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yè)芬
一
潛山多“皖”,皖山,皖水,皖城,皖公。
安徽簡稱“皖”,與潛山淵源頗深。
周朝時,潛山為皖國所轄,今潛山城區(qū)梅城鎮(zhèn),皖國都城所在地曰皖城。皖國君主皖伯大夫又稱皖公。古皖國境內(nèi)曰“皖山、皖公山、皖伯臺”者,即今之天柱山也。因其遠近山勢皆潛伏,綿亙深遠,遂以“潛”概其貌,又曰潛山?!睹饕唤y(tǒng)志》載:“至治間析置潛山縣,以山為名?!?/p>
二
天柱山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于一身。兩千多年前,它美名遠播,入了一代雄主漢武大帝的法眼。這位北上單于臺的中原第一帝,擊潰匈奴后乘興南巡。公元前106年,他登臨潛山,慨嘆于山之雄奇靈秀,封為“南岳”。自此,該山名震天下。至隋,文帝楊堅下詔改封江南嵩山為“南岳”,潛山自此失封。然,后人不忘漢武之封,尊天柱山為“古南岳”。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白樂天的詩句,毫不掩飾地告訴世人,“古南岳”并非浪得虛名。天柱山除了一柱擎天,令人慨嘆,還有一尊巨石讓人稱奇。巨石高十幾米,隱匿于神秘谷口,整塊巖面,觀之若人像,體魄魁偉,五官清晰,沉靜剛毅中帶幾分笑意,好似一位超然世外的高人。世人皆稱這尊渾然天成的雕像“皖公神像”。皖公,謂誰?古皖國仁慈之君,皖山之守護神也!
皖公,人乎?神乎?皆無關(guān)緊要。千百年來,后人傳頌他勤政愛民之善舉,打心底里敬稱“皖公”,尊奉為安徽的“老祖宗”。皖公面目慈祥,凝望遠方,目光于深邃中透出深思熟慮后的睿智與果決。皖山皖水盡收眼底,皖山青翠,皖水清幽,目睹后世子孫在這青山綠水間繁衍生息,建設(shè)美麗家園,皖公總是掩飾不住嘴角的那一抹笑意。
皖公在天柱山上注視著這片土地,滿懷深情,幾千年不眠不休;皖水在山下靜靜流淌,滋潤著這片土地,幾千年不倦不怠。
皖水橫貫潛山腹地,與西南面的潛水遙相呼應(yīng)。二水在潛山大地日日奔流,潤澤萬物,生生不息。皖水,又名潛山東河,它一路奔流,與潛水一同匯入皖河,決絕地直奔長江,像嬰孩投入母親的懷抱。
總覺得每一條河流都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孕育出無數(shù)生命,孕育出人類輝煌燦爛的文明。這些河流兩岸密集生長著村莊集鎮(zhèn)抑或繁華的城市,像極了一棵大樹生發(fā)出蓬勃的枝杈和無數(shù)茂密的枝葉。夜晚,萬家燈火好似數(shù)不清的星星閃耀人間,點亮河流,點亮夜空。
翻開泛黃的歷史書頁,竟然發(fā)現(xiàn),人類溫暖的燈火已經(jīng)在潛山閃耀了幾千年。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已經(jīng)有人類文明的萌芽。臨近潛水的薛家崗遺址,距今五六千年,既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夏商文化遺存,又具鮮明的皖西南地方特色,被稱為“薛家崗文化”。這一文化主要分布在大別山東南麓兩側(cè)的山前或平原地帶,中心范圍在皖河流域及其南部的湖區(qū)。由此不難看出,早在五千多年前,皖河流域已活躍著先民耕作的身影,閃耀著人類文明的星光。
老子言:上善若水。水,總是這樣博大,善利萬物而不爭,無論在世界哪個洲,江河湖海周邊,生命總是春草一樣勃發(fā),哪怕是在沙漠,只要有一眼泉,也能生出一片綠洲。水,似乎總給人智慧,總讓人思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和惠子在濠水橋上展開了一場“子非魚”的千古論辯;姜尚垂釣渭水邊,心中謀劃的是扶周伐商的驚天偉業(yè)。
