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晁
《樹民》最初的成果出現(xiàn)在2013年,這一年《紐約客》發(fā)表了安妮·普魯以森林為背景的短篇小說《粗暴行為》。小說的源頭更可以追溯到十五年前,這是一部“蓄謀”已久的作品。這一次作家從邊疆視野邁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中——北美大陸開發(fā)史。這是作家首次處理龐大題材,跨度三百年的時間進程,作家讓兩個家族更替糾纏,而故事的依托與景觀來自于小說的恒定坐標——森林。這一焦點凸顯了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如果說邊疆題材讓安妮·普魯投身的是一處失落的地帶,那么到了《樹民》就回到了這一失落的源頭。小說見證了人類軌跡對這片土地造成的影響,這影響最終也反噬了人類自身,這是一部完整表達出“失落”過程的史詩性小說。
如果說邊疆題材讓安妮·普魯投身的是一處失落的地帶,那么到了《樹民》就回到了這一失落的源頭
在與黛博拉·瑞特斯曼的訪談中,安妮·普魯?shù)莱隽藙?chuàng)作之源:
大約十五年前,那時我經(jīng)常開車出游,當我以不同的路線穿越大陸時,我路經(jīng)一個位于密歇根上半島的廢棄小鎮(zhèn)。這個地方灌木叢生,只有一座建筑,一個廢棄的多用途商店。在長滿灌木和雜草的山坡上,我看到一個指示牌,大致是說,上個世紀此處生長著世界上最大面積的五針松森林。森林已經(jīng)蕩然無存,只剩下這個指示牌,從那一刻起,我開始考慮一部與濫伐森林的歷史緊密相連的小說。
小說從17世紀末講起,追隨兩位法國移民的步伐,開始以兩個家族的交錯發(fā)展見證了北美近代的歷史變遷。北方乃至東西部森林的盛衰(長達三百年的砍伐)成為這部小說的濃烈背景,從兩個家族面對森林的不同行為和結(jié)果來看,這是一部深刻涉及人文與環(huán)境的小說,兩者休戚相關(guān),乃至一出出悲劇,都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自我與自然的關(guān)系。
小說的努力接近了環(huán)境史家唐納德·沃斯特所言:“必須試著從非人類的角度來審視人類自己的行為。也就是后退一步,看看當初在自然界其他生物眼中人類是怎樣的?!痹谛≌f的尾聲處,第一代闖蕩森林的移民勒內(nèi)·塞爾的子孫——薩帕蒂西婭·塞爾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也可視作對唐納德·沃斯特的回應(yīng)),“倘若從第一位原始人直立身體,以新的視角審視世界時起,一切就已經(jīng)太晚了呢?”這聲音也在夏爾·凱迪的后代,杜克父子公司最后的“血液”查理的臨終筆記中體現(xiàn),“人類如同君主般行事。他們決定萬物的興衰枯榮。我認為人類正逐漸演變?yōu)橐粋€可怕的新物種,而我很抱歉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我們無法阻止緣起的事物,甚至我們?nèi)匀粺o法阻止人類繼續(xù)前行的步伐,這是當下的困境與無奈。是《樹民》將這一困境推到了足夠久遠的時候,那瘋狂被點燃的源頭,讓我們目擊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面臨如今的境況的。
