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智獲 林靜君 鄭道序
(1.廣東省林業(yè)區(qū)域性試驗汕頭中心 汕頭 52100,2.潮州市潮安區(qū)鳳凰君子崠茶葉專業(yè)合作社 潮州 515656)
鳳凰單叢茶被譽為茶葉中的香水,獨特的色香味是鳳凰單叢茶被廣大茶葉愛好者追求的原因。鳳凰鎮(zhèn)是茶葉專業(yè)鎮(zhèn),是鳳凰單叢茶的發(fā)源地及鳳凰單叢茶核心產區(qū),據不完全數據統(tǒng)計顯示,鳳凰鎮(zhèn)內超過200年樹齡的單叢茶古樹有4000多株,這些古茶樹資源具有很高的經濟及研究價值,是單叢茶樹品種的遺傳基因庫,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1]。近些年來,由于市場對古茶樹的茶葉需求量極大,古茶樹經濟價值連年走高,茶農為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對古茶樹過分采摘,再加上近幾十年來全球氣溫上升,古茶樹病蟲害嚴重,造成大多古茶樹生理損傷,生長量減少,樹勢衰退,甚至死亡[2]。為了減緩古樹單叢茶的衰亡,挽救這一寶貴的資源,筆者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對衰弱古茶樹進行試驗,力求為單叢茶古樹復壯尋求可行的保護技術。
試驗地點選擇在潮州鳳凰鎮(zhèn)古茶樹較多的深埡村,海拔高度約為700米,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溫度18℃,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類型為紅沙壤土,土層尚深厚。
選取鳳凰鎮(zhèn)深埡村生長情況基本一致的古茶樹(100年以上)40株,其中10株古茶樹作為對照組(CK),10株作為病蟲防治試驗組(處理1),10株作為養(yǎng)分試驗組(處理2),10株作為綜合試驗組(處理3)。
1.3.1 試驗共設4個處理,三次重復:
處理1:每年四月中旬掛天牛誘捕器2個,月換誘蕊至年底;五月上中旬掛黑光燈2個,時常更換電池至年底,定期檢查、收集誘捕的害蟲并帶回實驗室鑒定;對新發(fā)現蟲孔以棉花浸苦楝5倍稀釋液塞入;清理樹體,對新老蟲孔用注射器注入內吸低毒農藥,并再用填充材料補洞,用專用封口材料封口,同時檢查是否有其他害蟲為害,如果發(fā)現有白蟻或其他害蟲,則進行防治處理,基本消滅害蟲危害。
處理2:每年春采后施肥:10株試驗樹在茶隴上下方樹冠邊緣垂直下方南、北方向分別開穴施(矩形溝),長約100厘米、寬20厘米、深30厘米,株施生物有機肥2斤+平衡型復合肥1斤(在樹冠滴水線下,按30厘米深度開穴穴施),施后隨即蓋土[3-4]。年底天氣冷下來后施冬肥,為春季量的一半,從另二邊如上施肥。
處理3:綜合以上兩個處理。
處理4:對照組(CK),不進行任何處理。
1.3.2 調查測定方法:
于試驗前、試驗后分別觀測一次平均樹幅、樹高、葉層厚度的變化,對選定的茶樹每株固定一個新梢,進行新梢年生長量的測定。春、夏、秋、冬各茶季對各小組隨機采摘20個一芽三葉,測定一芽三葉長及百芽重,測定各處理組的春茶鮮葉總產量。取各個處理的試驗后2年的成品茶及試驗后3年的成品茶進行感官審評,探討各個處理對茶葉品質的影響。
數據統(tǒng)計采集后用Excel2003進行處理,借助SPSS 20.0進行分析。
