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浩 周 勇
(1.重慶市綦江區(qū)委黨校, 重慶 401420; 2.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重慶 400700)
近代中國是由農耕文明走向現代工業(yè)文明的重要轉型時期。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先導力,迫使近代中國社會的各行各業(yè)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接受現代文明洗禮的過程。電影,是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產物,當它東渡進入中國之后,電影及其形成的電影文化廣泛滲入百姓日常。電影在近代中國走向現代文明的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社會稱之為“宣揚教育文化的最善利器”,甚至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晴雨表,“民國時期,電影院為娛樂商業(yè),電影院的興衰,與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關系甚為密切”。電影觀眾是電影消費的主體,是構成“電影”內涵不可或缺的元素。關于電影觀眾的學術研究頗受學界青睞。張柏青等《電影觀眾學》一書認為電影觀眾是一個群體存在,這個群體之間形成了一種共同的集體意識。陳一愚在《1896—1949中國早期電影觀眾史》中對中國電影觀眾形成、發(fā)展及演變做了較為詳盡的闡述。丁亞平《中國電影史學》分析了“電影觀眾”概念源流及內涵,同時指出當代電影史學缺乏關注電影觀眾學方面的研究,“在中國的電影史研究領域里,尚缺乏真正系統(tǒng)地將電影觀眾放入電影史學建構的課題當中”。綜合分析,前期研究多關注觀眾與電影關系的研究,忽視了觀眾作為行為主體的探討。作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行為主體,電影觀眾的文明素質不僅是觀影者個體素養(yǎng)的體現,也是電影觀眾群體文明程度的映射,更是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縮影,所以,研究電影觀眾是電影學研究不能缺位的命題。近代中國,社會文明的呼聲日高,但電影觀眾在秩序與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長時間的培育、探索和實踐。這一養(yǎng)成的過程,既有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影響,也有中國電影觀眾在接受電影文明過程中對于問題的認知和糾錯,更有中華文明優(yōu)秀基因的自我調適自我成長促進作用。本文擬就早期電影觀眾秩序與文明的養(yǎng)成做一概略回顧,歷史呈現早期電影觀眾公共文明禮儀發(fā)展歷程,也從理論上探討近代社會如何引導公序良俗,希冀對當代社會治理有所啟示。
據資料記載,中國最早的電影放映時間是清光緒十一年(1885)十月十五日,上海的顏永京氏,在格致書院放映《世界集錦》幻燈片。其后,光緒三十年(1904)西班牙人拉摩西在上海四馬路青蓮閣茶樓首次進行營業(yè)性的電影放映,電影票價為30文錢,有利可圖的加氏不久更換了影片,并在上海虹口乍浦路跑冰場內,簡單地排列木椅,以白布為幕,售票小洋一角,正式開始營業(yè)性電影放映。早期上海跑冰場內簡單的放映室開啟了中國電影院的雛形。
