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涌
(紹興市體育運動學校 浙江 紹興 312000)
近些年來,我國的現(xiàn)代化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現(xiàn)代醫(yī)學革命在處于落實階段,促使國內的臨床診療技術得到了相對良好的創(chuàng)新環(huán)境。除了醫(yī)療事業(yè)之外,我國體育事業(yè)也在經濟保障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與升級,進一步推動了全民運動、全民健康理念的落實與發(fā)展。雖然當前倡導全民健康理念,但是過度的運動會導致肌群勞損等癥狀,不利于健康體質的保持,一旦發(fā)生了肌群勞損,尤其是身體上重要的肌群,患者必然會受到傷痛的困擾,進而嚴重影響其正常的生活質量。由此可見,我們在運動的過程中應當利用科學的訓練方法與手段來充實內容,而不是用過度的運動量。
本次調研將通過訪問院內電子數(shù)據(jù)庫的方式,收集60例存在股后肌群拉傷病史的患者作為本次調研的主體,共計發(fā)放60份調查問卷,回收60例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為100%。60例股后肌群拉傷患者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分布在21-32歲區(qū)間,平均年齡為(26.15±0.85)歲;傷病時間分布0.5-4年,平均病程為(2.47±0.53)年;具體拉傷位置分布:右腿股后肌群拉傷25例,左腿股后肌群拉傷35例,并無雙側股后肌群拉傷情況,負傷性質均為急性拉傷。
(1)問卷調查法。
針對股后肌群現(xiàn)在或者曾經拉傷的患者發(fā)放調查問卷共計60份,其作用在于調查股后肌群拉傷患者的致傷原因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案。
表1 股后肌群拉傷情況及訓練影響調查表
(2)文獻資料法。
本次調研過程中,工作人員將有效參考相關股后肌群的研究報告以及文獻資料,通過梳理與總結,歸納出股后肌群拉傷的致傷原因、治療方案及其預防措施。
采用SPSS22.1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shù)據(jù)信息,并以X2作為計量資料的校驗單位,組間比較差異為(P<0.05)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合表2所示內容,導致股后肌群拉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熱身不足、用力過猛、大腿前后肌群力量失衡以及動作不到位且急于求成等等,其次就是運動負荷過大、大腿前后相互作用失調以及訓練缺乏系統(tǒng)性與多樣性等等。
表2 股后肌群拉傷的致傷原因
(1)運動前的熱身不足:眾所周知,人類肌肉組織存在靜止狀態(tài)下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粘滯性,且在靜止狀態(tài)下肌肉組織的爆發(fā)力和柔韌性以及伸展性并未得到提升與延伸,基于此,人類全身的肌肉組織協(xié)調性在靜止時是最差的,如果在此期間進行劇烈的運動,那么關鍵肌群將會大概率發(fā)生拉傷,尤其是股后肌群,更是容易突發(fā)股后肌群拉傷。由此可見,運動前的熱身活動不足是導致股后肌群拉傷的原因之一,運動前如果不能將活動內容與訓練內容有效融合,或者缺乏專項準備活動再或者等待比賽訓練的時間過長等,均可造成肌肉活性降低,在正式比賽的過程中較易發(fā)生股后肌群拉傷;
