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給人們汲取智慧、繼續(xù)前行的力量。站在建黨百年和新華社建社90年的交匯點上,回望新華社從戰(zhàn)火中走來的光輝歲月,凝望新華社在時代大潮中的鏗鏘步履,展望新華社邁向新型世界性通訊社的壯闊未來,令人無比感慨。
20年前,也是在這樣一個金秋時節(jié),我第一次走進新華社的大門。20年后,我已經成長為一名奮戰(zhàn)在報道一線的中年編輯。我時常思索,我,我們,作為新華社的中堅力量,能否跑好這一程歷史的接力賽。
跑好歷史的接力賽,我們需要傳承新華人的情懷。新華社是我們黨親手創(chuàng)辦和直接領導的新聞機構,“紅色”血脈是新華社與生俱來的榮耀傳承。90年來,新華人滿懷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家國情懷,不怕犧牲、不懼風險,不僅鑄就了中國新聞史上的不朽豐碑,更激勵著一代代新華人砥礪前行。在90年的歷程中,無論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紅色氣質始終是我們戰(zhàn)勝艱難險阻、不斷走向勝利的精神力量。
記得2008年在參加汶川地震報道時,我還是一名年輕記者,第一次參加重大災難性報道。我們接到的任務是駐守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的第一站,周邊的群眾早已撤離,那里已經成為無人區(qū)。我和同事們開著玩笑:“泄洪成功,就地寫稿;泄洪不成功,就地沖走?!币晃荒觊L的同事看出了我的緊張,走過來,在我的耳邊輕輕說:“我們?yōu)槭裁磮允卦谶@里,就是因為要對得起新華社記者這個金光閃閃的名字。”12年后,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的時刻,我已經成長為可以為年輕記者鼓勁的人。一批批新華社記者逆風執(zhí)炬,在生死考驗中詮釋了什么叫烈火真金,什么叫疾風勁草。我和同事們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連續(xù)奮戰(zhàn)4個多月,多篇關于疫情最新情況的參考報道得到了中央主要領導同志批示。我在采訪筆記中寫下:新華精神到底體現(xiàn)在哪里?她是在戰(zhàn)斗最煎熬的時候你堅持什么,是在大我和小我發(fā)生矛盾時你選擇什么,是在嚴峻考驗面前你愿付出什 么。
跑好歷史的接力賽,我們需要堅守新華人的本色。百年新聞史,大部在新華。作為集喉舌、耳目、智庫職能于一體的新聞機構,90年來,新華社幾乎完整地參與并見證了黨領導人民推進偉大事業(yè)的全過程,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黨的歷代中央領導集體都高度重視新華社工作,新華社始終與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新華社調研,專門視察了參編部,作為現(xiàn)場向總書記匯報的基層代表,總書記的話至今言猶在耳:“從黨中央的決策來講,很重視內參的反映。所以你們對自己的重要性要有深刻的體會,就是要以高度的責任心、使命感來做好內參工作。關鍵是要客觀真實,這個一定要把握住?!?/p>
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新華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xiàn)值得警惕》的參考報道作出長篇批示。12月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迅速傳達學習并切實抓好落實,掀起了新一輪糾正“四風”的高潮。一篇新聞報道被作為中央文件的形式下發(fā)全黨,在新華社歷史上是不多見的。作為這篇報道的參與者,我深知這篇報道的背后是整個團隊敢講真話說實情的擔當,是長達三個月足跡遍布10余個省份的奔波,是約300位干部群眾一對一的訪談,是近百萬字的采訪素材和10余次的反復修改……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忠誠記錄歷史,永遠是新華人不變的本色。
跑好歷史的接力賽,我們需要接續(xù)新華人的闖勁。新華風雨九十載,跨過雄關漫道,但前方并非一馬平川。媒體變革一日千里、形勢逼人,如何加快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掌握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動權,這是我們必須闖過的新的歷史的三峽。我曾經先后5次參加全面深化改革調研,一位改革先行者的話令人深思:“不要只記得當年改革闖過的關口,而忘了闖過關口時的勇氣。”面對新征程上的機遇和挑戰(zhàn),新華人同樣不能忘記流淌在血脈中的勇氣。我們不僅是中國改革進程的見證者,我們本身也是勇立潮頭的改革者。
今年年初,我們接到一項挑戰(zhàn)性很大的任務——用智庫報告的形式,向全世界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要有理論創(chuàng)新,要被海外所接受。智庫外宣,對于新華社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寫作智庫報告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面向新的百年征程,整個外部世界希望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愿望越來越高,部分海外政客、媒體和智庫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污名化”有增無減。西方讀不懂中國政治制度,尤其讀不懂中國共產黨,是當前很多問題的關鍵所在,這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邏輯框架下的社會科學偏見。中國智庫應該“勇敢起來”“自信起來”,打破西方的邏輯怪圈,通過創(chuàng)造性研究,提出能夠影響中國和世界的觀點和理論,并在世界舞臺上立得住、講得清、傳得開。
但要做好這項工作并非易事。在推動中國理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善于講故事的媒體,可能不善于講理論;善于講理論的學術機構,可能不善于做外宣;善于權威發(fā)布的政府部門,可能不善于講故事。怎么做到學理構建、外宣思維和新聞表達的有機統(tǒng)一,這正是新華社智庫需要破解的難題。
在這次智庫報告寫作過程中,我們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的重要論述,以黨和人民關系為主線闡釋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成功密碼。報告提出了“人民標尺”這一能為全球普遍接受的政黨判斷標準,構建了政黨認同的學理框架,闡釋中國人民為何選擇中國共產黨,推出了“航燈效應”“鞋子理論”“魚水法則”“熵減機制”等多個新概念,闡釋黨如何代表人民,提煉了世界視角下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的實踐密碼“ABCDE”。最終實現(xiàn)了從政治話語到學術話語、再從學術話語到外宣話語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6月28日,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報告《人民標尺——從百年奮斗看中國共產黨政治立場》面向全球發(fā)布,在世界范圍內產生熱烈反響,引發(fā)海內外學術界廣泛討論,報告及相關產品對內及海外全媒體全渠道瀏覽量突破3億,海外話題討論量超過22萬次。7月初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人民標尺》成為會場展出中最受歡迎的讀物之一。
作為唯一的媒體型國家高端智庫,我們不僅要講清楚“中國故事”,更要從深層講清楚“中國學說”“中國道理”,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走近世界舞臺中心,贏得全世界更廣泛的認同和支持。在這方面,新華社應有所為、大有可為。九十年后再出發(fā),我們需要進一步思索如何走出具有新華社特色的國際化智庫之路?如何創(chuàng)新機制實現(xiàn)耳目和智庫職能的相得益彰?如何率先實現(xiàn)決策參考服務的全媒化、智能化、數(shù)字化轉型?這些都需要在不斷實踐中尋找答案。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記得我剛剛入社時,一位前輩指著新華社新聞大廈對我說:“知道寓意是什么嗎?書寫藍天?!贝撕笪颐恳淮窝鐾@座大廈,都想起這四個字。在新華社慶祝90華誕之際,拿什么獻給我們摯愛的國社?我想最好的禮物就是,在歷史的天空,留下屬于我們這一代新華人的無悔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