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天
(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徒手攀巖》是由金國威和伊麗莎白·柴·瓦薩赫伊聯(lián)合執(zhí)導的紀錄片,影片從計劃拍攝到完成制作花費了兩年半的時間,制作周期長達807天。該片于2018年8月31日在美國上映,并不負眾望斬獲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影片記錄了美國攀巖大師亞歷克斯·霍諾德2017年6月3日無輔助徒手攻克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914米高的酋長巖的全過程,由此他成為史上首位徒手攀巖并成功登頂酋長巖的人類。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巖巨型獨石,其900多米的垂直落差和光滑如玻璃的巨大巖壁,成為眾多攀巖愛好者的攀巖圣地和終極目標。雖然主人公亞歷克斯作為大師級的攀巖者,在其職業(yè)生涯中已完成了100多次的徒手攀巖,但面對酋長巖這樣充滿誘惑和危險的“死亡之地”,他還是充滿焦慮和壓力。本文試從紀實美學風格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視角,來分析《徒手攀巖》這部紀錄片的主題內涵和獨特魅力,進而解讀它獲獎后帶給我們更深層次的啟發(fā)和思考。
后現(xiàn)代電影理論大師巴贊對于紀實美學一直抱有一種期待,“他相信電影的寫實主義應提高,即導演要能顯露日常人物、事件、地點等的詩意暗示”?!锻绞峙蕩r》單從記錄內容來說,就是一個攀巖者征服一塊巨型巖石的過程,可一言以蔽之。如果影片將鏡頭聚焦在這塊巨型巖石表面,直接表現(xiàn)這一驚心動魄的時刻的話,影片的主題將會顯得單薄而無深層趣味和意義。因此,導演在100分鐘的影片中,只用了最后20分鐘來記錄主人公亞歷克斯攀登的全過程,而用大段的時間和鏡頭記錄了亞歷克斯心理變化的過程、他與女友的日常生活以及巖石周邊的自然風光。通過這三方面的記錄,為我們在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同時,展現(xiàn)了主人公豐富的內心和生活的全貌,自然風光的拍攝一方面為我們對攀巖環(huán)境的認知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體驗,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紀錄片的畫面美感和觀影趣味。
《徒手攀巖》的紀實美學風格,首先體現(xiàn)在記錄主人公心理變化的方面。影片剛開始以一個緩緩推進的俯視鏡頭,為我們展現(xiàn)了穿著紅色T恤的亞歷克斯,在一塊陡峭的巖壁上徒手攀登的過程,他緊促的喘氣聲伴隨著艱難的攀爬動作,營造了一種充滿危機卻不失美感的畫面。緊接著鏡頭一轉,畫面切到了一個節(jié)目對亞歷克斯的采訪,他說:“我覺得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天都有可能死去,無保護更讓人感到死亡近在咫尺。我并不是在一味冒險,直到發(fā)生可怕的事,我并不是這樣看待攀巖的?!庇纱丝梢钥闯?,亞歷克斯并不是一個對死亡毫無恐懼的人,他和我們每個人一樣,對死亡依然充滿著敬畏。面對攀爬酋長巖這樣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雖然在面對鏡頭時表現(xiàn)出一臉輕松的樣子,但通過他注視那巨大巖壁的眼神,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此也憂心忡忡。特別是影片不斷切換著對攀巖墜亡事故的報道,其中不乏亞歷克斯的好友,這也增加了他的心理壓力。最關鍵的還是鏡頭的介入,這無形當中對亞歷克斯的攀巖設置了巨大的心理障礙。雖然導演金國威也是個專業(yè)的攀巖者,與亞歷克斯的合作也長達十年之久,他的團隊也是由攀巖愛好者組成的專業(yè)團隊。但亞歷克斯還是壓力巨大,他不想讓外界覺得自己在作秀,也不是想通過拍紀錄片來宣傳自己,博取名利,像他這樣吃住都在房車里,只為追尋攀巖的樂趣而四海為家的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另外,在不借助任何保護措施徒手攀巖的過程中,攝影機的介入勢必會讓他分心,進而增加危險系數(shù)。所以在影片前80分鐘的準備過程中,鏡頭真實地記錄了亞歷克斯從剛開始的擔心猶豫,到幾次踩點后的信心滿滿,再到第一次試爬途中的果斷放棄這一系列心理變化。如他面對采訪時說;“我考慮爬酋長巖已經很多年了,但每年我看著它都覺得太可怕了,所以我不想爬酋長巖。或者說我想爬,只是總會害怕。”鏡頭記錄的不僅僅是具體的準備過程,更多的是人物內心的復雜變化,影片為我們展示了真實的人,而不是超人式的英雄,面對巨大的挑戰(zhàn)和危險,亞歷克斯表現(xiàn)出了和常人一樣的擔憂和恐懼。
