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德平
延安時期中共對土地革命時期的黨史研討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總結黨史經驗,批判“王明路線”,確立新的思想、政治和組織路線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內容??箲?zhàn)初期,中共中央系統(tǒng)清算了張國燾在土地革命時期的個人歷史問題,拉開了中共中央以黨史研討解決政治問題的帷幕。中共中央對張國燾問題的解決,既清算了張國燾在土地革命史上所犯錯誤和罪行,也實現(xiàn)了團結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zhàn)員的政治意圖。延安整風運動期間,中共中央在西北高干會上對西北黨史問題進行研討,檢驗整風運動成效,進而推動了整風運動的繼續(xù)發(fā)展。這次會議成為延安整風期間中共中央研討土地革命時期黨史“山頭會”的范式。中共“七大”前夕,中共中央在原土地革命時期“山頭會”黨史問題研討基礎上,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進而將前期“山頭會”黨史討論成果升格為中共全黨共識。通過這樣的黨史研討,中共中央開啟了以黨史研討解決政治問題的新模式。
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對張國燾在土地革命時期的歷史錯誤以及危害作了深入批判,頒布《中央政治局關于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對張國燾問題作了政治定性和相應處理。張國燾脫離中共黨組織后,中共中央隨即作出《中共中央關于開除張國燾黨籍的決定》《中央關于開除張國燾黨籍的黨內報告大綱》對張國燾歷史作了全面梳理,清算了張國燾在土地革命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進一步消除張國燾問題對中共黨組織和軍隊的負面影響。
中共中央處理張國燾問題經歷了復雜的歷程。中共中央對張國燾問題的處理從長征期間張國燾挑起與中共中央的爭端開始,直至1938年4月張國燾趁國共兩黨公祭黃帝陵之機脫離中共組織,隨即被中共中央開除出黨才最終結束。延安時期,張國燾在受到中共中央批判后,隨即對其在土地革命時期的個人歷史進行了反省。1937年2月6日,張國燾被迫向中共中央提交書面檢討《從現(xiàn)在來看過去》,強調自己是“黨的路線的一個堅決的執(zhí)行者”,“執(zhí)行著四中全會的路線”等。顯然,張國燾對自己在土地革命期間自身歷史的認識和評價與當時的中共中央有原則性分歧。中共中央隨即對張國燾的自我辯護進行了批判。193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宣傳部代部長凱豐著文《黨中央與國燾路線分歧在哪里》,系統(tǒng)駁斥了張國燾的自我辯護。
隨后,中共中央又召開“延安會議”集中清算張國燾的歷史問題。1937年3月23日至31日,中共中央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延安會議”),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和列席人員共有毛澤東、張聞天等56人?!把影矔h”是中共中央清算張國燾歷史問題的關鍵性會議?!把影矔h”從3月27日起開始集中批評張國燾錯誤。3月30日,毛澤東在會上發(fā)言強調:張國燾“要用槍桿子審查中央的路線,干涉中央的成分和路線,這是完全不對的,根本失去了組織原則。紅軍是不能干涉黨中央的路線的,張國燾在分裂紅軍問題上做出了最大的污點和罪惡?!?月31日,張聞天在會議報告中對張國燾歷史問題作了總結:“國燾主義本身有個發(fā)生、發(fā)展以至破產的過程。最初鄂豫皖時期一般說是正確的,然而這時國燾錯誤已經開始,不過未敢明目張膽而已。通南巴便是他最后完全的形成路線上錯誤的時刻,那時雖然部隊打了勝仗,但不能證明路線上的正確。第三時期是一、四方面軍會合時期,這是張國燾路線形成為第二黨的開始。第四時期是他取消‘中央’,成立西北局,這是國燾路線破產的開始?!薄把影矔h”上,毛澤東的發(fā)言和張聞天的總結構成了中共中央解決張國燾在土地革命時期歷史問題的基調和準則。3月31日,“延安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決定通過對張國燾在土地革命時期個人歷史和作為較為詳細的回顧,明確將張國燾問題定性為“退卻路線與軍閥主義”“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等在中共黨內的具體表現(xiàn)。
1938年4月2日,張國燾以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代主席身份與國民黨要員一起公祭黃帝陵,隨后未經中共中央允許和同意,私自前往西安轉抵武漢。4月17日晚上,張國燾向中共中央長江局負責人王明、周恩來等明確表態(tài)決心“脫黨”。4月18日,中共中央立即作出《中共中央關于開除張國燾黨籍的決定》,對張國燾問題進行公開處理,并發(fā)表了解釋性文件《中央關于開除張國燾黨籍的黨內報告大綱》。
中共中央從張國燾歷史問題,尤其是其在土地革命時期個人歷史為切入點,系統(tǒng)總結張國燾“退卻路線與軍閥主義”“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等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根源,明確將張國燾和以原紅四方面軍為主的中共黨政軍干部做出區(qū)分,比較穩(wěn)妥地處理了張國燾問題。中共中央對張國燾在土地革命時期歷史進行的集中清算,開啟了延安時期中共中央研討土地革命時期歷史問題的序幕。中共中央處理張國燾問題是中共黨史上重大而又影響深遠的事件。原紅四方面領導人李先念在20世紀80年代對該事件作了高度評價:“黨中央處理張國燾問題所采取的方針、方法和步驟是很正確的,也是非常成功的?!薄斑@些經驗非常寶貴,對以后解決黨內問題有著很重要的指導意義。”當然,從中共中央對張國燾具體歷史清算的內容也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黨史研討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如把張國燾執(zhí)行“王明路線”的內容加以肯定。這也反映了當時中共中央對土地革命時期黨史問題認識的深度,以及解決黨史問題的可能限度。這些歷史局限隨著中共中央對土地革命時期黨史認識的深化和毛澤東在中共黨內領導核心地位的鞏固也將得到進一步的解決。