凝望一川秋水,不覺敬之、仰之。水奔流不息之間,人世已跨越數(shù)千年。
三
薛家崗的地下,是一個巨大而豐饒的博物館。刨開厚厚的土層,竹節(jié)盆形豆、折腹圓足鼎、空心陶球、十三孔大型石刀……便活脫脫跳出來,一個個俏皮地看著你,對著你微笑,與你對話。仿佛,他們與你的距離不是千年,就在昨天。當那些沉睡于地下的陶器、石器被一一喚醒,舒眉開眼地走近你,恍惚間,似乎看到先民們陶罐提水,石刀砍柴,石錛刨土……刀耕火種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這些器具各有特色,別具風(fēng)格,讓你無端地歡喜,不由自主地駐足。每一次駐足,總?cè)滩蛔】畤@古皖國先民的勤勞、智慧與靈巧。
同樣富有靈氣,令人過目難忘的,還有痘姆鄉(xiāng)的陶器。冥冥之中總覺得薛家崗?fù)翆又械奶掌骰蛟S出自痘姆鄉(xiāng)。痘姆鄉(xiāng)與薛家崗遺址算是鄰居,直線距離不出二十公里。痘姆鄉(xiāng)的手工制陶工藝歷史悠久,已有六千年,這里的陶器制作工藝發(fā)達,唐時,生產(chǎn)的陶制酒器為朝廷貢品。據(jù)專家考證,痘姆古陶與薛家崗遺址的陶器同根同源。
這根,這源,都來自于皖國先民的勤勞和智慧。今日之潛山人,承襲了先民的智慧與靈巧,手工制坯,柴火煅燒,將痘姆古法制陶,發(fā)揚光大。無論采用傳統(tǒng)手工藝生產(chǎn)的缸、壇、盆、缽,還是技術(shù)革新研發(fā)出的茶具、花器、紀念品,都讓人青眸流轉(zhuǎn),滿心歡喜。
痘姆古陶以簡素制勝。匠人們似乎深諳“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的要義,制作的陶器簡而生雅,素而不拙,色中有色,色中藏色。痘姆制陶人有個口號:“讓世界聽見痘姆古陶的聲音?!惫唬荒饭盘兆哌M深圳文博會、北京文博會、北京世園會,以古樸素雅的身姿驚艷四座。大道至簡,古樸自然,大概就是痘姆古陶傳給世界的聲音,這聲音日漸清越,若古人之擊缶而歌。
一款款匠心獨具的陶器,使得古龍窯找回丟失的青春,實現(xiàn)千年回歸。這口古窯依坡而建,半潛于地,半出于外,窯背弧狀,形似臥龍,故名龍窯。龍窯長約百米,使用松木為燃料,在獨特的封窯技術(shù)和滲碳工藝之下,陶器吸收松脂不一,出窯產(chǎn)品釉面多變,層次豐富,無一雷同。這里的任意一件陶器,都有自己的獨特基因。所謂龍生九子,個個不同。復(fù)雜的手工制陶工藝對季節(jié)、溫度、濕度、光照環(huán)境要求極為嚴格,任意一道工序都需要制陶藝人們據(jù)時令氣候變化摸索出一整套秘笈,這靠的是代代相傳,靠的是“眼學(xué)”和“心學(xué)”。所謂匠心,大致于此。
“痘姆古陶手工制作技藝屬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咱潛山還有一項古老的手工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呢……”還沒等你提問,潛山人已滿臉自豪地滔滔道來。這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件遺產(chǎn)即桑皮紙制作技藝,始于漢末,在潛山民間傳承千年。
桑皮紙有諸多好處,柔嫩、拉力強、不褪色、防蟲……故,在古代,書畫、裱褙、典籍修復(fù)、包裝、制傘、文化工藝品制作等,都離不了它。桑皮紙獨特的淡黃色,自帶古意,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地方官府典籍書冊,多以其作為書頁,外型古樸美觀。
潛山桑皮紙,這一民間手工之物,如今大大方方走入曾經(jīng)的帝王家,成為故宮座上賓。
