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祥花
語文教學承擔著勞動教育的任務(wù),有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作為語文教師,應(yīng)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勞動資源,開展合宜的勞動教育,做到“五育”并舉,優(yōu)化、整合課程資源。
《千人糕》是二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課文?!扒烁狻睂嶋H上就是一種米糕,因其制作材料、生產(chǎn)過程需要經(jīng)過多人勞動才能完成,故稱之為“千人糕”。本節(jié)課在落實語文要素的同時,也承載著勞動要素的落實。語文學科中的“勞動教育”不只是勞動技能的教導、勞動活動的實踐,還包括在語文文字的學習中體會勞動成果或勞動過程的美,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體會勞動情感,理解勞動精神。這節(jié)課要讓學生們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珍惜勞動成果。
一、注重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課上,我端上一個蓋著紗布的盤子,故作神秘地說:“今天我請大家吃‘千人糕?!睂W生們情緒高漲。我故弄玄虛地說:“這可是‘千人糕,你們猜一猜它長什么樣?什么味道?”精心設(shè)計的環(huán)節(jié)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激發(fā)了學生們的熱情。有的說一定是一種很大的糕;有的說味道一定很美;還有的已經(jīng)迫不及待了,要求馬上嘗一口。我輕輕地掀開了紗布,學生們面露失望之色,我笑著說:“想不想嘗一嘗是什么味的?”一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我把“千人糕”放在了她嘴邊。“老師,這和我們平時吃的糕點沒什么區(qū)別?!蔽腋嬖V學生們這是我自己做的,又問:“‘千人糕就是我們平時吃的米糕,那為什么叫‘千人糕呢?”此時的學生們非常想知道為什么,當他們打開課本的時候,每字每句都會細細品讀。他們很快知道了答案。
在教學中,我重點讓學生們借助圖片,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一說米和糖是怎么來的。學生們分小組對大米種植、甜菜加工、運輸銷售等環(huán)節(jié)進行了交流,知道了農(nóng)民種植稻子,需要種子、農(nóng)具、肥料、水,需要進行除草、施肥、收割,糖的熬制和運輸、銷售過程也需要多人的勞動。學生們最后感嘆地說:“這糕的確應(yīng)該叫‘千人糕?。 ?/p>
在教學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又問學生們,想不想親手做“千人糕”,學生們興趣盎然,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語文課與勞動課巧妙地整合,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勞動的意義。
二、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形成正確勞動觀念
語文課本身就承載著學生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勞動教育的任務(wù),在語文課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會比其他學科更有優(yōu)勢,更自然有效。本文是語文學科和勞動教育整合的良好載體。學生們在一遍一遍的誦讀中,從最初的“好奇”到“不以為然”,再到最后的“恍然大悟”,內(nèi)心深受觸動。
圖文結(jié)合,讓學生感受生產(chǎn)“千人糕”時工序的復(fù)雜、人員的繁多、勞動的艱辛,感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這就是本節(jié)課與勞動教育的結(jié)合點,一塊小小的米糕是怎么來的,很多學生是不知道的,而這正是一個很好的勞動教育的契機。在學生讀懂課文、品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借助圖畫闡述米糕是經(jīng)過了哪些勞動才做成的,讓學生懂得吃的、穿的、用的是怎么來的,需要多少勞動和汗水才能完成。要讓學生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珍惜勞動成果。
在教學本課時,我采用了圖文結(jié)合、結(jié)合自己生活實際、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品讀語言、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說說米糕制作過程中需要經(jīng)過哪些人的勞動,從小組討論中激發(fā)思維,以“一塊米糕的自述”把整個勞動過程串聯(lián)起來。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米糕,感受勞動的樂趣,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真正意義上明白勞動的不易。在“吃米糕”“識米糕”“議米糕”“做米糕”過程中滲透勞動精神,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參與勞動”的品質(zhì),弘揚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精神。在品讀語文文字中提高品德修養(yǎng),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審視整個教學過程,有生字的學習,有讀書的指導,有語言的品讀,完全落實了語文教學中的各項要素。在勞動教育中,找準了結(jié)合點,學生們在動腦、動手、動口中接受了勞動教育,在語文文字的學習中體悟勞動情感,欣賞勞動成果,理解勞動精神,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教學中總有不足之處,我認為在制作米糕的過程中,可能存在實際操作的困難。但是,不管米糕做得是否成功,學生們參與了勞動,就會懂得勞動的樂趣,就會去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這也是一種勞動教育的實踐。
(作者單位:東營市河口區(qū)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