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光
古代學(xué)人常用“賓主”評論文章,如姚澍說:“文莫妙于賓主,無賓則正位不透,無賓則出落亦不醒;必有滿堂書吏,方顯官之尊嚴也?!?姚澍560)許恂儒也說:“故作文之法,必有賓筆,有主筆,或先賓而后主,或先主而后賓,互相襯托,互相發(fā)明,則一篇之中,用筆既有變換,措辭亦有經(jīng)緯,不致直率無味?!?許恂儒26)“賓主”作為一種章法,在古文寫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影響文章主旨的闡發(fā),還能決定文章的風(fēng)格類型。本文擬以歐陽修古文“賓主”為討論中心,通過對其古文“賓主”呈現(xiàn)的梳理以及與韓愈、蘇軾等人對比,力圖尋索出歐陽修古文“賓主”的特質(zhì)及文章學(xué)意義。
雖然早在《禮記·鄉(xiāng)飲酒義》《孟子·萬章下》等先秦儒家文獻典籍中,“賓主”一語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但此時基本含義主要指涉主人與賓客?!百e主”作為批評術(shù)語,較早出現(xiàn)于唐宋時期。北宋理學(xué)家張載就曾用“內(nèi)外賓主”的概念,闡發(fā)《論語·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張載377)一句。不過,王夫之卻認為張載以“賓主”解讀儒家心性并不妥當(dāng),因為“‘賓主’二字,又自釋氏來”(王夫之676—677)。王氏的論斷頗具慧眼,直接點明了“賓主”的理論淵源。至于“賓主”源于何種釋氏,王氏并沒有給予闡釋。實際上,曹洞宗的“四賓主”說與此關(guān)聯(lián)密切。論及曹洞宗“四賓主”說,不得不提及其核心思想“五位君臣旨訣”。所謂五位者,即“正位”“偏位”之間的五種回互關(guān)系,也就是“偏中正”“正中偏”“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其中,“正位”是“第一義”,是宇宙萬物的本體,無物無形,不可言說,為“體”“理”等;而“偏”與“正”相對,是“第二義”,指的是現(xiàn)實中的一切客觀現(xiàn)象,為“用”“事”等。雖然“正位”不可言說,但“偏位”可以將其表顯,二者缺一不可,互為融合。
在此基礎(chǔ)上,曹洞宗還將“正偏”與“賓主”相聯(lián)系,《人天眼目》卷三載:“正中偏,乃垂慈接物,即主中賓,第一句奪人也。偏中正,有照有用,即賓中主,第二句奪境也。正中來,乃奇特受用,即主中主,第三句人境俱奪也。兼中至,乃非有非無,即賓中賓,第四句人境俱不奪也。”(智昭315)若如此解釋,則“主中賓”即“正中偏”,即從本體引出作用?!捌姓奔础百e中主”,即作用中蘊含著本體。“正中來”即“主中主”,即本體未涉及作用?!捌兄痢奔础百e中賓”,即作用與本體背違。而所謂的“境”就是可言說的對象,“奪境”就是跳過言說對象?!叭恕笔茄哉f的主體,“奪人”就是忽略言說。有“境”的言說是障礙,它會阻礙了解屬于“正位”的第一義,所以要“奪之”。只有超越了“境”,才能獲取“第一義”。值得注意的是,禪宗中的另一家——臨濟宗,也有“四賓主”說。然曹洞、臨濟二家對于“四賓主”之說,其義不同。臨濟宗主要用“賓主”來關(guān)注教學(xué)勘驗問題,追求的是“禪師與弟子雙方能夠透徹明了,不為境所左右,自能主事”,而“有無鼻孔(禪理)問題不是他關(guān)注的中心問題”(杜寒風(fēng)62—67)。也就是說,臨濟宗主要就師生關(guān)系講“賓主”,而曹洞宗則是就體用關(guān)系說“賓主”。
宋代以來,曹洞宗以“賓主”說禪法,很快滲透至儒學(xué)及文學(xué)批評領(lǐng)域。無論是上文中張載以“賓主”講《論語》,還是任淵謂“讀后山詩,大似參曹洞禪,不犯正位,切忌死語”(任淵2),都顯示了“賓主”影響的活躍。在此背景下,有學(xué)人發(fā)現(xiàn),文章學(xué)與參禪也有著內(nèi)在理路的一致性,《樽酒余論》載:“昔洞山禪立四賓主: 主中主,賓中賓,賓中主,主中賓,故曰我向正位中來,爾向賓位中接。文章亦然。”(《樽酒余論》779)誠然,“賓主”是中土固有之詞語,先秦時期就已用于文獻中,漢賦中也有主客問答的敘述模式,但此時的這個概念還較為樸素,尚無邏輯義。而正是由于曹洞宗體用不二、理事圓融思維觀念的影響,文評家受此啟發(fā),才以“賓主”參悟原理來比擬文章學(xué)中的章法原則,并賦予了“賓主”辯證的邏輯內(nèi)涵,這也是其成為文學(xué)批評概念的基礎(chǔ)。
