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史”與“史料”: 明清小說理論何以編年?

        2021-12-18 02:27:46楊志平
        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6期

        楊志平

        “明清小說理論史”是看似老生常談但實則疑竇重重的研究領域。實際上,明清小說理論史不僅僅是在特定小說理論觀念下見諸當下學術著作的理論史,更是有關明清小說相關因素演變的理論史,它并非僅存在于小說序跋、評點等常規(guī)形態(tài)之中,也存在于小說文本、小說禁毀史料、曲話史料、方志史料、日記史料等特定形態(tài)之中。簡言之,明清小說理論史不是平面單一的,而是立體復雜的。為此,它需要我們盡量重返歷史,重新審視并重新出發(fā)。在此背景下,編年史視角的采用,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明清小說理論編年史的編撰,實際上是基于當下明清小說理論研究困局而提出的一種突破性理路,它在以編年形式匯集明清小說理論史料的同時,更重在提供一種明清小說理論學科研究的新范式與新起點,以期借編年史視角使得明清小說理論研究更好地再度啟程。

        撰述編年史形態(tài)的明清小說理論史,是明清小說理論史研究必然而可行的選擇。

        回溯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有關明清小說理論研究,大體經歷了由勃興至漸歇、由鬧熱直至沉寂的轉變,研究路向實現(xiàn)了由整體評述向細部掘發(fā)的演進,產生了系列較有影響的研究著作,例如葉朗《中國小說美學》(1982年)、黃霖《古小說論概觀》(1986年)、王先霈與周偉民《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1988年)、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1988年)、方正耀《中國小說批評史略》(1990年)、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1992年)、浦安迪《中國敘事學》(1996年)、楊義《中國敘事學》(1997年)、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研究》(1999年)、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2001年)、李桂奎《中國小說寫人研究》(2015年)等。從新時期以來明清小說理論研究的整體態(tài)勢來看,研究成果總體數量不可謂不多,學術價值則參差不齊,甚至部分著作僅具有研究史價值。在推進古代小說理論研究深入進行的背景下,明清小說理論整體研究亟須突圍。

        明清小說理論研究出現(xiàn)上述格局,不能不引起研究者反思。主要體現(xiàn)為兩方面:

        一是要轉變觀念。

        何謂小說理論?古代小說理論自身形式特點是什么?明清小說理論研究應該涵括哪些內容?諸如此類小說理論觀念的問題,其實在多數研究者那里并沒有引起真正理性的思索,故而往往將古代小說理論史書寫成似曾相識的面孔。這當中因“人”設“章”(節(jié))的研究現(xiàn)象十分普遍,使得考察與論述小說理論問題的研究思路變化不大。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小說理論史,并不僅僅是少數理論批評者的理論拼接而已,除此之外,影響小說理論變化的諸多潛流暗涌其實同樣值得關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其實與文學實踐創(chuàng)作密不可分,其實踐指向性較之西方文論要更為鮮明。因此在研究古代小說理論的過程中,不應僅僅關注那種看似充滿形上思辨意味的理論命題與概念,而應更多地聚焦那種處于純粹理論與具體創(chuàng)作之間的、偏向于形而下的實踐性批評見解。

        二是要正視史料。

        新時期以來的明清小說理論研究之所以能取得新的進展與突破,與小說理論史料的有力支撐密不可分。黃霖《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孫遜《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以及《古本小說叢刊》《古本小說集成》《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等古代小說大型影印文獻,極大地推動了古代小說理論研究。而與之失衡的是,諸多小說文獻雖看似問世已久,但由于研究者未能有效而充分地正視,上述這些小說文獻的史料價值仍未得到深入的開掘。眾多已被整理的小說序跋史料、評點史料,尚有較多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視的盲區(qū),更遑論那些少有觸及而亟待整理與研究的影印文獻了。事實上,在轉變研究預設與研究視角后,那些常規(guī)史料之外的文獻也可能進入研究序列,呈現(xiàn)自身蘊含的研究價值。換言之,眾多文獻史料有時自身能夠“說話”,而有時又必須要靠研究者的問題意識才能被“喚醒”,進而為人所用。另外還應注意到,已被校核問世的史料固然值得重視,不過也應在那些已影印出版的小說文獻中進一步發(fā)現(xiàn)與整理新的序跋史料,否則影印文獻就失去了其出版價值。與此同時,在當下大數據的背景下,依托相關古籍資源數據庫,將小說作品內的理論史料、方志族譜中的小說史料、詩話文話中的小說史料等史料門類納入古代小說理論文獻的整理范圍,貢獻更多新的小說理論史料,同樣是亟須要做且可行的。因此,面對龐雜繁復的小說理論史料,在書寫宏觀理論史的問題上,需要研究者跳出既有研究視角,以更為平實、更為整體的眼光來考量。

        如此看來,在當前明清小說理論史研究總體沉寂的情形下,要深入推進明清小說理論史研究,轉變小說理論觀念是前提,正視與完備小說理論史料是基礎,采取合適有效的研究視角是根本。只有綜合用力,明清小說理論史的書寫方能形成突圍。基于此種考慮,我們認為,在完整而有效撰寫明清小說理論史的問題上,素以宏觀而細微著稱的編年史視角,應是值得采納的合適選項。

