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麗
安陽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心腦血管疾病中,腦梗塞較為常見,尤其老年人群發(fā)病率較高,且此類疾病具有一定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嚴重威脅著患者身心健康。近年來,我國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發(fā)展,腦梗塞患者經(jīng)早期治療后臨床療效顯著提升,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1]。因此,如何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幫助患者恢復患肢功能融入社會仍是臨床研究重點。對于腦梗塞患者,臨床治療仍以恢復患肢肌力為主。本研究旨在探究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在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安陽市人民醫(yī)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間的腦梗塞患者76例,隨機分組,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干預38例為觀察組,常規(guī)護理38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62.34±6.28)歲;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齡43~81歲,平均年齡(62.84±6.46)歲。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腦梗塞患者均知情,且符合臨床腦梗塞診斷標準,比較患者一般資料(P>0.05)。
對照組患者施行常規(guī)護理,入院后責任護士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了解患者實際病情,給予針對性飲食指導及用藥指導,并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2]。
觀察組患者施行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具體措施如下。患肢功能訓練:腦梗塞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責任護士需對其進行一對一康復訓練指導,包括臥位、坐位、立位、站位及行走等分階段康復訓練,在此過程中,需結合患者實際病情,結合康復訓練計劃科學鍛煉,避免過度勞累[3];患肢按摩干預:由患肢近端向遠端按摩,再由遠端向近端按摩,每日按摩2次,每次持續(xù)30 min,按摩干預時,可結合中醫(yī)護理理念,融入針灸、理療及穴位按摩等干預措施,進而促使患肢康復;開展坐位鍛煉:待患者肌力恢復后,可指導患者床上坐立,隨著患者恢復可幫助患者坐輪椅,但要注意控制訓練時間,剛開始時每日訓練5~10 min,逐漸增加時間至30~45 min;開展站立鍛煉:進行肌力檢測時,結果達到II級可開展站立訓練,剛開始訓練時需在護理人員或家屬攙扶下進行,避免跌倒,同時結合患者耐受情況確定站立時間,可由1 min逐漸過渡到站立15 min,并逐漸減少對患者攙扶,訓練過程中多鼓勵患者,促使患者從輪椅上站立[4];開展步行鍛煉:隨著患者逐漸恢復,肌力逐漸恢復正常,待無人攙扶時患者可獨自站立30 min及步行訓練,步行時護理人員需注意看護,避免出現(xiàn)跌倒等風險情況。
施行護理干預后,若功能缺損評分結果降低45%~100%,且患者未出現(xiàn)殘疾情況判為顯效;護理干預后,若功能缺損評分結果降低18%~44%,且患者僅出現(xiàn)輕微殘疾判為有效;護理干預后,若功能缺損評分未降低,且出現(xiàn)嚴重殘疾判為無效[5]。記錄分析兩組患者功能獨立性量表(FIM)評分及巴氏量表(Barthel)指數(shù)評分,評判FAM評分時需結合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進而掌握患者肢體運動能力,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越好;而評判Barthel指數(shù)時需結合Barthel評分量表,進而掌握患者生活質(zhì)量情況,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好[6]。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干預后,觀察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梗塞患者療效比較 例(%)
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干預后,觀察組FAM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比較腦梗塞患者護理干預前FAM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評分(P>0.05),見表2。
表2 FAM評分與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s) 分
表2 FAM評分與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s) 分
組別觀察組(n=38)對照組(n=38)t P FAM干預前31.14±4.35 31.15±4.37 0.009 9 0.992 1干預后70.02±9.42 53.84±8.67 7.790 7 0.000 0 Barthel指數(shù)干預前43.21±5.32 43.23±5.33 0.016 4 0.987 0干預后83.86±8.72 61.28±6.37 12.889 5 0.000 0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腦梗塞發(fā)病率隨之上升。腦梗塞患者早期治療后,需給予針對性偏癱肢體康復訓練,進而鞏固臨床療效。在老年腦梗塞患者中,由于機體各項組織器官功能衰退,加上免疫力、抵抗力降低,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藥效[7]。因此,為降低腦梗塞對人體危害,開展針對性患肢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提升患者肌力,進而提升臨床療效。目前,臨床對于腦梗塞患者仍以常規(guī)藥物治療輔以常規(guī)護理為主,未重視患肢康復訓練,影響康復效果。但近年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在常規(guī)藥物干預基礎上聯(lián)合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可促使患者恢復肌力,改善預后。在患肢康復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需為患者講解腦梗塞疾病相關知識,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促使患肢恢復運動能力??祻陀柧氈饕ɑ贾δ苡柧?、患肢按摩、坐位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等,通過訓練幫助患者恢復患肢功能,降低肌肉萎縮及關節(jié)痙攣風險[8]。腦梗塞主要與腦部動脈硬化有關,發(fā)病后患者常出現(xiàn)吞咽困難、偏癱、眩暈及失語等癥狀,進行偏癱肢體康復訓練時,能夠刺激大腦皮層,增強腦部控制肢體能力,進而促使患肢恢復運動功能。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過程中,需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開展,逐漸恢復患肢功能,減少肌肉萎縮風險,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制定針對性訓練計劃,確定訓練內(nèi)容,包括訓練方式、鍛煉強度及持續(xù)時間等信息,不可急于求成,否則可加重肢體損傷。此外,開展康復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若患者出現(xiàn)體虛、乏力或面色蒼白等情況,需停止訓練,否則可導致病情加重[9]。結合本次研究成果,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干預后,觀察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FAM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對于腦梗塞伴偏癱患者選用癱肢體康復訓練,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較高,且患者生活質(zhì)量顯著提升,預后良好。
綜上所述,腦梗塞患者采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療效顯著,患肢肌力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明顯改善。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模式,偏癱肢體康復訓練更具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