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東,王重榮,陳宜波,李 宏,黃道強,周德貴,趙 雷,龔 蓉,潘陽陽,周少川
(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東省水稻育種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水稻工程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全國2/3 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糧,且以食用消費為主,因此水稻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戰(zhàn)略需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稻米品質要求不斷提高,所以培育高產、優(yōu)質、抗病集合于一體的廣適性水稻品種仍然是當下的重要任務。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稻品種選育方法主要以系譜法為主,但系譜法對產量和品質等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選擇效果不夠理想,原因是選擇過于嚴格,使得含有優(yōu)良基因的株系容易在早世代被淘汰,中選率低;選擇量過大,則工作量大,株系多,占地多,受人力和土地條件限制,而且容易分散育種者的精力,導致選擇效率低。為了培育突破性水稻品種,本團隊在總結前人水稻育種實踐基礎上,通過融合水稻種質資源學和水稻育種學,提出水稻核心種質概念,并在水稻核心種質育種理論指導下,以傳統(tǒng)系譜法為基礎,依據核心種質理想株型模式篩選高產抗倒伏材料;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病區(qū)鑒定相結合篩選稻瘟病抗性基因;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篩選中低直鏈淀粉材料,采用感官品嘗結合米飯食味計分測定選擇高食味品質材料;通過將傳統(tǒng)常規(guī)育種技術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先進儀器設備等有機綜合運用,克服傳統(tǒng)系譜法的缺點,提高精準選擇效率,選育出部標一級優(yōu)質稻雙黃占,通過了2021 年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實現了高產、穩(wěn)產、抗病、優(yōu)質等優(yōu)良基因的有效累加聚合。水稻核心種質是指在具有某些優(yōu)良性狀的育種材料中控制某些優(yōu)良性狀的特殊基因群體或基因系統(tǒng),在品種改良過程中它們能夠沿著育種目標置換和擴充基因群體,直至全面符合育種目標[1-5]。核心種質可用一級、二級、三級、n 級核心種質標志其動態(tài)變化,雙黃占目前被本團隊定義為十一級核心種質。雙黃占在不同年度和不同區(qū)域試驗中均表現出高產、穩(wěn)產、抗稻瘟病、耐寒性中強、適應性廣,是一個綜合性狀十分優(yōu)良的廣適性優(yōu)質稻品種,在南方稻區(qū)具有廣闊應用前景和巨大推廣價值,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本文闡述了雙黃占品種的選育過程、區(qū)域試驗結果以及選育創(chuàng)新,探討了雙黃占品種進一步改良的策略,對今后培育高產、特優(yōu)質、抗病和廣適性水稻品種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周少川育種團隊從一級核心種質青六矮1 號(1986 年)到六級核心種質黃華占(2005 年),前后經歷19 年時間,在黃華占基礎上本團隊又經歷16 年時間,育成十一級核心種質雙黃占(2021 年)。十一級核心種質雙黃占衍生系統(tǒng)為青六矮1 號(一級核心種質)→豐青矮(二級核心種質)→豐矮占1 號(三級核心種質)→豐八占1 號(四級核心種質)→豐華占(五級核心種質)→黃華占(六級核心種質)→黃莉占(七級核心種質)→黃廣占(八級核心種質)→黃廣油占(九級核心種質)→黃廣華占1 號(十級核心種質)→雙黃占(十一級核心種質)(表1),一級核心種質到十一級核心種質即背景基因系統(tǒng)聚集了越來越完善的大多數有利基因,前景材料具有背景基因系統(tǒng)缺少的獨特或有利基因,每次前景基因整合進背景基因系統(tǒng)都有效提高了該基因系統(tǒng)理想化和進化程度[6]。
