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榮 榮
一
新新人類喜歡過節(jié),古今中外什么節(jié)都一并拿來,老節(jié)過新節(jié)也過,過得不過癮了,創(chuàng)造個節(jié)再過,只為多圖一點熱鬧開心,或者有各種送禮或收禮的理由。比如戀愛男女,西方的情人節(jié),必定要隆重地過一過,若沒有玫瑰花和紅包,含情量似乎就得仔細斟酌斟酌了。但一個情人節(jié)是不夠的,于是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也被列入中國式的情人節(jié),也得有玫瑰和紅包。還不夠怎么辦?真愛沒有止境,送禮沒有限度,于是又有了類似520我愛你等特殊日子。只是那些老節(jié),因是農(nóng)歷計算的緣故,也因沒能像那些新創(chuàng)造的節(jié)日,是因需而風行的,就需要提醒,比如立夏,比如重陽,比如端午。
每年我是到了菜場,看到有人專門擺攤賣菖蒲,才想起來,哦,端午要到了。
在所有民間節(jié)日里,端午很特殊,一整套豐富、獨特而又神秘的節(jié)日習俗,讓它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各地五花八門的過節(jié)方式,各種傳說,幾乎讓我有一個錯覺,端午就是一個巨大的籃子,只要你愿意,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面裝,怎么裝都合適。
而菖蒲,就像是這個籃子的提手。
這個比喻尤其適合南方的端午,如果你是南方人,如果你在南方過端午節(jié),若你沒在門楣上掛上一束菖蒲,你就不能說你的端午過得正經(jīng)又正宗,你也似乎有點對不起國家特定給你的那一天神圣的假日。
菖蒲就是這么神。因為菖蒲在民間一直被視作神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曰:“典術云:堯時天降精于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毕让駛冞€將菖蒲人格化了,說它“先百草于寒冬剛盡時覺醒,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還給它按了一個生日,這是所有人間的花草里獨有的殊榮。它的生日是每年的四月十四。到了那天,種植菖蒲的人就會像模像樣地給菖蒲過生日,他們會為菖蒲“修剪根葉,積海水以滋養(yǎng)之”。意思就是讓菖蒲在生日那天像人慶生一樣,理個發(fā)泡個澡,吃點好吃又有營養(yǎng)的,認為這樣,有神性的菖蒲就高興了,一高興,則“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被神一樣尊崇的菖蒲,自然對人類的生活多有關照,它青綠青綠的,怎么看怎么好看,一直是中國觀賞植物和盆景植物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好看還不夠,還有特殊的香味。好看好香還不夠,它還特別有用,比如驅蟲,作香料,比如入藥,泡酒,比如辟邪。說菖蒲辟邪,那是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反正菖蒲是千般的好。還有一個重要的好,是好養(yǎng),因為好養(yǎng)也“長壽”,作為水生植物,菖蒲只要一點水,只要水不枯,它就會一直綠給你看,數(shù)十年數(shù)十年地綠給你看。
二
因為菖蒲的樣子像劍,這個外形自然也成為它能驅邪避害的有力佐證。傳說八仙里的呂純陽,就是拿菖蒲做寶劍的。有一次他路過錢塘江,看到一只成精的瘌頭黿興風作浪危害沿海百姓,他就拿著蒲劍與它打斗了幾天幾夜,終于打敗了它,并與它約定,只要端午那天門上掛了菖蒲的人家,不許它拿潮水淹沒。隨后,呂仙人作法,將他用來做寶劍的菖蒲,撒到了沿海居民的房前,那些菖蒲在端午那天都變成了一把把閃亮的寶劍,人們覺得這些寶劍可以保護他們,就都掛在了門上,瘌頭黿乘著浪頭來了,看到所有的人家都掛著菖蒲,作為一只守約的妖精,它只好退走了。這個傳說的結尾句就是:從此,錢塘江兩岸的老百姓,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在門上掛菖蒲,海岸線也基本上一直保持到今天的位置上。
作為寧波人,我自然還想轉述一則獨屬于寧波的關于掛菖蒲的民間傳說。
說很久以前,寧波一個窮秀才的妻子,名叫青英,口才很好,還會吟詩。有一年端午前一天,青英看丈夫還未回家,就思量著如何讓端午節(jié)過得熱鬧一些,可家里一貧如洗,怎么辦呢?突然,她看見房屋邊她阿公栽種的藥草菖蒲,在烈日下碧綠青翠的,她就挖了幾棵菖蒲掛在大門上,覺得這樣,家里就有了點生機和喜氣。又觸景生情,用紅紙寫了一首詩,貼在大門旁邊:
自嫌薄命嫁窮夫,明日端陽祭禮無。
莫叫良辰錯過去,聊將清水洗菖蒲。
傍晚,秀才轉回家,看到大門旁妻子寫的詩,既羞赧又慚愧,覺得自己無臉再見妻子了,就離開了家。走了一會兒,抬頭看見一只老黃牛在田埂上吃草,周圍一個人影都沒有。他想,何不如把牛牽去賣掉,弄一些錢回家,讓妻子高興高興?
