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治立 徐舸
20世紀的社會科學發(fā)展因受到哲學思潮的影響而具有方法論特征。所謂社會科學方法論,是指關于社會科學的性質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研究方法的理論。它是區(qū)別于自然科學方法論與人文科學方法論的關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其特殊建構產生了內在沖突,同時導致了不同社會科學方法論體系的研究范式之間的對立與爭論。這種沖突與爭論背景下出現了“混合方法研究”及其范式再爭論,有關方法論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社會科學是指以人類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區(qū)別于以自然界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和以人文為對象的人文科學,其研究方法論長期存在內在沖突與范式爭論。實證主義方法論主張使用以歸納與演繹等方法分析可量化的經驗觀察所得數據,而定量研究范式就是科學(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具體化。人文(解釋)主義方法論則重視文本信息的收集、理解與詮釋,而定性研究范式就是人文主義方法論的具體化。定量研究主張實證主義觀點,即認為研究對象客觀存在于人的感知之外,研究者應保持立場中立,而定性研究認為研究者無法做到價值中立。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內部沖突有其特定的產生根源,也期待解決路徑突破。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構建途徑是將自然科學方法論與人文科學方法論移植并將其作為基礎,而以理解為主的人文科學方法論與以實證為主的自然科學方法論之間難免存在沖突,正是這種沖突導致了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內部沖突。多元方法論由當代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保羅·法伊爾阿本德(Paul Feyrabend)提出,他批判采用某種單一方法論的做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一元主義科學方法論。還有學者認為消解這種內在沖突的有效途徑就是將其內部兩種對立的方法論思想相融合,創(chuàng)立社會科學自身完善的、系統(tǒng)的方法論體系。之后出現的被稱為“第三次方法論運動”的“混合方法研究”,正是在這種范式之爭中試圖協(xié)調二者之間沖突的產物。
西方社會科學研究從19世紀中期以來一直存在定量研究范式和定性研究范式之爭,盡管這種爭論形式并不顯赫,也有學者認為定量、定性方法論爭議夸大了兩大范式的區(qū)別,阻礙了二者之間的溝通。
事實上,定量研究范式與定性研究范式之間確實存在一些差異與爭論。一是關于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論哲學基礎爭論。定量研究理論基礎源于實證主義認識方法論與世界觀,堅持該范式者認為主客體是互相分離的實體,社會現象客觀存在且不受主體主觀價值影響;定性研究的理論基礎源于解釋主義認識方法論與世界觀,堅持該范式者認為主客體并非完全互相分離的兩個實體,對社會現象的認識會受到主觀價值的影響。二是關于定量與定性研究具體方法爭論。定量研究主要為演繹方法,即通過數據的測量分析來獲得相關資料,例如實驗法與統(tǒng)計法等,再對所獲資料進行量化與假設以揭示事物間的因果關系;定性研究遵循歸納方法,主要是收集文本和社會信息,例如訪談法與案例研究法等,強調整體主義和情境主義。三是關于定量與定性研究目的爭論。定量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事實的測量分析研究對象的數量特征及變化而探索事物本質,以求把握事物的量的規(guī)定性;定性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研究對象細致的研究來對事實進行理解及解釋,以求把握事物質的規(guī)定性。這種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范式在哲學基礎等層次上的巨大差異,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出現提供了前提與空間。
混合方法研究產生于20世紀末的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兩大研究范式之爭中。國際混合方法研究協(xié)會(MMIRA)主席、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約翰·克雷斯維爾(J.W.Creswell)將“混合方法研究”的發(fā)展分為孕育形成時期、范式爭議時期、程序發(fā)展時期、倡導與擴張時期、反思時期五個階段。由克雷斯威爾和塔沙克里(A.Tashakkori)主編的《混合方法研究雜志》(JMMR)于2007年1月正式出版。兩位主編在創(chuàng)刊社論中闡明,“混合方法研究”是指“在單個研究或調查程序中,研究人員收集和分析數據并整合研究結果和得出結論時,同時使用定性和定量的路徑或方法”。這成為“混合方法研究”概念正式提出及研究進入新階段的標志。2013年,國際混合方法研究協(xié)會正式成立,標志著混合方法研究開始作為獨立研究范式領域被正式確立。作為社會科學領域長期以來兩大范式之爭的結果,盡管混合方法研究尚未充分成熟,但卻被眾多學者看作是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之后的“第三條道路”“第三次方法論運動”。國內外已有較多學者將混合方法研究應用到多個具體學科領域和具體問題的研究中去。