其次,對于亞歷克斯和其女友日常生活的記錄,也能體現(xiàn)《徒手攀巖》獨特的紀實美學風格。特別是在亞歷克斯準備攀爬酋長巖之前的對話,鏡頭常常對準他們中的某個人記錄大段的獨白,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兩人不同的價值觀和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亞歷克斯對于攀巖執(zhí)著的追求。正如他所說:“因為我總要攀巖,總要追求一生的成就,對我來說攀巖永遠第一,女朋友第二,至少現(xiàn)在是這樣。”亞歷克斯從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愛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這也是他喜歡攀巖的原因之一。因為攀巖時他不用和別人說話,除了孤獨的巖壁之外,再無任何干擾。女友的出現(xiàn)讓他的生活發(fā)生了很多變化,而鏡頭下這些細微的改變在記錄亞歷克斯日常生活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孤僻性格之外的另一面。以前從未失手的他,在和女友的幾次攀巖中受傷,這讓他幾次都想離開她,避免再次分心。但女友細心體貼的照顧和對他攀巖事業(yè)的大力支持,讓他最終沒有分手。亞歷克斯成功登頂后第一個電話就是打給桑妮,和她分享著自己激動的心情,他征服了冷酷的巖石,也接受了生活的溫情。對他們這段情侶生活的拍攝讓本來充滿危險的故事,變得溫暖起來,也讓我們看到了《徒手攀巖》的一種價值指向,即對于自己熱愛的事業(yè)的極致追求。
最后,作為《徒手攀巖》的主要場景,酋長巖及其周邊環(huán)境的拍攝,也是影片紀實美學風格的一種體現(xiàn)。“電影現(xiàn)實主義的這種‘臨場’效果比任何其他藝術媒介或呈現(xiàn)方式都強。觀眾可以不用真正陷入危險卻體驗到其刺激”。從影片剛開始亞歷克斯穿著紅色的T恤,在巨大的灰色巖壁上緩緩攀爬,到后來多個視角下對亞歷克斯在酋長巖光滑如玻璃般的巖壁上艱難攀爬的特寫鏡頭,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那種絕壁上人類超越極限征服自然的震撼。影片以酋長巖巨大的巖壁為坐標系,通過各種對比的數(shù)據(jù)以及對攀爬路線分段的描述,形象具體地再現(xiàn)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挑戰(zhàn)實況。特別是最后20分鐘攀巖的過程,巨大的巖壁就是舞臺的中心,亞歷克斯的每一個動作都牽動著現(xiàn)場拍攝者的心跳,當他沖刺難度最大的幾條路線時,攝影師緊張得都不敢看監(jiān)視器,這也讓每一個觀眾心跳加速,整個酋長巖和亞歷克斯共同構成了影片最具戲劇效果的場景。紀錄片中還有許多遠景拍攝和空鏡頭,這些畫面一方面從多個角度展示了酋長巖的全貌和迷人之處,另一方面通過對自然風光的構圖與人類對于極限運動的追求相對比,凸顯出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某種精神特質。
《徒手攀巖》作為一部記錄人物傳奇的紀錄片,其表現(xiàn)的重點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影片的故事內容就是亞歷克斯征服酋長巖的全過程。在這樣一個故事主線非常明確的題材中,如何通過紀實的手法再現(xiàn)人物形象,導演金國威給了我們一個可信的答案。紀錄片通過對亞歷克斯日常生活的記錄,以及一些訪談的插入和亞歷克斯童年畫面的閃回,試圖從普通人的視角、他獨特的精神追求以及家庭生活對他的影響三個方面為我們塑造一個真實的可信的攀巖者亞歷克斯,而不是虛構一個以往影視作品想要表現(xiàn)的被個人英雄主義模式所臉譜化的人物。這是《徒手攀巖》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獨特之處,也是亞歷克斯所代表的那種追求卓越和極限精神的魅力之所在。