隨著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澤東本人對中共土地革命時期黨史認識的深化,中共中央逐漸開始從政治路線高度對土地革命時期的黨史進行研討,進而推動延安整風運動向縱深發(fā)展。毛澤東以解決西北黨史問題為試點,開始檢驗整風運動的成效。中共中央在西北高干會上頒布《中央關于一九三五年陜北(包括陜甘邊和陜北)肅反問題重新審查的決定》(簡稱《肅反問題重新審查的決定》),通過總結西北黨史逐漸探索凝練總結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共黨史。西北高干會成為延安整風期間中共中央研討土地革命時期根據(jù)地“山頭會”的范式。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直接領導的西北高干會是西北黨史,乃至中共黨史上都非常重要且影響深遠的一次會議。解決“陜北肅反”問題是本次會議的重要內容。1942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西北高干會上正式頒布《肅反問題重新審查的決定》,對西北歷史問題作出了新總結。《肅反問題重新審查的決定》指出:“一九三五年九十月間朱理治、郭洪濤等同志所主持的‘肅反’將陜北蘇區(qū)和紅軍創(chuàng)造者,劉志丹、高崗、張秀山、楊森等同志逮捕,并殺害了二百以上的黨政軍干部,這種將黨的最好干部,誣認為反革命分子,加以逮捕和殺害,不僅完全是錯誤,而且是革命的罪惡?!薄皬年儽睔v史問題檢討中,可以看出在這一錯誤肅反開始之前,陜北黨內曾發(fā)生了兩條政治路線的斗爭,一方面是以劉志丹、高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在這一路線之下,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了陜北的蘇區(qū)與紅軍,另一方面是以朱理治、郭洪濤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的路線——這也是遵義會議前一個時期內,在黨內曾占統(tǒng)治地位的路線——這種路線幾乎使陜北的蘇區(qū)和紅軍全部塌臺。由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發(fā)展的結果,由于朱理治、郭洪濤二同志個人主義,高度領袖欲和政治野心家的惡劣品質,以及他們打擊劉高抬高自己預定的企圖,就把黨內的原則斗爭發(fā)展成為黨外對敵斗爭的性質。他們企圖用這種方法,來壓倒劉志丹、高崗等同志所執(zhí)行的正確路線,并滿足自己篡奪整個陜北黨政軍領導地位,這樣就造成了當時殺害和逮捕執(zhí)行正確路線的領導干部,造成了極大的罪惡。假若不是中央到達陜北制止這一錯誤肅反,且判定這些被誣陷的同志并非反革命,則陜北的蘇區(qū)與紅軍有全部喪失的危險?!币虼?“朱理治、郭洪濤二同志在這次錯誤肅反中應該負最重要的責任”?!睹C反問題重新審查的決定》對“陜北肅反”在政治上的重新定性為進一步解決肅反遺留問題提供了政治前提,對肅反期間陜甘根據(jù)地主要領導人、參與者個人責任的分析和評價,也為進一步厘清肅反個人責任提供了依據(jù)。
《肅反問題重新審查的決定》進一步追究了“陜北肅反”主要當事人的個人責任;同時也高度肯定了“陜北肅反”受難者和受難幸存者的歷史貢獻和政治地位?!睹C反問題重新審查的決定》通過對“陜北肅反”領導人、參與者個人責任的重新定性和處理,以及對肅反受難者、受難幸存者的高度肯定,徹底扭轉了肅反受難幸存者在肅反后政治上受猜疑、組織上受排擠的尷尬處境。
西北高干會對“陜北肅反”的處理,以“路線斗爭”方式總結了西北地區(qū)中共早期革命斗爭歷史,樹立起了以劉志丹、高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強調“錯誤的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造成了“幾乎使陜北的蘇區(qū)和紅軍全部塌臺”的危機局面。上述結論代表了參加會議的毛澤東、任弼時等中共中央領導人,以及參加會議的原陜甘根據(jù)地主要領導人,尤其是“陜北肅反”受難幸存者當時的基本共識。隨后,中共中央召集了若干座談會解決土地革命時期各主要根據(jù)地的歷史問題。這些座談會基本上就是以西北高干會為主要范式對土地革命時期黨史進行研討和總結,進而加強對延安整風運動必要性、重要性的思考和認識。
延安整風運動期間,中共中央針對土地革命時期黨史討論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和糾偏,保證了土地革命時期各個主要“山頭”黨史研討會能積極開展和推進。在各根據(jù)地歷史問題討論的基礎上,中共中央開始全面總結土地革命時期黨史問題。在此期間,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對土地革命時期黨史問題作了精心研究,對其結論反復修訂,最終形成《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思想、政治、組織、軍事等方面對土地革命時期黨史作了全面總結,最終將前期黨史討論成果通過正式文獻形式升格為中共的權威結論和基本共識。
