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彩霞,胡運寶,王旭穎·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牛玉溫,王志軍·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鑄鍛件分公司
40CrNi2Mo是一種Cr-Ni-Mo系合金鋼,它不僅具有較高的強度,同時還有優(yōu)異的塑性及韌性,在重要的機械零部件上有較多的應用?,F(xiàn)有文獻對取樣位置為距熱處理表面大于50mm的研究參考數(shù)據(jù)不多。本文以40CrNi2Mo試驗件為研究對象,通過設計特定鍛造、熱處理工藝,對40CrNi2Mo試驗件進行了鍛造及熱處理,在對其UT檢測的同時,對其幾何心部進行了性能檢測,對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此類合金鋼的產(chǎn)品設計及使用提供一定的試驗數(shù)據(jù)和參考。
用鋼錠鍛制粗車后尺寸為φ720mm×1000mm的試驗件,以滿足鍛件幾何中心距所有熱處理表面大于300mm的要求。其中試驗件調(diào)質(zhì)后粗加工及取樣圖如圖1所示。
圖1 試驗件調(diào)質(zhì)后粗加工及取樣圖
試驗件制造生產(chǎn)工藝路線:鋼錠冶煉→鍛造→鍛后熱處理→粗加工→UT探傷及尺寸檢驗→性能熱處理→車探傷面→UT檢測→取樣→性能檢測。性能檢測先測端部(L1S,L1C,R1)性能,再測心部R2區(qū)性能。材料成分按表1要求控制。
表1 40CrNi2Mo試驗件化學成分控制 (Wt.%)
本試驗件在鋼錠冒口端下料,鍛造成形為圖2所示的試驗件毛坯。試驗件鍛件重3678kg,鍛造溫度范圍在850~1200℃之間。同時,要保證底部冒口有足夠的切除量。鍛造過程采用一鐓一拔成形,鍛造比不小于3(實際值為4.1),鋼錠利用率為73%左右。
圖2 鍛件示意圖
由于鍛件截面大,材料本身又含有較多的Cr、Ni等裂紋傾向性較大的合金元素,試驗件做了鍛后處理以改善顯微組織,促進鍛件組織均勻化。
40CrNi2Mo為合金鋼,為獲得較高強度的同時具有一定的塑性、韌性,采用以油為淬火介質(zhì)的調(diào)質(zhì)熱處理工藝。依據(jù)材料規(guī)范及以往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制訂了圖3所示的熱處理工藝曲線。為了使試驗件的調(diào)質(zhì)硬度均勻,調(diào)質(zhì)前對工件按圖1所示尺寸單邊留4mm進行粗車。目視檢測后進行超聲波檢測,確認試驗件滿足外表面無裂紋、折疊和孔洞等缺陷,內(nèi)部無密集缺陷的要求后再入爐加熱,進行調(diào)質(zhì)處理。
圖3 試驗件性能熱處理工藝曲線
淬火前需開啟油槽攪拌裝置,使其充分循環(huán),將淬火介質(zhì)(油)溫度控制在45~80℃范圍內(nèi)。鍛件出爐后需要迅速操作,保證試驗件及時浸入淬火,以避免冷速過慢產(chǎn)生太多的珠光體組織。由于鍛件截面較大,鍛件淬火后組織應力較大,淬火后需及時回火,以降低或消除淬火引起的應力。
試驗結果及分析
調(diào)質(zhì)后性能取樣前對試驗件進行超聲波檢測。檢測時以徑向掃查為主,結合軸向掃查輔助進行。鍛件的表面粗糙度必須優(yōu)于Ra6.3μm,且不含剝落、油漆和污垢或任何其他可能UT檢測的異物。必須選擇合適并校準合格的超聲波儀器,以準確檢測大于或等于當量直徑φ1.6mm的缺陷,參考φ1.6mm平底孔FBH。在鍛件的所有表面(100%體積)上完成超聲波檢查。為了確保完全覆蓋,每個掃查通道之間應至少有15%的重疊。掃描速度不得超過每秒150mm。超探結果顯示試驗件不存在當量直徑大于φ1.6mm的任何缺陷。
鋼錠熔煉分析結果見表2,成品分析數(shù)據(jù)見表3。由表2可知,熔煉分析結果P、S含量分別為0.01%、0.001%。結合表1可知有害元素P、S含量遠遠低于表1要求,其他化學成分也均符合表1要求。表3成品分析結果顯示,鍛件中心橫截面各處成分偏析不嚴重。
