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說寫于去年暑假。
至今我仍眷戀“暑假”“游樂場”“動物園”等字眼,也對它們所代表的事物著迷,為此已寫過名為《動物園》以及這篇《游樂場》的小說,未來還打算寫一篇《暑假》。
去年春夏之交,孩子的幼兒園因疫情處于可上可不上的狀態(tài),恰好北京解禁,可以離京了。我便帶著孩子,去姥姥家提前過暑假。
只有上過學、考過試的人才知其美好。
暑假開始后,一切如計劃所愿。
當然更主要的是陪孩子。下午海水被曬熱,她也睡醒了,就帶她去蹚海。去過幾次后,她便失去興趣,年年暑假都干這些事情,也算半個海邊長大的孩子,面對渤海,很難有長久的興奮,以后得往南海走走了。
又帶孩子去露天游樂場玩。那有點兒像北京的歡樂谷,買張門票,只要不累,能在里面玩一天,就是更低齡化,沒有那么多驚險的電動設備,多的是滑草等親近自然的項目。樂園的樹林間,掛著幾十張吊床,孩子自己玩的時候,我就躺在吊床上等她,連同看包。吊床晃來晃去,有時候真能把人晃著了。更多時候我是躺在上面養(yǎng)神,偶爾睜下眼扭頭看看四周。想讓吊床搖晃,只需躺在里面翻個身,它就會自己擺動起來。搖著搖著,搖出一種曾經(jīng)強烈存在、后來煙消云散的感覺:大約我像女兒這么大或比她再大點兒的時候,那一度對生活的最高追求就是能在這種地方一直待下去。
這種記憶泛起,讓我有種被電擊的感覺:在逐漸成人的這三十多年里,不知不覺用太多別的東西覆蓋了這種當初視為一生所求的愿望。
是我迷失了?還是成長了?當然,這兩件事也會一起發(fā)生。而此刻童年夢想——或者說人生的第一個理想——再度浮現(xiàn),哪怕是若有若無的那么一下,也給成年后渾濁的現(xiàn)實生活注入一股清流。特別是疫情的發(fā)生,逼著人不得不對生活進行淘洗。
躺在吊床上,直視那些伸向天空的樹木,我有種愿望,就是把那種能從簡單事物上獲得快樂的能力找回來。與此同時,女兒每隔一會兒就跑過來問我:爸爸這個我能玩嗎,爸爸那個我能玩嗎……幼兒園的生活給她養(yǎng)成干什么事兒之前都要問一問,征得許可后才能去做的習慣。我跟她說,這里是游樂場,里面的所有東西,就是給人玩的,你都可以玩,不用問,你有這個權利。
女兒去玩了。我躺在吊床上琢磨“找回來”和“游戲權”這兩件事兒,越想越像小說了。然后在一個炎熱的午后,沒什么事兒可做的時候,打開了電腦,頗像學生時代睡醒午覺爬起來在意識漸漸重回身體后,翻開作業(yè)本。
離暑假結束尚有一個月,小說寫完,發(fā)給責編,有種交了暑假作業(yè)的感覺,而且是老師沒留作業(yè)我主動找本習題冊做完交了上去。
當學生、交差的感覺,在我四十歲的時候,依然還在。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有這種慣性,能一直活在“游樂場”里。
孫睿,男,祖籍北京,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畢業(yè)。2002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先后出版長篇小說《草樣年華》系列、《我是你兒子》《背光而生》等10部作品,多部被《當代·長篇小說選刊》選載。2018年開始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發(fā)表于國內各大刊物,被《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小說月報》《長江文藝·好小說》等刊物選載,入選各類中短篇小說年選集,獲2019年《北京文學》優(yōu)秀作品中篇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