影片中導演盡量多地用鏡頭記錄亞歷克斯的日常生活,他也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樣做演講、寫書、簽售,并成立自己的公益組織做慈善。在面對學生演講時,他也會膽怯。當有人問及他把愛好變成了職業(yè),還因此出名是什么感覺時,他坦言說:“我覺得生命中最棒的事情,就是做自己熱愛的事,還能以此謀生。攀巖能賺到錢,我很開心?!边@些細節(jié)也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真實的亞歷克斯的形象。特別是他獨行九年后遇到女友桑妮,和她相處的日子里他像每一個處于熱戀中的人一樣,生活充滿著甜蜜和幸福。當他成功登頂酋長巖之后,激動地和桑妮分享著喜悅的心情,這些畫面的出現(xiàn)讓他不再是外人眼中,那種孤傲寡言的“怪胎”,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人。亞歷克斯面對被稱為“攀巖界的宇宙中心”的酋長巖,心里和普通人一樣充滿了擔憂和恐懼,也并非毫不懼怕。導演也正是通過這種普通人的視角為我們建構了一個真實的人物形象。
《徒手攀巖》記錄的不僅是人類挑戰(zhàn)極限、征服自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為了追求心中的目標和熱愛的事業(yè),而奮力向前、力求卓越的勇士精神,這也是主人公亞歷克斯的精神內核之所在。影片由他準備挑戰(zhàn)酋長巖這一事件開始,從他的生活環(huán)境、性格特點以及周圍人對這一事件和他本人的關注,逐漸為我們建構一個更大的生活圖景?!斑@是典型的結構主義程序,由具體到抽象,將個人置入更為廣闊的結構語境中?!闭菍θ宋镄蜗蟮倪@種解構,在展現(xiàn)人物全貌的同時,也為我們對記錄背后的價值意義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正如影片中亞歷克斯面對巨大的巖壁時所說:“我想成為勇士,為什么而戰(zhàn)并不重要。這是你的道路,你就要追求極致,你面對恐懼,是為了達到目標,這就是所謂的勇士精神。”
人的童年成長和家庭生活對于人性格的塑造和未來的發(fā)展,有著源頭式的深遠影響?!锻绞峙蕩r》中通過訪談的插入和亞歷克斯童年畫面的閃回,為我們解釋了亞歷克斯性格孤僻以及他喜歡攀巖的原因,這也從更深層次的精神分析學的角度,為我們解構并塑造了亞歷克斯的人物形象。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闡釋說:“當某些愿望、恐懼、記憶、欲求難以面對時,我們就通過壓抑來應付它們,也就是把它們從心靈的意識部分驅逐出去??伤鼈儾粫В菨撊霟o意識部分,就好像深埋入海底的放射性物質,不斷尋找機會重返意識之中?!眮啔v克斯的父親性格陰郁,在家中不愛說話,沉默寡言。母親是個法語老師,對亞歷克斯要求嚴格,在她的眼里亞歷克斯做得總是不夠好。亞歷克斯從小缺少鼓勵,這就造成了他從小不愛和人說話,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后來女友桑妮說他不會主動表達愛意,甚至“我愛你”三個字都說不出口。而他剛開始喜歡獨自攀巖,也是因為攀巖時不用面對任何人,也不用說話,這個愛好也慢慢地成為他畢生追求的事業(yè)。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兼哲學家雨果·芒斯特伯格認為,“電影引起思考,最終它不是存在于膠片上,而是存在于觀眾的意識中,正是這種結果將電影現(xiàn)實化”。紀錄片不只是通過攝影機對現(xiàn)實的真實再現(xiàn),更大的意義和價值在于這種記錄背后所要傳達的某種思考和精神指向。本文通過對紀錄片《徒手攀巖》紀實美學風格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對主人公亞歷克斯這種追求極致的勇士精神,以及整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人類對于極限精神的追求和生活圖景的思考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酋長巖”,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去攀登,如何去戰(zhàn)勝心中的恐懼,追求那個真實的自我,亞歷克斯在《徒手攀巖》中給了我們一種可信的答案,這也是《徒手攀巖》獲獎后給我們帶來的啟發(fā)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