隨之,電影這個時尚之物迅速成為大眾消費的寵兒,更多的中國民眾走進電影院,享受電影蒙太奇帶來的視角沖擊和情感共鳴。電影是現代工業(yè)文明的產物,本身就是文明發(fā)展的標志物,早期中國電影觀眾是否跟得上電影文明的發(fā)展,對正在走向現代化的近代中國社會來說,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早期中國電影觀眾來自不同群體,多是由傳統(tǒng)戲曲愛好者轉變而來,他們多數有知識,屬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有閑階層。如作家張恨水就是改變早期單純看戲評戲的生活習慣而選擇了看電影。在一篇影評中張恨水寫到了從戲迷到影迷的轉變,“予舊日酷嗜皮黃,近則極愛電影”。電影在近代頗受追捧,上至權勢高層,下至黎民百姓,都表現出某種狂熱與欣賞。1904年,權勢煊赫的慈禧太后70歲大壽,英國駐華公使進獻了一部當時最先進的放映機和幾套影片作為賀禮,并為慈禧放映影片。魯迅先生也是典型的影迷,“看過的電影很多,有時甚至接連地去看,任何影院,不管遠近,……他有時娛樂,更喜歡和別人一同領受這僅有的娛樂機會”。隨著電影院興盛以及電影票價日漸親民,各大城市普通的市民階層漸漸成為電影觀眾的主流。
然而,產生于現代工業(yè)文明的電影藝術,早期中國觀眾顯然拘泥于傳統(tǒng),對觀影所需的文明禮儀的重視遠遠趕不上對電影的追捧。一些電影觀眾缺乏現代觀影禮儀,從購票到影院觀影都存在失禮和失范,文明觀影存在的諸多問題考驗著早期中國電影觀眾。
觀影無序首先開始于購買影票。隨著電影事業(yè)發(fā)展和觀眾增多,購票難成為觀看電影的第一道堵點。一些城市購買電影票“必須特別早去,而且還得盡力地擠,掙出一身大汗”,方可如愿以償買到心儀的電影票。人多時更是擁擠不堪,有時候座位1000多的影院,購票者則多達四五千人。梁實秋感嘆電影院等公共場所購票的困窘:“三五十人擁在個小小的窗口前面,連推帶鉆,摩肩接踵,氣力大胳臂粗的便能先到達窗口買票,氣力小胳臂細的便休想能擠進去,擠進去更休想能擠出來。即使買票的人不多,僅僅三五人,也得肉貼著肉地爭先恐后。不僅火車站如此,電影院、郵政局等公眾處所無不皆然。”電影院中的基礎設施也在擁擠中受到破壞,如當時的“芮克”電影院玻璃就被擠壞了六次。多數觀眾逐漸意識到擁擠購票會導致潛在的危險,希望國人早日養(yǎng)成排隊購票的好習慣:“觀眾自動順著次序one by one地排著去買票,中國如果有這么一天那多好呀?!?/p>
“飛票黨”、黃牛黨加劇了購票的無序,甚至制造混亂、擾亂治安。“飛票”是近代北京戲曲界倒賣戲票沿襲已久的積弊,一些從事“飛票”分子存在故意囤票、高價倒賣的行為,造成票價高漲、買賣信息不對稱等不良后果。隨著電影事業(yè)的興盛,“飛票”行為更是日益猖獗。這些從事“飛票”行當的人員結成嚴密的組織機構,他們結伙成隊,利用電影票的緊俏,非法購買影票加價倒賣。因倒買倒賣影票,“飛票黨”與觀眾及電影院管理人員摩擦不斷,甚至出現傷人事件。1946年,上海一戲院經理因拒絕售票給“飛票黨”,以致被圍攻毆打;某戲院場務經理因限制購票,竟被“飛票黨”黨徒送給污糞一盒。
對號入座,本應是觀眾具備的觀影常識。早期觀眾因入座不對號產生矛盾屢見不鮮。如1932年濟南市真光電影院就因為座位糾紛達到十多起,影響了影院正常營業(yè),濟南市長不得不因此敕令售買對號入座票,要求劇院月臺禁止站立多人,避免造成人員踩踏傷亡。盡管入座不對號引發(fā)的治安糾紛不斷,但政府管理、電影公司以及觀眾的各方意見卻無法統(tǒng)一。以上海的影院為例,上海影業(yè)公會一直對不對號入座采取聽之任之的曖昧態(tài)度,認為對號入座會影響電影公司成本,不僅需要增加大批雇員,而且座位票固定之后會導致余票過多虧損嚴重。所以,早期的電影院為了經營方便和節(jié)約人力成本,入座不對號成為流行的潛規(guī)則。但出于治安管理的要求,市政管理部門則多次要求實施對號入座的制度,認為對號入座對于養(yǎng)成國民守秩序的美德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多數電影觀眾則認為對號入座能夠給觀影者帶來便利,實施對號入座制度是一種“德政”。在經歷長時間的多方協(xié)調及實踐磨合之后,對號入座制度才得到社會認同,逐步在全國各地影院貫徹執(zhí)行。1946年6月1日,成都市實施電影劇院對號入座的新措施;1947年4月和1949年3月,杭州市政府兩次要求電影院實行對號入座。只是執(zhí)行效果不盡如人意,一位電影院售票員道出了其中原委:這位近視眼觀眾嫌太靠后,要求換一張座位在前的戲票,那一位目光犀利的靑年,又嫌座位太前看得不舒服,堅持要調到后面去。結果,換票不絕,糾紛時起。很明顯,早期電影觀眾在對號入座問題上糾結磨合了很久。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把無序觀影完全歸責于電影觀眾的不文明,早期電影觀眾從無序購票到電影院中混亂,既有觀眾主體素養(yǎng)亟須提高的主觀訴求,也有近代中國社會市場主體、政府管理機制等發(fā)展滯后的客觀因素?;趯ψ陨韱栴}的認知和覺醒,隨著中國電影觀眾對觀影不文明行為的自我警醒和糾正,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早期電影觀眾也在更深層面上意識到無序和失范不僅對自己觀影毫無益處,也有損社會文明和進步。