(2)用力過猛:股后肌群在人們的劇烈運動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最大也最關鍵,劇烈運動時股后肌群的肌肉張力時刻保持最大開合度,但同時還要克服重力勢能等物理慣性,避免在劇烈運動的過程中對膝關節(jié)造成損傷,膝關節(jié)的急劇開合以及過分拉伸均可導致膝關節(jié)不同程度的損害,結合運動者個人的體質決定。運動者在無法正確認知短跑技術結構以及短跑運動特征的前提下進行提速,較易導致股后肌群因用力過猛而發(fā)生股后肌群拉傷。運動者拉伸訓練的過程中,如果突然用力或過度牽拉股后肌群均可引發(fā)股后肌群被動拉傷,因此在柔韌訓練、拉伸訓練以及短跑訓練時,運動者應當注意循序漸進的展開;
(3)運動負荷的安排缺乏科學性:運動員的日常訓練應當具備相對較高的系統(tǒng)性,以此確保身體各肌肉組織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形成運動規(guī)律以及肌肉記憶,培養(yǎng)運動員的訓練習慣,并在訓練過程中探尋最適合自身體質的短跑方法以及呼吸頻率。對于短跑運動而言,系統(tǒng)化的訓練以及多樣性的訓練手段具有關鍵作用,因此在日常訓練中如果出現(xiàn)訓練不系統(tǒng)、手段單一、運動量超負荷等問題時,則較易引發(fā)運動員的股后肌群拉傷。單一化的訓練手段無法刺激運動員的肌肉進入興奮狀態(tài),反復的訓練動作也導致運動員從精神上與心理上開始排斥訓練,勉強完成訓練動作及訓練任務,久而久之,致使運動員的大腿肌群局部負擔加重,不僅不利于訓練效果的發(fā)揮,反而更容易造成股后肌群拉傷。對于多數(shù)積極參與訓練的運動員而言,在日常訓練的過程中,其實際訓練量超過預期屬于正常,且在教練員未進行有效管控的前提下,極易造成股后肌群的拉傷。如果運動員的負荷量過大,且短跑訓練的強度過于集中,那么其運動負荷則遠超出股后肌群的可承受范圍,局部肌肉組織如果受到過分刺激,在降低該部分肌群的運動功能的同時,還會引發(fā)該部分肌群不同程度上的損傷與破壞;
(4)大腿前后肌群肌肉力量的比例失調以及肌肉之間相互作用的失調:從人體肌群組織結構上分析,當運動員的大腿后肌群肌力與股四頭肌肌力的比例<6%時較易出現(xiàn)拉傷情況,當運動員左右腿肌力比例的差距>8%時同樣較易引發(fā)肌群拉傷。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往往單方面的重視股四頭肌力量鍛煉,而忽略了股后肌群的力量鍛煉,從而導致股四頭肌與股后肌群兩部分肌肉組織之間的力量失衡,這就致使運動員在訓練與比賽過程中較易發(fā)生股后肌群拉傷。運動員的肌肉組織如果在過度疲勞的狀態(tài)下,可能會影響本身的機能狀態(tài),從而導致腿部肌群無法實現(xiàn)有效的放松,基于此,在需要腿部肌群爆發(fā)力的同時,股后肌群的肌肉組織無法及時放松,最終導致股后肌群拉傷;
(5)客觀因素影響:對于運動員而言,運動場地、訓練器材以及訓練項目所處季節(jié)均為影響因素。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運動場地不平、雜物眾多、場地過軟或過硬、運動服裝不合體、賽前為熟悉賽道、賽前未檢查器械等等均為造成股后肌群拉傷的原因。從因素性質上分析,以上因素均為客觀因素,而運動員也是受到了除本身之外的外接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當賽事安排在較為寒冷或較為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時,加之運動員的準備活動不充分,特別容易引起股后肌群拉傷;