        雖說編年史本身亦是一種研究視角,但相較而言,編年史視域下的明清小說理論史有可能書寫得更客觀、更完整、更立體(當然也更具挑戰(zhàn)性)。雖說明清小說理論文獻的發(fā)掘與整理工作尚未完成(理論上說是無止境的),但立足于研究史來思考明清小說理論研究的新路向,總結已有相關成果,進而為明清小說理論研究的繼續(xù)前行提供參照或其他路徑,在這當中,編年史視角的選擇無疑是可取的。編年史視角下的明清小說理論研究,既要全面清理“庫存”,又要善于開掘“新礦”,它并非明清小說理論史書寫的終點,恰恰相反,它只是明清小說理論史研究這一遠未完成的工作的起點,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從研究成果來看,近年以編年史面貌出現(xiàn)的相關成果不在少數,例如陳文新《中國文學編年史》、陳大康《明代小說史·明代小說編年史》與《中國近代小說編年史》、李會明《17世紀通俗小說編年史》、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編年史》、程華平《明清傳奇雜劇編年史》等。諸多編年著作的問世,其實能說明學界對文學編年史研究價值及其有效性的認同,表明學界對編年史這一傳統(tǒng)學術研究方式的倚重。這些著作雖撰述體例不盡相同,粗細有別,但對于相關論題的深入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美中不足的是,上述編年史著作中的史料大多未能一一注明文獻來源,僅在參考文獻中加以總體說明,這給相關研究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同時,在現(xiàn)今相關研究成果當中,明清小說理論編年之類的專題研究論著尚未問世,客觀上給研究者留下了較大研究空間。由此看來,明清小說理論編年史的研究與編撰,順乎古代文學當下研究趨勢,其現(xiàn)實意義是較為明顯的。

        編年史視角的采用,也是縱向梳理明清小說理論文獻的內在要求,有著鮮明的學理意義。一方面,就理論本身而言,小說理論是對小說發(fā)展及相關實踐活動的理性總結,也是一定時期小說發(fā)展變化面貌的總體凝練,因而每一種小說理論出現(xiàn)的背后其實往往是此前小說發(fā)展實踐的反映,其演變是有跡可循的。漢末鄭玄論詩時有言:“欲知源流清濁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傍行而觀之。此詩之大綱也?!?孔穎達疏264)雖為詩論,其實用以評價小說理論亦未嘗不可。這正與編年史的理路不謀而合。與此同時,小說理論有時又是小說批評者的獨特小說觀念個性化醞釀與突破之結果,在小說理論長河中顯得較為突兀,以至于在小說理論演變坐標軸中難以找到關聯(lián)項。面對此種情形,編年史視角的采用就更顯必要,非此難以“標出”,個體意義亦難得彰顯。另一方面,就小說理論史料而言,明清小說批評者提出的相關理論概念與命題,往往具有個體化意味,有彼此通約的一面,也有不可通約的一面,不可簡單理解。同樣是論“野史”、談“演義”、話“筆記”,不同批評者指涉的內涵大相徑庭。在這種情形下,小說理論史的研究者往往會從各自研究預設著眼,選取于己言說有利的史料加以表述,而于己不利的同類史料(貌同而實異)則擯棄不論。這種研究基于特定研究意圖,其研究取向不能說不可取,而是更應該找到更恰當的言說框架來盡可能地將相關史料一并通透地闡釋。編年史方式的采用則有助于彌合研究過程中的此種尷尬局面,因為編年史體例明顯優(yōu)長即是善于做文獻“加法”。綜合上述兩方面可以看出,編年史視野下的明清小說理論史,將通過史料本身的敞亮,極力呈現(xiàn)出一部看似主體缺席而實則處處“在場”、看似前后割裂而實則更趨完整的明清小說理論史。

        相對于常見的小說理論研究,小說理論編年史看似冰涼無溫,研究者的主體印跡似乎隱退不少。事實上,但凡是“史”,史家的主體印跡就不可能磨滅。小說理論編年史其實也是研究者主動建構的結果,其潛在的