表1 試驗三年后不同處理對樹高、樹幅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的處理對樹高、樹幅都有增加作用,處理1、2、3的樹高及樹幅都比CK高。處理三年后,處理1、2、3的樹高增加幅度分別比CK增加57.14%、28.57%、100%,處理1、2、3的樹幅增加幅度分別比CK增加44.44%、22.22%、111.11%,處理1、2、3中,處理3的樹高及樹幅增加幅度最大。說明處理1、2、3對古茶樹復壯都有積極作用,而綜合了病蟲害防治及增加養(yǎng)分的處理后,衰老古茶樹復壯最為明顯。
表2 葉層和新稍的年生長量
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1、2、3的茶樹葉層厚度增厚幅度分別比CK高12.39%、42.48%,61.06%。處理1、2、3中,處理3對茶樹葉層厚度增厚程度最大??梢?,茶樹葉層的增厚程度跟茶樹營養(yǎng)供應關系比較大。
新梢年生長量是茶樹經過一年的自然生長形成的成熟新梢長度,試驗后一年,處理1、2、3茶樹定點新梢的年生長量分別比CK高3.8%、43.04%、50.63%,試驗后二年,處理1、2、3茶樹新梢年生長量分別比CK高11.39%、54.34%、60.76%,試驗后三年,處理1、2、3茶樹新梢年生長量分別比CK高12.66%、72.16%、78.48%。從三年的觀測數據可見,處理3比處理1、2的新梢年生長量都高,可以看出增加茶樹養(yǎng)分供應對茶樹新梢年生長量增加作用明顯,說明病蟲害防治及增加養(yǎng)分處理,對古茶樹新梢年生長量的增加最為顯著。與CK對比的三年數據程均呈上升趨勢,證明通過處理后古樹復壯一年比一年明顯。
表3 不同處理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3可看出,不同處理對鮮葉產量有著一定的影響。試驗后一年,處理1、2、3的葉長分別比CK增長1.6%,0.8%,5.7%,百芽重分別比CK增加4.2%,1.4%,7.2%,鮮葉產量分別比CK增加12%,5.6%,18.4%;試驗后三年,處理1、2、3的葉長分別比CK增長14.4%,6.4%,18%,百芽重分別比CK增加11.7%,5.8%,17.7%,鮮葉產量分別比CK增加18.4%,9.2%,24.7%。試驗后三年的處理1、2、3葉長、百芽重、鮮葉產量增加比例都明顯要比試驗后二年的高,說明各個處理的試驗后三年比試驗后二年效果明顯,各個處理的葉長、百芽重及鮮葉產量都比CK高,說明各個處理對古樹茶的復壯起到了作用。無論是葉長還是百芽重還是鮮葉產量,處理3的增加幅度都比處理1、2高,說明綜合處理使古茶樹的復壯起到疊加的作用。
表4-1 不同處理對試驗后2年的茶葉品質影響
表4-2 不同處理對試驗后3年的茶葉品質影響
從表4-1及4-2可以看出,處理1、2、3茶樹采摘下來制出的茶葉,感官審評分數都沒有CK高,并且試驗后三年比試驗后二年的分數還低,說明古樹在復壯后產量雖增加了,但是品質下降了。試驗后三年處理2的感官審評分數是最低的,說明養(yǎng)分試驗對古茶樹品質降低最為明顯,而處理1雖對古茶樹品質有降低作用,但降低幅度較處理2、3低。
通過對單叢茶古樹進行不同處理試驗,結果表明綜合防治、養(yǎng)防結合的處理方式能更大幅度地恢復長勢。適當的防治可以減少古茶樹受病蟲傷害程度,對古茶樹的保護有良好效果,而養(yǎng)分補充對單叢茶古樹的復壯起到積極的作用,為古茶樹抵抗病蟲害提供了能量,養(yǎng)防結合的綜合處理對單叢茶古樹起到了正疊加作用,是古茶樹復壯一個不錯的方法。
單叢茶古樹通過綜合技術措施得到復壯,其茶葉產量增加了,但做出來的成茶感官審評分數卻降低了,特別是養(yǎng)分試驗下,品質降低幅度最高,可見單叢茶古樹的產量,極有可能跟其成茶品質呈負相關作用。如何科學把握好生長與生產的矛盾,是確保單叢茶古樹復壯后價值繼續(xù)堅挺的重要方面,有待今后繼續(xù)深入研究。