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晨
(漢江師范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林沖夜奔》是由我國著名揚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項祖華先生于1984 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大型揚琴獨奏曲。該作品取材于我國古代名著《水滸傳》中林沖風雪夜奔上梁山的故事,以《新水令》《雁兒落》等昆曲曲牌的音樂元素為基調,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民族器樂多段體結構和西方古典作曲手法,同時還突破性地使用了大量的傳統(tǒng)民族打擊樂作為伴奏,增強了音樂氛圍的渲染和情感的表達,鮮明地刻畫出了英雄林沖含冤落難、悲憤苦悶的人物形象?!读譀_夜奔》這首作品由項祖華先生的學生,現(xiàn)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李玲玲女士進行了首演,并在1989 年獲得文化部文藝作品大獎。作品一經(jīng)面世便受到一致好評,不僅被業(yè)內的專家學者廣泛研究和探討,還常常在各大重要比賽中被選為規(guī)定曲目,是一首經(jīng)久不衰的大型揚琴獨奏曲。
筆者有幸參加了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的“中國民族打擊樂青年教師人才培養(yǎng)”項目。項目邀請了多位業(yè)內知名專家教授,從演奏、作曲、音樂理論、指揮等不同方面對打擊樂這門學科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講解。筆者在此次培訓學習中深受啟發(fā),受益良多,在此以經(jīng)典揚琴獨奏曲《林沖夜奔》為例,結合自身所學,淺談打擊樂在這首作品中的運用和作用。
《林沖夜奔》這首作品是以《水滸傳》中故事情節(jié)為背景的敘事性音樂,主要講述了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因得罪權貴而遭到陷害,被幾次三番設計差點被謀害致死,最后報仇雪恨,于風雪中夜上梁山的故事。作曲家吸收了昆曲和京劇的戲曲元素,采用了帶標題的中國民族器樂多段體,按照“起、承、轉、合”的結構進行創(chuàng)作,將此曲共分為“引子-憤慨-夜奔-風雪-上山”這幾個部分。
俗話說“一臺鑼鼓半臺戲”,由此可以看出打擊樂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里不可或缺的地位。作曲家項祖華老師在為《林沖夜奔》這首曲目編配打擊樂聲部的過程中,并沒有生搬硬套戲曲打擊樂的板式,而是根據(jù)音樂形象的需要,結合戲曲鑼鼓的特點加以襯托,突出了音樂的戲劇性,豐富了聽眾的想象力。
筆者就《林沖夜奔》的創(chuàng)作過程對中國音樂學院打擊樂教授王以東老師進行了采訪,他對項祖華老師創(chuàng)作《林沖夜奔》打擊樂聲部的過程進行了回憶。在創(chuàng)作這首作品時項老師希望為作品添加戲曲風格的元素,提出以傳統(tǒng)民族打擊樂作為伴奏樂器,經(jīng)過不斷地嘗試,并綜合考慮了音響效果、演奏形式以及樂器攜帶等各方面因素后,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的版本。
【引子】段中作曲家為突顯人物形象的厚重感,使用了雙音琴竹和創(chuàng)新技法雙手敲擊四部和聲,為這首作品添加了新意。強而有力的齊竹和大鼓相呼應,通過強烈的力度變化和節(jié)奏變化表達了人物的內在情緒,展現(xiàn)出英雄人物林沖落難的形象。隨著情緒的變化和音樂的需要,旋律音不斷增多,給聽眾們賦予了更多想象的空間。同時還加以吊鈸和大鑼進行裝飾,在音色上做出了對比,使音樂更加戲劇化。
【上山】段中同樣使用了雙音琴竹來演奏八度齊竹和輪音的演奏技法,音樂形象鮮明而富有感染力。其音樂同時配合各種戲曲打擊樂伴奏如大鼓、小鑼等所營造的氛圍,使音樂展現(xiàn)出了一種云開霧散、豁然開朗的意境,不僅將作品的情緒推向了高潮,還成功塑造出林沖奔上梁山的英雄形象。
情感是人們對于外在事物的一種特殊反饋形式,是對某種精神體驗或自身發(fā)泄需要的一種動態(tài)反應。情感的表達方式從古至今種類繁多,有詩詞、美術、音樂、舞蹈等。其中音樂雖不像詩詞可以用文字和語言直觀地表達心中情感,也不像舞蹈可以用動作和場景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但它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精神產(chǎn)物,其無形性、不明確性、時間性等特質與同樣無形無質的情感最為相似,這使得音樂在傳達內心情感的過程中,可以給予聽眾更多的理解與想象,也更容易使聽眾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
與其它樂器不同,打擊樂因其音量宏大、音色特殊以及沒有固定音階等特性,更容易通過節(jié)奏的強弱變換和輕重緩急表達出諸如憂傷、悲痛、歡快、熱烈等多種多樣的情緒情感,在表現(xiàn)上給人以形式的美感和豐富的聯(lián)想,在情感的抒發(fā)上給人以明確的指向。
【憤慨】主題音樂中作曲家想表達的是憤慨的情緒。這段音樂汲取了昆曲中《新水令》中的音樂素材,筆者為能夠更深地理解這段音樂所表達的情緒,不僅觀看了侯少奎版昆曲《夜奔》,還查閱了最早的李開先改編的劇本,如劇本中所寫的“故國徒勞夢,思歸未得歸;此身無所托,空有淚沾衣”,道出了林沖蒙受不白之冤、屢遭陷害的血淚歷史,不僅抒發(fā)了其渴望精忠報國卻無奈被逼上梁山的悲憤之情,還刻畫出了其思念家鄉(xiāng)親人,卻不得回歸故里的矛盾心理。這一樂段里項祖華老師運用了揚琴單聲部輪音、雙音輪音、反竹輪音等演奏技法,模仿昆曲唱腔的形式將人物悲哀、無奈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出來,讓聽眾仿佛看到林沖在山神廟中來來回回踱步,感嘆前途渺茫,思考未來人生的場景。在主題段落中巧妙地運用了大小木魚和碰鈴兩件小打加以點綴,恰到好處地為這段內心獨白增添了色彩。