小說最觸目的場景,一方面來自對資源的瘋狂掠奪,對森林的無盡索取。這不僅是對利益的奪取,更表現(xiàn)了來自歐洲的自負——人類主宰萬物的“天賦人權(quán)”;另一方面這攫取的過程也是對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粗暴壓榨乃至血腥統(tǒng)治的歷史。從這一角度,印第安人的存在和樹木并無二致,消失的人口如同消失的森林一樣令人震驚。查爾斯·達爾文在《貝格爾號航行日記》里寫道,“歐洲人走到哪里,死亡似乎便在哪里追隨著土著居民。放眼望去,南北美洲、波利尼西亞、好望角和澳大利亞無一例外?!边@是多樣文化在強勢“文明”入侵后的逐漸衰落過程,這衰落的危機首先來自人口的驟減。
“僅僅幾年時間里,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太多的人,數(shù)也數(shù)不清。據(jù)說他們原來的世界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里便已不復存在了?!?/p>
“再過四十年他們將不復存在,就像有史以來從未這么少過,甚至才不到五百人;在白人到來之前,他們曾有超過十萬人。”
印第安人口的消失與森林的退卻,代之的卻是移民的洶涌涌入。據(jù)統(tǒng)計,從1629年到1775年就有四波說英語的移民遷徙到現(xiàn)今美國的領(lǐng)土上,而1920—1930年,更有五千多萬的歐洲移民奔赴海外。“大量到來的歐洲人的數(shù)目很快就可以和這些鳥兒抗衡了”,作為調(diào)侃,這一不可動搖的潮流甚至被最早置身殖民地的人和原住民共同鄙視,仿佛他們是另一種“野蠻人”。吊詭的是,最初到來的白人也同樣被如此看待?!鞍兹俗哌^的地方就會長出壞植物”。出于開墾的需求,后續(xù)的移民們盲目地放火燒毀森林,然后迅速看著土壤枯竭,這是惡性循環(huán)的開始。小說還借牧師掌管的寄宿學校這一微小的存在,道出了外來文明的虛偽與殘酷。埃加的遭遇暴露了“寄宿學校的邪惡作為和政府監(jiān)管的缺失永遠地玷污了任何以文明和禮儀自我標榜的英裔加拿大人”。這一切片,讓整個大陸的“文明”帶著濃烈的原罪,且這罪孽延續(xù)得如此漫長,從起源的新教徒移民開始,直接邁進了20世紀。
這原罪從何說起?或許可以追述到西方的人文主義,對自然的蔑視乃至征服自然是近代西方人的追求目標。笛卡爾在《論方法》里高喊,“讓我們成為自然的主人與擁有者”。歐洲人在新大陸的肆意妄為,實踐了笛卡爾的豪言,這一行徑被放大到了無以倫比的地步,他們?nèi)缤M入了一塊無法無天的飛地,盡情施展著與個體欲望相匹敵的破壞能力。這足以使人對人類自身乃至其身后所代表的文化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這認識并不附身于我們往常以為的形式——“戰(zhàn)爭”之中,它直接散落在人類的日常生活里,又因它的隱形、不自知,乃至披著文明、教化這一光鮮的外衣,而更讓人戰(zhàn)栗。
“那些孩子再也不會是純粹的米克馬克人了?!?/p>
在新西蘭,艾赫就曾詢問過艾蒂安·塞爾米克馬克人的故事,艾蒂安無言以對,“因為相比她所講述的有諸多位神的毛利人的世界,他的故事會顯得十分遜色而貧瘠。米克馬克人遺失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取而代之的是傳教士們的上帝?!边@里的遺失,并非指事物的自然消亡,它是被外來力量剝奪的,是宗教、種族主義或其他。
《樹民》處理這一沖突充滿著冷靜又不乏哀傷的情感,但我們?nèi)钥梢钥吹竭@沖突攜帶著裹挾一切的力量,“沒有什么巨大到不能倒下的東西。當人類到來的時候,它們?nèi)嫉瓜铝恕?。小說里有不少這樣的提示,看上去是指森林,但又不單純指森林,人類對自身同樣施行了這一原則,這樣的侵吞無法彌合,事實上也沒有提供事后修補的可能,因這破壞來得足夠徹底。