失范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它代表社會秩序的混亂和道德規(guī)范失衡消極動向。在現代文明步入近代中國社會的過程中,秩序和規(guī)范的要求一直是社會改革者所倡導和實踐的。電影,作為人類現代文明的產物,既為大眾提供娛樂因子,但又要求大眾尊重其固有的秩序和規(guī)范,而失范行為則給觀影者、電影事業(yè),甚至社會文明都可能帶來不利影響。近代中國電影業(yè)快速發(fā)展與觀眾素養(yǎng)的不相稱,致使觀影存在諸多失范行為,即使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高檔電影院也不例外。在看到片中緊張高潮時,談話聲、尖叫聲、口哨和掌聲,肆無忌憚地打破影院的安靜。還有一些固有陋習也在早期的電影院屢見不鮮,如隨地吐痰,“在高等戲院里他的一口痰會吐到手帕里,可是在中下等戲院里,他就往地下吐了”。偷盜之事也時有發(fā)生,曾有女子觀影途中離去時,將大衣放在座椅上,回來后大衣便不翼而飛。批評者還總結了電影院中多個“不應該”行為。如“放映有聲影片時,只顧與朋友嘰嘰喳喳談私事;打開影院太平門頻繁進出,外泄日光使得其他觀眾無法看清銀幕;故意咳嗽、吐痰,擾人聽覺;甚至應允兒童隨地大小便”等。眾所周知,電影藝術在欣賞環(huán)境上具有特殊性,尤其對空間的“靜謐”與“暗黑”方面要求更高。無疑,影院中部分觀眾的“不應該”之舉,與欣賞電影藝術需要的固有規(guī)則明顯背道而馳。
首先,早期電影院中最典型的不文明行為就是男女過分親昵舉動。盡管國門打開,傳統(tǒng)中國“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不斷消減,但電影院中部分觀眾過分親昵的舉動還是讓人無法接受,極大影響人們的觀影感受。有人將早期中國電影觀眾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看影戲而看影戲;另一類看電影的目的就為談情說愛。借助電影院的黑暗空間,情侶以此作為增加感情的場所:“像在談戀愛中的少男少女,到電影院中是培植感情最好的地方。他們可以低聲談話,在黑暗中彼此相視而笑,要比白天的笑更甚莫逆于心。據說大膽的人甚至當銀幕上表演最刺激的戀愛鏡頭時,他和她也效尤起來。”這些情侶過分親昵的動作自然越過了一個公共場所的文明底線,引發(fā)其他觀影者諸多不適。
其次,電影院中讓人不堪忍受的行為就是不拘禮節(jié)地吃零食。在電影院中吃零食似乎是司空見慣的,直到今天,購買零食進入影院也無可厚非。其實,早期吃零食只是觀眾的個體行為,如1905年鎳幣劇院興起時期,買賣爆米花是鎳幣劇院周邊一些攤販自發(fā)組織而成。但隨著電影院競爭激烈和成本考慮,電影院堂而皇之加入銷售零食行列,買賣零食成為電影院收入的重要指標:“近來市況蕭條,影院業(yè)也隨之衰落,于是電影院業(yè)常有減價之舉。香港九龍電影院,更有贈品,隨票附贈牙刷、醬瓜糖果等?!北緛韼┝闶尺M入影院,打發(fā)時光,滿足食欲,也未必過多指責,但由于早期電影院空間有限,加之觀眾衛(wèi)生意識不強,吃零食引發(fā)的空氣異味、果殼亂扔和吸食雜音等狀況影響了正常觀影。因此,在影院吃零食的行為一直屢受批評:“外界對爆米花進入電影院并非沒有批評的聲音,20世紀40年代的報紙上,常常出現批評看電影吃零食等不良習慣的文章,還有人出臺‘觀影禮節(jié)’之類的指南,勸說觀眾放棄吃爆米花?!?/p>