從批評實踐來看,宋代就已經(jīng)有人將相關(guān)概念運用到文章批評中,《漫齋語錄》說:“凡為文須有主客,先識主客,然后成文字。如今作文須是先立己意,然后以己說佐之,此是不知主客也。須是先立己意,然后以故事佐吾說方可?!?王構(gòu)36)“賓主”也被稱為“主客”或“主伴”?!白R主客”即區(qū)分“賓主”?!凹阂狻奔次闹迹凹赫f”即切定“文旨”的正面言說,他們都屬于“主”;“客”即用作敘述的典故、舊事等。所謂“先立己意,然后以己說佐之”,即確定文旨后,從正面圍繞文旨進行闡述。而“以故事佐吾說”,即在文章敘寫中,先確定文旨,然后既要有切定文旨的闡說,也要有典故、舊事等佐證。其后的元明清三代,以“賓主”論文者代不乏人,不勝枚舉。雖然“賓主”一語出現(xiàn)的批評場域不同,具體指向也有變化,但若仔細辨析,便會發(fā)現(xiàn)主要內(nèi)涵大致是一致的。簡言之,“賓主”即文章主位與賓部之間映帶配合關(guān)系的總和。二者之間不是截然對立,而是互相呼應(yīng)的。切題而述部分即為“主”,“主”是主旨所在;“賓”為文章中相關(guān)陪襯敘寫部分,處處關(guān)合著“主”,或為“主”之正面,或為“主”之反面,沒有固定的程式。
稍可注意的是,雖然受曹洞宗“四賓主”的影響,古文批評領(lǐng)域也有“四賓主”,即“主中主”“賓中賓”“賓中主”“主中賓”,但是四者中,文評家更為措意的是后兩者,即“賓中主”和“主中賓”,它們往往也被稱為“以賓形主”“借賓形主”“以客形主”等,而這在閻若璩的論述中也能夠得到印證,《潛邱札記》卷一說:“四賓主者: 一、主中主,如一家人唯有一主翁也;二、主中賓,如主翁之妻妾兒孫奴婢,即主翁之身分以主內(nèi)事者也;三、賓中主,如主翁之親戚朋友,任主翁之外事者也;四、賓中賓,如朋友之朋友,與主翁無涉者也。于四者中,除卻賓中賓,而主中主亦只一見,惟以賓中主鉤動主中賓而成文章,八大家無不然也。”(閻若璩413—414)“賓中主”和“主中賓”注重“賓”“主”相配,尤其注重“賓位”的敘述,強調(diào)的是通過陪襯敘述來映帶和突出文章主旨。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文章創(chuàng)作法,“賓主”法一直以來就被文家有意無意地使用著,唐宋八大家正是“賓主”法運用的代表。然而,此時的“賓主”法,多為古文家自發(fā)運用,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原則指導(dǎo),因此,具體創(chuàng)作也各不一致。直到禪理“賓主”出現(xiàn)后,文評家才確定了一個普適性的概念,去描述和評論這種章法,并指導(dǎo)著之后的文章創(chuàng)作。
總之,文章學(xué)視野下的“賓主”,既是批評法,又是作文法,彰顯的是通過“賓位”和“主位”的配合妙用,使得文章情韻自足,行文跌宕。其所呈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類型,正如上文閻若璩所說,純“主”和純“賓”的文章并不多見,“以賓形主”才最為常見,也最為文壇所激賞,唐宋八大家文章正是這種范式的代表。然而,“以賓中主鉤動主中賓而成文章”的唐宋八大家古文是如何運用此法的呢?這實值得進一步探究。
清代學(xué)者劉熙載《藝概·文概》中有一段著名評議:“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則漸避本位矣,永叔則避之更甚。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選懦。文至永叔以后,方以避本位為獨得之傳?!?劉熙載47)這番話中“本位”意涵與“主位”相攝,“避本位”與“賓位”相攝。劉氏基于特定的“本位”立場,雖然一方面指責(zé)文章有逐代遞降的趨勢,但另一方面也從反面確認了歐陽修古文在“以賓形主”發(fā)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無獨有偶,“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魏禧也曾從“以賓形主”的角度稱譽歐陽修的古文,他說:“歐文入手多配說,故逶迤不窮。相配之妙,至于旁正錯出,幾不可分,非尋常賓主之法可言也?!?魏禧3613)若我們將劉熙載、魏禧與上文閻若璩的論述結(jié)合起來,便很容易發(fā)現(xiàn),唐宋八大家是“以賓形主”運用的代表,而歐陽修則是唐宋八大家中運用“以賓形主”的代表。