表1 多級核心種質理想基因系統(tǒng)構建過程Table 1 Construction of ideal gene system for multi-stage core germplams
十一級核心種質雙黃占父母本分別為黃廣華占1 號和黃廣軟占。父本(♂)黃廣華占1 號是廣東省主要推廣品種,該品種是2010 年以黃廣油占為母本、豐粵華占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圖1),經系譜法選育而成,2016 年通過廣東省品種審定(審定編號:粵審稻2016031),2020 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稻20200001)。黃廣華占1 號屬感溫型常規(guī)稻品種,廣東省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4 d,與對照種粵晶絲苗2 號相當,株型適中,分蘗力中等,抗倒力中強,穗大粒多,結實率較高,耐寒性中弱,后期熟色好;米質鑒定為國標優(yōu)質3 級、省標優(yōu)質3 級,食味品質81~87 分;高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母本(♀)黃廣軟占以黃軟占為母本,黃廣油占為父本進行雜交后經系譜法選育而成的穩(wěn)定中間材料(圖1),具有株型矮壯、分蘗多、熟期較早、中抗白葉枯病、稻米外觀品質好等特點。雙黃占的父母本能很好地優(yōu)勢互補,應用生物技術和常規(guī)技術相結合培育出的雙黃占最后聚合了雙親的優(yōu)勢基因,達到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抗稻瘟病和適應性廣的育種目標。
圖1 雙黃占系譜Fig.1 Genealogy of Shuanghuangzhan
2013 年晚造在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以黃廣軟占為母本、黃廣華占1 號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采用系譜法選育。2014 年早造F1代種植12 株(田間編號2445),田間表現分蘗多、穗大粒密、雜種優(yōu)勢強,入選單株1 株。2014 年晚造F2代,將入選的單株全部脫粒,種植1 000株左右,田間編號5024,田間表現熟色好、穗重、豐產,入選18 株。在實驗室利用分子標記鑒定抗稻瘟病基因和用近紅外光譜法篩選中低直鏈淀粉含量單株,經過篩選后淘汰10 個單株,剩下8 個單株在2015 年早造種成F3代,每個株系種植60株,其中田間編號322 區(qū),表現穗數多,較大穗,整體分蘗均勻,豐產性好,抗稻瘟病,入選8 株。2015 年晚造F4代每個株系種植60 株,田間編號3027 區(qū),白葉枯病鑒定為1~3 級,表現矮稈、大穗、熟色好,入選2 株。2016 年早造F5代,每個株系種植300 株,田間編號凡6 區(qū),表現熟色好、大穗、豐產,入選3 株,全收,米質鑒定優(yōu)異。2016 年晚造F6代,每個株系種植300 株,田間編號凡7 區(qū),表現整齊、青枝臘稿、轉色順,全收,米質鑒定食味好,入選2 株。2017 年早季F7代,每個株系種植300 株,田間編號凡6 區(qū),表現熟色結實好、豐產性好、抗稻瘟病、米質優(yōu),全收,定型。2017 年晚造參加研究室品比試驗,表現整齊、熟色好、產量高。2018 年晚造參加水稻所品比,2019 年晚造參加廣東省區(qū)試,命名為雙黃占,2021 年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圖2)。
圖2 雙黃占選育過程Fig.2 Breeding process of Shuanghuangzhan