混合方法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仍然無法成為一種成熟的研究范式,原因就在于包括方法論范式基礎在內的基本問題仍然存在爭議。這種討論呈現三類主要觀點:(1)有某個適合混合方法研究的最佳范式基礎,其中最被廣為接受的是實用主義范式立場,此外還有辯證主義以及復雜性范式論等哲學立場;(2)在其研究過程中可使用包含定性或定量等多個范式;(3)研究范式因其設計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由于美國等西方社會科學研究中一直存在著偏重實用主義取向,因而在這場混合方法研究范式討論中,實用主義較多地被接受。這表明,有必要對混合方法研究仍存在爭議的方法論基礎問題進一步深入探討。
有關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論爭論問題,形成了包括實用主義、辯證主義以及復雜性范式論等幾種典型方法論觀點。
實用主義的支持者以美國南阿拉巴馬大學的教育和心理學教授伯克·約翰遜(R.B.Johnson)和得克薩斯州休斯頓州立大學的安東尼·恩烏格布祖(A.J.Onwuegbuzie),特別是社會學教授大衛(wèi)·摩根(D.L.Morgan)等人為代表。約翰遜和恩烏格布祖主張混合方法研究的范式基礎是實用主義方法論。他們將研究過程中以范式為主轉變成以問題為主,將范式基礎放在第二位。這種觀點可稱為“問題導向”論。約翰遜還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上對混合方法研究進行了實用主義闡釋。摩根在2007年明確提出了所謂的“實用主義方法”作為先前主導范式的替代。他列出了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實用主義方法的主要差異的對比表,從三個方面對“實用主義方法”進行解釋,即它的溯因推理、主體間性和可轉移性。摩根所提出的“實用主義方法”也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方法,它能夠為社會科學尋求一種適當的綜合方法。然而,實用主義“問題導向”論存在其固有缺失,缺乏一種堅定的“范式”或者“世界觀”來構成完整的方法論基礎或為其提供一定的哲學辯護,還不足以給原來主導的信仰體系帶來重大變化。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珍妮弗·格林(J.C.Greene)和新澤西州立大學的斯蒂芬妮·柯南伯格(S.Cronenberg)等人主張混合方法研究的范式基礎是辯證主義方法論。他們主張尊重實用主義研究范式與建構主義研究范式之間的差異,并利用二者之間的差異以相互補充。這種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論可稱為“互補統(tǒng)一”論范式觀點。這種辯證立場下的“互補統(tǒng)一”論尊重不同范式之間的差異,試圖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進行有機的結合,加強了研究者對兩種不同數據的理解與把握,考慮到了不同范式的平等地位,增強了混合方法研究過程中的公正性與客觀性。但其局限之處在于,在實際的混合方法研究實踐過程中,很難完全達到定性數據與定量數據、不同范式之間以及不同觀點之間的完全平等;并且,范式是一種解決研究問題的典型例子,在研究過程中遵循不同的范式會導致對研究問題的不同解決路徑的沖突。
復雜性范式的概念最早由法國當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蘭(E.Morin)提出,即將彼此聯系起來并能決定關于世界復雜觀念形成的理解原則的總體,稱為“復雜性范式”。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了將“復雜性范式”作為“混合方法研究”的范式基礎和哲學立場的觀點。復雜性范式論在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方面都對混合方法研究有著深刻的影響和意義。復雜性范式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復雜性、涌現性以及融貫性等核心特征都會成為混合方法研究方法論體系逐步走向完善的思想理論支撐。同時,鑒于復雜性科學及其范式本身仍然還很不深入而處于初級階段,其作為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論也需要不斷推進與完善。
目前的混合方法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論體系都有待進一步的構建??梢詮娜齻€方面汲取思想資源來開展,即汲取馬克思有關“一門科學”思想、當代科學實踐哲學“情境關涉”思想以及復雜性科學“多維融貫”新思想。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深刻闡明了關于人的科學和自然科學是“一門科學”思想,蘊涵社會科學方法論走向混合方法研究的內在依據。第一,“一門科學”指向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內涵融合。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理解打破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機械性主客二分和相互對立的思維方式,人與自然互為科學對象,二者本質上是互為存在的“互融”關系。這種融合賦予了混合方法研究對象客觀前提的根本意涵。第二,“一門科學”推進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交融互補?;凇耙婚T科學”思想對于社會科學研究對象內涵融合的重新理解與建構,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從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的單一方法論取向逐漸趨向多元方法論和混合方法研究,在具體研究方法的選擇上走向定量與定性交融互補的混合方法研究道路。第三,“一門科學”促進“混合方法研究”的研究領域的拓展?!耙婚T科學”思想引發(fā)對和自然對應的自然科學與和人對應的“人的科學”的研究領域關系的新理解,提出的“現實的人”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匯點,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也將在人的實踐基礎上走向融合的趨勢,最終拓展“混合方法研究”的研究領域。
