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書亮 董 吉
(長春大學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電影音畫是電影創(chuàng)作中至為關鍵的組成部分,其整體創(chuàng)作手法與電影創(chuàng)作無異,畫面、音效的選擇與搭配無不表達的是創(chuàng)作者的獨特理念。也因此,電影音畫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者情感表達的載體,蘊含著一定的哲學審美、道德認識與感知?;陔娪耙舢嫷倪@些客觀特征,深入探究其思想內涵、價值理念與實現路徑,可使普通觀眾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認識其特殊屬性,從而實現電影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對于創(chuàng)作者本身而言,為盡情發(fā)揮電影音畫抒情達意的功能,在實踐中需以一定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新電影音畫的表達。例如,在透徹理解電影情節(jié)內涵及其音畫表現形式的基礎上合理安排電影情節(jié),能夠使觀眾不斷地進行思維活動的同時盡情領略音畫意蘊與內涵,最終理解電影音畫承載的哲學審美與道德感知。
在人類哲學發(fā)展史上,許多哲學理論均可用來探究電影音畫的哲學審美與道德感知。例如,康德提出的主觀意識理論體系對解讀電影及理解其音畫具有實際指導意義??档抡J為,在人的主觀意識體系中,倫理、認識、審美是三個不可或缺的成分。人的認知能力具有極強的目的性,哲學家將人的認知能力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科學認知、道德認知與審美認知。其中科學認知是在客觀世界的基礎上形成的理性理解,是人類形成正確思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道德認知用普遍的社會標準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約束與規(guī)范,以促進社會關系的協調發(fā)展;審美認知則比前者更偏重情感性,是認知活動中最高級的一種,審美認知以主觀情感為基礎認識與欣賞“美”,對自身的心理與周圍環(huán)境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三種認知在認知的對象與方式上存在著些許差異,但三種認知能力都不可或缺,均對人們理解電影音畫有著重要的影響。
鑒于此,審美層面上的電影音畫認知可分別從哲學審美、道德感知以及理性思考等角度實施。因此,電影創(chuàng)作者要通過音畫表達創(chuàng)作理念,并在其過程中傳達相應的價值觀念,亟須培養(yǎng)觀眾健全的認知能力。并在創(chuàng)作中采取各種策略來加深對觀眾的理解,尤其是對觀眾通常的心理活動及其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只有深入了解了目標觀眾對客觀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看法,才能在此基礎上通過音畫引導他們構建全面的認知體系,以其智慧,開展理性且符合邏輯的認知活動,從而實現對電影音畫的哲學審美及道德感知。
如前文所說,道德感知是人對外界客觀存在及個人行為、思想而做出的意識選擇,其根本問題是人的意志與行為是否合乎社會規(guī)范的問題。因此,人的道德認知具有較強的社會功利性。相形之下,哲學審美與此有很大不同,在整個認知體系中,哲學審美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它是基于一定的情感體驗而開啟的審美創(chuàng)造。審美主體通常參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反思,還須調動相應的心理能力與機制,包括審美感知、態(tài)度、想象及理解,以更好地實現對自我的認知。此外,審美主體電影主題的表達、意畫意蘊、價值理念的傳達,仍需要強化主體的道德感知,這樣才能為哲學審美提供一定的情境與基礎。
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者需要不斷開展審美實踐活動。只有審美實踐達到一定的數量,審美主體才能從其中汲取一定的營養(yǎng),從而使其哲學審美意識能力得到提升,心理審美結構才能變得更為健全、完善,人才可獲得更為全面的發(fā)展。對于電影創(chuàng)作者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不過,所謂“各花入各眼”,哲學審美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因此在開展哲學審美時,審美主體必須認可其中的主觀、感性成分。另一方面,哲學審美又是基于客觀世界產生的認知,從此意義上講,哲學審美無異于主、客觀認識相互抵觸、交流與融合的過程,是人的主觀意識與客觀存在的整體、綜合認知。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自我意識及認知在碰撞中不斷升華。與此同時,人的潛能、心智也會因哲學審美而得到激發(fā)。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認知是一個復雜體系,道德感知與哲學審美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
在當代,電影是一種音畫藝術,音畫在電影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電影音畫藝術中配樂與畫面相輔相成,觀眾在視聽相結合中由科學認知、道德認知逐步進入審美認知層次,真正實現對電影主題、情感以及內在意蘊的整體把握。因此,電影創(chuàng)作者亟須根據自身對目標觀眾的理解強化哲學審美,能夠為觀眾提供明確的審美指向,從而使觀眾理解電影音畫旨在表達的價值觀念。