小說結(jié)尾的覺醒正是來自對這一景象的憂慮,可以說小說的兩部分力量(對森林的破壞及人類自身的擠壓)最終都指向了對生態(tài)衰退帶來的不安。在這里,人類對自身的“排異”從小說里隱退,《樹民》的題旨變得更為清晰,人類的沖突演化為了更為深廣的主題,即人與自然。在這一刻,自然才重新成為全新的主宰,它深切地影響到了不分族群、文化的每一個人。
這一憂慮從哪里萌芽?我以為是以迪特爾·布賴特斯普雷歇的出現(xiàn)為標志的。他從一個為德國伯爵管理森林的角色介入新大陸的亂象中,他的現(xiàn)身直接導致小說出現(xiàn)了第一抹保護森林的色彩。后來的塞爾家族(回歸印第安人)與凱迪家族(林業(yè)巨頭)最終的努力——前者貢獻了一位林業(yè)學博士,后者建立了苗圃并資助了保護行為——都無法阻擋一種事實,即承載漫長人類生存的地球很難回去了。這是薩帕蒂西婭·塞爾參觀冰川后的悲觀發(fā)現(xiàn),但這并非小說的結(jié)論,它只提供事實,而人的主觀行動,那些感覺事態(tài)緊迫的人已站了起來,并且,作為自然的一端,它的自我修復功能也預示著事態(tài)尚有樂觀的一面?!叭祟惿鐣到y(tǒng)適應(yīng)他們的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身也在適應(yīng)著人類社會系統(tǒng)。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然部分,通過做出調(diào)整來應(yīng)對人類的干涉,提高生存的可能?!边@是自然的反彈與頑強,也是《樹民》的客觀角度和精神高度,這樣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指向了——喚醒。
欲望,是《樹民》的開端,也是被壓制在生存線之下的開端。兩個不識字的歐洲移民勒內(nèi)·塞爾、夏爾·凱迪來到了廣袤富饒的加拿大森林之中。此時,這片大陸尚沒有國家概念,它只是殖民地,被籠罩在英法兩大帝國的視野下,這是一道新的曙光(如果可以這么看的話),又因為確鑿無盡的資源和可能全部占有的未來前景,它又確實算一道曙光。故事的主人公就這樣義無反顧地踏了進去。從此,兩個家族的命運開始抽芽。老實的勒內(nèi)·塞爾想擁有的只是一處可以棲身的農(nóng)場,這看上去退縮而又追求安穩(wěn)的基因從此埋在了塞爾家族的基因里,又因與印第安女人瑪希的結(jié)合,讓這一脈絡(luò)顯得更為根深蒂固。塞爾的后代一次次出走,在伐木營中輾轉(zhuǎn)求生存,又一次次地逃離,想尋求族人的擁抱,回歸過往的生活,這顧此失彼間,屬于米克馬克人的生存方式乃至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流失了。但他們的天性仍未被“文明”所改造,他們哀嘆森林的消亡,那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被一次次的大規(guī)??撤ザ@得搖搖欲墜,對森林的神性認知與歸屬感,又悖論式地體現(xiàn)在了他們親自參與的砍伐之中,這是痛苦的撕扯,他們偏偏又是其中的好手,比如昆陶、吉諾。昆陶晚年的回歸,作為族長的存在已無法挽救這一式微的生存方式,他必須眼睜睜看著一切流逝?!罢缋ヌ赵f的,他們必須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當中,他們?nèi)ネ抢?,因為他們已把它們的古老家園藏匿心頭,不管要經(jīng)歷多少年歲?!边@是昆陶的無奈,曾經(jīng)的生活只能隱藏于心,迫切的只是眼下的生活,而這一切必須與新世界融合,這是以昆陶為代表的原住民的現(xiàn)實。小說的雙線并進,在塞爾這一族的脈絡(luò)里可以視作挽歌般的存在,他們的哀嘆與身不由己,都被裹挾在歷史進程中,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幾乎從不抱怨,只是一次次轉(zhuǎn)身離開……
