的不朽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填補了世界科技史研究的空白,成為一門全球性的新學問。在談到編寫緣起和進展時,李約瑟多次強調與以史語所為代表的中國學人的啟發(fā)與鼎力幫助密切相關。(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編寫計劃的緣起、進展和現(xiàn)狀》,《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1輯,第4頁。沒有王鈴幫李氏閱讀、翻譯中國古典著作,共同討論中國科技文明史的整個研究計劃與大綱,李約瑟根本進不了中國科技史領域。(4)劉廣定:《傅斯年——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的促成者》,《歷史月刊》2000年12月號,第119—123頁。

        憑借集團協(xié)作和組織管理,史語所取得了出色的學術成就,與學術開拓者相比,史語所年輕一代學者表現(xiàn)出更多的學術自信。法國漢學經過幾代才華橫溢的學者的努力,至伯希和時代達到了鼎盛,但因難以普及,也日漸式微,伯希和對即將歸國的王靜如感嘆:“君來時法國漢學可謂極盛,君去后恐未必如此矣”,而王靜如語重心長地勸導挽救法國巴黎學派的頹勢就要“多多的和中國有見地的學人交換意見”(5)王靜如:《二十世紀之法國漢學及其對于中國學術之影響》,《國立華北編譯館館刊》1943年第2卷第8期,第18—19頁。。

        史語所學人把域外漢學作為競爭對手,但他們的學術關懷不僅是“預流”,更想要建立中國的立場、問題和方法。(6)葛兆光:《宅茲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74頁。他們骨子里還是中國文化的本位意識,傅斯年認為“西洋人治中國史,最注意的是漢籍中的中外關系,經幾部成經典的旅行記,其所發(fā)明者也多在這些‘半漢’的事情上。我們承認這些工作之大重要性……不過同時我們也覺得中國史之重要問題更有些‘全漢’的,而這些問題更大更多,更是建造中國史學知識之骨架?!?7)傅斯年等:《城子崖·序一》,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版,1992年,第7頁。

        他們相信在“全漢”的問題上更能做出成果來,引域外漢學入中國學術的軌道,重新奪回中國學的正統(tǒng)。依據傅斯年設計的學術之路,史語所學人憑借制度和團隊的力量,迅速開辟了新的學術領域,經過兩代人的共同努力,不僅“為中國二十世紀的學術樹立一個新典范,也替中國爭取到世界性的學術發(fā)言權”(8)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第119頁。??上н@種學術的累積,畢竟經不起連綿戰(zhàn)火和動蕩政治的不斷摧殘,史語所最終沒有發(fā)展成為像法國“年鑒學派”(Annales School)般世界性的學術流派。然而,史語所學人為提高中國學術的國際地位和爭取中國學術話語權而付出的努力不應被忽視。

        猜你喜歡
        史語所傅斯年漢學
        傅斯年與皮影戲
        文史雜志(2022年2期)2022-03-09 21:34:34
        楊聯(lián)陞《漢學書評》出版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6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國際漢學》增刊征稿啟事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14
        開創(chuàng)學術的自主空間:蔡元培與史語所
        關東學刊(2019年5期)2019-12-02 07:20:12
        《史語所購藏甲骨集》釋文校對和著錄片校重
        殷都學刊(2019年2期)2019-09-19 00:48:06
        史語所李莊時期事跡史料之一
        傅斯年向夫人認錯
        北廣人物(2018年4期)2018-01-27 03:07:28
        傅斯年:跑贏人才培養(yǎng)接力賽
        百家講壇(2016年14期)2016-08-15 12:11:45
        元氣淋漓的傅斯年
        文學自由談(2016年3期)2016-06-15 13:01:09
        www久久久888| 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 - 百度| 欧美巨大巨粗黑人性aaaaaa| 国产欧美久久久另类精品|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影院| 风韵人妻丰满熟妇老熟女视频| 日本阿v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是AV| 蜜桃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另类综合| 91在线无码精品秘 入口九色十| 91盗摄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性色av免费| 色婷婷日日躁夜夜躁|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中文字幕av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性生活一级片| 亚洲午夜经典一区二区日韩|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中文字幕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成人大片在线播放|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麻豆五月婷婷| 日本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 久久欧美与黑人双交男男| 亚洲色图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穿着白丝啪啪的av网站| 成人a级视频在线观看| 色欧美与xxxxx|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91免费在线| 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av| 中国妇女做爰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