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琳 萬永革 黃少華 崔華偉
摘要:為揭示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的發(fā)震背景及其與區(qū)域應力場的關系,搜集5月18日14時28分至6月8日5時53分的地震序列,采用P波初動反演震源機制解的方法,計算得到漾濞地震前后85次MS≥2.5地震的震源機制解。根據本次地震序列的震源機制解和近10年內滇西北地區(qū)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利用網格搜索法反演了該區(qū)域的應力場,最后模擬了主震的震源機制與區(qū)域應力場的關系。結果表明:該區(qū)域主壓應力方向為近南北向,主張應力軸方向為近東西向。漾濞主震發(fā)生在剪應力最大的區(qū)域,且剪應力的滑動角與發(fā)震節(jié)面的滑動角之差較小,說明此次地震是在構造應力場作用下發(fā)生在剪應力最大釋放節(jié)面上。
關鍵詞:漾濞MS6.4地震;P波初動;震源機制解;應力場;最大剪應力
中圖分類號:P315.7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666(2021)03-0338-10
0 引言
根據P波初動數據反演震源機制解的方法得出的震源機制解快速精確,是獲得震源機制解的一種有效方法。這種方法最初是由Byerly(1938)提出,主要思想是采用球極投影將震源位置以及相關信息投影到圓上,借助幾何知識,給出斷層面要素的可能解,但這種方式只適用于淺源地震;Hodgon和Storey(1953)在此基礎上將震源深度看做是地球的厚度來進行研究,將Byerly的方法從淺源地震推廣到任意震源深度的地震;郭增建(1958)在Hodgon和Storey方法的基礎上,針對其不能根據地震臺網求解震源機制解這一缺陷進一步改進,使之更加適用于一般的情況,并與實際相對應,本文即采用該方法進行計算。
2021年5月21日21時48分34秒,云南省漾濞縣(25.67°N,99.87°E)發(fā)生MS6.4地震,震前發(fā)生了多次前震,震級最大5.6級,震后又發(fā)生多次余震,最大余震5.2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和國外機構等采用不同方法和資料得到主震的多個不同的震源機制解結果,結果顯示這次地震屬于走滑型地震。為了更進一步研究此次地震的發(fā)震構造以及相關動力學機制,需要利用更多云南漾濞地震序列的震源機制解。鑒于此,本文基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提供的漾濞地震序列觀測報告,讀取標有P波初動的地震事件,利用P波初動法計算漾濞地震前震、主震以及余震的震源機制解。
1 方法及數據
本文所采用方法的主要思想為:首先讀取觀測報告,將觀測報告中所有P波初動記錄按照一定的數據格式重新排列,根據給定研究區(qū)域的速度模型以及臺站的位置信息計算臺站的方位角與離源角;最后對每個地震事件的P波初動的個數進行限制,只有滿足條件的地震事件才進行震源機制解的反演。
根據P波初動數據進行震源機制解反演的可靠性依賴于數據資料的廣泛性與可靠性。本文基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提供的5月18日14時28分至6月8日5時53分的漾濞地震序列的觀測報告,選取5 319條地震記錄,其中3.0≤MS<4.0地震82次、4.0≤MS<5.0地震20次、5.0≤MS<6.0地震3次。首先對所選地震記錄進行P波初動的讀取,然后在給定的區(qū)域速度模型下求取云南地區(qū)及周邊135個能記錄到這些地震事件的臺站(圖1)的方位角和離源角,為網格搜索震源機制解提供數據支持。本文選用的速度模型是由姜金鐘(2013)在云南小灣水庫地震進行精定位研究時提出的,以柯乃琛和華衛(wèi)(2016)反演獲得的該區(qū)域最小一維速度模型為基礎,結合crust1.0模型(Laske et al,2015)得到本文使用的更為詳細的地殼速度模型,見表1。
2 震源機制解
2.1 震源機制解結果以及對比