在電影音畫欣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觀眾的感知審美,實現視聽合一。通俗地說,感知審美即審美知覺,也就是人在審美過程得到的直接審美感受。單純地與哲學審美相比,審美感知看似有些膚淺,不夠深入,但其卻是整個審美知識的核心要素。如若失去,人在電影欣賞時將不會有快樂、悲傷之分,也不會有積極、消極的情感體驗。因此,電影創(chuàng)作者應把可以提升觀眾審美感知水平的技巧有機融于創(chuàng)作之中,如“多普勒效應”“哈斯效應”“雙耳效應”等,使人們能夠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與電影中的人物角色感同身受,并與他們的情感體驗產生強烈的共鳴。其次,得益于多重效應的運用,電影音畫也有了較強的畫外音。由于與畫面的有機融合,這種畫外音直接提升了電影空間的音效,打破了鏡頭切換產生的畫面距離感,觀眾由此受到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在無形中提升了感知審美層次。因此,在電影創(chuàng)作時,如何把多種效應融于情節(jié)與音畫是亟待創(chuàng)作者思考的問題。
另外,畫外音對畫面中的聲音及其他看似無關的背景因素均能起到強化作用,但同時又不會喧賓奪主。因此,觀眾在密切關注主要因素的同時,也會留意這些細節(jié)元素,從而提升自己的感覺審美。此前好萊塢“歌舞片”的流行,便是很好的明證。得益于以上所述的多種音效的無縫銜接,觀眾在獲得主要體驗的同時,還能體驗如水流般貫穿于其中的多種情感,如愉悅、歡快、憤怒等。再如,電影《雨中曲》也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刻意地采取多種手法,提升了觀眾的感知審美,并在電影觀賞性得以提升的同時,增強了音畫的道德感知與哲學審美。
如前所述,電影音畫是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感知,這決定了無論是道德層面上的感知,還是從哲學意義上審美,均需要一定的理性思考,以此實現對音畫的全面解讀。研究表明,如觀眾不看電影銀幕中的畫面,僅僅通過電影配樂無法真正準確感知到電影所傳達的主題,唯有在視覺接收電影畫面的同時播放電影配樂才能明確電影的指向性。同理,即使在當今音效技術極其發(fā)達的時代,如果觀眾僅憑畫面對其加以理解,則其中涉及的道德感知及哲學審美均不能得到有效實現。因此,電影中的音與畫應速度同步,觀眾所得到的應是視聽綜合而成的感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才更有意義。
誠如黑格爾所言:“藝術美是人類內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有再生特性的美?!辈煌愋偷碾娪?,表達的觀念定有所不同,為此產生的道德感知及哲學審美也應有所不同。因此,創(chuàng)作者應綜合運用音畫二種元素,自由地在聲音、畫面之間切換,以激發(fā)觀眾恰當的理性思考。在此方面,首先可在音畫融入屏幕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契合觀眾對音畫的需要,調動其視覺、聽覺的審美認知,逐漸“用心”理解音畫表達的意義和感受。其次,在融入屏幕的過程中,兩者應互相配合,緊密相連。一方面,音畫在奠定電影主題的同時提升觀眾對事物表象的認知,使其在加以理性解析的基礎上提高自身思想境界,使其充分地領悟、理解整部電影及音畫所表達的道德情感與審美意蘊;另一方面,因為人的認知無不經歷由感性至理性的發(fā)展歷程,音畫激發(fā)的理性思考,可使觀眾的內在情感通過整理達到和諧、健康、完美的狀態(tài),實現對電影主體的理解。
電影配樂之所以可影響觀眾對電影的認知,是因為配樂響起時人的情感產生了激蕩,特別是在當配樂與畫面相融合時,更能提升觀眾對電影的感知、審美系數,增強個人情感體驗。但由于兩種介質根本屬性的不同,音畫在電影的整體結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斷裂式的連貫,也因此形成了一種跳躍、間斷的“格式塔”效應,即感知主體對事物的理解與其外在形狀有一定關系,卻在碎片式的跳躍元素中完成對整體的認知。因此,為提升觀眾對電影音畫的道德感知與哲學審美,創(chuàng)作者需要有意識地強化電影音畫對觀眾的心理影響。
畫面和音樂是構成現代電影的兩個重要元素,二者的有機結合以及價值觀和想象力的參與,即形成一個完整的經驗系統(tǒng),幫助觀眾完成對電影的深度理解。一些經典電影的成功無不表明了電影配樂在此方面的重要性,如在《第五元素》這部影片中,女主角的面部表情多次在小提琴跳躍的節(jié)奏中得到細致刻畫,特別是在其喊叫著“殺人啦”那一幕。在小提琴的演奏聲中,觀眾強烈地感受到其開朗樂觀的一面。但隨著鏡頭的切換,樂聲戛然而止,畫風大變,她無比恐慌的情緒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體看來,“格式塔”效應在這部影片中運用得恰到好處。除了上述例子中同步的電影音畫之外,還存在非同步的甚至相對立的電影音畫,使用的電影配樂中的情緒與電影畫面內容、意境所傳達的情緒相反,形成強烈的反差,這是創(chuàng)作者在熟悉電影情節(jié)、人物情緒的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新之舉,需要創(chuàng)作者具備一定的素養(yǎng)與能力。聲音能夠讓人產生更加強烈的共鳴,單純地憑借畫面無法實現這種效果。在畫面的配合下,電影配樂于觀眾的心理影響非同一般。因此,電影音畫是一部影片中不可分割的整體,畫面結合配樂給觀眾帶來的心理感受,遠非單純畫面所能比擬。
通過以上所述可知,音畫融為一體,不但可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整體發(fā)展,更可激發(fā)人們的內在情緒,實現道德感知及哲學審美,同時促進電影藝術社會功能的實現。我國電影創(chuàng)作者可采取上述策略來提升觀眾審美反應,不斷實現電影音畫在哲學、感知、理性等認知方面的思想指歸,從而使電影藝術在繁榮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信的過程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