最讓觀眾痛恨的不文明行為是在電影院內抽煙,抽煙導致院內矛盾不斷。有的觀眾因為煙霧遮住了視線:“眼前浮滿了煙霧,視力本來就不健全的我,確實被它繚繞得往銀幕上瞧著費工夫。”也有觀眾因嗆人煙霧導致健康受損:“一位老太太開始咳嗽,長期地咳嗽——被那煙霧熏的?!北M管政府明令電影院內禁止吸煙,但抽煙行為在電影院仍屢禁不止,尤其是電影放映過程中出現吸煙鏡頭時,更易引發(fā)觀眾抽煙舉動:“全院‘咔嚓’之聲四作,蓋觀眾都在使用打火機,犯抽煙之禁了。一時星星之火,隱現于四座,院方以鞭長莫及,無從勸阻?!边@也不能不讓人更進一步思考,在批評電影觀眾吸煙的同時,銀幕中的抽煙片段是否應該刪減或禁止呢?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因為秩序和文明的養(yǎng)成需要多方協(xié)同合力,電影在型塑和影響社會文化發(fā)展方面有著重要的媒介作用,電影制作者理應站在維護社會秩序和文明的角度,刪減或禁止拍攝含有吸煙的鏡頭,給廣大的電影觀眾一個純潔干凈的銀幕。
社會文明的養(yǎng)成具有復雜性。社會是由不同的個體組成,不同的個體思想意識、認知水平和文明素質存在諸多差異,所以社會文明養(yǎng)成常常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養(yǎng)成的過程中,國家、社會與公民個人多方合力才能將群體無序與失范導入文明軌道。正如打開國門后,傳統(tǒng)中國學習工業(yè)文明諸多新規(guī)則一樣,中國早期電影觀眾秩序與文明養(yǎng)成也在國家規(guī)訓、社會倡導、觀眾自我認知與規(guī)則糾錯中不斷提升和進步。
國家在中國早期電影觀眾文明習慣養(yǎng)成方面具有主導作用。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對于電影院出現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清政府多有關注。1908年清政府就規(guī)定影院不能多賣票,以此遏制影院的混亂現象。民國時期,影院文明禮儀建設,是國民政府監(jiān)管影院的重要手段之一。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開始大力推進文明禮儀改革運動,即新生活運動,以改善當時中國人在世界上的不良形象,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而電影院,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場所,自然就成為推行文明禮儀改革的‘示范場’”。政府特別制定多項針對電影院管理和觀影禮儀的規(guī)定:
1.場內空氣務使流通,于必要處所設置換氣器。在各影戲院內每一小時必須開啟門窗一次,其開啟時間至少需五分鐘;
2.場內應嚴守清潔并應多備痰盂及“禁止隨地吐痰”牌告;
3.應有足用之廁所并應勤加沖掃以保清潔;
4.營業(yè)時間至遲不得超過下午十二點;
5.凡在場內有不法行為者,應由場內負責人隨時報告警察局該管分局所處理之。
取締“飛票”呼聲一直為政府管理部門所關注。為限制“飛票黨”倒賣影票,政府當局出臺了“限價席”,要求各個影院的低價座席不得少于該影院座席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各地警方加大對“飛票黨”打擊力度,如上海盧家灣警局就對轄區(qū)內“飛票黨”實施抓捕,禁止黑市買賣,并在影戲院門口密布便衣警察捉拿“飛票黨”,制止倒賣影票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禁止吸煙是近代社會提倡文明宣揚身體健康的主要舉措。政府一直明令禁止電影院的吸煙行為。警察局要求電影院在臺側設置燈片告示觀眾“禁止吸煙”。因一些電影院放映的燈片廣告中,香煙廣告頗占多數,廣告設計也相當引人,以至于“把在座的吸煙同志弄得垂涎三尺,因之勾起心緒,情愿犯法”。國民政府內政部、教育部加大稽查力度,加強對電影開映前廣告的管理。1932年,教育、內政兩部頒布訓令,要求各電影院映演的廣告樣片應一律送呈電影院檢查委員會檢查。1933年,福建省也強調各影片公司的廣告樣片必須依法送交電影檢查委員會審核。
