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秀
項羽愚仁。鴻門宴放走劉邦,恐怕是項羽的愚任思想在作祟,愛面子,怕其他諸侯恥笑。其實,項羽殺人多矣!“坑襄城降卒,弒秦降王子嬰,殺義帝楚王心,坑秦卒二十余萬,何必在乎區(qū)區(qū)一個劉邦?
項羽不能用人。劉邦總結奪取天下的經驗,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的確中肯。
猶豫不決,首鼠兩端。鴻門宴上,遲疑不決,結果劉邦溜走。既早疑沛公之有天下,還輕信張良話“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庇胩?,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
項羽為人浮躁,做事淺嘗輒止,不求全功。年少時學書、學劍皆不成,學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其時天下未定,各路諸侯虎視眈眈,“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淺薄至此,難怪人笑沐猴而冠。
脾氣暴躁無常,不能寬以待人。項羽火燒阿旁宮,大火三月不息;“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就連懷王與老將們對他都有意見。認為“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造成了劉邦先入關的結局,為項羽背信毀約埋下伏筆。
項羽迷信。垓下一敗,不思己過,卻認為“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最終放棄反抗,結束了他的英雄歷史。
其次,項羽的悲情還在于政治上的不成熟。
不識天下大勢。
周取天下,封諸侯,諸侯強而天子弱,諸侯紛爭,周失天下。秦汲取教訓,不再分封諸侯。而項羽卻不識大勢,將部下封為諸侯,是自樹敵耳!看天下分封后,各路諸侯竟皆與項羽為敵,無一援手,終致失敗。
不知天下民心所向。
天下苦秦日久,期望仁厚長者主天下,項羽卻屢有殘暴之舉。不知以力可取天下,但以力難守天下。以秦王嬴政之威,至二世尚殘滅,項氏能獨存?以仁治天下,天下少怨懟,民心歸矣!不見劉邦,西入咸陽,約法三章。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任人唯親。應該說項羽還是比較重感情的,項羽靠叔父項梁養(yǎng)大,凡是有恩于項梁的,項羽均予厚待。長史欣在滅秦中未見有尺寸之功,因有恩項梁,故封王!田榮因“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故不封”,導致田榮自立為王,殺田都而反楚,率先發(fā)難。
項羽失敗還在于戰(zhàn)略上的淺見。
不能聯合諸侯,四面樹敵。項羽為霸王,王中之王,受分封者均出自自己門下,但東征西討,未見聯合諸侯并力相向,僅憑自己一國之力。劉邦并關中,首先破規(guī)矩,如果振臂一呼,帶領天下諸侯討伐劉邦,恐怕劉氏難當雷霆一擊。
立懷王而殺之??陀^的說,楚懷王確實對項家恩薄。懷王心不過是一個牧羊人,項梁從民間找到,立為楚懷王。但看懷王是如何對待項家的:項梁破于定陶后,“懷王恐,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獨不見封項羽,“王招宋義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曾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鴻門宴后,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任命劉邦王關中。才導致項羽強烈不滿,殺懷王。如果項羽挾懷王而令天下,除劉邦機會多矣。天下定,區(qū)區(qū)一牧童,有何俱哉?
不守信用。既約早入關為王,就應封劉邦為關中王。再以懷王命除之,有何不可?項羽朝令夕改,難得將心,難得民心。
屢中離間計。鴻門宴上,中劉邦計,放虎歸山;劉邦皆已并關中后,中張良計,不西滅強敵,反而北擊齊。養(yǎng)虎為患,又樹外敵;圍攻劉邦于滎陽,中陳平離間計,懷疑范增,致范增心灰意冷離他而去。唯一真正對他好的謀士疽發(fā)背而死。亞父死,還有何人敢進良言!
項羽失敗也在于戰(zhàn)術上治軍不嚴。項伯幾次重要關頭,均袒護劉邦,項羽豈能不知?均因親情放過。西行路上,楚兵逼秦卒反,項羽能不了解?不見有何懲處。治軍如斯,不敗能免?
項羽所有的錯誤,在于太過年輕,閱歷淺。
惜哉,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