延安整風運動期間,中共中央組織土地革命時期各根據(jù)地主要代表召開“山頭會”,研討黨史問題,進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山頭會”在研討土地革命時期黨史時也出現(xiàn)了過分重視向錯誤路線領導人、執(zhí)行者等追責的傾向。針對上述問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作了積極的糾偏和引導工作。1944年4月12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fā)言指出:“這次處理歷史問題,不應著重于一些個別同志的責任方面,而應著重于當時環(huán)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痹谶@樣的思想指導下,中共中央對土地革命時期一些有爭議的重大黨史問題作了結論,諸如土地革命時期領導人責任性質問題、中共“六大”評價問題、“上海臨時中央”合法性問題、“教條宗派和經驗宗派”問題等。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對土地革命時期黨史問題的政治定性和組織處理,為中共全黨總結歷史問題的綱領性文獻《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出臺打下了理論和史實基礎。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實現(xiàn)了通過黨史結論強化政治共識的整風目標。其對土地革命時期的黨史作了簡要論斷:“在這十年內,我黨不僅有了偉大的成就,而且在某些時期中也犯過一些錯誤。其中以從黨的一九三一年一月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六屆四中全會)到一九三五年一月擴大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遵義會議)這個時期內所犯政治路線、軍事路線和組織路線上的‘左’傾錯誤,最為嚴重。這個錯誤,曾經給了我黨和中國革命以嚴重的損失。”《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共領導人政治地位的確立提供了歷史依據(jù),其強調:“在毛澤東同志所領導的在貴州省遵義城召開的擴大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得以勝利地結束了‘左’傾路線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我們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革命學說應用于中國條件的工作,在這十年內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我黨終于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最后時期,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央和全黨的領導。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國人民獲得解放的最大保證。”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權威的中共綱領性文件。決議傾注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極大的精力,集思廣益,反復修訂。作為該決議重要起草人之一的胡喬木對此評價道:“經過前后近4年的時間,毛主席直接參加起草并反復修改,全黨高級干部直至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多次討論,一個偉大的歷史文獻終于誕生了。它傾注了毛主席的心血,也凝結了全黨的集體智慧,把延安整風運動的積極成果以決議的形式肯定下來了。用這樣的形式總結歷史經驗不僅是我們黨的建設的一個創(chuàng)舉,在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利用黨史研討解決政治問題成果的結晶,通過對歷史問題的研討解決了中共黨史上存在重大爭議的問題,突出了毛澤東的歷史功績,統(tǒng)一了中共全黨思想,為民主革命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對土地革命時期的黨史研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積極方面講,中共中央開啟了用黨史講政治的新模式,通過研究歷史問題,尤其是研討黨史上重要問題得失,進而影響現(xiàn)實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調整和確立。首先,這一做法就其當時的最大歷史功績而言,在于讓全黨最終認識到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顯著功績,為其黨內領袖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中共中央對土地革命時期的黨史研討開啟了中共黨內通過黨史研究為主要突破點,以黨史講政治進而解決現(xiàn)實政治問題的范式。再次,中共中央對土地革命時期黨史研討較好處理了黨史遺留問題,統(tǒng)一了黨內思想。中共中央通過組織黨史討論,基本平息了中共黨史上一些重大問題的爭論,厘清了中共黨史上存在爭議的一些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并對其作了政治定性和相應的組織處理。這些措施對中共全黨從思想層面統(tǒng)一認識,形成合力有重大的基礎性作用。最后,中共中央對土地革命時期的黨史研討為中共黨史研究帶來了有利條件。這些討論的積極成效促使中共形成了重視黨史資料保存和研究的傳統(tǒng),保存和整理了大量的可供當代黨史研究者使用的黨史文獻資料和遺跡遺物。同時,由于中共中央的重視,逐漸使中共黨史研究成為一門“顯學”。
但是,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對土地革命時期的黨史研討研究也存在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中共中央對土地革命時期黨史研討存在一定預設政治傾向,而現(xiàn)實政治變化將不可避免觸及對黨史上一些已有結論的重新定性。因此,如何妥善處理黨史史實與現(xiàn)實政治之間的張力,就成為這一研究模式值得認真思考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