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英
2020年7月中旬,我和福州的幾位作家為了撰寫《紅色泮境》,到龍巖上杭縣泮境鄉(xiāng)元康村白石坑自然村采風。
白石坑,地處泮境鄉(xiāng)西南的馬鞍山脈腹地。當年,上杭縣東部地區(qū)的茶地、溪口和太拔的鄉(xiāng)民進縣城,必需經過白石坑附近的“猴子額”?!把r頂”是白石坑自然村最高的山頂,有古驛道經過。
白石坑一帶的男性村民有不少是“燒炭客”。他們農忙時耕種,農閑時就上山燒炭,作為家庭經濟的補充。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閩西留下一部分紅軍在本地打游擊。
當地國民黨政權對紅軍游擊隊恨之入骨,不僅對游擊隊進行圍攻,還對山區(qū)支持游擊隊的群眾進行殘酷打擊,多次實行“移民并村”。這時的紅軍游擊隊員們,穿山越嶺,常常借用農民的身份作掩護。燒炭客,就是他們常用的身份掩護方法之一。
當年,上杭城被敵人占領。而白石坑離上杭城較近,為了更有效地牽制敵人和掌握情報,紅軍游擊隊經常在白石坑開展革命活動,活躍在附近的崇山峻嶺之中?!盁靠汀碧糁咎康娇h城去賣,趁機打聽消息,并買回紅軍游擊隊急需的物資。
1934年冬的一天,羅蘭州帶領的游擊隊來到白石坑村江朝恩、江滿姑等村民家吃飯。突然接到一位村民報告:猴子額附近有股民團共10多人正在騷擾百姓。
游擊隊決定前往殲滅。當晚半夜時分,在白石坑居住的秘密共產黨員江添茂帶路前往伏擊。經過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后,民團被全部殲滅,繳獲不少武器彈藥,大長了當地群眾的士氣。
有一天,游擊隊到元康村活動后返回白石坑時,被敵人發(fā)現(xiàn),敵人企圖突襲游擊隊。正在家里煮飯的江朝恩聞訊后,急忙趕到游擊隊駐地報告,同時組織村民站崗放哨,讓游擊隊安全轉移,使敵人撲了個空。
1935年,敵人為了消滅紅軍游擊隊,調集了大批軍事力量圍剿地下共產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造成山上的游擊隊缺衣少糧,處境十分困難。
白石坑的民眾雖然生活也很艱苦,但他們仍然像愛護自己的親人一樣支援、保衛(wèi)紅軍游擊隊。江立昌、鐘妹子、何細妹、江滿姑、溫紀蘭、伍德蘭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到縣城購買大米和藥品送給游擊隊;秘密共產黨員、縫衣工人江添茂以做衣服為掩護,節(jié)衣縮食把平時省下來的錢買布為游擊隊縫補衣服、趕制子彈袋。他還以代英縣通訊社通訊員的身份,經常給游擊隊聯(lián)絡站送土硝、黃藥和傳遞情報等。
1935年10月,江添茂被敵人發(fā)現(xiàn)后被捕。敵人使盡酷刑和利誘均無收獲,便將他押到家鄉(xiāng)槍殺示眾。
但是,革命的火種是撲不滅的,白石坑群眾仍然積極支援游擊隊,山上山下連成不倒的鋼鐵長城。
鏈接
《燒炭客之歌》是《古田頌》組歌之一,由何英作詞,李式耀作曲,姚中譯等演唱。以下為《燒炭客之歌》歌詞:
我們是大山里的游擊隊,人們稱燒炭客,自小在大山里成長。穿山越嶺,炭窯草寮,是我們風餐露宿的戰(zhàn)場。啊,忘不了,那一年紅軍北上,敵人圍追堵截,馬鞍山脈,猴子額里,雪攔頂上,處處留下我們的足跡。
我們是大山里的游擊隊,神秘的燒炭客,是穿越森林的奇兵。缺醫(yī)少食,山果野菜,是我們占勝敵人的主糧。啊,忘不了,敵人對我們封鎖,移民并村圍剿,我們靠信仰,山上山下,堅持游擊戰(zhàn),炭窯當屋草寮為床。
神秘的燒炭客喲,森林的奇兵,翻山越嶺,那叮咚的山泉,是我們取之不盡的源泉,虎豹窩野豬洞,是我們制勝的戰(zhàn)場。燒炭客喲燒炭客,我們靠信仰,把山上山下,筑成不倒的鋼鐵長城,不倒的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