(6)主觀因素影響:所謂的主觀影響因素,即為運動員本身的柔韌性、協(xié)調性等等。部分對賽事積極性較高的運動員,在心態(tài)方面相對急躁,但是熱情高亢,因此在上場比賽之前通常準備動作不到位或者是熱身活動并不完整,導致其自身股后肌群并未得到有效的伸展與牽拉,肌肉組織缺乏活性,在比賽時較易出現(xiàn)股后肌群拉傷。在日常訓練的過程中,教練員并未充分重視柔韌性訓練以及協(xié)調性訓練,往往將其視為短跑訓練的附加項,未將其獨立出來成立專項訓練,因此忽略了柔韌性與協(xié)調性的關鍵作用。久而久之,運動員的訓練無法到預期效果,又或者在任何訓練動作中發(fā)生股后肌群拉傷。從運動員的角度分析,其急于求成的思維以及相對急躁的心態(tài)均較易忽略對肌肉組織的伸展與牽拉動作,或者忽略了訓練動作的基本結構與技術細節(jié),從而在正式比賽的過程中發(fā)生股后肌群拉傷;
(7)技術缺陷影響:除了柔韌訓練及協(xié)調訓練不足之外,主觀影響因素還包括技術上的缺陷及錯誤,由于部分教練員的訓練方法不符合科學標準與要求,亦或是運動員并未聽取教練員的訓練建議,因此違法了人體的結構特征與各器官系統(tǒng)功能的活動規(guī)律,又或者違法了力學原理,從而造成拉傷;
(8)上次拉傷尚未痊愈再次投入訓練:運動員在負傷狀態(tài)下,需要進入長期的靜養(yǎng),但是部分運動員由于恢復訓練的心理較為急切,因此在上次股后肌群拉傷尚未痊愈的請款情況下再次投入正常訓練,極易再次拉傷股后肌群。在停止一段時間的體能訓練之后,運動員的各項身體機能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此時轉入正常訓練,那么股后肌群各個肌肉組織無法達到相應要求與標準,較易造成股后肌群拉傷。
(1)急性股后肌群拉傷。
①當運動員發(fā)生股后肌群拉傷時,應當立即停止訓練,并且做好應急處理措施,直到專業(yè)醫(yī)護人員對肌群損傷做出準確的診斷。如果肌肉組織拉傷后,運動員仍然堅持訓練只會不斷加重肌肉損傷程度,應當在肌肉發(fā)生損傷后及時中斷訓練。醫(yī)護人員對傷員應當及時實時加壓包扎等應急處理措施,包扎過程中在拉傷部位給予適當厚度與硬度的棉墊,防止加重肌肉的損傷,同時給予傷員冰袋冷敷,緩解肌肉疼痛,抬高肢體休息,減少腿部的血供量,最大限度上降低肌肉內部形成血腫的可能性,同時有效減少肌肉組織間的間隙水腫,減輕組織缺血,加速肌肉組織再生。在運動員發(fā)生股后肌群拉傷的24小時之后,醫(yī)護人員應當給予輕柔的撫摩,以此理順患者的肌肉糾結,再或是取五虎丹聯(lián)合黃酒攪拌均勻后,將成品敷于患處,第2天及時換藥,醫(yī)護人員需要注意的是,在初次換藥時應給予患處按摩,基于此,促進患者機體內環(huán)境的血液循環(huán),有效消除疤痕粘連。如果傷員對外敷中藥過敏,除了包扎、固定等應急處理措施之外,醫(yī)護人員還可給予間動點針刺或者音頻理療等治療方法,并給予按摩放松;
②早傷后2-3天采用超聲波治療或理療治療,通常情況下,股后肌群拉傷患者在受傷后的1-3天之內需要完全靜養(yǎng),同時予以合理的治療措施,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以及認可程度。在傷員痊愈出院后,醫(yī)護人員仍然需要反復叮囑患者在出院1周之后才能嘗試參與訓練,如此一來才能根治股后肌群拉傷,且治療期間醫(yī)護人員可采用各種按摩手法給予放松治療,防止肌肉組織發(fā)生糾結。例如,推拿手法、點按壓痛點、肘尖頂壓壓痛點以及循經點掐穴位等;