為減少電影院中喧鬧,內政部則規(guī)定兒童不宜入院看電影,要求各省、市府轉飭電影公司,兒童在六歲以下者,不準進入普通電影院??梢钥吹?,政府及管理部門制定和實施諸多禮儀規(guī)范,在治理早期觀眾文明觀影問題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社會輿論對電影觀眾遵守秩序與培育文明起到很好的引導和規(guī)勸作用。社會輿論認為遵守公共道德與秩序是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社會輿論的聲音主要通過雜志、報紙等予以傳播,呼吁觀眾保持良好的公共秩序,推進文明行為的養(yǎng)成:“親愛的讀者們,為了保健,為了保持劇院的清潔和莊嚴而永遠愉快空氣的堅貞,你愿做哪一種流品的觀眾呢?如果你是一個優(yōu)秀的國民和一個高尚的觀眾,你一定了解我寫這篇文章誠意了?!币恍﹫蠹堧s志不斷發(fā)表“觀影常識”“觀影指南”“觀影向導”等啟發(fā)性文章,引導和促進文明觀影行為的養(yǎng)成。如有雜志刊載了觀影注意事項:“當購票入場的時候,倘已開映,電燈全滅,黑暗無光,必有院役前來招待,引導入座。否則,不妨靜立數分鐘,切不可自己走來走去,以免妨礙他人視線。觀影時不可無故起立及隨地吐痰。觀影精彩時,切勿拍手叫好,擾亂秩序,以失人格。遇到斷片,必須靜待,不應鼓掌怪叫。映片時勿吸煙,以免煙霧遮住視線。映畢離座,切勿爭先恐后,須魚貫而出?!敝档靡惶岬氖?,一些電影評論雜志在引導觀眾文明觀影中功不可沒,它們在文章中直指觀影存在的不文明行為。如戴帽子影響別人,電影評論者則呼吁摘下帽子,“以免妨礙后面的視線,這是在影戲院里最要緊的一件事”;對于在電影院大快朵頤的行為,則呼吁吃瓜子、甘蔗等消閑食品,“切勿任意亂嚼,把谷皮棄在地上”。在禁煙問題上,社會輿論一致認為電影院應該嚴格禁止吸煙,建議電影院禁止播放帶有香煙性質的廣告,銀幕上不能有抽煙的鏡頭,大明星也不準在開演前有抽煙行為,其目的是讓觀眾“不見可欲,其心勿亂”,避免引發(fā)觀眾煙癮,誘惑他人吸煙。很顯然,在早期電影事業(yè)蹣跚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電影期刊的輿論監(jiān)督和引導無疑為早期電影事業(yè)正向發(fā)展和電影觀眾公序良俗的養(yǎng)成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正如有評論者客觀地指出:“中國電影界進步,不如說是現在觀眾的觀影程度與批評界的思想進步?!?/p>
作為實存的物理空間,電影院空間具有特殊性,電影院不像銀行那樣金碧輝煌,也不像市政大樓那樣莊重,但是街頭的海報與報紙夾縫之間的廣告無不提示了這個特殊空間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早期電影院管理不善也為觀影無序與失范埋下了隱患。一些院役看人賣票,分等級招待觀眾,導致影院內部腐敗盛行。一些影院為招攬觀眾,以打情色牌來吸引觀眾,如在影院中專門設置女招待,要求女招待胸部插上鮮花,花下掛一小紙條,紙條上寫著電影名,觀眾接近女招待即可看到“電影說明書”。顯然,影院這樣的行為有悖社會公德,作為影片宣傳手段,以健康良好的女性形象推介影片情有可原,但是一些女招待穿著裸露,故意勾引觀眾,極易誤導青少年,引發(fā)社會問題。
隨著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早期電影院管理者不斷改進管理方式,逐步意識到培養(yǎng)觀眾文明觀影的責任和義務。因為沒有經過訓練的觀眾進入電影院,“便立刻不能保持肅靜的習慣,尤其因為室內的黑暗,往往要發(fā)生不合禮儀的情事”。為了避免購票擁擠,一些檔次較高的電影院,采取了電話訂票措施。如上海的國泰和大光明兩所影院,嘗試采取電話訂座方式給予觀眾購票方便。為治理“飛票黨”,一些影院采取了非常措施,聯(lián)合觀眾共同對付“飛票黨”,獎勵觀眾參與舉報抓捕“飛票黨”成員。為了禁止吸煙,電影院也是想方設法。如上海的影院采取了“強光照射”法,對偷吸香煙者,一經發(fā)現,許多道強烈的燈光便集中在吸煙者身上,“曝光”后的吸煙者,不得不熄滅香煙,從而保證了影院良好的觀影環(huán)境。
