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萍
(內江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四川 內江 641100)
“鹽工號子”最早在我國川南地區(qū)被日常鹽工勞務者創(chuàng)造并流傳,流傳方式主要為口口相傳,正是由于日復一日的傳唱,故而此種音樂藝術表現(xiàn)形式已經深入勞動人民的潛意識之中,逐漸成為當?shù)匾环N獨具特色的藝術精神。除此之外,“鹽工號子”是當?shù)貏趧尤嗣裨谌粘展顟B(tài)下的情感表達,能夠連接彼此,使勞動人民精神感觸達到共鳴狀態(tài),有利于群體團結友好,能夠積極有效地提升人民工作效率。由于“鹽工號子”產生于勞動群體之中,故而一方面“鹽工號子”具有較高的實效性,不僅具有外部藝術審美價值,并且是勞動人民辛苦勞動過程中的精神慰藉,能夠提升民眾勞動過程中的幸福感和積極性。
追根溯源“鹽工號子”的由來,必須先了解號子是如何產生的。
號子是人民群眾在體力勞動過程中,需要協(xié)同完成某項工作時,團體為統(tǒng)一發(fā)力步調、提升工作效率、減輕疲勞等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民歌。其演唱方式主要由一人領唱,團體一起附和的方式,一方面可鼓舞勞動群眾士氣,消除群體負面消極情緒;另一方面能夠為群眾帶來精神慰藉,減輕精神疲勞。號子的藝術體裁主要以勁鼓類音樂為主,其內部旋律并不復雜,正因旋律較為簡單,故而在流傳過程中阻力更小,傳播效率更高,與當時外部音樂器材并不豐富的大背景相匹配。而號子在傳唱過程中,具有豪邁、灑脫、勇敢、不羈以及熱情的藝術特色。傳唱時由務工領導者領唱,群眾附和,以此使團體之間相互響應,使勞動群體達到同頻發(fā)力、高效工作的目的。而我國民族眾多,一方面體現(xiàn)了我國極強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我國悠久的歷史淵源也造就了形色各異的勞動號子風格,而“鹽工號子”即是其中一種。
早年間川南地區(qū)的勞工人民以鹽工業(yè)從事者居多,由于日常勞動時間長,工作量大,群眾每天身體勞累程度極大,這對勞動人民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長期重壓下,部分群體產生了懈怠、甚至罷工的情況,致使消極情緒迅速在群體中蔓延,這極大地影響了群眾勞動積極性,對勞動群眾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極其不利。故而勞動人民為抵觸此類情緒蔓延,讓勞動人民重新獲得奔放、熱情、勇敢的性格,逐漸開始創(chuàng)造出一些易于傳唱類的口號,以供群眾朗誦傳唱,久而久之,此種方式隨著傳唱人數(shù)的增加,在傳唱過程中被不斷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具獨特色彩的“鹽工號子”。
眾所周知,鹽工業(yè)對于團體協(xié)作能力要求高,勞工過程中,團體能否共同協(xié)作,力量能否統(tǒng)一顯得尤為重要。而“鹽工號子”則能使個體在團體中準確找到自身位置,使得每個勞動個體的發(fā)力節(jié)奏能夠保持高度統(tǒng)一,以此順利完成相關勞動任務。除此之外,勞動節(jié)奏的統(tǒng)一能夠有效幫助勞動個體抵御外在風險,對團體生命安全保障有利,從而能夠消除勞動個體的安全隱患負擔,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鹽工號子”的靈活使用,能夠極大程度減緩務工群眾的身體疲憊感,并且有效幫助務工群眾減緩單一重復類工作的枯燥感、厭煩感,改善群眾心理壓力,激發(fā)其內在潛力。除此之外,“鹽工號子”的傳唱能夠改善群眾思維,讓務工人員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尋找工作中的樂趣,提升其工作積極性。并且“鹽工號子”的傳唱從客觀角度而言,是一種對務工群體的“自我人文關懷”,對于務工人員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具有長遠意義。
上文有所提及,“鹽工號子”的形成是務工人群勞動過程中為提升效率、降低精神疲勞的“生產工具”,故而其最主要便是具有“實用價值”。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人民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對“鹽工號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勞工群眾不再僅局限于口號的流傳,對于“鹽工號子”內在形態(tài)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更為重視,因此“鹽工號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體裁、形式以及傳唱方式都具有獨特風格,以下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藝術價值審美分析,以供參考。