歐陽修作為宋代文章宗主,賦予了“以賓形主”新的維度,其成就也得到了后世的認可。下面我們就具體結(jié)合歐陽修古文,對其“以賓形主”的類型進行一番關(guān)照,大致而言,分為“先賓后主”“賓主相間”“賓主呈層級”三種。
所謂“先賓后主”結(jié)構(gòu),即文章前部為“賓位”,后部為“主位”,由“賓位”來烘托“主位”,彰顯題旨。如《峴山亭記》,此篇以“名譽”為字眼,以羊祜、杜預(yù)為賓,襯托主位史中輝,呈現(xiàn)出先賓后主的結(jié)構(gòu),并且透過“借賓形主”的運用,成功寄寓了對史君好名的微諷意。《峴山亭記》是應(yīng)襄陽知府史中輝之請而作的。歐陽修向來反對趨時邀譽,但面對好友,又不能直接發(fā)出譏評,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呢?于是,歐陽修先從側(cè)面的“賓”入手,描寫了幾百年前羊祜和杜預(yù)兩位政治家,盛贊他們的功業(yè)“足以垂于不朽”。而對于他們汲汲于身后名,則用疑問的句式表達自己的困惑:“余頗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發(fā)出了“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歟”的譏評。而現(xiàn)實中同輩友人史中輝的“好名”,和歷史上的兩位政治家并無二致,譏評否定他們,其實就是婉約地譏諷了主人公史中輝的“求記以揚名”。這種以古說今,先賓后主,以彼喻此,以賓襯主,行文中蘊含著深長的意味,所以宋文蔚說:“此題亭為史君所修,作記者自應(yīng)以史君為主,而以叔子為賓,若元凱則又賓中之賓也[……]賓主分明,照應(yīng)有情?!?宋文蔚76)何焯也說:“言外有規(guī)史君好名意。蓋叔子是賓,光祿堂卻是主也。史君非其人而尤汲汲于名,公蓋心非之,妙在微諷中有引而進之之意?!?何焯690)另如《游鰷亭記》,通篇分作五段。首句至“勇者之觀也”為第一段,敘述長江的浩瀚壯觀,為后文作鋪墊;“吾兄”至“壯矣”為第二段,簡述其兄晦叔的行為,而歸于安貧樂道,心胸高壯,既與第一段“壯”字呼應(yīng),更導(dǎo)源下半篇文字,乃文之樞紐也;“夫壯者”至“浩然哉”為第三段,此段詮釋其舍棄長江浩瀚大觀而執(zhí)著于池亭小景,仍歸到心胸之壯;“夫視”至“壯哉”為第四段,由真勇引出真樂,回應(yīng)首段,章法完密。此文之“主位”為“浩然其心”,“賓位”為壯觀的長江與數(shù)丈的池水。但在局部范圍之內(nèi),“主位”與“賓位”也不相同。在長江與池水這個特定范圍內(nèi),浩瀚的長江即“賓”,數(shù)丈池水為“主”,在池水與亭榭范圍內(nèi),池水又變成了“賓”,亭變成了“主”。
“先賓后主”典范莫過于《釋秘演詩集序》,全篇都是在借賓形主。秘演為當(dāng)時的大德高僧,與歐公熟悉,秘演請托歐陽修為其詩文作序。歐陽修一生力辟佛老,堅持禮義,此時代浮屠作詩文序,若前無交好,定不作序;若有交好,而又駁斥佛學(xué),則言行不一。面對窘?jīng)r,歐陽修追憶當(dāng)年通過石曼卿與秘演相識,而秘演與曼卿又皆為隱于世間的奇人,于是將石曼卿作一陪客,看似是寫石曼卿,實則是褒釋秘演。文章層層推進,情感極為濃烈。過珙贊曰:“序秘演詩集,則秘演是主,曼卿是賓,歐公自己尤賓中之賓也。通篇妙以賓主陪襯夾敘。”(過珙39b)浦起龍也說:“曼卿為公友,秘演為曼卿友,故全以賓主搭間架;曼卿死,秘演老而別,故又以盛衰變易作激楚聲。然此等文實開時套。”(浦起龍9a)浦起龍“此等文實開時套”的論斷,恰好印證了歐陽修此類以“賓主搭間架”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與生命力,也從側(cè)面反映出歐文所達到的藝術(shù)高度。