這個傻秀才,自然像所有的秀才一樣,造反不成,偷牛也是不成的。這不,才牽了牛沒走幾步,就被牛主人抓住送官了。
知縣問秀才:“你為何青天白日偷牽牛?”秀才就把自己的妻子如何賢德,家境如何貧困一一告知。知縣聽了,不信一個鄉(xiāng)下女子會作詩,立馬傳了青英來。知縣問她:“你家大門旁的詩是你寫的嗎?”青英急忙跪下回答:“大人在上,詩正是民女所作,未知觸犯何法?”知縣說:“你作詩不犯法,只因你丈夫偷牽牛,被人抓來見本縣,你看要如何判處?”
青英聽后,淚如泉涌,馬上就表態(tài)說:“相公知法犯法,理應重判!”
知縣點了一下頭,對她說:“婦人言之有理!本縣看你是弱女,丈夫坐牢,今后你要如何度日?既然你會作詩,本縣命你再做七絕一首。如成,本縣就賞你白銀五十兩,給你回家去度日?!?/p>
青英一聽,就點頭答應。取過筆墨紙張,略加思索,當場就寫了這樣四句:
滔滔黃水向東流,難洗今朝滿面羞。
自笑妾身非織女,郎君何事效牽牛?
知縣看了,哈哈大笑說:“你雖然不是織女,但本縣判你丈夫坐牢,你夫妻二人不是成了牛郎織女嗎?”知縣說著,就叫人取出五十兩銀子,叫他們二人快回家。
這個民間傳說是這樣結尾的:青英端午節(jié)掛菖蒲,竟得到如此好運。此事傳開后,每年端午節(jié)大門上掛菖蒲的人家越來越多,以后廣為流傳,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民俗。
三
寧波人過端午的由頭,是很雜的,紀念詩人屈原說,只是其中之一。還有紀念孝女曹娥說,曹娥為尋翻船入江的父親,在江邊號哭七天七夜,最終于端午那天跳入江中,死時抱出父尸,孝行感天;還有迎濤神之說,濤神就是伍子胥,因為他含冤而死,尸體被裝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那天投入大江,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jié);也有更久遠的與南方氣候特點相關聯(lián)的“惡日”說,因為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因此歷代流傳下來許多端午習俗,都有關驅邪、消毒和避疫,比如門上插菖蒲、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端午節(jié)也因此成為人們去毒避疫的日子。
還有源自遠古時期的祭龍說。我更相信這個說法的古老和正宗。
據(jù)考證,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節(jié)兩個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競渡用的是龍舟,而且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地理環(huán)境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并有五月初五日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也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寧波還是中國“龍舟競渡”的發(fā)祥地之一,這也是有考古實證的。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證明,早在7000年前,先民們就使用獨木舟和木槳。而中國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后來發(fā)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專家公認的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就發(fā)現(xiàn)于寧波鄞州區(qū)云龍鎮(zhèn)甲村,那是1976年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戰(zhàn)國時期的斧形銅鉞,器物上雕刻著“羽人競渡”畫面,圖案生動清晰。這器物是古代部族權力的象征,曾被作為競技體育歷史悠久的理由之一申辦奧運會,并在北京亞運會、奧運會期間專調北京展示。
寧波近海,寧波人的脾性頗有點海納百川,過端午節(ji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寧波人真的將端午節(jié)過成了一只裝著各種傳說和習俗的大籃子,那是屈原祭得,伍子胥祭得,曹娥祭得,龍祭得。那是粽子吃得,菖蒲掛得,雄黃酒喝得,香袋佩得,龍舟劃得。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在寧波要多熱鬧有多熱鬧,要多繽紛有多繽紛。這樣天長日久的海之納之,更延伸出寧波人獨有的一些別處很少見的端午鄉(xiāng)風,比如舊時寧波人過端午,還會在辟邪驅毒方面,興畫“端午老虎”與吃蜒蚰螺。