雙黃占2017 年晚造參加研究室品比,每667 m2產量531.54 kg,比華航31 增產22.95%,增產99.23 kg,增產極顯著,在15 個參試材料(含對照種華航31)中產量排名第一,日產量4.7 kg,列首位。2018 年晚造參加水稻所品比試驗,每667 m2產量551.77 kg,比華航31 增產14%,增產67.75 kg,增產極顯著,在17 個參試材料(含對照種華航31)中產量列首位,日產量5.06 kg,列首位。雙黃占參加2019、2020 年晚造廣東省區(qū)試中熟組試驗,每667 m2平均產量分別為521.96 kg 和479.3 kg,比對照種華航31 號分別增產9.34%和9.10%,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表2)。在7個參試品種(含對照種華航31)中連續(xù)兩年產量均排名第一(圖3、圖4)。在廣東省15 個試驗點兩年試驗中,連續(xù)兩年都增產的點共有13 個,增產點比例均為86.67%。雙黃占在2020 年晚造參加廣東省生產試驗,每667 m2平均產量470.48 kg,比對照種華航31 號增產10.94%,增產極顯著(表2),在7 個參試品種(含對照種華航31)中產量排名第一(圖5)。雙黃占參加不同年度多點多次區(qū)域試驗,均比對照種增產極顯著,平均產量在試驗組中均排名第一。雙黃占株型理想,穗粒結構合理,豐產性好,穩(wěn)產性高,適應性廣。
圖3 雙黃占在2019 年晚造廣東省中熟組區(qū)域試驗中與其他參試品種的產量比較(試驗類型:初試)Fig.3 Comparison of yield among Shuanghuangzhan and other tested varieties in the regional test of medium maturity group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late season of 2019(test type:initial test)
圖4 雙黃占在2020 年晚造廣東省中熟組區(qū)域試驗中與其他參試品種的產量比較(試驗類型:復試)Fig.4 Comparison of yield among Shuanghuangzhan and other tested varieties in the regional test of medium maturity group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late season of 2020(test type:second test)
圖5 雙黃占在2020 年晚造廣東省中熟組生產試驗中與其他參試品種的產量比較(試驗類型:生產試驗)Fig.5 Comparison of yield among Shuanghuangzhan and other tested varieties in the production test of medium maturity group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late season of 2020(test type:production test)
表2 雙黃占在不同年度和不同類別試驗中與對照的產量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yield between Shuanghuangzhan and the controls in different year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tests
雙黃占參加2018 年晚造廣東水稻研究所品比試驗,米質理化指標(表3)為:整精米率72.3%,透明度1.0 級,堿消值7.0 級,直鏈淀粉含量17.3%,膠稠度73 mm,堊白度3.0%。對照部標《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 NY/T593-2013》,雙黃占的整精米率、透明度、堿消值、直鏈淀粉含量和膠稠度5 項指標達部標一級,堊白度1 項達部標二級。雙黃占參加2019、2020 年晚造廣東省中熟組區(qū)試,米質理化指標(表3)為:整精米率55.6%~61.6%,堊白度0.1%~0.4%,透明度 1.0級,堿消值7.0 級,膠稠度70.0~72.0 mm,直鏈淀粉含量16.0%~17.5%,長寬比3.0~3.1。結果表明雙黃占稻米基本無堊白,透明度高,稻米外觀品質好,米質鑒定為部標優(yōu)質1 級。米飯軟熟,飯味濃,品嘗口感好。雙黃占稻米外觀品質和米飯食味品質均表現優(yōu)異。
表3 雙黃占稻米品質指標Table 3 Rice quality indexes of Shuanghuangzhan