電影院空間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觀眾管理。觀眾管理以自我約束為主,觀眾的自我約束程度標志著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下,也是衡量社會管理成效的重要標尺。受傳統(tǒng)風俗影響,國人的一些不文明陋習,如公共空間意識的缺失,在高速發(fā)展的工業(yè)時代顯然不合時宜。解鈴還須系鈴人,社會整體文明的提升,需要所有個體參與和建設,一個民族整體文明的提升是這個民族中不同群體文明提升后的聚合成果。早期電影觀眾隨著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意識到問題的所在,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努力改變陋習舊俗,不斷提高自身觀影素養(yǎng)。如一些電影觀眾意識到無序的購票方式不僅“把人擠得喘不過氣來”,而且過分擁擠的人群常常導致踩踏事件,呼吁“買票排隊,我們應該養(yǎng)成這良好的習慣”。
在更多的觀眾行動之下,排隊購票成為良好的日常習慣。茅盾在1945年贊揚排隊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人好習慣了:“排隊靜候的習慣確是在這幾年來養(yǎng)成功了?,F在買米,買鹽,買電影票、戲票、輪渡售票,差不多只要十人就會‘單行成列’起來。”電影院中胡亂拍掌、吹口哨、喝彩等影響觀影的行為,一些觀眾也認為這類行為“太缺乏理智”,不僅是欣賞電影的問題,也是個人私德缺失的表現。反對者認為應該提升國民素質教育來解決此類問題:“這當然是由于國民教育的高低普及與否,起碼每個人總應該在公共場所知道不引起旁人反感?!焙粲醯种七@種行為:“這不僅是欣賞電影的問題,并且對私德的方面,拍掌喊好我以為是不應該的,擾亂旁人的視聽,是多不道德的事!并且也擾亂了影院的秩序?!彪S著對問題的自我認知與糾錯,早期電影觀眾文明素養(yǎng)也緊隨著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日漸養(yǎng)成,時人甚至認為“中國觀眾飛速的進步”大大超過了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
文明的養(yǎng)成對于個人、集體甚至一個民族都具有無可替代的積極意義。近代中國在走向秩序與文明的過程中,不同群體都經歷了改良陋習的諸多困境和艱難,但也正是有這種“陣痛”,現代中國的形成才有了轉型的底氣,才能成就今天的文明中國。電影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對中國人接受現代性理念、培養(yǎng)現代文明思維以及養(yǎng)成現代文明習慣都具有重要作用:“無論是啟蒙現代性或社會現代性的觀念,還是文化現代性或美學現代性的立場,對于電影這種成熟于20世紀的敘事來說,都是它的重要命題。”電影對于社會秩序與文明的養(yǎng)成具有天然優(yōu)勢,特別是在教化民眾方面具有非凡意義:“電影是民眾精神上的面包,好像物質生活吃飯一樣重要。并且是社會教育的良好工具,能引起民眾社會的意識、造成民眾心理的建設和供給民眾精神上的享樂。”電影院作為公共空間,也是培養(yǎng)民眾文明行為的重要場所,“一般人對于電影院都認為是新鮮時髦的娛樂品,實在分析其性質來,確包含‘教化’和‘娛樂’的兩種意義”。
綜上所述,近代中國早期電影觀眾在秩序與文明養(yǎng)成中,經歷了多重磨合、探索和實踐??上驳氖牵谡?、社會、電影事業(yè)和電影觀眾共同努力之下,早期電影觀眾在陪伴近代中國電影事業(yè)蹣跚前進的同時,日漸養(yǎng)成守秩序與講文明的習慣。早期中國電影觀眾文明的養(yǎng)成,既體現近代中國民眾文明意識的覺醒和提高,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禮儀優(yōu)良傳統(tǒng)的賡續(xù)、繼承和弘揚。觀古而知今,社會公序良俗的養(yǎng)成以及社會文明進步是如同“治大國如烹小鮮”般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需要善于吸收世界先進文明,也需要多方協(xié)調合作,更需要發(fā)揮中華文明自我引領自我調適的優(yōu)秀基因,方能讓文明之花歷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