        接受價值

        同樣不容忽視。一方面,小說理論編年史的存在意義毋庸置疑。研究者有關明清小說理論編年的諸種思考,其實是通過理論史料的是非取舍、史料本身的詳略與刪節(jié)處理、史料本身的來源選擇以及史料的關聯(lián)性按語等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只不過相對于那種純粹的理論研究著作,其主體意味更為內隱。學術研究常見的形態(tài),固然是要敢于倡言立說甚至標新立異,但那種“寓大道于無形”的“大道”就不存在嗎?“無有入無間”的背后,“有”真的缺失了嗎?顯然不是。同理,小說理論史料的編年陳列,其實也是一種特定的見解表達方式,其存在價值不容小覷。另一方面,我們還應看到小說理論編年史的“召喚”意義——因其史料的相對完備性,為不同接受者與研究者從不同路徑去營構自我視角下的小說理論史,提供了多重可能;同時也可以因其史料編年的缺佚記錄,相反相成地激發(fā)研究者的相應思考。前一種情形,亦即將小說理論編年史視為史料庫,由此可以為研究者進行諸種視角與樣態(tài)的小說理論史研究提供相應文獻支撐。對后一種情形則需稍作說明。理想狀態(tài)的編年史應巨細無遺地收錄相應史料,猶如年鑒學派那樣借助逐年記錄而細膩展現(xiàn)歷史的詳細印跡,但事實上,因史料本身的缺佚,完備無遺的編年史是難以見到的。這固然是一種缺憾,但是在編年史研究視野下,對史料缺佚本身也應加以重視,它足以召喚起研究者對相關現(xiàn)象的思考: 因何缺佚?何時缺佚?缺佚的影響是什么?回答此類問題,不僅僅具有文獻學意義,而且還具備文化與思想史意義。例如,對小說《金瓶梅》作者與著錄流傳等問題的考察,即帶有此種研究意味。盡管小說作者信息缺失,但通過對包括董其昌、袁宏道、袁中道、謝肇淛、沈德符、馮夢龍等人在內的晚明文人圈,自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至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有關《金瓶梅》品讀、傳抄等情況的前后梳理,可以想象《金瓶梅》早期刊布的畏難心理,可以想象文人自身的道德預警,還可以想象普通民眾欲納還拒的接受心理。可以說,正是小說作者與早期流傳的信息缺失,觸發(fā)了讀者與研究者近乎逆向的關注與研究心理,召喚著閱讀者刻意留心這部“逸典”問世之初的相關信息。這確實是編年史研究中的奇特現(xiàn)象。綜上可知,小說理論編年史的基本面顯現(xiàn)為史料的客觀鋪排,看似與讀者完全疏離,因而未能顯現(xiàn)其研究價值,但是如若讀者細心潛讀其間,其實在相對完整把握理論史的演變脈絡的同時,完全可以發(fā)現(xiàn)足夠豐富的研究論題與學術生長點。

        近年來,各種斷代性、專題性或通史性的文學編年史著作紛紛問世,確實深化了文學史的相關認識。不過相對而言,以特定文體作為聚焦中心的理論編年史成果,似乎較為少見。這給明清小說理論編年史的撰述提供了一分機遇,也帶來了更多挑戰(zhàn)。在遵從文學編年史通常撰述體例的基礎上,結合明清小說演變實踐與理論狀貌,編撰明清小說理論編年史理應有自身鮮明的

        撰述理念

        。為此,我們擬在編撰實踐過程中力求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

        1. 史例循常而出新。

        編年史體例是最古老的史書體裁之一,歷來備受矚目,對其優(yōu)缺點,古人有著清醒的認識。唐代劉知幾指出:“備載其事,形于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此其所以為長”,“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短”。(28)可知,對史料巨細無遺的載錄,既是編年體的優(yōu)長,也是編年體的缺陷。為何出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呢?根本原因在于編年史也是史書之一種,史料的編選取舍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為此,明清小說理論編年史的撰述只能盡可能減少人為偏失,盡量做加法而不做減法,做到應錄盡錄。在這一原則下,編年過程中堅持寬尺度地甄選辨識小說理論史料,逐年細密地呈現(xiàn)明清小說理論演進軌跡,以時間意識真正凸顯史意。同時,基于常態(tài)的明清小說理論史著作往往關注士人視域下的小說理論史料,涉及的批評群體相對有限,編年視角下的明清小說理論史則將上至廊廟、下至鄉(xiāng)野的諸種小說理論見解涵括其中,并在史料所及的范圍內將相關小說理論批評的發(fā)生地予以標注與說明,進而從空間維度增強明清小說理論的立體感與飽和度。這是對常態(tài)小說理論史書寫的明顯突破。除以此時空視角落實編年實踐之外,我們擬編定多種類型的條目索引,主要有“明清小說理論關鍵詞索引”“明清小說家、批評者與書坊主索引”“明清小說書目索引”等。借助此類“索引”,可以更好地審視與把握明清小說理論的細致狀況,也可以催生不少有研究價值的新論題。例如,“野史”一詞在小說研究者視域中時常出現(xiàn),但“野史”對于古人而言的意味又不盡相同,因詞條的索引編定是以時間為序的,因而通過該詞條的索引查找,大體可以對“野史”內涵的變化有縱向的把握,進而更確切地展開相應研究。

        2. 史料固本而求新。

        正如上文所述,明清小說理論編年史的編撰,是正視已有小說理論史料的需要,也是明清小說理論研究重新出發(fā)的需要。它雖不能為研究者提供“包打天下”的史料來源,卻能使人真正知曉現(xiàn)階段的小說理論史料“家底”,盡量減少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研究面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固本”意義。例如,研究者論及“評點”之價值,往往征引袁無涯本《水滸傳》“凡例”之語:“書尚評點,以能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也?!?萬歷四十二年 1614年)事實上,古人有關“評點”的認識極為豐富,例如:“時尚批點,以便初學觀覽,非大方體,且或稱卓吾,或稱中郎,無論真?zhèn)?,反惑人真解,況藻鑒不同,似難一律,故不敢沿襲俗套,以為有識者鄙?!?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陳邦俊2)“本傳圈點非為飾觀者目,乃警拔真切處則加以圈,而其次用點,至如月旦者落筆更趣,且發(fā)作傳者未逮?!?萬歷年間)(九華山士4)“夫三國之事實,作者演之;作者之精神,評者發(fā)之?!?(雍正七年,1729年)(穉明氏3)這些史料其實較為常見,卻少為研究者利用。實際上,對這些評點論的史料加以綜合考量,評點在明清小說批評中之所以廣泛存在的原因,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釋,同時也有益于改變明清小說研究者有關評點形式論述因史料單一而出現(xiàn)的陳套。正是基于此種考慮,編年史將完整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出目前所知的明清小說理論史料,以為明清小說理論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史料方面的參照。