雙黃占參加2018 年晚造水稻所品比試驗,稻瘟病葉瘟病級1 級,穗瘟發(fā)病率82%,穗瘟發(fā)病率病級9 級,穗瘟損失率11.5%,穗瘟損失率病級3 級,抗病綜合指數4.0,鑒定為中抗稻瘟病。參加2019、2020 年晚造廣東省區(qū)試,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4.4%~87.9%,病圃鑒定葉瘟1.0~1.5 級、穗瘟2.5~2.6 級(單點最高7 級),省區(qū)試抗性評價為抗稻瘟病。省區(qū)試耐寒性評價為中強。
雙黃占參加2018 年水稻所品比試驗,主要農藝性狀指標(表4)為:全生育期109 d,比對照種華航31 早熟1 d,每667 m2有效穗數15.9萬條,株高97.7 cm,穗長22.2 cm,平均每穗總粒數143.7 粒,結實率94.4%,千粒質量25.9 g。參加廣東省2019、2020 兩年晚造常規(guī)水稻中熟組區(qū)試,主要農藝性狀平均指標:株高102.4 cm,每667 m2有效穗18.4 萬條,穗長22.1 cm,每穗總粒數151 粒,結實率82.1%,千粒質量24.3 g。2019 年初試和2020 年復試單年度的農藝性狀指標見表4。兩年省區(qū)試試驗結果表明雙黃占表現前期長勢旺盛,葉色濃綠,葉姿微彎,后期劍葉中直,莖態(tài)中集,株高適中,分蘗力較強,有效穗數較多,穗型較長,結實率高,抗倒性強,轉色順,熟色好,綜合表現株型理想,穗粒結構合理。
表4 雙黃占主要農藝性狀Table 4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Shuanghuangzhan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常規(guī)稻育種一般采用系譜法選育,即自雜交種第一次分離世代(單交F2、復交F1)開始選單株,分別種植成株行,即系統(tǒng),以后各世代均在優(yōu)良系統(tǒng)中進行單株選擇,直至選出性狀優(yōu)良一致的系統(tǒng)升級進行產量試驗。系譜法從F2起進行嚴格選擇,在選擇多基因控制性狀時,入選株系少,導致中選率低,大量優(yōu)良株系被淘汰,入選株系多,大量株系進行田間稻瘟病抗性和稻米品質篩選時,工作量巨大,占地多,人力成本高,往往受人力,土地條件的限制。雙黃占選育過程中創(chuàng)新性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方法和近紅外光譜法,成功解決了入選株系多、田間工作量大的問題,將大量的入選單株在實驗室進行稻瘟病抗性和中低直鏈淀粉含量鑒定,先在實驗室淘汰不抗稻瘟病和高直鏈淀粉含量單株,從而大大提高了優(yōu)良單株的選擇效率同時減輕了田間工作量。雙黃占選育創(chuàng)新點主要有:
眾所周知稻瘟病是一種世界性真菌病害,對水稻生產危害巨大,全球每年因其而造成的水稻產量損失達11%~30%。長期生產實踐證明,選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種是目前防控稻瘟病最經濟環(huán)保有效的方法[7-8],所以稻瘟病鑒定在品種選育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tǒng)的稻瘟病鑒定方法,是將育種材料在苗期進行病菌接種和種植在容易發(fā)病的病區(qū)進行鑒定。由于苗期的葉瘟發(fā)病情況與后期穗瘟發(fā)病情況相關性不強,所以鑒定準確性不高,而種植在病區(qū)鑒定則容易出現由于氣候原因,病區(qū)整體不發(fā)病的情況或者年度之間發(fā)病輕重程度不一致,影響了稻瘟病鑒定的準確性,所以接種鑒定和病區(qū)鑒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大規(guī)模進行田間鑒定,占地多,工作量大,受人力和土地條件限制。雙黃占選育過程中除了采用傳統(tǒng)方法鑒定稻瘟病外,還采用了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法。Pi2是一個對稻瘟病菌具有廣譜、持久抗性的重要基因,特別是對華南秈稻區(qū)稻瘟病的各種優(yōu)勢生理小種都具有很好的抗性,因此,它在稻瘟病抗性育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9-10]。雙黃占選育過程中利用本課題組所開發(fā)的基因特異性KASP 標記進行稻瘟病輔助選擇,通過KASP 標記可在苗期檢測育種材料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2的等位基因型,準確區(qū)分Pi2基因的抗性等位基因型、感病等位基因型和雜合基因型,并且基因型與抗病表型具有高度關聯(lián),鑒定效果非常好[9],同時通過實驗室標記篩選后,去病區(qū)的材料數量大大減少,降低了田間工作量。KASP 標記在F2分離群體和高代群體的應用結果表明,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法增加對稻瘟病抗性的選擇壓,大大提高了對稻瘟病材料的選擇效率和準確性。所以通過稻瘟病鑒定方法創(chuàng)新培育出的雙黃占稻瘟病抗性強。