在【上山】樂段,由輝煌而有氣勢的旋律轉為急切富有張力的音樂,并大量使用戲曲鑼鼓經(jīng),如急急風等。其意在表達林沖按耐已久的悲痛與掙扎的內心情感在看到希望與曙光時,在急切奔向梁山之后使得內心壓抑已久的情緒獲得釋放。筆者認為打擊樂器編配為此段情緒抹上了重重一筆,打擊樂伴奏與揚琴演奏者在此處通過默契的配合,將揚琴音域的寬廣豪邁和鑼鼓伴奏的磅礴氣勢進行結合,讓高漲而有力的音樂情緒得到充分表達,將音樂的氛圍和色彩從多層次進行展開并推向高潮,為這華麗的音樂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打擊樂在音樂伴奏中不僅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表達內心情感,還對于營造音樂氣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點在戲曲作品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比如當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人物登場亮相時會首先使用打擊樂來營造強烈的氣氛使表演者和觀眾迅速進入特定的情境,或是為了表現(xiàn)升堂、行刑、戰(zhàn)場、風雨、雷電等特定地點或天氣時也往往由打擊樂來進行渲染。好的打擊樂可以成就一臺戲,不好的打擊樂也可以毀掉一部作品。項祖華老師在為作品《林沖夜奔》選用打擊樂伴奏的過程中,依據(jù)戲曲《夜奔》中的打擊樂元素,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創(chuàng)作和不斷的修改,將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成功地將林沖憤然殺敵、風雪夜奔、沖上梁山的情景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
【夜奔】從打擊樂的編配中可以將其劃分為層層遞進的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用了拍板和板鼓,通過緊湊而肯定的演奏表達林沖堅定而緊迫的內心;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又加入了鈴鼓,配合主旋律“魚咬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整個節(jié)奏環(huán)環(huán)相扣,情緒的發(fā)展由慢漸快、越來越強,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主人翁懷著興奮卻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奔赴梁山的情景;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加入了小鑼和小鈸,以四連音和揚琴特有的“襯音”技法,與打擊樂伴奏的節(jié)拍進行配合,表現(xiàn)出了戲曲中“緊打慢唱”的演出效果,生動地刻畫了林沖在無邊黑夜急切奔走的景象。從曲譜中看出旋律音從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緊張的氣氛愈演愈烈,將前路崎嶇,迎來風雪的氛圍和境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風雪】段中使用了新的素材進行鋪墊,大量使用半音階來營造風雪的氣氛。項祖華老師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并注入到作品中,在這段音樂中揚琴使用了創(chuàng)新技法“搖撥”與吊釵配合成功地模仿出風雪交加的場面,最后在大鼓的滾奏中推出旋律,描繪出風雪已至的景象。
【上山】,作曲家為渲染氣氛加入了京劇鑼鼓經(jīng)“抽頭”,以戲曲鑼鼓“急急風”作為最后的收尾,強調了戲劇效果和戲曲音樂效果,音樂輝煌而富有強烈的震撼力。
總而言之,經(jīng)典揚琴獨奏曲《林沖夜奔》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其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戲曲音樂的基礎上結合了西方的作曲思路,使用了多種創(chuàng)新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xiàn)手法。此外作曲家打破了傳統(tǒng)的民樂伴奏形式,大膽采用了大小鑼、板鼓、鈴鼓、木魚等大量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打擊樂伴奏,不僅使樂曲充滿了戲劇性元素,也通過打擊樂器獨特而不同的音響效果,豐富了樂曲氛圍的渲染以及情感和色彩的表達,增強了作品的舞臺效果和藝術表現(xiàn)力;另一方面是其歷史文化的傳承性,文學作品《水滸傳》為其提供了作為根本的故事題材,昆曲《寶劍記·夜奔》又為其改編成揚琴曲提供了再創(chuàng)作的土壤和養(yǎng)分,最后才誕生了這樣一首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學和民族音樂神韻的作品。它的成功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從來都不是完全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而應該是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與統(tǒng)一。只有扎根于傳統(tǒng)文化這個民族精神的“源頭”和“根”,作品才能擁有自己的靈魂和內涵,所謂“有源之水常新,有本之木常青”;同時音樂藝術的發(fā)展也需要創(chuàng)新,只有不斷融合新的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手法、演奏技法等,才會變得更繁榮也更有活力。隨著文明和社會的進步,觀眾的審美情趣也在不斷提高,音樂藝術也要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這需要我們一代代藝術工作者們不斷努力和探索,傳承經(jīng)典,勇于創(chuàng)新,讓我們的民族音樂藝術迎來新的燦爛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