民國張延章《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中,有關端午的詩句有:“五月端陽老虎畫,艾旗蒲劍辟群妖;雄黃紅蘸高梁酒,蒼術還須正午燒?!敝劣跒楹我瓒宋缋匣ⅲ且驗槿藗兿胗谩鞍佾F之王”的老虎來鎮(zhèn)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這“五毒”。
在這一天,大人會用雄黃在孩子的額上寫上虎頭上的“王”字,也有的給孩子穿虎紋的衣服,縫制布虎和老虎枕頭。也有將端午老虎印在約四五寸見方的紙上,繪有虎和孩子,有李存孝七歲打虎、楊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圖,虎、孩姿態(tài)各異,小孩子將黑色版畫“端午老虎”紙?zhí)钌细鞣N顏色,就是“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貼在門或墻上,說是可辟邪。而蜒蚰螺就是蝸牛,據(jù)說在端午日午時前(尤以午時為佳)捉到的蜒蚰螺燉蛋吃,吃后可清涼解毒。具體做法是將蛋鉆個小孔,把蝸牛肉塞進蛋內,封口后清燉。又比如在端午節(jié)這天,寧波人給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繩,叫“健繩”,待以后棄繩時,要粘上糯米飯,拋至屋瓦上讓飛鳥粘去,這樣孩子就可以無病無痛、長命百歲了。
四
著名作家李敬澤先生去年在南方周末N-TALK文學之夜的演講中,以《跑步、文學、鵝掌楸》為題,將跑步、文學和鵝掌楸看似渾不搭的三者生動又深刻地串在一起。他說,文學就是要把世界上各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各種像星星一樣散落在天上的事,全都連起來,形成一幅新圖。
我將這篇文章取題為《菖蒲、端午與復仇之劍》,也試圖將這三者作一個串連。因為我也想在這篇文章里做一件比較文學的事。菖蒲與端午的連接,民間文學早已經(jīng)完成了,我前面的三段文章也算是努力作了一個復述。復仇之劍與端午與菖蒲,似乎還得好好地連連。連接的紐帶就是伍子胥。
作為端午節(jié)紀念說里的伍子胥,史書里一直是一個復仇者的形象代表。
伍子胥的故事也因此流傳很廣。他原為楚國人,因父親被奸臣陷害,父兄被殺,伍子胥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一心復仇,最后是作為吳國重臣受人讒害被吳王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賜死。
在伍子胥的傳奇里,我注意到了兩個或大或小或重要或渺小的人物。一個是他逃往吳國途中,經(jīng)過瀨水,遇見在水邊浣紗的史貞女,向她討食。她把漿紗的半桶面糊給他吃了,并向伍子胥指明了道路。伍子胥臨走時再三叮囑史貞女不要講出他到過這里,以免追兵知道他的去向。史貞女為了使伍子胥放心,立即抱起一塊大石頭,投水身亡。多年后伍子胥伐楚成功,他回到當年與浣紗女相遇的溪邊,將三斗三升共千斤的金豆子散在溪中。據(jù)說這也是女子被稱為“千金”的由來。
另一個人物很關鍵,那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刺客專諸。專諸是伍子胥專門為公子光篡位,刺殺吳王僚而物色的。因為吳王僚最愛吃太和公的炙魚,專諸專門前往太湖拜師學藝,三個月之后,盡得太和公的全魚炙手藝。而刺殺的兇器為魚腸劍,這是一把在相劍師眼里逆理悖序的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濒~腸劍生來就是用來弒君殺父的,這似乎是此劍的宿命。
所以,在伍子胥的復仇事業(yè)中,我一共看到了三把劍。一把是伍子胥自己。從他逃離楚國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一把復仇之劍,只是這把劍握在他自己的手里,有他自我的謀略,自我的意識,自我強烈的目的。
一把是專諸。屠夫出身的他,去刺殺吳王僚,他的內心沒有恩怨,也沒有目的,他只是伍子胥手里的一把復仇之劍,一件殺人的利器。如果說志士獻身是為殺身成仁,這個仁絕對不會出現(xiàn)在刺客專諸的認知里。
第三把就是魚腸劍。它藏在魚腹里,握在專諸的手上。相比于伍子胥與專諸,它不像是劍,更像是復仇之劍的手段或途徑。
史貞女遇到伍子胥,幫助他或不幫助,她都沒有活路,因為追兵就在后面,無論如何都逃不過一個死,就像同樣幫助過伍子胥逃跑的人。所以,與其說史貞女投水自沉,不如說是被伍子胥這把復仇之劍的劍氣所殺。誰能否認,這把劍的劍氣萬丈呢?