        3. 史識除舊而趨新。

        歷史演進的真實原貌有時難以尋繹。陳寅恪曾指出:“今日之談中國古代哲學者,大抵即談其今日自身之哲學者也。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學史者也。其言論愈有條理統(tǒng)系,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陳寅恪279—280)因此,如果歷史書寫要盡可能貼近史實,就應該立足于細致翔實的史料,盡可能不作過度概括。編年史的采用,即是據此而定的。我們認為,作為具有一定“概括”意味的明清小說理論史,不僅僅是理論本身前后相續(xù)的自我演進,而且也是理論背后相關要素共同作用的綜合結果。因此,小說理論編年史,也應立體地呈現(xiàn)諸種理論相關要素在同時期的演進態(tài)勢,反映諸種因素交互影響而導致的理論漸變與突變,以此才能清晰地揭示明清小說理論史的整體軌跡,正如論者所言:“歷史的規(guī)律性,有時在短時間尚不能看清,而須要在長時間大開眼界,才能看得出來?!?黃仁宇307)為此,涉及明清小說理論演變的相關要素,除卻小說理論觀念自身(主要體現(xiàn)于各種形式序跋之中),諸如明清小說家創(chuàng)作與評點情況、小說作品刊刻與傳布之方式、官方與民間的小說政策與輿論、相關文人的交游狀況等,明清小說理論編年史亦將對其加以系統(tǒng)關注?!爸挥型ㄟ^理解不同層次的歷史事實在各個時段中的不同變化頻率和相互關系,才能理解社會的整體變化及過去與現(xiàn)在的聯(lián)系?!?王加豐12)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明清小說理論史其實也是一部小說理論相關要素的演進史,據此深度呈現(xiàn)明清小說理論何以呈現(xiàn)特定樣貌。

        囊括理論史料本身以及諸種相關理論演變因素的明清小說理論編年史研究,相較于常規(guī)形態(tài)的小說理論史研究,顯得更為立體、更為全面與更為客觀。約略而言,其獨特作用可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1. 真實地揭示古代文人的小說觀念與小說理論的生態(tài)語境。

        自有古代小說學科以來,諸如“古代小說地位低下”“古代小說不登大雅之堂”的論調,在諸多文學史教材中往往不絕如縷。實際上,此種空泛之論破綻百出,不值一辨。我們要追問的是,古代小說確實因地位低賤而使得士人不屑于正視小說(尤其是通俗小說)嗎?答案其實沒那么絕對。在編年史視域下,明清時期士人對待小說的客觀立場能夠得到完整的呈現(xiàn)。

        先看嘉靖時期的李開先。

        人們對李開先小說觀念的認識,往往源于李開先在《詞謔·時調》中征引崔后渠等人有關《水滸傳》的評價:“《水滸傳》委曲詳盡,血脈貫通,史記而下,便是此書。且古來更無有一事而二十冊者。倘以奸盜詐偽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學之妙者也”。(《詞謔》1553)(嘉靖十年,1531年)以此看來,李開先在當時普遍貶抑《水滸傳》的背景下卻較早地肯定了《水滸傳》的可取之處,其對待小說的態(tài)度還是較為開明的。而與此相對照的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以太常寺少卿致仕的李開先卻在《萊蕪縣志》序言中反映了貶損小說之傾向:“稗官小說,里巷讕言,劣詩瑣文,無益身心,不關政教”。(《萊蕪縣志序》661)前后態(tài)度變化之大,確實難以準確判斷李開先的小說觀念孰是孰非。個中原因在于《詞謔》所論屬私人性著述,而方志序言乃是公眾性表達,在通俗小說備受非議的前提下,李開先的公職身份使其自然知曉該如何穩(wěn)妥地公開表達小說觀念。

