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 李高翔
(1 洛陽理工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00)(2 華東交通大學 南昌 330013)
陶瓷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陶瓷材料不僅體現了人性中最具樸實的品質,還支撐著我國幾千年璀璨文明歷史。陶瓷藝術與建筑相融,不論是民居建筑亦或是公用建筑,其作為一種普遍性環(huán)境藝術構造形態(tài),既體現了人們樸實的哲學觀念,又體現了人們在環(huán)境構建史上的生態(tài)意識。
陶瓷原料多數源于大自然,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和開采方式與成品的結果息息相關?!疤旃ら_物”記載,材有材用,物有物性。每種材料均通過其質地、肌理、視感、觸感和結構特征等,展現出自身特有的表象和內涵。由此也間接決定了材料功能性、安全性、壽命以及人文性特質。材料作為設計的載體,造物的基礎,選材之重要性首當其沖,對選材人們往往通過初識到熟識再到生情,以致造物。是人與物、工與物、物與環(huán)境的完美契合[1]。
在眾多的材料中,陶瓷作為富有人情味的材料,被國內外建筑師所共識。陶瓷已融入了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到周邊環(huán)境,皆可找到陶瓷的身影[2]。
陶瓷源于泥土,回溯上古時期女媧造人的傳說,最初造出的是泥人,被賦予靈性后成為真人,人們也主觀性的賦予了泥土諸多人文內涵?!吧袝ず榉丁陛d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別站位不同的朝向,土居中,協(xié)調四方,土能生金,糧食便是土里生出的金。房屋也離不開土。古人“筑土為巢”,廣袤的土地,壯闊的河山,都是對泥土的泛稱,因此,泥土被賦上了神與靈的秘色,得到世人的頂禮膜拜。
現代都市越來越同質化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人感到壓抑,人們每天穿梭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 都市環(huán)境中。逐漸變得缺少溫情,因此,公眾越來越渴望親近具有溫情的自然環(huán)境和公共場所。陶瓷語言中蘊含著對人性、自然、歷史文化和社會問題的沉思。它給人們帶來的是文化脈絡的溫情感受,針對冰冷的都市建筑,緩解了現代人疲憊的精神,為人們營造藝術化的生活環(huán)境提供了多樣的參照[3]。
人們使用陶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陶器主要是用于生活用品。在漢朝時期,陶瓷材質被用于磚混結構的建筑中,這一時期的建筑,刻有紋飾的長方形陶磚被用來裝點墻壁,是我國古建筑上面較早出現的陶瓷壁畫,如圖1所示。瓦當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集建筑的功能性和裝飾性為一體。是我國典型的建筑藝術符號。北魏時期發(fā)明了琉璃瓦,并成為建筑的常用材料。這改變了以往建筑的色彩和質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明代,社會繁榮穩(wěn)定,由于古人對佛教的信仰而使寺廟建筑迅速繁盛,琉璃在建筑上的使用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由于琉璃材質的耐候性,使其歷經百年而不壞。明朝洪武末年,在山西建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型陶瓷壁畫九龍壁高8 m,長45.5 m,使用琉璃拼制的九龍壁色彩豐富,氣勢恢宏,成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圖1 陶磚
陶瓷藝術和建筑兩者都是藝術語言的不同表達形式,這兩種藝術形式,被建筑師和藝術家融合創(chuàng)作后,產生出現新的人文內涵和美學觀,成為環(huán)境中靚麗的風景。陶瓷介入建筑裝飾成為建筑的嫁衣,為建筑提供保護和裝飾,建筑作為陶瓷的載體,為陶瓷藝術帶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二者相輔相成。
陶瓷介入建筑裝飾的藝術營造形式多種多樣,陶瓷壁畫就是常見的一種形式。它可以通過不同的創(chuàng)作題材,以具象或抽象的語言表現不同的文化內涵。與繪畫藝術相比,陶瓷壁畫擁有更加豐富的自然肌理和藝術質感,并且還能夠將新工藝和新材料融入自身,不斷的豐富自己的表現形式,為建筑裝飾錦上添花。在天津由張連志設計的“瓷房子”大概使用了300 多個瓷貓枕、4 000多件古瓷器,在其中一個房間的天花板設計裝飾手法上,設計師運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營造法式中的“天圓地方”原理,在天花上用大量的瓷片和瓷盤粘貼,組成了一組方圓相融的圖案。瓷片和瓷盤的搭配使天花的高低起伏、色彩搭配和形式構成,被詮釋得更加富有質感和韻律,同時也將陶瓷藝術典雅精致的美感充分表現了出來,使得建筑結構和陶瓷裝飾藝術完美的融合,營造出完全不同的藝術氛圍。
現代陶瓷藝術在傳統(tǒng)陶瓷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陶瓷藝術精致、對稱、繁復的古典審美基礎上進行了拓展,運用形式也呈現多樣化趨勢。陶瓷藝術運用在建筑和景觀的創(chuàng)新思維,主要是在充分吸收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前提下,向著造型更加抽象、思維更加開闊、意境更加自由的方向發(fā)展,但創(chuàng)新的宗旨依舊是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藝術的傳承。如青島萬達的棲鳳橋,它的設計理念是將整個項目展示成為一只振翅欲飛的火鳳凰。云氣神奇美妙,發(fā)人遐想,其自然形態(tài)的變換有超凡的魅力,云天相隔,令人寄思無限。所以,在古人看來,云是吉祥和高升的象征,是圣天的造物。流線型的柱墩預示鳳凰腳底的祥云,柱墩的材質采用安東尼高迪先生的陶瓷鑲嵌藝術,既豐富了橋底的空間特色,又和沿海文化相互呼應。這是在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出了更具想象力的陶瓷裝飾藝術作品。
科技快速發(fā)展背景下,人們在歷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洗禮后,更加向往返璞歸真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更加傾心于對大自然的回歸和生態(tài)保護,這些表征正是人與自然共生理念的印證。陶瓷作為大自然的物質成分,通過后期的“浴火重生”已經拋去了陶瓷本身的物理特性,陶瓷與建筑藝術的共融,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它們的功能性和內涵還在被深入挖掘和創(chuàng)新。在未來,陶瓷與建筑的高度融合是符合人類生存觀和環(huán)境發(fā)展觀的,也必將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