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上一期我們講了仁者智者的山水之樂,本期談談中國哲學生態(tài)智慧中古人對自然萬物的崇拜。
所謂自然崇拜,是指人們迷信某種自然物同人類自身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因而用來作為本氏族或部落的徽號或標志。在儒家看來,萬物皆有生命。人們崇拜的自然物無所不包,有天地日月、風雨雷電,還有山川河流、火石草木等。1979年,江蘇連云港錦屏山南麓北側(cè)的將軍山下,在一座南北長20余米、東西寬15余米的平整而光潔的黑色混合花崗巖上發(fā)現(xiàn)了巖畫,這就是有“東方天書”之譽的將軍崖巖畫,也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巖畫。這些巖畫有人面像、農(nóng)作物、鳥、日月星辰及各種符號,都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的體現(xiàn)。
據(jù)考證,被人類塑造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最早的崇拜形式就是太陽崇拜。世界上的太陽崇拜有五大發(fā)源地:中國、印度、埃及、希臘以及南美的秘魯和玻利維亞一帶(印加文化)。《詩經(jīng)·大雅·生民》第一、二、三章講述了周代先祖后稷的降生,其中第一章講的是后稷之母姜嫄的神奇受孕:“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闭f的是,姜嫄因為踩了“帝”的大腳趾印而有身孕,于是后稷就出生了。姜嫄“履跡生子”就是原始太陽崇拜在古代先民集體意識中的遺存,這也可以從其他古籍記載“姜嫄履跡生后稷”的資料中找到依據(jù)。據(jù)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所輯《春秋緯元命苞》的記載:“周本姜嫄,游于宮,其地扶桑,履大跡生后稷。”可見“姜嫄履大跡”的地點是在扶桑。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扶桑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系,被稱作“太陽神樹”。姜嫄在扶桑履跡,可見姜嫄生子與太陽崇拜有著密切關系。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對星神的信仰和崇拜。在古人眼中,天氣現(xiàn)象神秘莫測,但人們可以從星象的變化中窺視一二,這種神奇的現(xiàn)象使得人們認為星辰具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于是星辰逐漸被古代先民神靈化。后來,人們又把星辰這種神秘力量擴展到社會領域,認為星辰的變動能夠昭示人類社會的吉兇禍福?!渡袝ず榉丁分姓f“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装矅⒃唬骸盎呛蔑L,畢星好雨?!薄对娊?jīng)》里也有“月離于畢,沱而至”的說法?;潜还糯让裾J為是風神,畢星為雨神。這句詩的意思是,月亮靠近畢星,大雨就會滂沱而至。先秦流傳的“童謠”說:“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辈撸褪翘觳咝?,又名傅說。張淵在《觀象賦》中說:“傅說登天而乘尾?!备嫡f是商代的奴隸,商王武丁夢見先王向他薦賢,派人在傅巖地方找到了傅說,替他解脫了奴隸的身份,并破格任用為相,三年后,國大治。傳說,傅說死后,成了天上的天策星。