《通進司上皇帝書》是歐陽修任館閣??睍r,通過通進司向皇帝進上的洋洋萬余言的奏章。文章開始部分,歐公論析西夏軍事侵擾策略,分為三類?!氨说贸嵌樱荒芫檬?,虜掠而去,可邀擊其歸。此下策也,故賊知而不為之。”此處“不為”為客意?!肮コ锹右?,敗則走而勝則來,蓋其常事。此中策也,故賊兼而用之?!贝颂帯凹嬗谩笔强鸵狻!叭舴蚣儋悦栆酝浔?,先擊吾之易取者一二,以悅其心,然后訓(xùn)養(yǎng)精銳為長久之謀[……]此兵法所謂不戰(zhàn)而疲人兵者,上策也,而賊今方用之?!?歐陽修1135)此處“今方用之”是主意。歐公此處運用“主中之賓”章法使得“主意”更為彰顯,凸顯敵人的狡猾與邊界憂患形勢的嚴峻。既然敵患攻擊策略如此高明,邊患形勢如此嚴峻,朝廷當(dāng)然要修整武備,迅速反擊。然歐陽修接下來頓開一筆:“夫訓(xùn)兵養(yǎng)士,同隙乘便,用間出奇,此將帥之職也,所謂閫外之事,而君不可御者可也?!睂嶋H上,所有的軍事策略應(yīng)對俱是“閫外之事”,非朝廷之大計,朝廷的當(dāng)務(wù)之急乃是“外料賊謀之心,內(nèi)察國家之勢”(1135—1136)。此為文章之主意,而“夫訓(xùn)兵養(yǎng)士,同隙乘便,用間出奇”的軍事策略顯然只是“主中之客”(孫琮2b)。
所謂“賓主相間”,即文章結(jié)構(gòu)中“賓位”與“主位”之間形成的錯綜間雜的形態(tài)。運用“賓主相間”結(jié)構(gòu)形式,可使文章在“眾賓拱主”情形下,產(chǎn)生反復(fù)申論、須臾跌宕、主旨彰著的文學(xué)效果?!渡戏端局G書》為歐陽修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寫給右司諫范仲淹的一封書信,旨在勖勉范仲淹承擔(dān)諫官的職責(zé),直言進諫,不辜負君臣殷切期望。文章第二段采“賓主”章法結(jié)構(gòu)而成。就內(nèi)容而言,作者分別針對諫官的“權(quán)限”“地位”“職責(zé)”三方面來論述諫官的重要性。就形式而言,作者則是以宰相為“主中賓”,以九卿、百司、郡縣吏為“賓中主”,襯托“主位”諫官之職責(zé)與地位,并形成賓主相間的結(jié)構(gòu)。在諫官權(quán)限方面,以九卿、百司、郡縣吏為“賓中主”,說明他們的權(quán)限分別受到“有守”“有司”的局限,借此烘托出“主”位即諫官所享有的特殊待遇與實權(quán)。在諫官的地位方面,將宰相與諫官對舉,以宰相為“主中賓”,烘托出“主”位即諫官和宰相具有同等的崇高地位。在諫官的職責(zé)方面,以宰相、九卿、百司、郡縣吏為“賓”,以諫官為“主”,借由兩者在失職時處置方法和結(jié)果之相異處,烘托出諫官職責(zé)的任重而道遠。此文前面借九卿、宰相作陪,中間借洛之士大夫作反跌,后面借陽城立論,將“有待”二字來回翻騰,所以自具千回百折之勢。其中,引洛中士大夫之言語及陽城有待極諫辯駁,都是“以賓形主”之法。
另外,《釋惟儼文集序》以石曼卿為陪襯,鮮明刻畫惟儼這位通曉儒學(xué)、耿介嫉惡的儒僧形象。此文在章法結(jié)構(gòu)上雖有似《釋秘演詩集序》,同樣以好友曼卿陪襯,但亦獨具特色。此篇是典型的賓主相間結(jié)構(gòu),起首一段“惟儼姓魏氏,杭州人,少游京師三十余年,雖學(xué)于佛而通儒術(shù),善為辭章,與吾亡友曼卿交最善”簡敘惟儼通儒術(shù),善辭章,并側(cè)入曼卿。而第二、三兩段為文章主體:
惟儼姓魏氏,杭州人。少游京師三十余年,雖學(xué)于佛,而通儒術(shù),喜為辭章,與吾亡友曼卿交最善。曼卿(賓)遇人無所擇,必皆盡其忻歡。惟儼(主)非賢士不交,有不可其意,無貴賤,一切閉拒,絕去不少顧。曼卿(賓)之兼愛,惟儼(主)之介,所趨雖異,而交合無所間。曼卿(賓)嘗曰:“君子泛愛而親仁?!蔽﹥?主)曰:“不然,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下士;若賢不肖混,則賢者安肯顧我哉?”以此一時賢士多從其游。
居相國浮圖,不出其戶十五年[……](主)人亦復(fù)之,以謂遺世自守,古人之所易,若奮身逢世,欲必就功業(yè),此雖圣賢難之,周、孔所以窮達異也。今子老于浮圖,不見用于世,而幸不踐窮亨之涂,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責(zé)今人之必然邪?(賓)雖然,惟儼傲乎退偃于一室。天下之務(wù),當(dāng)世之利病,與其言終日不厭,惜其將老也已!(歐陽修1055)
