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瑞山
南國正芳春,處處是春山。在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孟春時節(jié),我走進了嶺北鎮(zhèn)楊眉村,聆聽著它春天的故事,徜徉其里,樂哉,如食美珍;豪興不已,美哉,如飲甘醇。
我們首先來到村部所在地楊眉山小組,站在新建的氣派的村部門口的廣場上往東望去,油坑河宛轉(zhuǎn)繞村莊。我們走進僅幾步之遙的一座別墅中,從鐘大爺處了解到,鐘氏于光緒年間由安遠縣石山下遷來,之后又有黃氏、傅氏及楊、劉、鄧、朱等姓氏相繼遷來。因此地山嘴上有棵大楊梅樹,寓“揚眉吐氣,激昂青云”之意,名之為“楊眉山”,后村部駐此,便名該村為“楊眉村”。
緣河上行,過下屋、老屋、至新屋一、二組,可見一股清溪從杉陂坑群峰的隘口緩緩流來。一幢建于清嘉慶庚申年間(1800年),建筑面積560多平方米的鐘氏宗祠和兩根立于廣場邊的旗桿石金碧輝煌,英氣凌云,瞬間讓人震撼。而位于社背山岡上,由中信銀行投資280萬元、裝機容量420千瓦的光伏產(chǎn)業(yè)基地則熠熠生輝,氣勢恢宏,令人贊嘆不已。楊眉山一古一今的時空變幻,猶如風(fēng)吹桃花,花開葉落,異彩紛呈,使人頓時置身于“中山一沉醉,千度日西斜”的美妙之境,心曠神怡,遐思萬里。
一會兒,跨過小定公路,便到達九垇山口。山巒一側(cè)花草青青,秀木生香。另一側(cè)是開闊的田野,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我們走近江西正合生態(tài)循環(huán)農(nóng)業(yè)示范園,但見一輛輛畜禽糞污運輸車來回奔跑,一袋袋有機肥打包裝車,一片片篁竹草綠意盎然,把整個田野裝滿了秀美的春色。春花處處,如入南山,春意盎然,似在桃源,讓人備感親切,興奮不已。
往前緩行,山道狹小,花木茂盛,溪水潺潺,鳥語相聞。我們在一步一景,一里一天的山垇中不知不覺地穿越了九個山垇的秀美畫廊后,內(nèi)心豁然開朗,眼前景象萬千。至三岔路,往右通往馬山逕工區(qū),直通樂園村,向左為原縣農(nóng)林技校,我們沿中間山道前行,十幾分鐘便到了下隔。瞭望四周,田疇幾十畝,村舍十余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不遠處是金新農(nóng)集團定南天種養(yǎng)殖基地,它是定南縣第一個出欄20萬頭的樓房養(yǎng)豬場,基地廠房林立,歡騰一片,是山中一道獨特的美景。
過大塘尾,往右至農(nóng)場。我們站在一棟斑駁的土坯房前,厚實的墻體上幾條標語依稀可見,訴說著它的滄桑歲月。所謂農(nóng)場實際上是20世紀60年代集學(xué)習(xí)政治、軍事、文化、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中小型加工廠為一體的“五七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唯眼前荒蕪凋敝的房子讓人偶爾回想起漸遠的歲月,生出一絲暢想。如今,農(nóng)場樹木參天,果山片片,成為百姓綠色經(jīng)濟的聚寶盆。
溯上隔河而行,河水清清,山谷幽靜,日照深林,一望無際的原野上,白鷺翩躚,斑鳩咕咕,笛聲悠揚。我們循著笛聲走進坑尾黃大爺?shù)膭e院,小休片刻中,我們得知黃氏祖先于清康熙末年從福建遷來,歷今三百多年,枝繁葉茂,孜孜興旺。
我們乘興過塅上,春和景明,廠房隱隱,鴿聲陣陣,鄉(xiāng)親們幸福的笑聲回旋在上空。說話間,便至富足山下的鑫澤數(shù)字農(nóng)業(yè)蔬菜產(chǎn)業(yè)基地。走近基地,一片片綠茵茵的青菜,有水靈靈的韭菜、紫溜溜的茄子、紅艷艷的西紅柿、脆生生的黃瓜、青翠翠的辣椒、艷嫩嫩的蘆筍,還有許多紅綠相間、郁郁蔥蔥的各色蔬菜,就像“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的少女讓人駐足,又似亭亭玉立、環(huán)肥燕瘦的仙子惹人鐘情。
我們一個上午穿行在如詩如畫的田野中,那“樹繞村莊,水滿陂塘”的景致,那“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的鄉(xiāng)風(fēng),無不寫滿了楊眉村的富春山圖,彈奏著世間最動人的詩行。
我們猶如醉酒的蝶,飛舞在楊梅村那青山綠水中,久久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