欲望,是《樹民》的開端,也是被壓制在生存線之下的開端
夏爾·凱迪的逃離與反叛精神與日后愈發(fā)凸顯的野心同樣根植在了后代之中,只是作為諷刺,這影響只存在于被他收養(yǎng)的兒子們中,他們在歐洲的孤絕處境與初入加拿大森林的夏爾·凱迪想奮力打造出一片天地的愿景沒什么兩樣。這是一拍即合的合作。杜克父子公司(由凱迪父子公司改名)最終被這幫極具雄心的收養(yǎng)者所經(jīng)營,這是凱迪的勝利。而他真正的子女,卻總處在虛無之中,奧特赫迷失在對“科學”的癡迷中,當他帶著眾多被遺失的“發(fā)明”一腳踏入荷蘭老家便不再回返,他唯一的女兒有著一半的印第安血統(tǒng),她竟也是父親的實驗對象,對女兒碧婭特麗克絲的改造是其“瘋狂”的表征。奧特赫堆積了太多的知識塞給這個混血的女兒,在培養(yǎng)她的計劃里,唯一缺乏的就是愛,這種最基本的人類感情?!叭欢凉u漸明白,她自己并不是一個被愛的小孩——她對于奧特赫來說只不過是一個附屬品,用來實踐他關(guān)于智力發(fā)展方面的設(shè)想。”種族的傲慢,畸形的念頭,對未知事物的癡迷,是奧特赫留給我們的最后印象,他在小說中也如同迷霧一般消失。好在我們看到,長大后的碧婭特麗克絲并不是一個刻薄冷漠的女人,她的天性里仍保留有印第安人的寬容,對前來尋找丈夫昆陶的另一支子孫傾注了盡可能的關(guān)注和愛意。事實證明,碧婭特麗克絲從父親那里學到的知識并未對她產(chǎn)生什么影響,她一生困守在佩諾斯科特灣的大房子里,對杜克父子公司的事業(yè)充耳不聞,她唯一的“成就”是守住了父親留給她的巨大的木桌。她與昆陶的相遇,是夏爾·凱迪、勒內(nèi)·塞爾兩個家族的一次誤打誤撞的聯(lián)姻,從此兩個家族隱秘地糾結(jié)在一起。昆陶因為碧婭特麗克絲最終成為他本來的米克馬克人,碧婭特麗克絲則是一場悲慘實驗的“小白鼠”,她身上的獨特性是模糊而矛盾的。從夏爾·凱迪的直系血緣排序來看,碧婭特麗克絲才是他真正的后裔,這一點最終在杜克父子公司的女接班人拉維妮婭的調(diào)查中浮出水面,這一挫敗也預示了杜克家族的衰敗乃至消亡。在這一刻,他們淪為了沒有來路的人。
命運的交錯感是這兩個家族故事中最迷人的部分,也是小說的隱喻所在,這混亂是新世界的“蓬勃”帶來的。
命運的交錯感是這兩個家族故事中最迷人的部分,也是小說的隱喻所在,這混亂是新世界的“蓬勃”帶來的
杜克父子公司對森林的無盡欲望與勒內(nèi)·塞爾的后裔(漂泊無依的形象)分別被作家置于了生存的兩頭。與凱迪無血緣的繼承人在林業(yè)領(lǐng)域高歌猛進,而血統(tǒng)上的繼承人們卻在森林里勞作,命運帶給他們的是一次次傷害與死亡(卻仍頑強繁衍)。這被置換的命運,只因沾染了混血的基因。但小說不僅僅關(guān)注這被篡改的命運,它客觀遵循人與事物的發(fā)展邏輯,作為林業(yè)巨頭的杜克公司完美地展現(xiàn)了其對資源的索取與統(tǒng)治,其間的一系列變故(家族人口的衰減)甚至人物萌發(fā)的猛烈愛情(詹姆斯·杜克與波西),也只是這表征之下的悲劇,并不能阻擋事物前進的步伐。