        再看明末清初的黃宗羲。

        明天啟三年(1623年),黃宗羲有言:“宗羲此時年十四,課程既畢,竊買演義如《三國》《殘?zhí)啤分悢凳畠?,藏之賬中,俟父母熟睡,則發(fā)火而觀之。一日出學堂,其父見其書,以語太夫人,太夫人曰: ‘曷不禁之?’忠端公曰: ‘禁之則傷其邁往之氣,姑以是誘其聰明可也?!源颂蛉吮馗`視宗羲所乙之處,每夜幾十頁,終不告宗,為忠端公所知也。”(《家母求文節(jié)略》24)顯然,青年黃宗羲樂好小說,其父對小說育人價值也格外重視。清康熙二年(1663年)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卻載:“時人文集、古文非有師法,語錄非有心得,奏議無稗實用,序事無補史學者,不許傳刻。其時文、小說、詞曲、應酬代筆,已刻者皆追板燒之?!?《明夷待訪錄》13)可以看到,中年黃宗羲在學校教育中卻一反早年做法,竟然規(guī)定不得閱讀小說,其中轉變耐人尋味。結合上述李、黃二人對待小說態(tài)度之編年記載,我們可以真實地感受到古代小說之于士人的復雜心理。其實,《三國》還是《三國》,《水滸》也還是那個《水滸》,不同的是,讀者心態(tài)改變了。出于種種因素考慮,成人世界里的士人往往要以類似投名狀的形式來否定自身早年的小說閱讀史,以此擔當主流輿論的風向標,這前后不一的小說觀念,恰恰就是古代小說生態(tài)最真實的體現(xiàn)。《紅樓夢》中薛寶釵警訓林黛玉時所說“他們是偷背著我們看,我們卻也偷背著他們看”,可謂對古代小說悖論境遇的絕好注腳。我們有理由相信,明清通俗小說之于正統(tǒng)士人,其實并非真的那么不堪乃至有“犬彘不食之恨”。因此,可以說明清小說理論史的打開與呈現(xiàn)方式是多樣的,常態(tài)的明清小說理論史著述只是冰山一角,動輒“明清小說地位低賤”之類的評價未必經得起檢視。

        2. 客觀地展現(xiàn)明清小說理論史演進的線性特征。

        受諸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年份的小說理論史料存在數量多寡、種類不一的特點,有的年份極為繁富(所謂“喧鬧”),有的年份則較為稀少(所謂“靜寂”)。而就理想狀態(tài)的明清小說理論史而言,應是具體年份的小說理論演變揭示得越細密越好,而要完成此種使命,常規(guī)形態(tài)的小說理論研究模式顯然難以成行。這種態(tài)勢客觀上使得編年史視角的采用成為必然選擇,因為極力逐年詳細鋪排相關史料,即是編年史研究與編撰的應有之義。綜合明清小說理論的編年史料來看,萬歷四十一年、萬歷四十二年、崇禎十四年、泰昌元年、康熙四年、康熙十八年、康熙二十二年等年份的小說理論史料十分豐富,這段時期可謂明清小說理論史上的“高光時刻”。在這些年份的小說理論史料中,不僅常見的小說序跋、評點等史料較為翔實,其他類理論史料如筆記、曲話、方志與小說文本自身等形式中的理論史料同樣十分可觀,確實“眾聲喧嘩”。且以康熙四年(1665年)為例,該年丁耀亢因撰《續(xù)金瓶梅》而被指控下獄,反映了主流禁抑小說的觀念;同年,顧石城作《吳江雪序》提出“(《吳江雪》)懲戒感發(fā),實可與經史并傳,諸君子幸勿以小說視之”(6),體現(xiàn)出文人崇仰小說的傾向;同年,《吳江雪》作者“佩蘅子”在該書第九回正文又提到:“原來小說有三等: 其一賢人懷著匡君濟世之才,其所作都是驚天動地,此流傳天下,垂訓千古。其次英雄失志,狂歌當泣,嬉笑怒罵,不過借來舒寫自己這一腔塊壘不平之氣,這是中等的了。還有一等的無非說牝說牡,動人春興的,這樣小說世間極多,買者亦復不少,書賈借以覓利、觀者借以破愁,還有少年子弟看了春心蕩漾,竟爾飲酒宿娼、偷香竊玉,無所不至,這是壞人心術所為,后來必墮犁舌地獄?!?128)相對而言,這段史料暗含的小說觀念更為平實客觀。綜觀該年三條理論史料,明清小說理論演變的復雜性即可見一斑,而“編年史在展現(xiàn)文學歷程的復雜性、多元性方面獲得了極大的自由”(陳文新164),小說理論編年史的實踐意義由此可以想見。同時還應看到,這樣的年份定格僅僅屬于明清小說理論史序列,對于小說史、文學史而言,年份意義是不一樣的。就時間維度來說,揭示出小說理論史、小說史與文學史三者各自演進歷程上的經典年份,本身即是歷史書寫的意義所在。就小說理論史而言,常態(tài)的小說理論史著述往往以理論家為界標,而編年史形態(tài)的明清小說理論史則以特定年份為分水嶺。此舉不僅避免了以社會史、政治史、創(chuàng)作史等視角來觀照明清小說理論發(fā)展的可能,而且有望真正形成相對平實可信的小說理論史。