所有復仇之劍,一走在復仇的路上,終究會一去不返。只有菖蒲留下來,在每年的端午節(jié),準時出現(xiàn)在百姓的門前?,F(xiàn)在,我眼里的菖蒲就是一把神之劍,人間的恩怨和是非與它無關,它的使命就是在天地之間握緊自己,為百姓辟邪守正,同時守住自己所有的鋒芒與劍氣。
以彼岸花為引
一
彼岸花屬石蒜科,正宗的中文名字一般叫曼珠沙華和曼陀羅華,曼珠沙華又名紅花石蒜,是石蒜的一種,為紅色彼岸花。曼陀羅華又名白花石蒜,是紅花石蒜的一個變種,為白色彼岸花。
彼岸花是佛經(jīng)中描繪的天界之花。唐代僧人般若翻譯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有語:“六欲諸天來供養(yǎng),天華亂墜遍虛空?!薄叭A”在古漢語中即是“花”之意,這也是成語“天花亂墜”的由來。意思是普佛諸眾,聽了佛陀說經(jīng),他們因為參悟而功德圓滿,腦海中出現(xiàn)天花從天而降的場景。這說法里有一個隱喻,即曼陀羅華和曼珠沙華盛開在陰歷七月,長于夏日,卻在秋天結花,花后發(fā)葉,花葉不相見,猶如此岸到彼岸,暗喻修佛因此就成正果了。而睹此花,也可讓見之者斷離其惡業(yè)。
說彼岸花花開不見葉,出葉不見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這其實只是石蒜類的特性,是天性使然。但在佛經(jīng)里尊為天界之花,象征能從此岸修到彼岸的彼岸花,流落于人間,凡人們又如何能知曉其中的深義,他們大多不能容忍花與葉有這樣的隔絕或分裂,因為這違背了人間團聚和圓滿的終極理想,所以,彼岸花就被人們賦予了永遠無法相會的悲戀之意,還始終有一種想方設法讓花葉互映“美好”的沖動。只是現(xiàn)實太理性,強求終究沒有結果,只是這種花就在人間被悲劇了,天界高大上之花,在凡間有了種種悲戚的引申義:死去的親人的靈魂,陰陽兩隔等,除了有彼岸花這個別名,還被叫做幽靈花、黃泉花。
還少不了各種傳說,來印證這種花的不幸或不祥。
先說一對妖精傳說里的愛情。
自然是很久以前,有兩個妖精,一個是花妖叫曼珠,一個是葉妖叫沙華。他們奉命守候彼岸花,一個守花一個守葉。時間久了,它們沒有日久生情,卻好奇生情:對方長什么樣呢?是什么性情?會不會是我特別喜歡的妖精款呢?越想越想見對方,瘋狂想見的那種,真是好奇心害死貓。有一天終于忍不住了,就見了。見了就對上眼了,對上眼了就想啥啥了。
這可是違背神的莊嚴規(guī)定的。懲罰是兩只妖精雙雙被打入輪回,生生世世在人間磨難。而它們守護過的花,也成為只開在黃泉路上的彼岸花。曼珠和沙華每一次輪回轉世時,在黃泉路上聞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那一刻就痛不欲生啊,各種發(fā)誓不再分開:繼續(xù)妖生繼續(xù)愛情??墒翘烀悄敲慈菀走`背的嗎?它們只能被不可抗力再一次扯入該死的輪回……
我能對這傳說吐糟幾句嗎?妖精做不成了,罰它們做人,難道妖精比人高一等嗎?還有,都說萬物乃上蒼所造,既然造出了這么精分的植株,不能再讓相愛得只想做連體嬰兒的戀人也被精分吧。真是造物不善,妖精遭殃啊。
還有一個傳說更悲情。說有兩個人名字分別叫做彼和岸,上天規(guī)定他們兩個永不能相見,至于為什么不能見,沒說原因。上天就是這么霸道,說什么原因,不能見就是不能見!但他們實在傾慕對方啊,傾慕得一塌糊涂,于是就偷著見了。之后的結局與那對妖精大致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天庭的懲罰是讓他們變成一株花的花朵和葉子,這花奇特非常,有花不見葉,葉生不見花,生生世世,花葉兩相錯。
誰都知道,這花就是彼岸花。
還有很多傳說故事,說的也基本是這個意思。這樣的故事聽多了,一點營養(yǎng)也沒有,只會讓內心沮喪得厲害。尤其是成長期的人,會不會誤以為,那些要死要活在一起卻不能在一起的,才叫愛情,才叫美好。而那些洞房了花燭了兒孫滿堂的,就乏善可陳了。但若兒孫滿堂的已不叫愛情,那叫什么呢?叫什么呢?叫什么呢?