有趣的是,小說在闊大的時空中所選取的這一“狹小”范圍(視線始終不離森林)又擯除了歷史宏大事件的直接影響,讀者只是零星地從一些微小細節(jié)里感受到時代變化了。譬如“森林和河流中充滿了在打仗的英國人和美國人”,跟著美元作為貨幣出現(xiàn),之后是南北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而這一切都與“林木事業(yè)”息息相關(guān);更小的變化來自實際運用層面,蒸汽機出現(xiàn)了,電報在實驗中,法人公司成為了一種新型的確保安全的運營方式,斧頭被橫切鋸所替代,排鋸輸給了圓鋸與雙聯(lián)圓鋸機,后者又讓位給了鋼刃長帶鋸,原木的漂流更被火車、卡車所終結(jié)……這疊加的變化被不經(jīng)意地帶出,小說正是通過這一處處細節(jié)使時間翻頁,這是小說視野的專注與歷史的有效銜接。就算視野飄向更為寬廣的天地,新西蘭和巴西,也逃不過小說的核心魔咒,它們只是森林在他處的表現(xiàn),甚至只是單純的巨大貝殼杉和珍貴的輕木本身,它們構(gòu)成了這一視野延伸的終點,與小說開頭凱迪的中國之旅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種表現(xiàn),安妮·普魯曾自道,“讓她感興趣的不是這種事態(tài)的道德感,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文化的磅礴氣勢——法國的、中國的、荷蘭的、英國的以及美國各州的——森林里的樹木使得這些文化交匯融合”。這一融合的結(jié)果,正是本書值得思索的一大主題。
小說對森林有著眾多美妙的描寫,譬如“他們到達之初,松樹的新梢正在盛放花朵,每棵大樹都散發(fā)出巨量的花粉,遮蓋了天空。伐木工們,甚至連海上的船只,都為這雨點般灑落的明亮的黃色而訝異不已”,“在那種地方,樹木在冬日的夜晚會因寒冷而爆炸”,“隨著暴風雨漸漸遠去,他們走出了樹林,從一塊高處的巖石上,他們看到層巒疊嶂的群山散發(fā)著霧氣。艾赫說,那是大地之母帕巴圖阿努庫在為天父努伊嘆息,在天地初始之時,他們緊緊地膠合在一起,一種充滿愛意的媾和……于是泰安——森林之神——使用樹木來將他們分離”。這是邀請讀者身臨與想象的體驗。我們會看到,不同狀態(tài)下的森林也與人物發(fā)生著緊密聯(lián)系,甚至決定了他們各自的命運,直到所有描寫與暗示都被一句話所勾銷,“森林花了上千年形成的土壤,四五年就完蛋了”。如果說小說敘述曾使森林顯得如何迷人,也就讓它們變得如何丑陋。土壤的暴露,不僅指向森林,還延伸出森林消失后的悲慘景觀,這被人視作無用之地的土地。
薩帕蒂西婭·塞爾的憂慮是當下的,也是森林這一景觀消失帶來的,只有她跳出了兩個家族的魔圈。一頭為了生存,雖仍懷著對神圣過往的依戀(這依戀也日益模糊),另一頭則為了更大的利益,并且也考慮到了這破壞帶來的系列問題,所以他們也樸素地關(guān)心苗圃對未來環(huán)境的支撐(仍涉及生意)。可真正意識到危機的,認知到一種無法復原的災(zāi)難并且投身改造的人,唯有薩帕蒂西婭·塞爾。
“我的興趣在于重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難以理解的自然界的構(gòu)造?!边@是薩帕蒂西婭對本質(zhì)的思索,自然界成千上萬年形成的生態(tài)可能毀于短短幾十年的破壞,且不能復返,因為一切都改變了。“自從被英國人征服開始,空氣中便充滿了殺蟲劑和化學肥料的氣息,還有廢棄顆粒和煙塵。我們有了酸雨。幽深的森林不復存在,而現(xiàn)在氣候也開始改變。”薩帕蒂西婭的話回應(yīng)了小說開篇的描寫,“在每一處砍伐一空的區(qū)域,物種的演替都隨新樹的抽芽而改變了一點點。森林開始在不起眼的方面發(fā)生改變。它仍然活著,但早已不是從前的樣子”。