潛山桑皮紙走進故宮,頗經(jīng)歷了一番曲折,還得從故宮的一件國寶說起。故宮博物院倦勤齋通景畫是故宮唯一一幅保存至今的通景畫,彌足珍貴。據(jù)說當年為創(chuàng)作此畫,乾隆皇帝費了不少心思,網(wǎng)羅全國頂級名匠和頂尖建筑材料,成就了這一中西合璧的世界藝術(shù)瑰寶。
創(chuàng)作不易,保存更難。如今通景畫的修復(fù)耗費了文物保護專家們大量心思。他們在眾多材質(zhì)中,精篩細選,最終相中了桑皮紙。為此,全國各地桑皮紙展開了一場無聲無息的擂臺賽,經(jīng)過技法改良的潛山桑皮紙,質(zhì)壓群芳,成為故宮博物院倦勤齋通景畫修復(fù)首選用紙。
潛山桑皮紙與故宮通景畫的完美融合,是民間絕技與國之瑰寶的完美融合。桑皮紙的“古”與文物的“古”合而為一,煥發(fā)生機,別有一種心靈相通的意趣。
四
走入“山谷流泉”,古意森然。不經(jīng)意的一池水一塊石或一處洞穴,沒準就與唐宋以來的哪位名流顯貴或某位文人墨客有一次邂逅抑或一段奇緣。400多塊摩崖石刻,以不容商量之氣勢,霸道呈現(xiàn)這個山谷的皇皇文韻和浩浩古風(fēng)。眾多石刻中,宋代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的題刻最引人注目。
山谷一方石上,荊公仰坐,向山面水,似沉醉于其中,又若遐思于其外。此石曰“忘歸石”,據(jù)說荊公當年暢游山谷,坐石聽泉,如癡如醉,不覺吟出:“水無心而宛轉(zhuǎn),山有色而環(huán)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边@忘歸石,可是他當年忘歸處?或許,這整個山谷都是荊公置身世外的忘歸之處吧。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滿腔革新求變之志,盡皆釋懷于這片山水之中。
亦曰,荊公當年游山谷所作詩句乃“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圍。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而題刻石上之忘歸詩,乃晚年封荊公后,和前韻所作。前后對比,大抵可見荊公探索進取之銳氣淡出,而歸隱之意濃郁。無論心境如何,兩首詩都毋庸置疑地表露出王安石對舒州山水的熱愛與留戀。
王安石愛這里的山水,同為唐宋八大家的蘇軾也愛這里的山水。有一方石刻為證:“先生仙去幾經(jīng)年,流水青山不改遷。拂拭懸崖觀古字,塵心病眼兩醒然。”相傳蘇軾曾慕名來此山谷,睹物思人,不禁懷念荊公,遂作詩以記。
王安石愛蘇軾之才,曾感嘆“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蘇軾對王安石也敬重有加。這對亦敵亦友、相愛相殺的千古風(fēng)流人物,不是師生勝似師生。他們雖一度政見不同,卻惺惺相惜?!盀跖_詩案”爆發(fā),蘇軾命懸一線,當時王安石雖身在朝外,卻托人帶話向宋神宗求情,說圣明的時代不可殺有才華的人。
當蘇軾自黃州經(jīng)過江陵,拜訪隱居于此的王安石,兩人把酒言歡,一笑泯恩仇。其實,他們之間是君子之交,本就沒有所謂的恩仇?;蛟S,這就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固有胸懷,在大是大非面前,絕無個人恩怨。
王安石對早年任職的舒州念念不忘,想隱居于此,“坐石上以忘歸”。蘇軾亦然,鐘愛此處綠水青山,托友人欲置宅地久居。然而“一肚皮不合時宜”的蘇東坡,終究未能“江海寄余生”。正應(yīng)了范仲淹那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蘇軾哪里能夠真正隱逸世外呢?