隨著經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稻米食味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要求育種家們要不斷提高食味品質育種目標,培育食味品質優(yōu)良的水稻品種。所以在水稻食味育種過程中食味品質鑒定就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tǒng)食味鑒定方法主要采用感官評價法和理化指標評價法。感官評價法是指評價員通過眼觀、鼻聞、口嘗等方法對米飯的色澤、氣味、滋味、米飯粘性及軟硬適口程度進行綜合品嘗評價的過程[11]。理化指標評價法是指是通過測定稻米中對食味有顯著影響的理化指標如直鏈淀粉、蛋白質含量、膠稠度等簡接預測稻米的食味品質[12]。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感官評價法受環(huán)境、個人喜好心理影響大,重復性較差,鑒定不夠準確。而理化指標法檢測指標多,操作復雜,時間金錢成本高,不能大規(guī)模應用在育種材料鑒定上。而在雙黃占選育過程中創(chuàng)新性的采用了近紅外光譜法篩選中低直鏈淀粉材料,近紅外光譜分析法是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在樣品化學值與近紅外光譜數據之間建立關聯(lián)模型(或稱校正模型),具有高效、無損、成本低等特點[13-14],利用近紅外光譜法在低世代無損狀態(tài)下通過測量稻谷直鏈淀粉含量,淘汰了直鏈淀粉含量高,口感硬、食味差的材料,精減了需要再進一步進行食味鑒定的材料數量,大大降低了后面通過全收小區(qū)稻谷、曬干碾米、然后蒸煮米飯再品嘗鑒定食味的整個過程的工作量。同時在雙黃占選育過程中創(chuàng)新性的采用日本佐竹公司生產的米飯食味計來鑒定稻米食味品質。米飯食味計也是利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在精確品嘗值與近紅外光譜數據之間建立關聯(lián)模型,具有高效、重復性好、成本低等優(yōu)點[15]。雙黃占選育過程中除了采用傳統(tǒng)品嘗方法外還創(chuàng)新性利用近紅外光譜法和米飯食味計鑒定食味品質,加強食味選擇壓和提高了食味鑒定的準確性。通過食味品質鑒定方法創(chuàng)新選育出雙黃占米質達部標一級。
理想株型是指通過改變株高、葉型、葉量、分蘗數量、穗的大小等方式來改良水稻的空間構型,使其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光能和空間,促進結實轉化,從而增加經濟系數[16-17]。在傳統(tǒng)的后代選育中,如果父母本都是純系,單交F1代一般不作株型選擇,只淘汰不良組合。但在雙黃占選育實踐過程中我們在F1代除了進行雜交組合選擇外,在選中的雜交組合中也進行單株選擇,原因是單交的父母本雖然表型穩(wěn)定但也不是絕對純系,還是存在等位基因之間的差別,所以F1代中表現優(yōu)良的單株可能是環(huán)境因素影響,但也有一定概率是遺傳因素影響,所以在保證F2代種子量充足的情下,在F1代就進行優(yōu)良單株選擇以便增加在后續(xù)選擇中選出優(yōu)良株系的概率。本團隊通過應用核心種質將水稻育種學和水稻資源學有機結合,構建了優(yōu)質稻株型和品質理想模型,在該模型指導下進行田間選擇,F2代采用寬窄行(16.67 cm×33.3 cm)種植,使得父母本基因隨機重組后變異最大的一代有充分的生長空間,讓每一單株的遺傳潛力都能充分表現,加強選擇可靠性。依據理想株型模型,晚造F2代選擇千粒質量較大、穗數較多,莖稈較矮,后3 片功能葉較長較窄的株(品)系,這樣的系統(tǒng)選擇有利于在高產的基礎上,同時獲得優(yōu)良的食味品質和廣泛適應性[18]。