本文對所選地震記錄進行P波初動讀取,共得到2 543個P波初動數據,選擇其中最少有8個P波初動的地震事件進行震源機制解求解,最終得到85個MS≥2.5地震的震源機制解(表2)。P波初動的矛盾比是衡量震源機制準確性的重要指標,在表2中,矛盾比為0的震源機制解有26個,占總數的30.6%;矛盾比為0~0.10的震源機制解占總數的32.9%;矛盾比為0.1~0.18的震源機制解數占總數的30.6%;矛盾比大于0.18的震源機制解僅占總數的5.9%。根據Zoback(1992)在世界應力圖中給出的震源機制解分類方法,可以判斷出漾濞地震序列中正斷型14個、走滑型40個、正走滑型1個、逆斷型4個、不確定型26個,整個序列以走滑型震源機制解為主。按照其類型并結合地形圖舍去距離MS6.4地震較遠的6號震源機制解,得到MS≥3.0地震的震源機制解類型圖(圖2)。從圖2可以看出,這些地震分布于走滑斷裂維西—喬后斷裂(常祖峰等,2016)南西方向,按照北西—南東的方式排列,與斷裂帶的走向一致。
為了進一步確定本文計算的漾濞MS6.4主震的震源機制解結果的穩(wěn)定性與可靠性,本文將其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個人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計算同一地震的最小空間旋轉角(表3),再根據最小空間旋轉角判斷結果的準確性。由表3可見,本文的震源機制解與其它研究機構和個人的結果相比,最小空間旋轉角的范圍在20.33°~47.47°。
考慮到我們統(tǒng)計GCMT和USGS測定的大地震震源機制的空間旋轉角的差別平均為~30°,本次求解的震源機制解的精度在允許范圍之內,說明本文使用P波初動計算的震源機制解是可靠的。
2.2 P軸和T軸走向
將表2所示85個震源機制解的P軸和T軸進行投影,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漾濞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的P軸優(yōu)勢方向為近南北向,T軸優(yōu)勢方向為近東西向。
3 應力場反演
為了揭示震源區(qū)的構造應力場特征,本文利用求得的漾濞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結合GCMT網站發(fā)布的2011年1月1日~2021年6月1日滇西北地區(qū)(25.00°~27.00°N,99.00°~101.00°E)發(fā)生地震的震源機制解結果(表4),采用網格搜索法(Wan et al,2016)對該區(qū)域進行應力場反演。
網格搜索法假設斷層面上剪切應力的方向就是斷層的滑動方向,將震源區(qū)進行網格劃分,對每個網格內的應力張量都進行反演,并結合應力比R=(S2-S3)/(S1-S3)(其中S1、S2和S3分別表示張應力、中間應力和壓應力的大?。┡袛噙@3個主應力的分布。在進行網格搜索法反演時,需要對網格搜索的參數進行設置,本文將走向、傾角、滑動角以及R值的搜索步長分別設置為1°、1°、1°和0.01,置信區(qū)間選擇為90%,結果如圖4所示。
圖4a為應力張量反演的等面積投影圖,圖中藍色向內的箭頭表示“可能斷層面”的觀測滑動方向;紅色向外的箭頭表示“可能斷層面”上的理論滑動方向,兩者在同一個“可能斷層面”相距越近,表明理論滑動方向和觀測滑動方向(滑動角)越為接近;綠色斷層面表示置信水平為90%的應力場的最大剪應力節(jié)面;黃色箭頭表示該節(jié)面的滑動方向;S3、S2和S1周圍的閉合曲線分別表示主壓應力軸、中間應力軸和主張應力軸90%置信水平下的置信范圍。圖4b為云南漾濞地區(qū)應力張量反演結果的三維表示。圖中U和D表示上和下;E、S、W分別為東、南、西向;紅色表示主壓應力的相對大小和方向;藍色表示主張應力的相對大小和方向(Wan et al,2016)
使用網格搜索法計算可得主壓應力軸走向的不確定范圍為180.50°~182.10°,其傾伏角的不確定范圍為4.00°~6.00°;中間應力軸走向的不確定范圍為0.50°~2.00°,其傾伏角的不確定范圍為64.00°~86.00°;主張應力軸走向的不確定范圍為90.50°~92.00°,傾伏角的不確定范圍為-1.00°~21.00°。應力比R=0.3,根據R值的定義(萬永革等,2011)可以分析出,中間應力值更加靠近主壓應力值,從選擇的震源機制解中的“可能的斷層面”來看,其走向的優(yōu)勢分布與地震序列的西北—南東走向分布對應(圖4a)。滇西北地區(qū)主壓應力方向為近南北向,主張應力軸方向為近東西向,與Wan(2010)、Xu等(1992)所給出的中國大陸應力場中該區(qū)域的應力場方向基本一致,這進一步說明本文計算的震源機制解的準確性。
4 震源機制與應力場的關系