        另外,相對于小說理論繁富的年份,編年史體例也為小說理論史料相對“靜寂”的年份留有相應位置,為讀者從整體上勾勒小說理論史軌跡提供了別種可能。例如雍正六年(1728年)的小說理論史料相對稀缺,較為可觀的只有郎坤援引小說上奏而遭革職一事的記載:“雍正六年,廷臣奉諭,各保所知者一人。護軍參領郎坤因奏: ‘明如諸葛亮,尚誤用馬謖,臣焉敢妄舉?’世宗諭曰: ‘必能勝諸葛亮始行保舉,則勝于諸葛亮者,郎坤必知之。郎坤從何處看得《三國志》小說?即欲示異于眾,輒敢沽名具奏,甚屬可惡,交部嚴審具奏云?!丝蔀楹靡眯≌f者之戒?!?鄂爾泰993)這條史料反映了特定時期統(tǒng)治者貶抑小說,論者因援引小說而遭罪的現(xiàn)象。該年份史料看似孤立冷寂,事實上,讀者若整體考察正統(tǒng)士人的小說觀,那么由此條史料就不難聯(lián)想到其他士人的類似遭遇,如清初王士禛因史實混淆而有《落鳳坡吊龐士元》詩作,終遭紀曉嵐譏笑;何焯因信札中有“生瑜生亮”之論,而被毛奇齡譏誚;崔念陵詩作中有關羽華容道釋曹操之事,袁枚責之曰“此小說演義語,何可入詩?[……]人可不學耶”(364)。這類史料反映了清代前期統(tǒng)治者與正統(tǒng)士人崇實抑虛的小說觀念(也涉及小說語體風格評價等問題)。不過,時過境遷之后,晚清平步青卻對此多有包容:“小說俚言闌入文字,晚明最多。阮亭、悔庵、豹人、屺瞻,亦沿而不覺耳?!?453)說明雖然朝代變遷,但清初文風延續(xù)晚明的態(tài)勢可見一斑,而明末清初大體承續(xù)一致的小說觀念也不難想見。據此可知,特定年份小說理論看似處于靜寂的狀態(tài),其實也還是在以暗流涌動的形式為小說理論的演進“前伏后應”,值得研究者重視,進而有望成為考察明清小說理論史又一維度。因此,不論是小說理論的“喧鬧”還是“靜寂”年份,借此編年史視角,一部時而生機勃發(fā),時而蟄伏蓄勢的明清小說理論史得以清晰地展現(xiàn)。

        3. 直觀地反映古代小說理論演進的穩(wěn)固特征與新異變化。

        在以縱向史料梳理為重心的編年史研究框架下,不同年份的小說學說與主張,其相似與相異之處能夠得到較為清晰的呈現(xiàn),這是顯而易見的。不妨看幾則清代小說禁毀史料:

        嘉慶七年上諭查禁小說: 出示勸諭,將各坊肆及家藏不經小說,現(xiàn)已刊播者,令其自行燒毀,不得仍留原板,此后并不準再行編造刊刻,以端風化而息波詞。(曹振鏞,第29冊 399)

        嘉慶十五年庚午六月辛卯,諭內閣: 坊本小說,無非好勇斗狠,穢褻不端之事,在稍知自愛者,尚不為其所惑。而無知之徒,一經入目,往往被其牽誘,于風俗人心,殊有關系,本干例禁,但日久奉行不力,而市賈又以此刊刻取利[……]如有此等刻本,即行銷毀。(曹振鏞,第31冊88)

        嘉慶十八年癸酉冬十月丙午,又諭:“稗官小說,編造本自無稽,因其詞多鄙俚,市井粗解識字之徒,手挾一冊,熏染既久,斗狠淫邪之習,皆出于此,實為風俗人心之害,坊肆刊刻售賣,本干例禁,并著實力稽查銷毀,勿得視為具文?!?曹振鏞,第31冊768)

        嘉慶十八年癸酉十二月癸丑,又諭:“稗官野史,大率侈談怪力亂神之事,最為人心風俗之害,屢經降旨飭禁。此等小說,未必家有其書,多由坊肆租賃,應行實力禁止,嗣后不準開設小說坊肆,違者將開設坊肆之人,以違制論。[……]前已有旨查禁,該管地方官,務認真禁止,勿又視為具文?!?曹振鏞,第31冊837)

        小說禁毀史料反映了官方的小說理論觀念,其獨特性在于以相反相成的形式客觀上凸顯了古代小說的生產方式與影響效應,自然也應是明清小說理論史的組成部分。清代嘉慶年間的這四道小說禁令,在小說題材、刊刻與傳播等方面,均生動地反映了小說在當時持續(xù)而穩(wěn)固的發(fā)展態(tài)勢。因小說自身的吸引力而使得讀者欲罷不能,進而使得書坊亦欲罷不能,最終使得朝廷禁令形同虛設,以致有“勿得視為具文”“勿又視為具文”之無奈。因此,我們不難感受到禁而不止現(xiàn)象的背后古代小說及其理論觀念演進的穩(wěn)固特征。