我們知道,相同的物種不可能再生長于同一個環(huán)境,人類活動改造了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認知與恢復如此艱難。但這又是一個矛盾之謎,人類所主導的是當下的樣子,就像開拓者們攜帶的不同作物已深刻改變了世界一樣,從前還有一個從前,哪一刻才是我們真正想要恢復的過去?薩帕蒂西婭·塞爾的存在讓人想到另一個女人,瑪希。作為天生的森林人,瑪希身上擁有的正是薩帕蒂西婭·塞爾想尋求的,或者可以這么看待,即兩人以不同的面貌(不僅僅作為祖先和后裔)合二為一。兩人的氣質(zhì)驚人地相似,不同的只是,瑪希的一切都來自自然本身的教導,她是舊傳統(tǒng)消逝前的最后一代人,而薩帕蒂西婭的本領(lǐng)則經(jīng)過了現(xiàn)代科學的訓練。但兩者的觀念如此一致,這不僅僅因為她們身上流淌著共同的血液和來自同一種傳統(tǒng)(哪怕這傳統(tǒng)早已行蹤難覓)。“對于瑪希來說,它(森林)是一個活著的實體,像河道一樣重要,充滿了藥物、食物、庇護所、工具材料等等恩惠,這些東西每個人都認識而且記在心中。一個人應(yīng)帶著感恩之心與它和諧地共同生活。她覺得為了‘清伐土地’的愚蠢目標而無休止地砍伐所有的樹是不好的?!比绻f瑪希見證了森林砍伐的開端——她無力改變的源頭,那么薩帕蒂西婭的存在恰好承受了這一行為的后果?,斚5膽n慮最終成為事實背負在薩帕蒂西婭身上,兩人就以這樣的方式在本書的開端與結(jié)尾遙相呼應(yīng),完成時空交接。
這樣的兩兩對比關(guān)系,我們還能從其他人物身上看到,比如夏爾·凱迪和拉維妮亞,前者的野心在后者身上放大到了最大尺度。夏爾·凱迪是一個世界闖蕩者,他曾前往中國交易皮毛,積累自己的原始財富,從而擁有回歸森林的條件,而女強人拉維妮亞作為公司的繼承人無限地擴大了凱迪的商業(yè)版圖,連她的新西蘭蜜月之旅同樣帶著考察樹木價值的目的??梢哉f通過不長不短的一百五十年的積累,到拉維妮亞就完成了凱迪的夙愿,她的擴張欲望與不擇手段迎來了杜克公司發(fā)展的頂峰,她才是凱迪真正精神上的“轉(zhuǎn)世靈童”。還有查理和吉諾,兩者都是他們各自族群里的異類,查理作為拉維妮亞的兒子、杜克公司的繼承人選擇自我流放不僅是反叛更是懷疑和反思的開始,而從一場山火里逃生的伐木高手吉諾·塞爾險些成為第一代印第安商人。這不是巧合,恰是命運賦予人類軌跡的錯綜循環(huán),因這一人物對照關(guān)系,小說變得更加復雜幽深。
《樹民》的雙線并進,那些繁復時間進程里的人物與事件逐漸同結(jié)尾面臨的事實擰到一起。從最初的破壞,到無法回避的迫在眉睫的危機,小說通過人物的命運與時間勾連,呈現(xiàn)了三百年來人類走過的路。這路途的艱難、觸目與環(huán)境相依相伴,這是《樹民》的內(nèi)蘊,也即小說敘事由重到輕,再由這“輕”轉(zhuǎn)到了另一更加“沉重”的層面。這一層面的現(xiàn)實也正是小說囊括的所有人事的結(jié)果,這是小說擺脫既有軌跡的節(jié)點(不僅是小說的終點),它把那些我們看重的來路通通拋卻,那些復雜美妙的人物,那些驚心動魄的歷險,那些真切沉痛的苦難,在這一事實面前,都變得不再重要。
這是一種冒險的敘述,主題的陡變與加強,是我們能明顯感覺到的,但我們能否設(shè)想另一種結(jié)局,一種與小說主題一以貫之的安排,讓兩個家族的恩怨糾纏有一個最終了結(jié),讓生態(tài)問題變得不再那么強烈,或者僅僅提出一種憂慮的前景,然后淡淡退出,這樣會不會更好?我以為不是,這恰是不負責任的敘述,只會讓小說因無力擺脫既有軌道而逐漸黯淡。從現(xiàn)實層面看,拉維妮亞的調(diào)查明示出了兩個家族的糾纏,可此后不久,隨著兒子查理的去世便宣告了杜克家族的正式消亡,這一糾纏的根基已經(jīng)了卻,塞爾家族與新繼的布賴特斯普雷歇家族并無血緣交集,以家族脈絡(luò)為線索的敘述難以為繼。