第二段以曼卿相經(jīng)緯,起落銜接,極其變化,又皆出于自然。一主一賓,構(gòu)冠映帶,互照互曉。而第三段自“然嘗竊怪平生所交皆當(dāng)世賢杰”至“醉則以此誚其坐人”為惟儼責(zé)人之語,為主意。而“人亦復(fù)之”至“而責(zé)今人之必然邪”則為世人回應(yīng)之語,為賓意。
所謂“賓主呈層級”結(jié)構(gòu),即文章出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賓主”結(jié)構(gòu),而且“賓主”結(jié)構(gòu)間又形成具有主從層級關(guān)系的文章。“賓主呈層級”結(jié)構(gòu)可使文章緊湊織結(jié)、層次井然。而且,多角度的烘托關(guān)系,亦可以使文勢呈現(xiàn)跌宕多姿、波瀾翻騰的美感?!墩撆_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fù)札子》即“賓主呈層級”典范。宋仁宗嘉祐年間,諫官唐介、范師道等五人因向朝廷彈劾樞密使陳旭,遭降罪貶謫。為此,身在樞府的歐陽修上書求情召還。這篇奏疏主要是圍繞“大臣難言”這一主意而行文,但若直接展開,不僅文章敘述板滯、單調(diào),而且易激怒人主。歐公寫作此文時,秉持其一貫的“賓主”章法,欲說大臣進諫之難,先說諫人主之易,使圣上能聽其言而易入。其中,“大臣進諫”與“人主聽言”就構(gòu)成一對“賓主”。而在“大臣進諫”與“人主聽言”中間,又各分賓主。“大臣進諫”方面,分為“諫人主者難,而言大臣者易”與“諫人主者易,言大臣者難”賓主結(jié)構(gòu);“人主聽言”方面,分為“聽言難”與“聽言易”賓主結(jié)構(gòu)。一賓一主,一正一反,既可將激越與耿直隱匿于舒徐的氣度之中,婉切紆回,循循導(dǎo)入,避免激怒人主,又能通過一賓一主的論述將主意說透,所以能感動人主,“如此立論,兩層賓主顯然”(于光華3b)。
在上文論述中,我們已經(jīng)清楚了歐陽修古文“以賓形主”的具體呈現(xiàn),然而,閻若璩“惟以賓中主鉤動主中賓而成文章,八大家無不然也”的論斷,還是會讓人產(chǎn)生疑問: 唐宋八大家古文“以賓形主”的呈現(xiàn)都是一樣的嗎?歐陽修古文“以賓形主”的特質(zhì)何在呢?這些疑惑須進一步討論。
實際上,“賓主”法的運用并不是唐宋時期才產(chǎn)生的。先秦兩漢時期,文章中就陸續(xù)出現(xiàn)了“賓主互用”的情況,如《左傳》中《聲子請復(fù)椒舉》《鄭子皮授子產(chǎn)政》《齊無知弒其君諸兒》,《莊子》中《北冥有魚》以及《史記》中《荀孟列傳》《季布傳》等,都關(guān)涉到了相關(guān)的章法布局。只是,這個時期文章中的“賓主”關(guān)系主要是“詳主略賓”。以孟子文為例,基本上都是舉主旨于前,而后圍繞大旨進行推衍論證,很少從側(cè)面旁處進行論述。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一節(jié),文章一開始就開宗明義,提出主旨。其后,分別具體闡釋重“利”的弊端和重“義”的好處,極具說服力。再如“許行”一章(《滕文公上》)記載了孟子和許行的學(xué)生陳相之間的一場論辯。一開始孟子用連續(xù)發(fā)問使對手暴露弱點,欲擒故縱。接著,孟子據(jù)平常生活中的事實,駁斥了許行“君臣并耕”的說法,提出了社會分工的主旨。其后,他通過堯、舜、益、禹的歷史記載,后稷、契、堯因治理社會而無暇耕種以及圣賢的實際三個論據(jù)說明社會分工的必要性。文章層層從正面著筆,觀點明確,緊握“社會分工”的文旨,無一旁支,章法嚴整。孟子這種犀利無比、雄辯偉越文風(fēng)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孟子重邏輯,喜歡緊扣主旨敘寫,不太喜歡“以賓形主”,這樣的文章,義脈會更加緊湊,義旨也更為明確。
然而,從古文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賓主”章法自先秦始,實經(jīng)歷一個由“詳主”向“詳賓”的漸變過程?!奥灾鞫斮e”的“變體”逐漸蔚為大觀,并在唐宋時期逐漸形成范式,而唐宋古文運動正是觸動此轉(zhuǎn)變的契機。
