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曉天 張穩(wěn)
當觀眾接受來自外國的文化產品時,可能會對其內容產生錯誤的認知和理解,該文化產品的吸引力也會大大下降,這種現象被稱作文化折扣。
中國電視劇雖然在東南亞地區(qū)文化折扣小,但不代表沒有文化折扣。相關研究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中國電視劇在東南亞的火爆上,而忽視了東南亞觀眾在收看中國電視劇時,同樣也會有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文化折扣。本文力圖從背景、人物、意義、翻譯、視聽五大元素分析中國電視劇在東南亞觀眾中遭遇到的文化折扣問題,以期讓更多中國電視劇順利進入東南亞市場,并使中國文化更加順暢地在東南亞各國傳播。
研究人員通過境外社交網站上東南亞國家網民建立的中國電視劇交流群組內發(fā)布招募測試公告,要求被測試者具有東南亞國家國籍,看過至少10部中國電視劇。符合要求且完成調查問卷者,計菲律賓32人、越南15人、老撾5人、泰國34人、馬來西亞30人、新加坡24人、印度尼西亞37人,共計177人。調查問卷圍繞背景、人物、意義、翻譯、視聽五大元素展開,選項依據李克特量表制定并進行測量,除了填寫選項外,還鼓勵被測試者做出具體細節(jié)說明。
背景。121名(68.4%)被測試者認為,在觀看中國電視劇時會受到電視劇故事背景問題的困擾,即由于不了解電視劇的故事背景,故而無法理解劇情的發(fā)展,導致無法很好地理解電視劇。有被測試者觀看了反映知青生活的電視劇《遠方的山楂樹》,不理解為什么唱蘇聯歌曲是違法的,為什么結婚、流產要組織開介紹信,為什么女青年會對當文藝兵趨之若鶩。
背景文化為所有文化成員所共享,其鮮明的特征對其文化成員而言是眾所周知的,無需進行過多的交待。比如,《遠方的山楂樹》中展現的一些場景,中國人對這樣的場景頗為熟悉,因此中國觀眾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劇中人物在當時的背景下做出的抉擇,但是不熟悉這個背景的東南亞觀眾則無法理解。
人物。人物層面的分析,主要從角色的非語言角度切入。語言角度的分析將在翻譯部分展開。43%的被測試者認為,他們在看中國電視劇的時候,角色的非語言動作會使他們感到困惑。中國屬于高語境文化國家,很多含義并不存在于編碼清晰的信息中,但信息的接收者卻可以根據語境準確地對信息進行解碼。在高語境文化中,眼神、肢體動作甚至沉默,根據語境也有其具體意義。低語境文化則恰恰相反,大部分信息都存在于明確的語言之中。因此,低語境文化的成員可能無法解碼高語境成員編碼的信息。有被測試者提到《雍正王朝》中的一幕??滴躐{崩,十三王爺胤祥前往豐臺大營接管兵權,豐臺大營提督屬于敵對派系,因而拒絕交出兵權,這時胤祥微微撩起眼皮看了一眼自己的親兵,親兵馬上殺掉了提督。胤祥的這個眼色,中國觀眾一看便心領神會,知道其中蘊含著“把他殺了”的意味,但是有東南亞觀眾產生了“親兵為什么要擅自殺人”的疑惑,因為其屬于低語境文化成員,不習慣于注意類似的細節(jié),因此無法感知到這一層深意。
意義。從意義上看,89%的東南亞被測試者認為,大多數種類的中國電視劇都不會造成理解上的困擾。中國電視劇表達出的意義,比如家和萬事興、正義必定戰(zhàn)勝邪惡、團結就是力量等,均符合中國文化的主流價值觀。東南亞地區(qū)處于大中華文化區(qū),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使得東南亞觀眾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理解并認同中國電視劇表達的意義。
然而,軍事諜戰(zhàn)類型的電視劇在表達意義方面,對東南亞觀眾而言文化折扣偏高。因為中國這一類題材的電視劇所表現的時代主要集中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尤其是諜戰(zhàn)劇基本上以解放戰(zhàn)爭為背景,傳達的意義可以歸納為推翻舊中國、建立新中國。這個意義對中國觀眾而言是重大的,但是東南亞觀眾無法感知新舊中國的巨大差異,因而不十分理解這樣的主題。
