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 旺
剛求職的時候,你肯定聽過這樣的說法:不要當(dāng)團(tuán)隊里“懶惰的沙丁魚”,要當(dāng)“敢闖敢拼的鲇魚”:不要當(dāng)“把頭埋進(jìn)沙子里的鴕鳥”……這些說法有幾個共同特征:都和動物有關(guān),都揭示了某個重要的人生哲理,都是老板愛講的故事。但這些故事是真的嗎?
鲇魚效應(yīng),據(jù)說來自北大西洋漁夫的捕魚小秘訣:在沙丁魚桶里放一條鲇魚。據(jù)說是沙丁魚懶,在桶里不愿意動,如果有一只精力旺盛的鲇魚在桶里到處亂竄,就會讓懶惰的沙丁魚被迫翻涌起來。
不過,沙丁魚生活在近海,鲇魚生活在河里。把兩種魚放在一起,桶里到底灌咸水還是淡水?魚命在于靜止。狹小空間內(nèi)的劇烈活動,會極大消耗水中的含氧量。沒有氧氣,沙丁魚很快就會一命嗚呼。絕大部分講述者都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挪威。但是,北大西洋沒有鲇魚,挪威人也從來沒有聽過這個故事……
人類還會將一些動物的行為放大,并賦予其特殊的意義。比如有種說法,鴕鳥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把頭扎進(jìn)沙子,假裝看不見。其實,作為一種敏捷而兇猛的大型鳥類,鴕鳥在遇到危險時要么隱藏自己,要么邁開兩條大長腿遠(yuǎn)遠(yuǎn)跑開。如果實在避之不及,鴕鳥會勇敢地上去打一架!把頭埋進(jìn)沙子不可能存在。
另外一個迷思是,旅鼠在遷徙過程中會集體跳海自殺:通過自殺控制種群數(shù)量,維護(hù)脆弱的生態(tài)平衡。描寫旅鼠這種神秘儀式的文章《旅鼠之謎》甚至入選初中語文課本。其實,旅鼠沒有自殺傾向。就算想自殺,跳海也不是一種好的方式:旅鼠會游泳。
這么明顯的假故事,為什么還有許多人相信?與其說是對大自然好奇,倒不如說,是人類在為自己的行為“找相同”。我們一邊把自己的不聰明合理化,一邊提醒自己:千萬不能這樣!
自省是優(yōu)秀的品質(zhì),就別拖動物們下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