《樹民》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族小說,家族的存在只是小說借用的外殼,它以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穿透了森林的變遷。所以,如何打量小說逐漸傾斜的重心,是本書帶給我們的重要思考。事實上,不論我們?nèi)绾卧O(shè)想小說結(jié)局,安排人物,《樹民》都以如此無可辯駁的方式結(jié)束了它自身的講述,這不應(yīng)該被視作無力構(gòu)建的虛化(或主題強化),更不應(yīng)將它生硬地歸入“生態(tài)文學”或“環(huán)保小說”這一狹隘的范疇。生態(tài)是小說面臨的現(xiàn)實,而不是它的全部。值得注意的是,小說尾聲處揭示的“暗多樣性”,也反證了小說的空間?!稑涿瘛返慕Y(jié)構(gòu)并不復雜,但它容納的時空和信息又過于廣闊,之所以以森林為依托完成了這變化的旅程,正來源于這“暗多樣性”的提示?!巴辉趫龅脑趫觥@一概念有點像。你從地上撬起一塊下陷的石頭之后,凹陷處仍留有石頭的印記,這便是不在場的在場。比如說,有某種稀有的植物,它影響附近的樹木和植被。又比如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這種稀有植物滅絕了,然而因它曾經(jīng)的存在而帶來的影響仍留在那些植被中——這便是暗多樣性。”這也可以看作小說中人物與時空存在的影響以及事物變化的神奇關(guān)聯(lián)。我們?nèi)绻芏嗬斫庖环帧鞍刀鄻有浴本透芾斫狻稑涿瘛吩谶@巨大空間里的作為。
《樹民》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族小說,家族的存在只是小說借用的外殼,它以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穿透了森林的變遷。所以,如何打量小說逐漸傾斜的重心,是本書帶給我們的重要思考
《樹民》的啟示能否把我們帶向一個更好的未來?從小說的人生景觀里,我們或許看到了這樣的希望。猶記得一句,出自賴特斯普雷歇之口的話,他在勘探密歇根森林時發(fā)現(xiàn),“沒有多少印第安人走這條小路,大自然正在逐漸收回這條路”。這是人類的回歸路徑?這希望之輕與小說之重形成強烈比照,它既難以回歸一種屬于原始的生活,又無法阻止這一侵蝕的持續(xù)步伐。那么中間道路是什么?我以為正是薩帕蒂西婭所代表的全新人物的出現(xiàn),他們是環(huán)境敏感者(實踐者)與科學研究者的合體,只有在認知的基礎(chǔ)上我們才能面對這變化帶來的癥結(jié)??勺匀蝗绱穗y以認識,這不是獨立的系統(tǒng),而是闊大的自然本身。唐納德·沃斯特說“生態(tài)史要求我們在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時,對自然進行認真思考,因此,它要求我們理解自然的運行及其對人類生活的沖擊。關(guān)于‘自然的經(jīng)濟體系’的知識大多來自自然科學,特別是生態(tài)學,也包括地質(zhì)學、海洋學、氣候?qū)W以及其他學科。我們都明白,科學無法為我們提供純而又純、毫無瑕疵的‘真理’”。這是事實,也是人類無法窮盡的局限,但“科學研究基于一種較少權(quán)威主義的目的,是一項盡我們所能地去探索、理解、進行永無終結(jié)、且總是傾向于修正的工作”。