        此外,依賴于編年史視角,明清小說理論演進過程中逐步新變的特征也可得到具體展現(xiàn)。例如,以“賬簿”喻“小說”的觀念,在明清文人筆下較為常見,但“賬簿”說的內涵卻不盡一致。晚明陳繼儒在為《春秋列國志傳》所作序言中較早提出了“賬簿”說:“此世宙間一大帳簿也?!?1)(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此后諸多小說批評家對此觀念多有發(fā)揮。張無咎作《新平妖傳敘》有言:“如《玉嬌麗》《金瓶梅》,如慧婢作夫人,只會記日用帳簿,全不曾學得處分家政,效《水滸》而窮者也?!?泰昌元年,1620年)(3)余季岳《盤古至唐虞傳》“識語”云:“(《帝王御世志傳》)不比世之紀傳小說無補世道人心者也。四方君子以是傳而置之座右,誠古今來一大賬簿也哉?!?明崇禎年間)(150)褚人獲《隋唐演義序》也提出:“昔人以《通鑒》為古今大帳簿,斯固然矣。第既有總記之大帳簿,又當有雜記之小帳簿,此歷朝傳志演義諸書所以不廢于世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1)張竹坡評點《金瓶梅》時亦認為:“我的《金瓶梅》上洗淫亂而存孝弟,變帳簿以作文章,直使《金瓶》一書冰消瓦解,則算小子劈《金瓶梅》原板亦何不可。”(康熙三十四,1695年)(17)從上述“賬簿”說的內容來看,明清小說批評家對小說文本的認識其實經歷了從尊重史實、仿寫史實到超越史實而著意虛構的變化過程。由此可見,得益于編年史視角,小說理論內涵逐步新變的軌跡呈現(xiàn)得較為鮮明,而編年史“編年批評”的互文意味亦得以彰顯。

        綜上所言,編年史形態(tài)的明清小說理論史將是獨特的存在,它是當下明清小說理論史研究糾弊、深耕與再度前行的需要,也是明清小說理論研究的內在要求。明清小說理論編年史既是歷史系年與時空坐標下的小說理論史料的匯集,也是一個個小說理論專題序列的融會,更是小說理論相關要素歷時演進的整合。它將以立體、客觀而完整的面貌完成明清小說理論史的有效書寫,為明清小說理論研究貢獻了新的學術生長點。

        注釋[Notes]

        ① 對此,王兆鵬提出: “‘編年’與‘系地’并重,不僅編次譜主的‘出處之歲月’和‘作文之歲月’,還要‘考之輿圖,以求其蹤跡’,博之方志,以明其地理環(huán)境?!?21)這一思路對編年史研究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② 梁章鉅轉引紀昀對此詩的評語:“文達師曰: 落鳳坡出《三國演義》,《廣輿志》誤收之,而先生有《落鳳坡吊龐士元》詩,可笑。”(周興陸 573)

        ③ 有關此問題的相關研究,另可參看李桂奎: 《“帳簿”敘述與中國古代小說的文本建構》,《求是學刊》2(2009): 119—125。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曹振鏞等: 《仁宗?;实蹖嶄洝罚肚鍖嶄洝返诙艃?,第三十一冊。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

        [Cao, Zhenyong, et al..

        The

        Reign

        of

        Jiaqing

        Emperor

        Records

        of

        the

        Qing

        Emperors

        . Vols.29 and 31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5.]

        陳邦?。?《廣諧史凡例》,《廣諧史》,陳邦俊編。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沈應魁刻本。

        [Chen, Bangjun. “Notes on

        Supplemented

        Humorous

        Sketches

        .”

        Supplemented

        Humorous

        Sketches.

        Ed. Chen Bangjun. Block-printed edition in1615.]

        陳繼儒: 《敘列國傳》,《古本小說集成》(第3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0。

        [Chen, Jiru. “Preface to

        Annals

        of

        the

        Stat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Grand

        Collection

        of

        Ancient

        Fictions

        . Vol.3.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1.1-10.]

        陳文新: 《〈中國文學編年史〉編撰主旨及特點》,《文藝研究》9(2006): 164—165。

        [Chen, Wenxin. “The Gis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ronicle

        of

        Chinese

        Literature.

        Literary

        and

        Art

        Studies

        9 (2006): 164-165.]

        陳寅?。?《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279—281。

        [Chen, Yinke. “The Review Report of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I) by Feng Youlan.”

        Collected

        Works

        from

        the

        Jinming

        Studio

        . Vol. 2.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01.279-281.]

        褚人獲: 《隋唐演義序》,《古本小說集成》(第3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4。

        [Chu, Renhuo. “Preface to

        Romance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Grand

        Collection

        of

        Ancient

        Fictions

        . Vol.3.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1.1-4.]

        顧石城: 《吳江雪序》,《古本小說集成》(第4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6。

        [Gu,Shicheng.“Preface to

        Snow

        in

        the

        Wu

        River.

        Grand

        Collection

        of

        Ancient

        Fictions.

        Vol.4.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1. 1-6.]

        黃仁宇: 《萬歷十五年》。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9年。

        [Huang, Ray.

        1587

        ,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9.]

        黃宗羲: 《家母求文節(jié)略》,《黃宗羲全集》第十一冊,沈善洪等編校。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24—25。

        [Huang, Zongxi.“A Brief Story aboutMy Mother’s Education.”

        The

        Complete

        Works

        of

        Huang

        Zongxi

        .Vol.11. Eds.Shen Shanhong, et al.. Hangzhou: 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2005. 24-25.]——: 《明夷待訪錄》。北京: 中華書局,1981年。[- - -.

        Waiting

        for

        the

        Dawn

        :

        A

        Plan

        for

        the

        Prince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81.]

        紀昀等: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 中華書局,1997年。

        [Ji,Yun, et al..

        The

        Imperial

        Catalogue

        of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97.]