當代科學實踐哲學代表人物勞斯強調科學研究“實踐優(yōu)位”“情境關涉”思想,揭示科學研究活動與其具體情境關涉、地方條件關聯、主客互動建構等屬性,能夠顯著消解定量與定性研究范式的對立而促進其融合成為混合方法研究?!盎旌戏椒ㄑ芯俊钡姆椒ㄕ撘蕾囉趯嵺`與情境關涉的把握。強調情境關涉就是要凸顯科學研究過程中科學研究主體的實踐性、參與性和與情境交互關系,有效地幫助對“混合方法研究”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進行梳理和表述,進一步幫助明確研究問題。在社會科學混合方法研究的應用過程中,相比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而言,涉及定量數據與定性資料在不同階段的收集、整合與分析等步驟,更加需要研究者在不同情境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準確的把握和理解,這就要通過實踐來實現??茖W實踐活動“情景關涉”思想表明,研究主客體之間在實踐情景中的雙向建構的關系,是社會科學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論建構需要充分考量與借鑒的。
復雜性科學目前乃至相當長時期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其具體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論會不斷孕育與產生,將持續(xù)推進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論思想深化與豐富。不斷汲取復雜性范式“多維融貫”新思想,可以從多個維度為混合方法研究不斷完善方法論基礎。第一,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復雜性科學不斷揭示有機自然觀新圖景,其新的復雜性范式中多維普遍聯系的復雜性思維方式可重構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論。第二,依據新的復雜性范式主張,不斷汲取計算機信息科學、復雜性科學等最新研究成果,把定性、定量的各種方法更加有機結合起來去構建混合方法研究策略,更深入揭示世界與事物之間多維聯系的定性和定量的多樣性、涌現性、復雜性。第三,科學研究過程中,混合方法研究可以不斷汲取“多維融貫”思想豐富其方法論。復雜性科學新思想將主體與客體多維融合聯系起來,形成主客體耦合的系統(tǒng),能夠不斷完善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論基礎。
社會科學“混合方法研究”方法論思想的不斷深化,意味著科學方法論體系將逐步變得更加科學和完善。同時,這也意味著,它將給社會科學方法論和社會科學研究帶來新的思路與重大的影響和變革,體現了深刻的方法論意義。
首先,社會科學“混合方法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旌戏椒ㄑ芯孔钔怀龅目茖W“價值”或功能,就是使用混合方法研究比單一的定量或定性研究發(fā)揮更多的作用,能夠更充分揭示社會科學對象的屬性。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的學科,而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社會現象包含了人與自然辯證統(tǒng)一和社會與自然辯證統(tǒng)一的內涵特征,由人類活動引發(fā)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的屬性?;旌戏椒ㄑ芯坎粌H可揭示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也可在研究領域和范圍上揭示社會科學的辯證統(tǒng)一性與可延展性。對于混合方法研究單純作為方法的作用而言,突破了從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在不同研究層面的局限,體現了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多元性與融合性。
其次,社會科學“混合方法研究”難免時代局限。混合方法研究作為一種方法論取向,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自身的局限性。這主要體現在:一是混合方法研究在整個研究實施過程中所需要耗費的成本相對更高;二是混合方法研究的應用對研究者要求有更高的研究能力和對研究方法更熟練的掌握;三是混合方法研究實施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更高。
最后,社會科學“混合方法研究”具有深刻而豐富的方法論意蘊。社會科學混合方法研究的深刻意蘊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增加了研究問題描述的全面性與拓展了研究范圍的廣度;二是通過不同研究方法之間的互補與整合來提高研究結果的科學性;三是通過提高具體研究方法與技術的多樣性來增加研究的深度。混合方法研究因結合了定量與定性兩種范式方法,在研究實施過程中也會選取多樣的研究技術與手段,如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抽象與具體等,體現出方法論的豐富性。豐富多樣的研究技術將幫助研究者對研究問題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細致和有效的分析與研究。就研究設計方面而言,混合方法研究具有優(yōu)于單獨使用定量和定性研究設計的地方,其常見的幾種優(yōu)勢包括能夠回答一些單獨使用定量研究設計或定性研究設計所無法回答的研究問題,能夠提供較好或較強的研究推論,能夠提供新視角下研究結果的科學闡釋、全新的理解方式以及多元世界觀的理論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