雷神崇拜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個民族的神話傳說中,古代日耳曼人有雷神“托爾”,小亞細亞半島上的赫梯人有雷神“提舒布”,在我國古代也有很多關于雷神的神話傳說。雷神信仰起源于古代先民對于雷電的敬畏。雷聲隆隆,電光閃閃,有時還會擊毀樹木,擊斃人畜。對于先民來說,這種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唯有“頂禮膜拜”?!渡胶=?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毕鄠骼咨窬幼≡诶诐芍?,長著龍的身體、人的腦袋,喜歡鼓腹嬉戲。周代“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觀念產(chǎn)生后,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崇拜帶有了倫理色彩,“雷為天怒”的說法逐漸形成?!抖Y記·玉藻》記載,如果有大風、疾雷、暴雨,就意味著“上天”要發(fā)怒了,“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即使在晚上遇到這種情況,也要穿戴整齊,正襟危坐。
山川崇拜起源于古代先民“萬物有靈”的觀念,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廣泛流行。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要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就必須依賴所處山川的自然資源。大山上通常植被茂盛,大量飛禽走獸聚集在山里,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因此,古人認為山岳能夠“產(chǎn)生萬物”。山岳不僅能為各種動植物提供棲息之所,也能為人類提供衣食。通過捕獵,能夠獲得肉食和皮毛,通過采摘,能夠獲得果實?!俄n詩外傳》里稱贊山岳是“萬民之所瞻仰也”,就是說,有了山岳,國家才能安寧,百姓才有保障。周人還對特定的山川進行祭祀。如《詩經(jīng)·周頌·天作》里說:“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本褪钦f,岐山是上天所賜,文王在這塊“圣地”苦心經(jīng)營,才有了后來周朝的興盛??梢姡绞侵苋说陌l(fā)祥地,因此周人把岐山看作本族的圣地?!短熳鳌访枋龅木褪侵苋藵M懷對岐山的感恩和崇拜,舉行隆重祭祀活動的場景。
古代先民還有路神崇拜。路神又叫行神,顧名思義,就是主管道路及出行的神靈。古時交通不便,路途兇險,人們認為祭祀路神可保出入平安。先民出行前,通常用酒和肉干作為祭品,在路邊祭祀路神,并在祭品前飲酒,然后再出行。對路神的祭祀分為兩種,一種是出行前的祭祀,叫“祖道”;另一種是冬日的常祀,即“冬祀行神”,為“五祀”之一。
除了對以上這些自然物的崇拜,還有對動物的崇拜。人類對動物的崇拜主要基于畏懼感和依賴感。古人面對猛獸常感到軟弱無力,從而將動物的力量想象為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進而產(chǎn)生對動物的崇拜。人類的動物崇拜從許多遠古神話傳說中可見一斑。女媧和伏羲都是人面蛇身的形象,這是先民幻想的擁有神力的神人形象。人與動物的結(jié)合,反映出先民對于動物和人之間關系的認識,并認為動物擁有某種神力,希望借助與動物的結(jié)合,實現(xiàn)神力的轉(zhuǎn)移,達到征服自然和實現(xiàn)生存的愿望。
中華民族對龍的崇拜可謂源遠流長??脊虐l(fā)現(xiàn)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的一處原始墓葬中,有一條用蚌殼擺成的龍形圖案,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龍的崇拜。
鳳凰也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被譽為“百鳥之王”,如《大戴禮記·易本命》里說:“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皇為之長?!蔽覈湃税养P凰視為祥瑞之兆,認為它預示著明君圣主的出現(xiàn),將要天下太平。相傳,黃帝時“有鳳皇集”,少昊時“有鳳鳥之瑞”,帝嚳時“鳳皇鼓翼而舞”,帝堯時“鳳皇在庭”,帝舜時“鳳皇巢于庭”,等等?!秶Z·周語》記載周代興起的時候,曾有鳳凰在岐山上鳴叫,正是因為鳳凰給周族帶來了興盛,所以周人尤其崇拜鳳凰。
夏商周三代還普遍存在龜崇拜的現(xiàn)象。古人把龜視為有靈性的神物,認為龜擁有長久的壽命,見證了過去,也能夠預知未來。所以,無論是祭祀征伐、穰旱祈雨、遷都、營造宮室等國事,還是婚喪嫁娶、祈福求佑等家事,都會進行龜卜。所謂龜卜,是指用火燒灼龜甲,通過裂紋的形態(tài)來判斷吉兇。如果占卜的結(jié)果是吉,人們就認為要做的事情得到了神靈的庇佑,將會諸事順遂;如果占卜顯示的結(jié)果為兇,那么一旦行事就會遭受挫折或失敗。