若前者是彼岸花艷麗凄美的花事,而后者是不是就是彼岸花葳蕤的葉子呢?
那一方深愛另一方卻忘記了對方的戀情,又是什么呢?
二
作為一種真實存在的花朵,彼岸花為凡人的情感悲劇承載得太多了。怎么樣不如意怎么樣悲慘都往彼岸花身上按。雖然理性的時候,人們也會認可這樣的說法,兩性關系,最好的狀態(tài)是隨緣。就像佛家結跏趺坐,隨遇而坐,隨心而坐,依心而為,最忌的就是強求與執(zhí)著。彼岸花花與葉不見是自然,硬要讓它們相見,就是強求與執(zhí)著。
佛家也總是這樣勸戒那些犯執(zhí)著要死要活的人。
“但我等不是佛,我做不到啊?!比绱诉@般的凡夫俗子,多了去了。如果愛一個人卻不能在一起,誰的心里不難過呢?
在我的認定里,彼岸花于俗世之義,有三個關鍵詞,一是同根同株,花是它,葉也是它;二是彼此存在,花是真花,葉也是真葉;三是永不相見,花開不見葉,葉長不見花。
這三個關鍵詞細細想來會讓我有一種錯亂之感。如果我是一株彼岸花,既然同株同根,那么花是我,葉自然也是我,這個我與那個我,只是呈現(xiàn)的方式不同,為什么結果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我?或者花與葉本質上是同一個,就像一個鏡面的兩側,我在這側你在那側,你照見的是我的花,我照見的是你的葉,但因為不能真實相見,你與我彼此就成了虛妄得不能再虛妄的現(xiàn)實;或者有兩個我,兩個我互為交叉,又互為正反,就像一個是正的,一個是邪的。一個是另一個的反動。
這三個關鍵詞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層讓我想起眼下熱門話題平行宇宙之說。
這個科學的假定,讓我認定,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一個與我一模一樣的人,像我的副本一樣存在。甚至不止一個,每一個都自認為是我。深入地想象下去,在無窮多個平行宇宙中都將會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我,每一個都在做每一件我做過的和我沒有做過的事,但我對另一個我一無所知。這絕對讓人細思極恐,似乎比彼岸花花思念葉不得見更甚。
而花與葉是鏡面的兩側,我生出另一個我,多想了也不太妙。就像我隱秘的內心深處存在著一角狹小的天地,在那里,我盛放著所有最圣潔的兩性情感。似乎天底下真的有一個最好的愛人,他是完美的,善解人意的,溫柔體貼的,才高八斗的,智慧善良的。他集所有美好的詞于一身。有時候在夢中還能依稀看到他的模樣。他是誰?在哪兒?在現(xiàn)實中他是無法描摹的,也無法說清他是怎樣的一個存在物。但是彼岸花告訴我,他就是我的花或者葉,是誕生于我內心的執(zhí)著。他本來就是我,與我構成同一個靈魂的彼岸花的花與葉。
第三個關鍵詞也許更燒腦子。恰似人心復雜,善惡多念集聚一體,許多我厭棄的東西,許多類似原生的惡念,也都是我,只是我的理智與善惡觀將它們盡可能地關在籠子里。如果葉是生機,是希望,那花就是種種欲念,我得讓自己葉著,不開花。如果花是熱烈的,美的,而葉是陰暗的存在,那我就一直花著。要么是葉要么是花,這時,非葉即花,就成為規(guī)范自己人生的一種道德狀態(tài)。
寫到這里,突然聽到隔壁兒子的電腦里傳來蔣山唱的歌《怎么辦》:“怎么辦,日月山上夜菩薩默默端莊,怎么辦,你把我的輪回擺的不是地方。怎么辦,知道你在牧羊,不知道你在哪座山上,怎么辦,知道你在世上,不知道你在哪條路上。怎么辦,三江源頭好日子白白流淌,怎么辦,你與我何時重逢在人世上……”
心里突然就五味雜陳了。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我似乎也是那么一朵彼岸花,也有與我對應的花或葉子,卻不得相見,永遠分隔。我突然就傷感得要命。我知道這歌詞是一個叫張子選的詩人寫的。怎么辦,此時此刻,我很想將這個讓我難過的詩人和歌者同時拖過來打上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