③保持體能,如果傷員在院期間的臨床療效顯著,相關醫(yī)護人員即可在輕度損傷患者3天后或重度患者7天后,對拉傷部位的肌肉組織實施主動或被動牽拉康復訓練,并適當增加靜力訓練,于第2周后即可開始逐步強化對損傷部位肌肉組織的運動功能訓練,其目的則在于提高運動員的肌肉力量,避免在剛剛痊愈的情況下再次投入訓練后反復發(fā)作等情況。在實施肌肉力量訓練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當高度重視肌肉組織的伸展程度以及可收縮程度,兩者相互結合,循序漸進,在具備一定積累的前提下持續(xù)提高肌肉訓練強度,并且一直保持其他方法的治療。在傷員接受治療的第3周,醫(yī)護人員即可為傷員進行各項機能的檢查,如若患者的各項機能恢復正常,便可辦理出院手續(xù),并嘗試參與正常訓練,為了確保運動員受傷部分肌肉組織的適應程度,應當從心理上解決運動員的負擔,這也是為什么要首先嘗試參與正常訓練的原因,醫(yī)護人員可以囑咐傷員先用繃帶包扎受傷部位或佩戴護腿參加訓練,安全度過適應期后即可放心訓練;
④醫(yī)護人員可采用強地松龍將患者的受傷部位完全封閉,隨后實施蠟療、短波治療以及超聲波治療等療法進行輔助,結合患者傷情康復情況及受傷部位的范圍明確強地松龍的用具體用量與用法。雖然強地松龍封閉治療在靜止狀態(tài)下可有效緩解傷員的疼痛感,但是并不代表著患處肌肉撕裂已經愈合,因此盡量嚴令禁止運動員做出任何劇烈的運動?;诖?,由于比賽造成的股后肌群拉傷患者,醫(yī)院不建議使用強地松龍封閉治療。
(2)慢性股后肌群拉傷。
慢性股后肌群拉傷屬于次類型肌肉拉傷,因此多數(shù)輕度損傷患者在日常訓練的過程中無法感知疼痛反應,只有在比賽或其他劇烈運動時會感知疼痛,例如,快速奔跑時。雖然較之急性股后肌群拉傷,慢性肌肉損傷的癥狀較輕,但是在運動員快速奔跑時仍然可以感知疼痛或者肌肉乏力等感覺,且由于受創(chuàng)機制上的差異,慢性拉傷與急性拉傷的治療方案同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
慢性拉傷基本的治療內容包括:醫(yī)護人員每天可主動或被動為患者拉伸股后肌群,并記錄患者的疼痛感知程度,另外就是韌帶的柔韌性康復訓練,每天均可重復進行,加快傷員的出院時間;其次,醫(yī)護人員應當囑咐患者在每天的康復訓練結束后,讓他人幫助踩腿,以此達到放松股后肌群的目的,又或是利用放松滾動器;最后就是傳統(tǒng)的按摩治療以及間動點針刺阿是穴,醫(yī)護人員在為傷員按摩時需要注意按摩位置應以坐骨結節(jié)末端為最佳,而針灸治療是按照肌肉纖維的順理方向進行針刺,一般時間保持在15-20min左右,通常治療順序是先針灸再按摩。
(1)充分的熱身運動:運動員在參與訓練或比賽之前,均需充分熱身,而熱身的實際作用則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程度,促使其激素分泌水平達到賽級,從而在短時間內強化各臟器的活性,可以有效克服運動員的功能惰性,由此可見,熱身運動對于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而言的重要意義;
(2)加強股后肌群的專項訓練:前文提到,運動員大腿前后肌力比例的平衡關系非常重要,如果大腿前后肌力比例失衡,那么在訓練及比賽的過程中極有可能造成股后肌群拉傷,非常危險。由于部分教練員及運動員對肌肉結構的不了解,因此在設計訓練方案的過程中忽略了大腿前后肌力比例的平衡關系,從而導致大腿前后肌力比例失衡?;诖?,應當加強股后肌群的專項訓練;
(3)確保訓練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以及合理性:為了避免單一的訓練手段,教練員必須積極學習先進的訓練理念以及訓練模式,提高訓練計劃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以及合理性,并且在監(jiān)督訓練時應當重視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