本文在探究漾濞主震震源機制與應力場關系的過程中,采用萬永革(2020)提出的震源機制解與應力體系關系模擬研究的方法,這種方法模擬了3種應力體系狀態(tài),給出每種應力狀態(tài)下可能的震源機制解分布,并探究不同類型震源機制解的數目與R值的關系。采用前文計算的應力場參數:壓應力軸走向為181.00°、傾伏角為25.00°、張應力軸走向為91.00°、傾伏角為0.00°,R=0.3,震源機制解選取本文得出的主震震源機制解的其中一個節(jié)面,走向309°、傾角61°、滑動角174°,進行應力場與震源機制解的關系模擬,得到如圖5所示在該應力體系下的震源機制解以及相對剪應力和相對正應力。
由于模擬時采用的應力大小是相對的,是將震源機制解節(jié)面的正應力和剪應力用最大剪應力進行歸一化,因此震源機制解會存在誤差。但從圖5可以看出,云南漾濞地震的主震不論是計算時給出的節(jié)面還是與之垂直的節(jié)面,都處于剪應力最大的區(qū)域,而從正應力圖上來看,該地震處于正應力抑制節(jié)面。應力張量在節(jié)面I(走向308.0°、傾角61.0°)上的相對剪應力和相對正應力分別為0.891和-0.300(最大相對剪應力為1),剪應力的滑動角為-165.4°,與該節(jié)面的觀測滑動角174.27°僅相差20.13°;在節(jié)面Ⅱ(走向40.9°、傾角84.8°)上的相對剪應力和相對正應力分別為0.915和0.375,剪應力的滑動角為4.9°,與節(jié)面的觀測滑動角30°滑動僅相差25.1°,剪應力的滑動角與震源機制解對應節(jié)面的滑動角之間的角度相差不大。綜合圖5以及計算結果可以得出,漾濞MS6.4地震基本在構造應力場的最優(yōu)釋放節(jié)面上發(fā)生,且主要在剪應力的作用下發(fā)生的,震源機制解表現為走滑型,發(fā)震斷層也具有走滑性質,這一結果驗證了本文使用P波初動計算結果的準確性。
5 結論與討論
本文根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觀測報告中P波初動信息,利用P波初動的方法對滿足條件的地震事件進行震源機制解的反演,得到了85個震源機制解,篩選后對漾濞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和區(qū)域構造應力場進行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漾濞地震序列的85個震源機制解的錯動類型以走滑型為主,地震分布于維西—喬后斷裂南西方向,按照北西—南東的方式排列,與斷裂帶的走向一致。
(2)將利用P波初動得到的主震震源機制解與其它研究機構及個人結果進行對比發(fā)現,最小空間旋轉角的范圍在20.33°~47.47°,在允許的范圍內,驗證了本文結果的準確性。
(3)利用所得出的震源機制解,結合近10年內滇西北地區(qū)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反演區(qū)域應力場,可以得出:該區(qū)域應力場的主壓應力方向為近南北向,主張應力軸方向為近東西向,與前人給出的滇西北地區(qū)應力場方向大體一致。
(4)通過對震源機制解和應力場關系的研究,說明了云南漾濞地震主震基本在區(qū)域構造應力場的最優(yōu)釋放節(jié)面上發(fā)生,揭示了漾濞主震是在區(qū)域構造應力場的作用下發(fā)生的。
雖然本文是在特定的速度模型下得到的震源機制解,研究區(qū)有多種速度模型,但速度模型的改變通常不會引起震源機制解數值的較大變化。另外本文采用常規(guī)地震觀測報告中臺站的P波初動極性來求解震源機制解,如能進一步拾取更多的P波初動符號或許所得震源機制解會更為準確。由于缺少波形數據,未采用波形加初動的方法如HASH法(Hardebeck,Shearer,2002)計算震源機制解并與之比較,但本文所得出漾濞地震序列的震源機制解類型以走滑型為主,選取的“可能斷層面”的優(yōu)勢取向也與以北西—南東向地震序列大致吻合,根據震源機制解得到的應力場方向也與前人得到的應力場方向一致,這說明本文的震源機制經過多方面的驗證,和目前的觀測和認識有較好的一致性,結果還是可信的。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等多個機構和王衛(wèi)民和雷興林2位教授提供漾濞地震主震震源機制解;文中的圖件采用MATLAB和Generic Mapping Tools(GMT)(Wessel,Smith,1995)繪制,審稿專家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常祖峰,常昊,臧陽,等.2016.維西—喬后斷裂新活動特征及其與紅河斷裂的關系[J].地質力學學報,22(3):517-530.