表2 40CrNi2Mo試驗件熔煉分析(Wt.%)
性能熱處理完成后,對試驗件按照圖1所示各位置取樣并進行性能檢測,性能、硬度及晶粒度檢測結果見表4。
圖1結合表4數(shù)據(jù)顯示,鍛件熱處理后,鍛件各處的Rm、Rp0.2、A、Z各項性能指標均勻,各位置晶粒度也非常均勻,均達到6.5~7.0級。試驗件心部各性能指標不隨著距表面距離的增大而產(chǎn)生明顯變化,均勻性良好。
結合圖1及表4可知,試驗件端部軸頭縱向L1S、L1C及徑向R1各處力學性能均勻,具有較高的強度并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韌性。在距端面距離相同的情況下,端部區(qū)徑向R1各項性能指標略優(yōu)于軸向L1S處。
試驗件中心表層徑向R2S及幾何心部徑向R2C的強度、塑性、韌性指標差異不大。本區(qū)與端部試驗結果不同的是:與R2S相比,R2C位置強度略升高,塑性、韌性均略降低,本試驗件采用的材料位于鋼錠冒口端,這一點可能是由C及Cr、Ni、Mo等合金元素的偏析引起的。表3成品分析結果與這一推斷相一致。
表3 40CrNi2Mo試驗件成品分析(Wt.%)
結合表4金相分析結果可知,上述各點晶粒度為6.5~7.0級,鍛件在淬火后得到了細小均勻的晶粒,說明熱處理工藝參數(shù)較為合理。由于晶粒細小,一定體積內(nèi)晶界較多,阻礙位錯運動的阻力增大,導致屈服強度上升,起到了晶界強化的作用。其次,界面阻礙了微裂紋的運動,微裂紋擴展速度受到制約。同時,晶界面積增加,晶界上偏析產(chǎn)生的夾雜物相對減少,晶界結合力提高,塑性增加。晶粒越細,單位體積內(nèi)晶界越多,參與變形的晶粒數(shù)目越多,變形也越均勻,使之在斷裂前發(fā)生較大的塑性變形。強度和塑性同時增加,金屬在斷裂前消耗的能量也較大,因而其韌性也提高了。韌性反映了強度和塑性的綜合指標。
表4 試驗件本體各部位力學性能及晶粒度結果
在距外圓距離相同時,徑向R1位置與R2S各項性能指標,數(shù)據(jù)顯示,兩個位置性能差別不大,但R1位置強度、塑性和韌性均略高于R2S位置。說明淬火時,隨著距端面距離的增大,冷卻能力變差。
表4數(shù)據(jù)顯示:通過成分控制及鍛造熱處理工藝設計后,試驗件性能均勻并具有均勻細小的晶粒,幾何中心區(qū)域R2C性能優(yōu)異。各位置數(shù)據(jù)對比發(fā)現(xiàn),端部與中心區(qū)的力學性能數(shù)值差異非常小,且試驗件心部R2C位置強度高,并具一定的塑性和韌性,綜合力學性能良好,說明鍛造、熱處理效果良好。
R2C位置100倍及500倍微觀組織金相照片分別如圖4、圖5所示。分析顯示,最終熱處理后R2C位置處組織為回火索氏體+貝氏體+少量鐵素體,其中細小均勻的貝氏體組織占比約60%,可見大型鍛件淬火冷卻時,內(nèi)部蓄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鍛件心部的冷卻能力。但成分決定組織,組織決定性能,雖然存在比例相當高的貝氏體相,但由于成分偏析不大,微觀組織細小,晶粒細于6.5級,貝氏體組織對試驗件心部力學性能的削弱并不明顯。
圖4 R2C顯微組織照片(100×)
圖5 R2C顯微組織照片(500×)
本文采用試驗的方法,探索一種可行性工藝方案,使外形尺寸為φ720mm×1000mm的40CrNi2Mo鋼試驗件通過特定的鍛造、熱處理工藝后,結果表明:試驗件UT無損檢測沒有超過φ1.6mm任何缺陷,驗證了冶煉及鍛造工藝的可行性。試驗件幾何心部的檢測徑向屈服強度Rp0.2達到873MPa,并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韌性,為今后40CrNi2Mo材料產(chǎn)品設計及使用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