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階段,對等高線知識點的考查難度大,頻次高,考查有依據等高線進行地形的判讀,海拔高程的計算,比例尺的應用,壩址、營地、觀景臺的選址、河流公路路線以及剖面圖的應用等。一方面,這部分要求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空間思維能力要求高;另一方面這部分內容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新的挑戰(zhàn)。以本校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等高線模型設計與制作”為例,研究通過模型設計與制作來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以下是學生的設計與制作過程
一、實驗原理與實驗目標
實驗原理:
等高線的原理是高程相同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等高線之間等高距相同。等高線是多個不同高度的虛擬水平面雨與實際地形相交的交線。
實驗目標:
1.將等高線地形圖轉換成實體的立體狀山地模型。
2.將地圖與實際景觀進行空間的轉換,建立起空間立體感。
3.說出等高線的繪制過程。
二、實驗器材
準備材料:白紙、剪刀、泡沫板、牙簽、硬紙板、中性筆。
三、實驗步驟
第一步:在白紙中繪制好等高線圖形,將圖中每一層山體沿黑線剪下。
第二步:將每一層截面圖放在泡沫板上,用中性筆在泡沫板上描繪輪廓。
第三步:沿描繪的等高線輪廓用剪刀小心地剪開泡沫板,得到不同海拔的山體層。
第四步:將剪好的泡沫山體層按順序壘好,并用牙簽進行固定,形成山體的基本形狀。這一步應注意不同層的泡沫板山體位置組合要以原等高線圖為依據。另外,陡崖處要對齊。
四、應用與反思
通過對等高線地形圖山體模型的制作,學生深刻理解了平面等高線圖對應的山體形態(tài)。那如何從立體的山體形態(tài)變回平面的等高線圖呢?
首先在白紙上畫出海拔最低的一組山體截面的輪廓。接著拿掉畫好的這一層山體,開始畫第二層的這組山體截面輪廓,牙簽要注意定位。用同樣的方法,一次畫出每一層山體截面輪廓,每次牙簽位置不能移動。畫好后識別并標記出山脊、山谷、山峰和陡崖等部位。立體圖和平面圖相互比較,得到下圖。
五、評價與問題分析
該模型設計者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對等高線內容已有一定的了解,其設計的意圖是再現地理原理,將地理原理具體化,實物化。所選材料是身邊隨處可見的包裝泡沫板,非常容易找到。制作過程也簡單易操作,耗時短,難度低。模型小巧輕便,直觀性強,地理原理一目了然。利用同一厚度的泡沫板,實現了等高距相同的特點??傮w看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模型制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有以下幾點。
1.第一步在白紙上繪制等高線圖時,學生是將每一層等高線圖分開繪制,這樣的操作科學性不強,無法等同于真實的等高線圖,尤其是陡崖部位在繪制時會產生變形偏差。
2.因為是水平的泡沫板,所以制作好后的山體就會呈現出梯田狀的表面,這與實際山體形態(tài)不相符合,不能直接展示實際的山體形態(tài)。
3.沒有明顯區(qū)別緩坡和陡坡,缺少鞍部。
4.應用環(huán)節(jié)只是將制作過程逆向操作一遍,由于山體制作成梯田形態(tài),學生還是不能很好地聯系實際山體截面過程,這對如何形成山體等高線圖的理解增加了難度。
5.在設計環(huán)節(jié),設計者理解了等高線原理,所以步驟設計上,先繪制了等高線圖。但對于零基礎的學生,是無法從等高線聯系到實際山體形態(tài)的。
六、改進和建議
筆者通過對眾多資料的搜索,發(fā)現“等高線地形模型制作”方法眾多,從材料分類有:
海綿、電線、硬紙板、水淹法、鐵絲和橡皮泥制作模型。從地圖呈現的順序分類有:一類是由平面等高線地形圖轉化成實體立體狀山地模型;第二類是由實體立體狀山地模型應用垂直投影原理繪制等高線地形圖;第三類是平面等高線地形圖與實體立體狀山地模型之間可以任意轉化[1]。該學生設計的這組模型屬于第三類,是比較理想的模式。
建議第一步繪制等高線圖用實際的等高線圖,具體操作如下:1、用剪刀順著最外面的等高線剪去圖幅范圍以外的部分。2、在泡沫板上繪出最外面的等高線輪廓,剪下泡沫板。3、再將等高線圖剪去最外面的等高線,將剩余的等高線圖再同樣在泡沫板上繪出等高線輪廓,剪下泡沫板。4、重復至所有等高線都剪出泡沫板山體形態(tài)。最后的形態(tài)要修飾成實際山體形態(tài),增加鞍部和陡坡緩坡,另外在山體上應標注出海拔高度和等高線。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青.教育學(地理教育)二學位教育中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個案研究——等高線地形模型制作與比較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9).
作者簡介
樓慶梅(1983—),女,漢族,浙江省麗水市人,中學一級,教育學碩士,單位:麗水學院附屬高級中學,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浙江麗水郵編: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