郭增建.1958.由地震波初動求斷層面方法的一些推廣和改進[J].地球物理學報,7(1):20-30.
姜金鐘.2013.云南小灣水庫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
柯乃琛,華衛(wèi).2016.小灣水庫庫區(qū)最小一維速度模型研究[J].地震,36(2):38-47.
萬永革.2020.震源機制與應力體系關系模擬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63(6):2281-2296.
萬永革,盛書中,許雅儒,等.2011.不同應力狀態(tài)和摩擦系數對綜合P波輻射花樣影響的模擬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54(4):994-1001.
Byerly P.1938.The earthquake of July 6.1934:Amplitude and first motion[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28:1-22.
Hardebeek J L,Shearer P M.2002.A new method for determining first-motion focal mechanisms[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92(6):2264-2276.
Hodgon J H,Storey R S.1953.Table extending Byerly & fault-plane techniques to earthquakes of any focal depth[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43(1):49-61.
Laske G,Masters G,Ma Z,et al.2015.Update on CRUST1.0-A1-degree global model of Earth's crust[J].EGU general assembly conference abstracts,15:2658.
Wan Y G.2010.Contemporary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China[J].Earthquake Science,23(4):377-386.
Wan Y G,Sheng S Z,Huang J C,et al.2016.The grid search algorithm of tectonic stress tensor based on focal mechanism dat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boundary zone of China,Vietnam and Laos[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7(5):777-785.
Wessel P,Smith W H F.1995.New version of the generic mapping tools[J].Eos,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76(33):329-329.
Xu Z H,Wang S Y,Huang Y R,et al.1992.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China inferred from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earthquake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97(B8):11867-11877.
Zoback M L.1992.First-and second-order patterns of stress in the lithosphere:The World Stress Map Project[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97(B8):11703-11728.
Study o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Stress Field of the 2021 Yangbi,Yunnan MS6.4 Earthquake Sequence Using P-wave First Motion Data
YU Hailin1,WAN Yongge1,2,HUANG Shaohua1,CUI Huawei3
(1.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Sanhe 065201,Hebei,China)
(2.Hebei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Sanhe 065201,Hebei,China)
(3.Shandong Earthquake Agency,Jinan 250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eismogenic background of the Yangbi MS6.4 earthquake in Yunnan Provi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 stress field,the dataset of the seismic sequence from 14:28 on May 18 to 5:53 on June 8 is collected.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85 earthquakes with MS≥2.5 before and after the MS6.4 main shock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wave initial motion.Then,according to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the stress field in the source region is inverted by using the grid search method.Finally,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ain shock and the stress field around it are simul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ion of the main compressive stress is near NS direction,and the extensional stress axis is near EW direction.This result is rough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Through the simul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and focal mechanism,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shock basically occurred in the area with the nearly largest shear stress,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the shear stress and the slip direction of the mainshock was small,which indicated that by the action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the mainshock occurred on the nodal plane with maximum shear stress releas.
Keywords:the Yangbi MS6.4 earthquake;P-wave initial motion;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tress field;maximum shear 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