“韓文出于孟子”(劉熙載26),韓文中不少篇章就如同孟文,緊扣“主位”,就自己的論點與主張進行敘述,最具典型性的《原道》《原性》《原人》《上宰相書》等文,就是正面闡發(fā)主旨的文章,雄博浩蕩,論辯清晰。然而,韓愈畢竟是唐宋古文運動的集大成者,“文至于韓退之[……]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蘇軾7909)。如果說革新是韓愈古文的一個重要面向,那么“以賓形主”章法則是革新的重要體現(xiàn)。韓文中《送李愿歸盤谷序》《送王含秀才序》《送楊少尹序》等深微婉曲之文,就是“以賓形主”運用的典型。這類文章多是從“賓”入手,不重邏輯而追波瀾,文章層次曲折,委婉含蓄,往往只有一兩段切定文旨而論,其他部分多從側(cè)面而論,騰空虛托。以《送楊少尹序》一文為例,序中主人公楊巨源年滿七十,歸隱故鄉(xiāng),韓愈作序褒揚楊巨源能全隱退之義。文章先從與楊少尹并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疏廣、疏受叔侄的典故說起,為后文的對照設(shè)伏。接著,從與二疏對比的角度寫楊君告老歸鄉(xiāng)。一段敘二疏歸鄉(xiāng)時事,一段敘少尹歸鄉(xiāng)時事,平平提出,兩兩相對。最后一段才切定文章的歸鄉(xiāng)的主旨,點明楊君告老歸鄉(xiāng)的意義。顯然,這類文章的敘寫與孟子文有很大的不同,并沒有完全切定文旨而論,而是善于避開文旨的正面敘寫,從賓處借襯,映帶關(guān)合,富于變化。
歐陽修“以賓形主”之文與韓愈文又有不同。這種不同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數(shù)量上的增加。富于轉(zhuǎn)折波瀾、“以賓形主”的文章在韓愈文中所占的比例畢竟不高,而歐陽修文中“以賓形主”的運用無論在絕對數(shù)量上還是在文集中所占的比例都比韓愈要高。二、法度上的改變。雖然同是“以賓形主”,但韓文更為雄健,往往起筆不平,如《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起始“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韓愈315)一段,就以突兀的比喻突起;《平淮西碑》起始“天以唐克肖其德”(531)一段以天祖起,手筆很大。由于起筆不凡,再加上行文中喜歡以議論敘述,兼帶己意,故文風(fēng)有力。歐陽修卻舍棄了這種開頭形式,他的文章用“賓位”平緩的敘事代替主觀的論述,所以歐文幽靜曲折,紆徐舒緩。三、表達宗旨的變化。韓愈古文更注重的是社會功能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精神特質(zhì)與現(xiàn)實意義。與韓愈相較,歐陽修善以“賓主”言情,文中時時透發(fā)著生命的感慨與感動,呂思勉先生說:“今觀歐公全集,其議論之文,如《朋黨論》《為君難論》《本論》,考證之文,如《辨易系辭》,皆委婉曲折,意無不達,而尤長于言情。序跋如《蘇文氏集序》《釋秘演詩集序》,碑志如《瀧岡阡表》《石曼卿墓表》《徂徠先生墓志銘》,雜記如《豐樂亭記》《峴山亭記》等,皆感慨系之,所謂六一風(fēng)神也。”(呂思勉14)情感性是“六一風(fēng)神”的核心質(zhì)素,感情來回跌宕,反復(fù)慨嘆,風(fēng)神之態(tài)搖曳多姿,而這種表達與篇章結(jié)構(gòu)起伏相關(guān),換言之,歐陽修古文含蓄吞吐、一唱三嘆的藝術(shù)效果與“以賓形主”章法息息相關(guān)?!百e位”的妙用,將歐文帶入了“不說”之態(tài),于是歐文有了說而不說,說而又說,極具吞吐、往復(fù)、參差、離合之致。
歐陽修與蘇軾都是善用“賓主”的高手,“皆能具賓主為文而盡其妙”,區(qū)別在于,“子瞻善以賓主提衡而助談鋒;子叔善以賓主引援而致情款”(馮夢禎8a)。馮夢禎的這個論斷是準(zhǔn)確的。在上文我們舉出的實例中,歐陽修都是通過援引一個甚至多個“賓”來襯托“主”,并在文章的最后生發(fā)感慨,將情感推向極致,似乎有千萬波瀾,煙波浩渺,淋漓郁博,使人恍惚??梢哉f,感慨深情的表達是歐文“賓主”區(qū)別于韓文、蘇文的特質(zhì)。蘇軾古文也是善于運用“以賓形主”章法的,因為它可以使文章結(jié)構(gòu)多生轉(zhuǎn)折,論述更為周密。更重要的是,這對蘇軾所要求的窮究萬物之理的表達,大有助益。