在F3代以后材料采用窄行(16.67 cm×16.67 cm)密植,重點進行葉型,葉角和葉量的選擇,在全生育期對株型變化進行詳細觀察登記,對前期株型較散,早生快發(fā),而后期株型變緊湊的材料進行重點關注和選擇,這有利選擇株型緊湊直立、莖稈矮壯,抗倒性好的理想株型,原因是水稻生育前期株型散生,早生快發(fā),對光能和空間的利用率高,成熟期株型緊湊通風透氣能有效抗倒伏和相對抗病蟲害,前期分散后期緊湊的動態(tài)株型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產量。在本團隊理想株型模式指導下選育的雙黃占表現為:(1)根系發(fā)達,根部生長旺盛;(2)分蘗能力強,無效分蘗少;(3)莖稈粗壯且韌性強,株高適中,100~105 cm,抗倒性好;(4)株型緊湊,茶杯腳型,劍葉中直;(5)葉片顏色較淺,肉質厚,光合利用率高,后期青枝臘稈熟色好;(6)穗大,穗粒數多,結率高。雙黃占的株葉形態(tài)很好地詮釋了本團隊創(chuàng)建的理想株型模式。
過去為解決溫飽問題,水稻育種主要以高產為主要目標,對特優(yōu)質稻米品種的選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了生產上特優(yōu)質水稻品種所占比重低。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稻米食味品質和營養(yǎng)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2020 年農業(yè)農村部連續(xù)舉辦了3屆全國優(yōu)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會,標志著我國水稻產業(yè)格局將迎來深刻變化,水稻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全面向好吃味香的優(yōu)質稻轉變。近年來廣東省也高度重視優(yōu)質絲苗米的發(fā)展,并成立“廣東絲苗米產業(yè)聯(lián)盟”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優(yōu)質稻全產業(yè)鏈發(fā)展,積極打造廣東絲苗米公共品牌,提升廣東絲苗米在國內外影響力和竟爭力。但是特優(yōu)質稻米產量較低,抗病性,抗逆性差,廣東省2019、2020 年香稻組區(qū)試組香稻品種平均每667m2產量約為395 kg,70%的香稻品種不抗稻瘟病。在水稻育種和生產實踐中高產與特優(yōu)質,特優(yōu)質與抗逆性之間矛盾突出。稻米食味品質和產量均是多基因控制的復雜農藝性狀,難以協(xié)調統(tǒng)一,從分子機理或者基因調控網絡上來闡明產量與食味品質和食味品質與環(huán)境間的關系也是困難重重,所以培育高產、抗逆、特優(yōu)質的水稻新品種成為世界性難題[19]。因此,如何打破高產與特優(yōu)質、特優(yōu)質與抗逆性的矛盾,將這三者平衡、協(xié)調統(tǒng)一起來,將是水稻遺傳改良工作的重中之重。
雙黃占綜合性狀優(yōu)良,但水稻育種目標中的高產、優(yōu)質、抗逆是永恒的主題。我們認為雙黃占高產穩(wěn)產米質達部標一級,但米質仍有改良空間,可在雙黃占高產的基礎上聚合香味基因、長?;蛱嵘p黃占的外觀品質和食味品質??梢詮囊韵聨追矫嬷郑海?)收集國內外特優(yōu)質水稻種質材料,對稻米品質特征進行鑒定評價,篩選株型理想品質優(yōu)異種質作為特優(yōu)質育種材料;(2)在特優(yōu)質種質材料中鑒定品質性狀基因,開發(fā)相關分子標記,聚合優(yōu)異品質基因(香味基因,長粒型基因、中等直鏈淀粉含量基因,低蛋白質含量基因等),創(chuàng)制特優(yōu)質水稻育種材料;(3)深入開展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研究,利用水稻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等方法對食味品質性狀、產量性狀和抗逆性狀進行分析,闡明基因型和表型性狀之間的關系,深入挖掘優(yōu)異食味品質性狀基因的優(yōu)勢等位位點和抗逆基因資源,構建水稻育種核心資源數據庫,為發(fā)展高產、特優(yōu)質、多抗的綠色高效水稻新品種奠定基礎;(4)在育種目標上堅持高產、優(yōu)質并重,強化特優(yōu)質育種,在雙黃占高產的基礎上,通過雜交導入香味基因,長?;颍允澄镀焚|和外觀品質為重點,利用分子標記鑒定香味基因和抗病基因,米飯食味計篩選優(yōu)異食味品質,加大食味品質和外觀品質選擇壓,同時兼顧抗蟲抗病性,選育高產、綠色、特優(yōu)質的高檔高效優(yōu)質稻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