由于早年間我國社會階級依然具有較為明顯的等級劃分,故而號子也具有較為明顯的階級性質,其中風格也形態(tài)各異。對于“鹽工號子”的藝術風格而言,其中包括鮮明的地域風格和時代風格。
1.地域風格
“鹽工號子”的地域風格最為明顯的差異便體現(xiàn)在語言的差異化,故而地域的不同,導致“鹽工號子”具有獨特的地域色彩。例如南方演繹出的“鹽工號子”便具有南方民眾溫順、淡雅的獨特地方色彩。而不同地域的方言在演唱過程中,對于整體“鹽工號子”的旋律表達皆存在明顯差異,例如四川方言本身便具有優(yōu)美的“歌唱”特點,再經過與“鹽工號子”音調結合,使其在演唱過程中更為飽滿,聽感更為親切,有利于“鹽工號子”的傳播與推廣。
2.時代風格
“鹽工號子”的時代風格,一方面體現(xiàn)在其音樂表現(xiàn)形式隨著時間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群眾對于“鹽工號子”的創(chuàng)新與改變,能夠反映出當代社會經濟,讓當下群眾能夠切身體會那一時代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變化。另一方面,“鹽工號子”的時代風格能夠準確地反映出那一時代鹽工勞動群體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民眾在困苦生活環(huán)境下,體現(xiàn)出的樂觀、積極且對生活充滿期望的生活態(tài)度。除次之外,“鹽工號子”的時代風格能夠讓人民與其產生共鳴,對其理解和接受,能夠激發(fā)群眾內在潛能,鼓勵人民在艱難困苦時刻依然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對社會發(fā)展以及提升民眾幸福感具有長遠意義。
由于地域及務工形式的不同,“鹽工號子”種類繁多。包括鹽場采石務工群體中流傳的“石工號子”、打井務工群體中流傳的“打井號子”等。而跟隨務工種類以及地域的不同,在井鹽外輸?shù)倪^程中,還有相應的“鹽船號子”和“板車號子”等。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時至今日,我國的音樂藝術形式較為多元,民眾對于“鹽工號子”的了解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認,此類藝術形式的傳承對我國音樂發(fā)展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傳統(tǒng)文化領域中占據著獨特的藝術地位。并且據調查,其一,“鹽工號子”的節(jié)拍有1/4、2/4拍律動周期,此種律動周期短、結構簡潔單一是“鹽工號子”極具特色的結構之一,此類型節(jié)拍的“鹽工號子”主要運用于勞動周期長且務工壓力大的生產狀態(tài)下。其二,“鹽工號子”的節(jié)拍還具有3/4、4/4 拍律動周期,此類律動周期相較而言更為復雜,而此種節(jié)拍的“鹽工號子”主要運用于舒緩勞動群眾心理壓力,適用于勞動周期短、務工壓力較小的生產狀態(tài)下。
“鹽工號子”的演唱風格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實際勞動”過程中的藝術演唱;另一種則是“藝術實踐”過程中的藝術演唱。“實際勞動”演唱形式能夠展現(xiàn)其“現(xiàn)實美”;而“藝術實踐”演唱形式能夠展現(xiàn)其“藝術美”。
1.“實際勞動”演唱形式
上文有所提及,“鹽工號子”是“鹽工音樂”的統(tǒng)稱,其內部根據從業(yè)方式的不同又可將其細分,而不同工種的勞動群眾在演唱“鹽工號子”時,其演唱方式也不盡相同,勞動群眾會根據形式各異的場景,從而做出不同形式、不同種類的演唱風格改變。例如有一人獨唱、二人對唱、多人齊唱以及一領眾和等演唱方式,以此適應不同場景,對勞工群眾改善精神疲憊具有積極作用,達到提升群眾生產效率的目的。
2.藝術實踐演唱形式
“鹽工號子”的“藝術實踐”演唱形式相較于“實際勞動”演唱形式而言,雖不具備實際現(xiàn)實工作之美,但其表達方式比后者具有更加強烈的集中性、理想性、典型性,故而其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民間具有較高的普遍性。并且“藝術實踐”類表現(xiàn)形式讓“鹽工號子”具有更強大的藝術美感,能夠為勞動群眾在工作之余提供更高的精神慰藉,并且具有娛樂色彩,能夠舒緩勞動群眾身心,放下當日勞動疲憊枷鎖,感受生活之美好,對提升勞動群眾的內在幸福感具有極大幫助。
綜上所述,“鹽工號子”作為川南地區(qū)獨有的民歌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其對于務工群體的作用重大而深遠,是鹽工業(yè)從事者獨有的藝術文化遺產,對于我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與價值。本文就“鹽工號子”的由來、對于務工群體的價值和意義以及“鹽工號子”的藝術風格作出了綜合分析和闡述,明晰了“鹽工號子”作為勞動號子的一種,對于鹽工業(yè)務工者的心理健康改善以及精神疲勞舒緩的顯著作用,是務工人員在極大身體壓力和困苦環(huán)境下,積極、樂觀、勇敢的表現(xiàn),故而此類音樂藝術值得人民群眾傳承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