        九華山士: 《三教開迷歸正演義凡例》,《古本小說集成》(第1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4。

        [Jiuhuashanshi. “Notes on

        Romance

        of

        the

        Three

        Teachings

        .”

        Grand

        Collection

        of

        Ancient

        Fictions

        .Vol.1.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1.1-4.]

        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阮元???。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

        [Kong, Yingda, ed.

        A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Mao

        s

        Edi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0.]

        李開先: 《詞謔》,《李開先全集》,卜鍵箋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553。

        [Li, Kaixian. “Comments on

        Ci

        -poetry.”

        The

        Complete

        Works

        of

        Li

        Kaixian

        . Ed. Bu Jian.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14.1553.]——: 《萊蕪縣志序》,《明代方志選編·序跋凡例卷》,王熹等校點。北京: 中國書店,2016年。661—662。[- - -. “Preface to the Gazetteer of Laiwu County.”

        Collected

        Gazetteers

        of

        the

        Ming

        Dynasty

        (

        Prefaces

        ,

        Postscripts

        and

        Notes

        ).Eds. Wang Xi, et al.. Beijing: China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2016.661-662.]

        劉知幾: 《史通通釋》,浦起龍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Liu, Zhiji:

        A

        Gener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ralities on History. Ed. Pu Qilo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78.]

        鄂爾泰: 《世宗憲皇帝實錄》,《清實錄》第七冊。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1—1126。

        [Ortai.

        The

        Reign

        of

        Yongzheng

        Emperor

        .

        Records

        of

        the

        Qing

        Emperors

        . Vol. 7.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5. 1-1126.]

        佩蘅子: 《吳江雪》,《古本小說集成》(第4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405。

        [Peihengzi.

        Wujiang

        River

        Snow

        .

        Grand

        Collection

        of

        Ancient

        Fictions

        .Vol.4.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91.1-405.]

        平步青: 《霞外攟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Ping,Buqing.

        Collected

        Essays

        of

        Ping

        Buqing

        .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82.]

        王加豐: 《年鑒學派的總體史理論及其實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5(2020): 11—16。

        [Wang, Jiafeng. “

        The

        Annales

        School

        s

        Theory

        of

        a

        Total

        History

        and

        Its

        Practice.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5(2020):11-16.]

        王兆鵬: 《從“年譜”到“編年系地譜”》,《文學評論》2(2021): 17—24。

        [Wang, Zhaopeng. “From Chronology to Chron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Genealogy

        .

        Literary

        Review

        2(2021): 17-24.]

        袁枚: 《隨園詩話》。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Yuan, Mei.

        Poetry

        Talks

        from

        the

        Sui

        Garden

        .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982.]

        余季岳: 《盤古至唐虞傳識語》,《古本小說集成》(第1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50。

        [Yu, Jiyue. “Instructions on

        Biographies

        from

        Pangu

        to

        Emperors

        Yao

        and

        Shun

        .

        Grand

        Collection

        of

        Ancient

        Fictions

        .Vol.1.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91.150.]

        張潮: 《檀幾叢書初集序》,《檀幾叢書初集》,王晫、張潮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24—226。

        [Zhang, Chao. “Preface to

        The

        First

        Collection

        from

        the

        Ebony

        Table

        .”

        The

        First

        Collection

        from

        the

        Ebony

        Table

        .Eds.Wang Zhuo and Zhang Chao.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92.224-226.]

        張無咎: 《新平妖傳敘》,《古本小說集成》(第4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9。

        [Zhang, Wujiu. “Preface to

        New

        Edition

        of

        Quashing

        the

        Demon

        s

        Revolt.

        Grand

        Collection

        of

        Ancient

        Fictions

        .Vol.4.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91.1-9.]

        張竹坡: 《第一奇書非淫書論》,《張竹坡批評金瓶梅》,王汝梅校點。濟南: 齊魯書社,2014年。17—18。

        [Zhang, Zhupo.“The First Marvelous Book Is Not a Pornographic Book.”Zhang Zhupo’s Critique of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 Ed. Wang Rumei.Jinan:QiluPress,2014.17-18.]

        穉明氏: 《三國演義敘》,《官本大字全像批評三國志》,清雍正七年(1729年)致遠堂啟盛堂刊本。

        [Zhiming Shi. “Preface to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

        Official

        Edition

        of

        Illustrated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1729.]

        周興陸: 《漁洋精華錄匯評》卷十二。濟南: 齊魯書社,2007年。

        [Zhou, Xing lu.

        Collected

        Comments

        on

        Selection

        Prose

        Writings

        of

        Yuyang.

        ]

        av永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又长又大又粗又硬3p免费视频|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欧美三级超在线视频| 国产三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av大片在线观看| 日本高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人人爽人人爱| 欧美日本免费一区二| 国产91在线精品观看|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av影片| 欲色天天网综合久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噜噜|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av|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免费观看黄网站| 宅宅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交乣女bbw|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综合网站| 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 一个色综合中文字幕人妻激情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极品少妇无套实战|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av在线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 91精品国产综合成人|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专区一ⅴa亚洲v天堂| 吸咬奶头狂揉60分钟视频| 涩涩国产在线不卡无码| 在线播放亚洲丝袜美腿|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