“修正”正是《樹民》帶來的啟示,因一切無法回頭,我們依靠的力量也在薩帕蒂西婭的口中逐漸清晰,這不是個體的努力,它是屬于以自然為依托的群體的。自然如何承載了人類,人類與之的關(guān)聯(lián)有多深刻,就決定了這一場可能的“修正”的全部力量來源,它是農(nóng)夫的,是漁民的,是建筑工人的……是那些接觸自然萬物并對此負有經(jīng)驗的人類的,乃至,這也是藝術(shù)家的。
在寫作《樹民》之前,安妮·普魯?shù)囊庾R就已根深蒂固?!拔以噲D界定這樣一些歷史時期,那是當根植于地域和自然資源的地域社會和文化開始經(jīng)受對其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侵蝕,并且嘗試把握當代大世界價值觀的歷史時期。我小說中的人物小心翼翼地行進于變遷的亂局之中。”
這更像是對《樹民》的詮釋,因為這部作品,安妮·普魯確鑿無疑地走在了時代前列。我們早已不陌生“生態(tài)文學”的提法(乃至這是事實),但我們真的對此有多少了解?那些地域性強烈的作品被這一標簽所限定,甚至可以想象,它們中的平庸之作會得意地以為自己界定了這一疆界。地域與生態(tài),不是分隔的,地域之上的人也不是自然之人的分裂,他只是文化樣態(tài)的不同表現(xiàn),可這里的悖論是,地理環(huán)境如此深刻地塑造了不同類型的人,這是自然的賦予和屬性,如同不同地域間森林的構(gòu)成一樣,文化的樣態(tài)千差萬別。
《樹民》作為小說,正提供了這繁復多樣的文化景觀,而這一表現(xiàn)是由無數(shù)被我們所關(guān)注的人物構(gòu)建的,這是小說的堅實核心,也即小說作為小說的存在方式,它必須經(jīng)由人物抵達?!稑涿瘛防锏娜宋镆揽恐鴥蓚€家族的世代譜系被我們所銘記,他們?nèi)绱瞬煌?,又如此相似,其間的生活是《樹民》最重要的縱深空間,是那些人物告訴我們,生活是怎樣的,它還將滑向何種境地。不論小說的最終指向是什么,“樹民”這一對人物的總括讓小說得以成立,不是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們的切實經(jīng)歷,這“歷史”便被消解無疑,小說也無法完成最終指向。
我們明白,當人物的命運被森林的命運所“限定”時,兩者才達成了一致。這一合力制造的結(jié)果又為我們提供了值得憂慮的景觀,乃至生態(tài)問題在小說中逐步擺脫了人物命運而成為述說的重心,這是人對自然的強烈感應(yīng),抑或反?。靠傊?,小說的愿景在結(jié)尾處凝結(jié),這一結(jié)果幾乎化解了小說之重,帶著一種緊迫的歸結(jié)的愿望(如果不看成說教的話),為我們提供了不必再延伸的結(jié)局,甚至讓我們短暫地告別了那些一一出現(xiàn)的沉重人物和他們曾經(jīng)發(fā)揮的作用,小說在此完美地化為了一個堅固的所在——現(xiàn)實。現(xiàn)實就是人與自然的當下存在,這存在銜接過去也聯(lián)系未來。我想,這沒準兒是安妮·普魯?shù)囊鈭D。
? 馬克·阿斯奎特《失落的邊疆——閱讀安妮·普魯?shù)摹磻讯砻鞴适隆怠?,商?wù)印書館。
? 杰拉爾德·G·馬爾騰《人類生態(tài)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概念》,商務(wù)印書館。
? 馬克·阿斯奎特《失落的邊疆——閱讀安妮·普魯?shù)摹磻讯砻鞴适隆怠?,商?wù)印書館。
? 唐納德·沃斯特《在西部的天空下——美國西部的自然與歷史》,商務(wù)印書館。
? 馬克·阿斯奎特《失落的邊疆——閱讀安妮·普魯?shù)摹磻讯砻鞴适隆怠罚虅?wù)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