檢閱蘇軾文集,發(fā)現(xiàn)“以賓形主”的古文中透發(fā)著濃重說理之風(fēng),不斷參合議論與斷語,雄健恣肆,理透見新。試以《放鶴亭記》為例,這是典型的“以賓形主”的文章。全文通過活潑的對答歌詠方式,描繪了隱逸者恬然自適的生活圖景以及不為時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而中間“插入飲酒一段,見人君不可留意于物,而隱士之居,不妨輕世肆志。此南面之君,未易隱居之樂也。中間‘而況于鶴乎’一句,玲瓏跳脫,賓主分明,極行文之能事”(沈德潛197)。蘇軾記述放鶴亭卻不實寫隱士好鶴,而且將話鋒一轉(zhuǎn),于題外尋出“酒”字,與“鶴”相而論,而兩兩如此比勘,自分賓主,敘次議論并井然超逸。蘇軾通過超脫的議論將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的道理透出,清音幽韻,文亦清通,但由于文章“疏曠爽然,特少沉深之思”(茅坤671),所以余味無歐文紆徐跌宕,感喟無歐文濃烈。
唐宋古文運動是一次文體革新運動,結(jié)構(gòu)章法自然是改革的題中之義。古文至韓愈,文章的形式得到了關(guān)注,主旨的表達不再如孟子般那么明確,對邏輯的追求開始讓位于結(jié)構(gòu)波瀾等形式美。然韓愈之文尚有深厚雄博之風(fēng),意思硬直,而“以賓形主”至歐陽修之文,“賓位”所占地位更高,文章從“賓位”入手,反處攻擊,格外歸空,最后與“主位”并合,以發(fā)感慨。與韓愈、蘇軾文的深透學(xué)識的論世說理相較,歐陽修文風(fēng)平實,情感跌宕,更容易引起共鳴。
古文家作文是追求意旨的,歐陽修古文正是以“賓主引援而致情款”。與明確主旨的相較,情感意涵難以言說,不易表達。可以說,文旨的幽微隱約,更加觸發(fā)了歐陽修避“主”就“賓”,“以賓形主”。歐陽修不再極力追摹形式層面的高古及粗硬格調(diào),而是著意于“賓主”的轉(zhuǎn)換與推進,追求文章的形式舒緩和姿態(tài)優(yōu)美,促就了古文審美新風(fēng)格。然而,我們該如何評價歐陽修“以賓形主”呢?若依劉熙載的觀點,歐陽修古文“避本位”更甚,“蓋亦頗矣”。實際上,“賓主”的演變本身是一個多維復(fù)合的問題,無論正面透發(fā),“詳主略賓”,還是從“賓位”著手,“以賓形主”,都存在著價值判斷上的非單純性。當(dāng)文章注重“質(zhì)實”和“自我作古”,強調(diào)對人生社會有關(guān)注意識和美刺批判精神時,“不避本位”的切題而述自然是相契合的。而當(dāng)文章注重動人的韻致、跌宕遒逸的美感時,“以賓形主”就有其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歐陽修古文“以賓形主”對以往文章章法布局而言,既是一種“變體”,亦是一種新范式。而且,這種新范式,隨著歐陽修宋代文章宗主地位以及唐宋八大家典范的逐步確立,不斷被后世學(xué)人討論,本文中所引用的相關(guān)“賓主”評論即是如此。這些評論大多出自名家的古文選本,是供廣大學(xué)子揣摩和借鑒用的,在古代文士中擁有很高的認可度。它們的出現(xiàn),有力地證明了歐陽修“以賓形主”在后世文章學(xué)中有廣泛的影響力。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杜寒風(fēng): 《臨濟義玄門庭施設(shè)賓主句探真》,《宗教學(xué)研究》4(1997): 62—67,96。
[Du, Hanfeng. “Investigating the Essence of the Guest-Host Construction in the Teaching of Yi Xuan in Rinzai.”Religious
Studies
4(1997): 62-67,96.]馮夢禎: 《歐陽文忠公文抄》卷五。明末閔氏朱墨套印本。
[Feng, Mengzhen.Selected
Prose
Writings
of
Ouyang
Xiu.
Vol.5. Edition of Min Clan Press in 1368-1644.]過珙: 《詳訂古文評注全集》卷八。清嘉慶二年(1797年)振賢堂刻本。
[Guo, Gong.Collected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with
Annotations.