《詩經(jīng)·大雅·綿》是文獻可見周人進行龜卜的最早記錄。古公亶父從豳地遷到岐山之下,看到周原大地土地肥美,適宜居住,于是進行了占卜。結(jié)果說“止”,就是可以在此安居。于是古公亶父在此安定下來。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在《宗教的本質(zhì)》中說:“人類的生存要依賴動物,這種依賴心理導致所依賴的動物成為人類的神靈?!辟M爾巴哈這段話也可以用來解釋我國先民對馬的崇拜和對馬神的祭祀?!吨芏Y·夏官·校人》記載了先民們在春、夏、秋、冬四季對馬神的祭祀:“春祭馬祖,執(zhí)駒。夏祭先牧,頒馬,攻特。秋祭馬社,臧仆。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比藗円荒晁募径家漓腭R神,可見對馬神的重視。正是因為馬在人們心中有著如此高的地位,所以馬經(jīng)常作為禮物用來進獻天子、饋贈諸侯、禮敬賢者。
虎在中國古代先民心目中是勇猛、威嚴、正義的象征??脊虐l(fā)現(xiàn),河南淮陽西水坡的原始墓葬中有用蚌殼精心擺放的虎的圖形,說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崇虎”的習俗。人們推崇虎的威猛,把那些勇猛的將士尊稱為“虎臣”“虎將”。在古人眼中,虎不僅是力量的象征,還是一種對農(nóng)業(yè)豐收有功的“益獸”。因此在年終蠟祭,報祭百神之時,虎也會受到人們的祭祀。《禮記·郊特牲》中有關于“迎虎”的記載:“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薄疤秕埂本褪且柏i,它跟田鼠一樣,都是妨害農(nóng)作物生長的害獸,而虎則是野豬的天敵,因此人們祭祀虎,希望它吃掉田地里的野豬,以求農(nóng)業(yè)豐收。從流傳至今的成語如龍盤虎踞、虎躍龍騰、虎虎生威中,依然可以看到人們對虎的贊美和推崇。
豬是我國最早被馴養(yǎng)的家畜之一,也是遠古時代重要的肉食來源,更是我國先民眼中尊貴的神靈。我國北方地區(qū)曾普遍信仰豬神。豬不耐熱,在炎熱的夏天喜歡泡在水里,大雨前天氣悶熱時更是如此。古人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在不能做出科學解釋的情況下認為雨水是豬帶來的,因此視豬為雨神?!渡胶=?jīng)·東山經(jīng)》就有豬形水神的記載:“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蔽覀兛梢钥闯?,這種叫“當康”的動物是以豬的形象出現(xiàn)的,只要見到這種動物,糧食就會豐收?!对娊?jīng)·小雅·漸漸之石》里也把豬和雨水聯(lián)系在一起,說明《詩經(jīng)》的時代確實有以豬為雨神的說法。充沛的雨水能帶來豐收,因此豬也被視為豐收的象征。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盆殘片上刻有豬的形象,豬的屁股后面刻著稻穗。結(jié)合《山海經(jīng)》中對“當康”的描述,不難看出這里豬的形象反映了人們對豐收的期盼。
除了自然崇拜和動物崇拜,還有植物崇拜。我國自古就是以農(nóng)立國,遠古先民在誕生之初便深受植物的恩惠。他們在林中棲身,靠野果充饑,以樹葉蔽體。在與植物的接觸過程中,先民們發(fā)現(xiàn)它們春天發(fā)芽,夏天茂盛,秋天結(jié)果,冬天枯萎,如此周而復始,生命趨于無限。與植物的生命周期相比,人類的生命顯得極為短暫,所以先民們對植物強大的生命力敬畏不已,希望自己也能像植物那樣生生不息、繁衍不止。這種依賴感和敬畏心就是植物崇拜產(chǎn)生的根源。