翻譯。東南亞觀眾在收看中國電視劇時,翻譯問題帶來的文化折扣問題較為明顯。東南亞國家大多不以漢語為官方語言,除華人外,大多數東南亞人不會漢語。因此,對東南亞觀眾而言,中國電視劇需要有本國語言的翻譯字幕或者配音,但翻譯有可能帶來文化折扣。73%的被測試者表示曾發(fā)生過看到翻譯后不知所云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古裝劇體現較為明顯。比如,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指著一條狗道:“侍郎(是狼)是狗”,利用諧音巧罵身為侍郎的紀曉嵐,紀曉嵐回道:“看尾巴,下拖的是狼,上豎(尚書)是狗”,巧妙地回擊了身為尚書的和珅。一旁的江南道御史為和珅幫腔道:“狼吃肉,狗吃屎,是狼(侍郎)是狗毫無疑問。”紀曉嵐反唇相譏:“狗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币淮蠖卫弥C音的你來我往的文字游戲,能夠令中國觀眾感受到紀曉嵐的智慧與鐵齒銅牙。然而,在翻譯成東南亞各語言時,就很難體現出諧音之妙,不僅很難感受到紀曉嵐的口才,也讓東南亞觀眾在觀看這一情節(jié)時如墜云霧。
翻譯帶來的文化折扣問題較多,可以歸納為三點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語則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一個漢字詞語甚至一個漢字,常常能夠蘊含遠超文字本身的深刻雋永的含義,詩句更是能憑借寥寥數字寫盡宇宙天地和世間萬象。將中國電視劇翻譯成外文時,直譯文字和詩句很容易,但是要想傳達出文字和詩句背后的意境卻并非易事。傳遞不出這層意境,便可能使觀眾失去了語境,這就增加了對情節(jié)的理解難度。第二個原因,在一些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時代產物和時代名詞,由于翻譯人員不甚了解,導致翻譯出現問題。比如,“工分”“介紹信”“老三屆”等詞,如果直譯很有可能會讓東南亞觀眾無法理解。第三個原因,東南亞語言復雜多樣,很多中國電視劇在出口之時無法覆蓋全部語種,因此很多中國電視劇都是由當地中文愛好者自行翻譯成本國語言,致使翻譯水準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視聽。在畫面方面,中國電視劇給東南亞觀眾帶來的文化折扣較小,大部分(91%)參與測試的東南亞觀眾能夠理解電視劇的畫面。背景音樂方面,只有一名被測試者提及在觀看電視劇《大宅門》時,不知道背景音效在表達什么。實際上該劇采用了大量的京劇唱腔和京韻大鼓,中國觀眾非常熟悉,但是對東南亞觀眾而言,這樣的音樂似乎無法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劇情之中。
為了降低中國電視劇在東南亞的文化折扣,電視劇片方有必要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需要指出的是,降低中國文化元素以迎合東南亞觀眾的思路是舍本逐末不可取的,因為缺失了中國文化元素,傳播中國文化就無從談起。
面對中國電視劇的背景、人物的非語言表達和翻譯問題帶來較大的文化折扣,結合當前互聯網尤其是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現狀,較為可行的方式是在東南亞觀眾最常用的網絡平臺上建立片方相關賬號,使其成為該電視劇文化解讀的傳播平臺。比如,某古裝劇可以在國外火爆的短視頻軟件Tiktok上建立賬號,介紹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以及那些劇中使用的名稱、道具、古詩的含義,或者盤點劇中人物眼神或手勢的“弦外之音”。這樣的宣傳既可以成為電視劇的營銷手段,擴大電視劇的知名度,提升收視率,又可以輔助觀眾解讀電視劇,降低文化折扣,同時還可以獨立成為宣傳中國文化的平臺,可謂一舉多得。
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到,中國電視劇的背景、人物的非語言表達和翻譯問題給東南亞觀眾帶來的文化折扣較大,在視聽和意義層面帶來的文化折扣較小。“一帶一路”使中國文化產業(yè)得到了千載難逢的走出國門的良機,中國電視劇應當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輔助解讀,努力規(guī)避文化折扣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期在東南亞地區(qū)獲得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