Vol.8. Edition of Zhenxiantang in 1797.]韓愈: 《韓昌黎文集校注》,馬其昶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Han, Yu.Annotated
Prose
Writings
of
Han
Yu
. Ed. Ma Qicha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4.]何焯: 《義門讀書記》。北京: 中華書局,1987年。
[He, Zhuo.Reading
Notes
from
Yime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7.]劉熙載: 《藝概》。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Liu, Hsi-tsai.General
Survey
of
Arts.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78.]呂思勉: 《宋代文學(xué)》。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31年。
[Lv, Simian.Literature
of
the
Song
Dynast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31.]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84冊。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1—937。
[Mao, Kun.Selected
Prose
Writings
of
Eight
Master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acsimile
Reprint
of
the
Wenyuan
Library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 Miscellaneous Works. Vol.1384.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6.1-937.]歐陽修: 《歐陽修詩文集校箋》,洪本健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Ouyang, Xiu.Ouyang
Xiu
’s
Poems
and
Prose
Writings
with
Annotations
. Ed. Hong Benjian.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9.]浦起龍: 《古文眉詮》卷五十九。清乾隆九年(1744年)三吳書院刻本。
[Pu, Qilong.Comments
on
Ancient
-Style
Chinese
Prose
. Vol.59. Edition of Sanwu Academy in 1744.]《樽酒余論》,《歷代文話續(xù)編》中冊。南京: 鳳凰出版社,2013年。757—798。
[Remarks
after
Drinking.
Commentaries
on
Prose
Writings
across
the
Dynasties.
Vol.2. Nanj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 2013.757-798.]任淵: 《后山詩注補箋》,昌廣生補箋。北京: 中華書局,1995年。
[Ren, Yuan.Notes
on
Houshan
Poetry
by
Chen
Shidao
. Ed. Chang Guangsheng.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5.]沈德潛編: 《唐宋八家文讀本》。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Shen, Deqian, ed.Readings
from
the
Eight
Great
Prose
Writers
of
the
Tang
and
Song.
Hefei: Anhu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8.]宋文蔚: 《評注文法津梁》。高雄: 復(fù)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
[Song, Wenwei.The
Essentials
to
Annotate
Prose
Writings.
Kaohsiung: Fuwen Book Publishing House, 1993.]蘇軾: 《蘇軾全集校注》,張志烈等校注。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Su, Shi.Complete
Works
of
Su
Shi
with
Annotations.
Annotated. Zhang Zhilie, et al. Shijiazhuang: He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0.]孫琮: 《山曉閣選古文全集》卷二十三。清康熙刻本。
[Sun, Cong.Complete
Prose
Writings
as
Selected
by
Shanxiaoge.
Vol.23. Edition in 1662-1722.]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船山全書》第6冊。長沙: 岳麓書社,2011年。391—1135。
[Wang, Fuzhi.Notes
on
the
Four
Classics.
Complete
works
of
Chuanshan.
Vol.6. Changsha: Yuelu Press, 2011.391-1135.]王構(gòu): 《修辭鑒衡》。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
[Wang, Gou.Appraisal
Rhetoric.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5.]魏禧: 《日錄論文》,《歷代文話》第4冊,王水照編。上海: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3605—3616。
[Wei, Xi.Daily
Commentaries
on
Prose
Writing.
Commentaries
on
Prose
Writings
across
the
Dynasties.
Ed. Wang Shuizhao. Vol.4.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7.3605-3616.]許恂儒: 《作文百法》。臺北: 廣文書局,1989年。
[Xu, Xunru.100
Methods
of
Prose
Writing.
Taipei: Guangwen Publishing House, 1989.]閻若璩: 《潛邱札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59冊。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381—566。
[Yan, Ruoqu.Notes
from
Qianqiu.
Facsimile
Reprint
of
the
Wenyuan
Library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 Philosophic Works. Vol.859.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6.381-566.]姚澍: 《文法直指》,《歷代文話續(xù)編》上冊。南京: 鳳凰出版社,2013年。549—585。
[Yao, Shu.A
Guide
to
Rules
of
Prose
Writing.
A
Sequel
to
Commentaries
on
Prose
Writings
across
the
Dynasties.
Vol.1. Nanj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 2013.549-585.]于光華: 《古文分編集評初集》下。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友于堂刻本。
[Yu, Guanghua.The
First
Collectanea
of
Commentaries
on
the
Classified
Ancient
-Style
Chinese
Prose.
Vol.3. Edition of Youyutang in 1787.]張載: 《張載集》。北京: 中華書局,1978年。
[Zhang, Zai.Complete
Works
of
Zhang
Za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8.]智昭: 《人天眼目》,《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四十八冊。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300—336。
[Zhi, Zhao.Eyes
of
Man
and
Heaven.
Taisho
Tripitaka.
Vol.48. Taipei: Shin Wen Feng Publishing House, 1983.3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