古人把稻、黍、稷、麥、菽稱為“五谷”,稷是五谷的代表,被尊為“谷神”。稷最初是以谷物的形象出現(xiàn)的,后來逐漸演變?yōu)楣俾毢蜕衤毜拿Q,體現(xiàn)了農(nóng)耕文化背景下先民對“稷”這一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視?!蹲髠鳌ふ压拍辍钒选梆ⅰ苯忉尀椤疤镎?,孔穎達注曰:“百谷,稷為其長,遂以稷名為農(nóng)官之長。正,長也,稷是田官之長?!别⑹前俟戎L,因此用“稷”來為主管農(nóng)業(yè)的官命名。可見,春秋時期,稷已經(jīng)成為農(nóng)官的名稱。《國語·魯語上》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睆闹形覀兛梢灾?,夏代之前以柱為稷神,商代以后則以棄為稷神。周族的祖先叫“后稷”,這個名字跟周人對稷神的崇拜有關?!稜栄拧钒选昂蟆苯忉尀椤熬?,后稷的功績主要是培植五谷,“后稷”一詞實際上是對“稷”的尊稱。
夏商周三代都曾有過社樹崇拜?!吧鐦洹笔侵讣漓肷缟裰幩N植的樹木,是社的標志和象征。據(jù)《論語·八佾》記載,夏朝的社樹是松樹,殷商時期以柏樹為社樹,周代把栗樹作為社樹??梢?,古時用作社樹的品種有很多?!对娊?jīng)》中用以起興的桑、梓、杜、桃等多與人們對樹木的崇拜有關。比如,桑樹是《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最多的植物,共二十一篇,三十五句,在《風》《雅》《頌》中均有言及。出現(xiàn)頻率如此之高,與人們對桑樹的崇拜密切相關?!吧h鳌痹跐h語中借指故鄉(xiāng),這個來歷要從《詩經(jīng)》說起?!缎⊙拧ば≯汀返谌略疲骸熬S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詩中的主人公對桑樹和梓樹“必恭敬止”,原因何在?《毛傳》的解釋是:“父之所樹,己尚不敢不恭敬?!鄙h髟谠娙说男闹腥绱酥匾?,是因為它們是父親在故鄉(xiāng)親手所植,所以后世將其引申為“故鄉(xiāng)”。桑樹也是殷人的社樹?!秴问洗呵铩酚涊d,商滅亡后,還要“立成湯之后于宋,以奉桑林”?!赌印っ鞴怼穭t記載:“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夢也?!薄吧A帧迸c“社稷”“云夢”一樣,都是社的名稱。桑林作為“社”的象征,被殷人視為神樹??梢姡湃藢ι浜丸鳂洹氨毓Ь粗埂钡谋澈笫菍Α吧鐦洹钡某绨?。
桃樹在我國分布廣泛,也是早期先民接觸最多的果樹之一。它的花朵嬌艷芳菲,果實甜美又可以果腹,且容易種植,為先民們所喜愛。在人們眼中,桃樹不是一般的果木,而是“桑樹之外的第二神木”。朱熹《詩集傳》云:“然則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闭f明在先秦時期,桃花盛開的時候,一般也是成就婚姻之時。桃樹“易植而多子”,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生殖力,先民們對此羨慕不已,于是把桃樹視為生育之神。人們常以桃樹為喻,祝福新人婚后子孫繁多。這樣看來,在《周南·桃夭》里以桃起興,用于恭賀新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上古時期,人們的日常生產(chǎn)生活還與草本植物有密切關系。據(jù)清代學者顧棟高統(tǒng)計,《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草類就有37種,其中一些或因味道鮮美,或因氣味芬芳,或因特殊的藥用價值,或因巫術(shù)象征意義而受到人們的崇拜。比如花椒,有著濃烈的香氣,可以敬事神靈,果實又串串相連,象征子孫興旺,具有生殖崇拜的意蘊?!对娊?jīng)·唐風·椒聊》里說:“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币越酚魅?,贊美“彼其之子”健康而多子。古人常將“椒”“蘭”并用,比喻芳香之物,如《荀子·禮論》:“椒蘭芬苾,所以養(yǎng)鼻也?!蓖醪峨蹰w序》:“煙斜霧橫,焚椒蘭也?!薄敖贰薄疤m”并用,也常比喻美好賢德之士,如毛澤東《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边@里的“椒蘭”,就是指賢德之士。
自然崇拜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有著深遠影響,是人們生態(tài)倫理意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折射和反映,同時對陰陽五行說、天人感應說等古代重要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