后世之人,心有不忍,幫東坡了結(jié)心愿,在山谷流泉覓一佳處,置“東坡別業(yè)”一座,盡力呈現(xiàn)蘇軾生平與才情。別業(yè)四周幽竹森森,對于不可居無竹的蘇子瞻而言,算得上用心之舉。遙想當年,若得此佳處,蘇子瞻“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率性豁達,一定隨幽靜山谷回蕩,與潺潺流泉共鳴。
對山谷流泉情有獨鐘的,當屬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黃庭堅。他曾在此盤桓多日。山谷幽深,佳木蒼郁,泉水輕靈,正適合讀經(jīng)誦詩,修身悟道。有云黃庭堅一度在此結(jié)廬讀書,恣情暢懷皖山、皖水,愜意于“青牛駕我山谷路”,于山水詩文中物我兩忘。大畫家李公麟曾為黃庭堅作《青牛讀書圖》,刻畫石上??上Ш髞肀槐I剜,留下一大憾事。
涪翁酷愛潛地山水,情不能已,訴諸筆端,留下《題潛山》《青牛篇》《書石牛溪大石上》等數(shù)篇詩文。其在《題潛山》詩序中說,“宋之問作緱山詩……詩奕奕有凌云之氣;余家潛山,實為名山福地,視天綾,緱山不足道也”。“余家潛山”活脫脫勾勒出他對潛山之愛。而先生自號“山谷道人”,更足見他對山谷流泉的鐘情。自此,山谷流泉與宋四家之一的黃山谷結(jié)下傳世奇緣。在石牛古洞處石壁上留下的一幅“李參、李秉夷、秉文、吳擇賓、丘揖觀余書青牛篇,黃庭堅庚申小寒”石刻,為黃庭堅書法真跡,記錄當年與朋友到此一游之雅事。今人在石牛溪旁筑“涪翁亭”,銘記黃山谷與潛山的動人情愫。
五
誰也不曾想到,潛山這個皖西南小邑,與國粹京劇有著極深的淵源。
嘉慶十六年(1811)冬,潛山程家井的一戶人家,傳出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個男孩誕生了。這一聲啼哭,似乎在向世人宣告,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這個男孩不是別人,正是徽班領(lǐng)袖、京劇鼻祖程長庚。他一生與戲結(jié)緣,幼年坐科徽班,少年隨父進京,同治、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后為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
程長庚治班嚴明,凡事以“公”字當頭,從來不應(yīng)個人“外串”。據(jù)說一位親王親自出面請其外串一場戲,他以“嗓子疼”拒絕,因而激怒眾貴胄,被抓去鎖在臺柱子上。有人問他,何以忍辱被鎖而不唱?答曰:以鎖羞辱不足惜,安能以外串圖私利,愧對三慶班諸兄弟。作為掌班人,他從不擺譜兒,班中配演人員不夠時,每每缺什么他就補什么,甚至“旗”“鑼”“傘”“報”等小角兒,他也演。
程長庚戲路寬廣,文武昆亂不擋,尤工文武老生,名列當時“老生三鼎甲”之首。他腹笥淵博,能演戲300余出,但認為不合情理,歷史上太無根據(jù)的戲,如《武家坡》《回籠鴿》等薛平貴的戲,堅決不演。
戲品如人品。程長庚仗義疏財,是出了名的,伶人但凡有貧困者,都予接濟。梨園界敬稱他“大老板”,外界頌稱他“伶圣”。
程“大老板”心中存忠義,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他義憤填膺,謝卻歌臺,終日閉戶不出。任精忠廟首時,他規(guī)范行規(guī),摒絕淫靡斗狠之戲,興教化、移世風(fēng)、啟民智,以存雅道。他創(chuàng)排連臺本戲,專請盧臺子操刀編排幾十出三國戲,唱演忠臣義士。他本人特別喜歡演英雄豪杰。伍子胥、關(guān)云長、趙匡胤、岳飛……在他高亢沉雄穿云裂帛的嗓音中,一個個威武雄壯地鮮活起來。
潛山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似乎有著很深的戲緣。這里誕生了古老的戲曲聲腔潛山彈腔,走出了徽班,走出京劇鼻祖程長庚,還走出黃梅戲表演藝術(shù)家韓再芬。潛山素有“黃梅之鄉(xiāng)”美譽,世代黃梅飄香,無論男女老少張口就能唱上一段《女駙馬》《天仙配》《夫妻觀燈》。
彈腔,徽班,京劇,黃梅戲,鑼鼓鏗鏘,曲韻悠揚。戲曲在這片靈山秀水一代一代傳承,唱不盡秦亡漢興與唐風(fēng)宋韻,唱不盡忠臣義士及亂臣賊子,唱不盡青山隱隱和綠水悠悠。
六
潛山名片眾多:皖國古都、二喬故里、安徽之源、京劇之祖、黃梅之鄉(xiāng)。一一咀嚼,歷史底蘊的深厚和文化氣息的濃厚回環(huán)于唇齒間,不自覺地,便有一種古意自心底升騰。這是潛山獨特的韻味兒。
潛山之韻,多矣。山之韻、水之韻、文之韻、戲之韻……諸韻幽然見古意,獨成一脈古韻。
潛山古韻斂而不發(fā),藏于綠水青山中,藏于歷史文化中,在悠揚婉轉(zhuǎn)的戲曲中傳唱,在生生不息的血脈里流淌。
然,這韻又是藏不住的,總有那股猝不及防的氣息,不經(jīng)意地便撲面而來。
責(zé)任編輯 黃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